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方
社交恐懼的我,不知道大舅家住哪!
「方方,你啥時候回的家,我咋沒看見你」
大學時已經放寒假半個月了,鄰居張大媽才第一次看見我出門。
85後的我,是個不折不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
我不喜歡走親戚,連自己大姑家都不知道住哪。
我不喜歡串門,也不喜歡叫人,一度被我媽認為沒有禮貌。
我朋友很少很少,碩果僅存的只有那幾個關係親密的好朋友。
我最害怕過年,害怕來來往往的親戚,害怕叫不上來稱呼地尷尬。過年時被迫營業去串門,拘束地坐在一年只去一次的凳子上,把心裡早就想好的一套說辭講完,完成任務早點撤離。
而我對於一些親戚家的記憶,也只存在於兒時,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去過親戚家裡了,他們新建了房子、搬了新家,我都已經找不到兒時記憶中的那個門。
有時候也想這樣不好,鼓起勇氣說,今年夏天一定要去二姨家,可是這樣的想法往往就是一拖再拖然後計劃流產了。
阿姨,你好!爺爺,你好!
可是自從有了孩子,一切慢慢都變了。
因為一個冬天沒有怎麼出門,寶寶在七八個月的時候開始認生,就算是見了親戚也要哇哇大哭。
帶著寶寶去外面玩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寶寶隨時可能會被熱心的大媽們嚇哭。
於是選擇在春天開始帶寶寶多出去玩,最初保持和陌生人的距離,讓寶寶慢慢適應陌生的環境。
等寶寶對環境適應了,就開始帶著寶寶跟陌生人打招呼,抱著寶寶說,阿姨好,奶奶好!這時寶寶已經不太害怕陌生人了。也會揮著小手跟外面的陌生人打招呼,說再見。
她帶我走進了十幾年沒去過的鄰居家
再帶寶寶回姥姥家的時候,她已經長成一個一歲多的小朋友了,會自己走,會自己選擇去哪裡。
她也從那個害羞、怕生的小寶寶,變成了見人就笑的小姑娘。
她尤其喜歡串門,挨家挨戶進的那種!
於是那個假期,她拉著我的手,走進了家家戶戶的大門。
從街的南頭到北頭,有時候碰上我從來都沒有去過的鄰居家,我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慢慢地,我也適應了這個過程。去就去唄,有啥大不了的。以前走親串門不知道聊啥,現在大家都有了共同話題,聊孩子!
有時候碰上人家正在吃東西,這傢伙也不會不好意思,人家給她就要,跟我小時候一點都不像。
後來我臉皮也更厚了,鄰居大嫂剛烙的餅,喊我坐下嘗一嘗,我竟然也好意思吃了。
如今的我,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咱都能聊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