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發掘紅色文化 強化科研育人

2020-12-24 紅網

紅網時刻永州8月24日訊(通訊員 向薛峰)2020年7月28日至29日,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副研究員傅宏星老師攜國學院2019級向薛峰、侯魯豫、李怡、吳飄等4位同學帶著他們的科研成果前往常德,參加了「工運先驅者的初心與使命——黃愛思想生平學術研討會」,4位同學的研究論文均獲得會議優秀論文獎。本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湖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主辦,中共常德市委宣傳部、常德市總工會、中共常德市委黨史研究室協辦,中共常德市武陵區委員會和武陵區人民政府承辦。研討會期間,同學們還走進常德市博物館、蘆荻山鄉黃愛村,走進鮮活的歷史情境,考察歷史實物,感受紅色文化,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禮。

緊接著,傅宏星老師又指導國學院2018級吳越和2019級向薛峰、侯魯豫、李怡、吳飄、黃湘怡等6位同學展開了關於夏明翰的研究。9月16—18日,湖南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湖南省青年聯合會聯合舉辦的「學習弘揚夏明翰革命精神與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學術研討會將在衡陽舉行,傅宏星等師生7人均以研究論文參加了該學術研討會的徵稿,並做好了參會的準備。

這是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積極開展教學育人、科研育人的集中體現。國學院自成立之日起,便秉承立德樹人宗旨,去年以來更是強調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樹人融入到教育教學各領域、各環節,發揮科研優勢,突出專業特色,通過紅色遊學、紅色研究、紅色巡講、紅色誦讀等多種方式,將紅色文化與國學教育相融合,引導學生在深入發掘、研究紅色文化中深刻感知、體驗紅色文化,堅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增強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

參加暑期紅色文化學術活動的同學紛紛表示,紅色文化學術活動最讓我們震撼的就是革命前輩們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當代青年,我們就應該弘揚這種精神,增強使命擔當,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為堅定而高遠。

相關焦點

  • 樹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傳承創新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文化育人工作,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文化育人,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文化支撐。聚焦這一主題,學院以鐵路文化為主線,以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為兩翼,樹立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建全方位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 湖南科技學院文化廣場景觀改造設計
    作者簡介: 姓名:楊國濤 畢業院校:湖南科技學院 專業方向:環境設計 一、設計論述: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校園景觀建設已成為各高校形象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和衡量高校育人環境優劣的重要指數
  • 【「最美」風採錄】徐敏義:科研育人 揚「帆」起航
    【「最美」風採錄】徐敏義:科研育人 揚「帆」起航 2020-12-15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2020年招生指南
    學校設有經濟管理、機電工程、設計藝術、信息工程、農林科技、外國語、文化傳媒七個專業學院和公共課部、創新創業就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及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有林學、財務管理等21個本科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園林技術等13個專科專業。
  • 濰坊科技學院農聖文化展館正式開館
    (書記)和濰坊科技學院師生代表與會。他指出,濰坊科技學院作為壽光市政府興辦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一直紮根壽光大地辦學,服務壽光經濟社會發展,在設施蔬菜研發推廣、農聖文化研究、提煉總結和宣傳「壽光模式」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建立國家二級學會「農學思想與《齊民要術》專業委員會」「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壽光分站等平臺,打造高水平科研基地。
  • 歷史文化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召開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
    8月2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一行赴歷史文化學院共同研討科研與人才培養工作。研討會由歷史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張禮剛主持。兩校師生代表代表共計二十餘人出席會議。會議伊始,雙方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學院的人員配置和研究專長,兩院在科技考古研究方面總體以互補為主,有望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雙方進一步明確了合作要以具體的研究問題為導向,師生共同參與,在小範圍內以模仿「馬普夥伴小組」的形式推進,並在定期開辦科技考古研討班、線上線下協同教學、文獻與考古結合研究宋代醫學史、考古發掘與項目申報上優勢互補等方面達成了一致。
  • ...案例|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推進「一體兩翼」模式 突出實踐育人特色
    ;3即「三全」育人格局,構建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堅持協同聯動,強化責任落實,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全校各方積極參與的育人工作格局;10即「十大」育人體系,全面提升學校育人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好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 文化育人 細嗅書香——訪湖南大眾傳媒學院「愛讀」工作室創始人唐...
    唐乘花是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也是「愛讀」工作室的創始人,她喜歡閱讀,也樂意推廣閱讀。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記者邀約唐乘花老師分享了她與「愛讀」工作室的故事。 初心:著實文化底色 讓學生閱讀常態化 受條件限制,小時候唐乘花能讀的課外書很少,因此格外珍惜閱讀的機會,工作後更是堅持每天閱讀不少於4小時。
  • 「「最美」風採錄」徐敏義:科研育人 揚「帆」起航
    」學習宣傳活動,深入挖掘、廣泛宣傳一批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導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最美、爭當最美,匯聚起愛國奮鬥的磅礴力量。經各地方、各學會、各單位推薦,共有400餘位科技工作者入圍,我們將陸續推出部分入圍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讓我們一睹他們的最美風貌吧!「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徐敏義,現任大連海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熱工流力教研室主任。
  • 湖南日報專版報導張京華教授
    1983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本科畢業,1993年被北京大學破格評為副教授,現為湖南科技學院教授、國學院院長,兼任深圳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特約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會長,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濂溪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湘學研究院永州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社科聯國學普及基地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已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整理古籍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 【創建全國文明校園系列報導】明晰以文化人根本路徑,充分彰顯文化...
    科學細緻分解每年度思想文化建設任務,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強化監督;每年年初制定《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點》,確保年度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有計劃、有方向、有重點、有落實。攀枝花學院是全國100所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項目建設高校。
  • 考研學霸、創業明星、科研達人,浙江萬裡學院為什麼「能」
    2015屆畢業生柴凌旭創辦弈齊集團有限公司,在投資、影視、文化、網絡科技等多個領域樹立起行業典範,與母校浙江萬裡學院達成了全方位、深層次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浙江萬裡學院商學院設立金融量化人才班及期貨人才實訓基地,開設了量化投資分析班。作為浙江萬裡學院第五期創業實驗班的李翰林,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邊學邊練的學生」,創業實驗班給了李翰林更多時間和空間在創業上大展身手。
  • 一院一品|微電子學院「芯視野」文化節:愛國情、報國志、強國心
    首屆科技文化節以「共鑄微電子,共創芯未來」為主題,通過整合學院學生工作資源,將專家講座、專業學習指導、社會實踐、學生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等工作單元相集成,採用舉辦技術節的形式系統實施,為學院師生交流,研究生和本科生交流,新老生交流構建平臺。通過活動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自豪感,激發同學們的專業學習興趣,豐富校園文化,濃厚學院學術氛圍。
  • 華南農大獸醫學院:科技自立自強守國門
    華南農大獸醫學院黨委書記嚴會超表示,學院著眼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布局科研主攻方向,持之以恆地加強基礎研究,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在祖國南大門構築起守護公共衛生安全的銅牆鐵壁。  近年來,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態勢良好,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華南農大獸醫學院各自研發出防控效果出色的疫苗,作出了重大貢獻。
  • 湖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創建「五力」特色品牌 推動學院黨建...
    2020年7月14日由學院與湖南省農機事務中心合作建設的國家水田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試驗基地正式落戶學校,基地的建設有利於農業工程學科發展,對優化湖南農業區域結構、著力推進湖南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開展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比賽
    紅網時刻婁底6月18日訊(通訊員 胡瑾 劉立群)為進一步挖掘外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院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6月16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7名教師個人或團隊進行了一場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
  • 《瞭望》新聞周刊專訪高松校長 探究華南理工辦學理念和育人模式
    科技成果轉化背後是專利技術的轉移。多年來,學校專利獎數量、專利技術實施轉化率均排名全國高校前列,企業委託科研項目數和經費數、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穩居全國高校前三,形成了強大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這些成果很大一部分在廣東轉化落地,支撐了廣東的經濟高質量發展。
  • 踐行韶山初心精神,創新黨性教育品牌——華聲紅色教育學院舉行揭牌...
    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訊(通訊員 陳實 張又心) 五月的韶山沖,萬木碧綠蔥蘢,激情奔放似海。5月18 日,湖南日報報業集團華聲在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華聲紅色教育學院在韶山市紅色記憶城正式揭牌開學。深入挖掘、總結出屬於韶山、屬於湖南的獨特紅色記憶,將「紅色基因」傳承給廣大學員,提高黨性覺悟、牢固「四個意識」。緊緊圍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講話精神,堅持紅色教育的主題不偏,堅持教學能力的精度不降,堅持改革創新的勁頭不減,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把學院建設成為韶山乃至全國的紅色文化教育培訓機構標杆和品牌。
  • 安徽六安:讓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六安著眼於校地合作,積極搭建紅色文化智庫,精心策劃重大紅色主題研究,通過整合皖西學院、市委黨校、社科聯、黨史辦相關力量合力攻關,推出各類黨史著作120多部。  2020年1月,由六安市、皖西學院共建的「皖西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升級為「大別山革命文化研究中心」。同年,皖西學院與安徽金寨幹部學院共建的「安徽紅色文化研究中心」也正式啟動。
  • 深化文旅融合 高質量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建設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指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中國近代革命搖籃之一,湖南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