油條是一種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麵食,口感鬆脆有韌勁,是中國傳統早點之一,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尤其在過去艱苦的日子,吃一根油條一天都感覺很美。
不知為什麼,油條也賦有另一番社會含義,加上一個「老」字變成「老油條」,就充滿了詼諧油膩的社會感,突顯漢字的魅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揚州生活很方便,我家附近的小吃店,就在揚州的甘泉路和汶河路的街角,步行50米即到,早餐提供油條燒餅包子麵條等小吃。你看:沸騰的油在容器裡滾動,師傅把和的柔軟的麵團二合一抻長,然後下油鍋用長筷撥動,直至油條呈現金黃色,夾出瀝乾然後售賣。
揚州人喜歡吃油條,去小吃店購買油條時經常需要排隊,五分錢一根。炸油條的過程很耐看,我小時候願意排隊看上一會兒,看著白軟的油條漸漸變成香脆的油條,然後買好。因為油條一定要趁熱吃,等到熱度下降,就會變成老油條,難以入口。於是咽著口水,提著油條,快步趕回家。
金黃色油條加白米粥,再配揚州醬菜乳黃瓜,淡雅中清香撲鼻,入口勁爽,揚州居家百姓的早餐真是色香味俱全,好吃!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去日本留學,有中國料理店售賣油條,價格在200日元/根(約10多元人民幣元),油條很乾淨地放在櫃檯的器皿中,看不到製作的過程,也不知道日本的廚師是怎樣製作,沒有衝動要吃的食慾。
日本人很有創意,將油條搭著冰淇淋形成組合來出售,油條是中式,象徵傳統,冰淇淋是西式,象徵著浪漫,中西合璧兩者結合,形成日式餐飲文化,提升了油條的品味,也具有羅曼蒂克的風味。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從日本回國來到了北京,住在高校裡,大學的食堂有炸油餅,儘管也是油炸,總吃不出揚州油條的香味,只能放棄。早餐品種的改變,油條也從我早餐的主食中消失,留在記憶中。現在只有回到家鄉揚州,會吃一根解解饞,恢復留存在兒時的記憶。
說說「老油條」這個詞。第一是形容詞用法:指閱歷豐富,世故、油滑,不厚道、不誠實。即口惠而實不至。根據場景的不同,有褒、貶義之分。在實際的運用環境中,頻率差不多。常用於指某人在某個領域遊走,並在此領域有了一定的成就或深深的了解了此領域內的各種貓膩。第二是名詞用法:指圓滑世故、油嘴滑舌的人。
揚州話作為一種有著濃鬱特色的方言,鮮活有趣,其中有不少冠以「老」字的詞彙俚語,其「老」字多有實在意義,說之品之,趣味無窮,細細品味,很有意思。
有稱呼人:「老實頭子」(老實人)、「老好人」(脾氣隨和、厚道之人),「老搭子」(經常一起協作共事關係密切者)、「老交」(老朋友)、老巴子(排行最小的人)、「老姑娘」(過了婚齡未嫁的女子)。
有稱呼物:「老雞 」(隔年雞)、「老酒」、「老鵝」、「老虎鉗子」等。
有表示尊稱:「老太爺」、「老太太」。有的在一定環境下變作暱稱,如:老夫妻互稱老伴為「老頭子」、「老太婆」。
有表示詼諧:形容人抽菸多稱為「老槍」;
有表示厭惡:「老八代」(倚老賣老)、「老滑頭」、 「老妖怪」、「老杆子」、「老江湖」、「老三老四」、「老家家」(充老)等。
有表示咒罵:「老甲魚」、「老秋嗚子」、「老皮條子」、「老霞」(調皮的孩子)。
還有由「老」字組成的形容詞也不少:「老底子」(從前、老早)、「老矩」(老練內行)、「老巴筋厚」(形容東西不鮮嫩)、老黴(不合潮流)、「老起臉來」(厚著臉皮)、「老鴉嘴」(說不吉利話)、 「老眼」(長得老氣);形容體弱多病稱「老爺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