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第一次見到克拉拉的時候,她9歲,他18歲。他是萊比錫大學法律系的學生,她是遠近聞名的鋼琴神童。在一個藝術沙龍裡,他聽見她彈琴,起初無甚印象,對這個嚴格訓練出來的機器娃娃甚至有些反感,後來舒曼在朋友家中結識了克拉拉的父親,弗列德·維克,萊比錫最著名的音樂教師。
那段日子正是舒曼荷爾蒙泛濫的青春期。白天參加學生社團,詩朗誦,玩劍術,搞辯論論賽,泡酒吧泡妞,忙著體驗人生;夜晚彈琴作曲,被自己洶湧的靈感激動地日夜顛倒。他知道自己遲早會是個大人物,但還不知道會在哪方面出名,讓·保爾的文字奪走了他的靈魂,舒伯特的去世又叫他痛哭一整夜。總之他忙到三年沒空去上一堂法律課。但三年下來,他的音樂已經玩得很專業了。自從認識了維克,舒曼的人生有了方向,他趕緊登門拜師學藝,為了擠時間練琴後來乾脆搬到維克家裡去住。他寫信給母親說,他再也不想讀什麼法律系了,他「已經和詩情畫意鬥爭了20年」,現在要「服從他的稟賦」,去做一個音樂家。
在維克家,舒曼和克拉拉有了很多時間相處。舒曼是年輕英俊的才子,身邊少不了貴婦小姐點綴,一開始他沒對這小姑娘上心。她像個天外來物,一手漂亮的鋼琴技驚四座,讓他嘖嘖讚嘆,又有些自卑。兩個勢均力敵的野生動物,偶爾暗暗交手。舒曼覺得克拉拉的眼睛和鼻子都長得太大了,克拉拉拍拍舒曼——「人家華格納先生比您強」。
幾次跟隨父親旅行演出歸來,克拉拉忽然從女童變成了少女。她像小時候一樣喜歡拖著舒曼講故事、散步。在花蔭下,山路旁,她要求他全部的關注。這個小天才總是叫舒曼迷惑,她一邊上躥下跳刁蠻淘氣一刻不得閒,一邊跟他探討最深刻的哲學問題。他曾說,「這個孩子仿佛懂得如何講述一個由空氣和痛苦編織的長故事」。
這些情景後來都記載入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情景》中。這首曲子作於1838年,他們婚後的第一年。《童年情景》並不是一部兒童樂曲,這是舒曼寫給克拉拉的第一首情詩。他憐愛的目光回憶她,像她老去的親人。12歲的克拉拉,穿著蓬蓬袖的裙子,像一隻疲倦的小昆蟲。她自小忙著練琴,連基本的讀寫也不會,時常抱著故事書來找他。
故事開始了。在遙遠的東方,馬車到不了的地方。那裡流傳著一個奇怪的傳說。
哦,羅伯特,又是老一套,你的故事沒勁死了,連你自己都不信。我們來玩捉迷藏吧?好不好?來嘛,快點!
女孩的嗓音在空曠的記憶裡迴蕩。這可憐的女孩一整天都要練琴,得空抓緊時間玩《捉迷藏》。在他的旋律裡,她簡直就是滿院子趕鴨瘋跑的精力旺盛的小男孩,就像她彈琴一樣,蠻橫起來像個「匈牙利輕騎兵」。有時候她來到他書桌前,眼巴巴請求他扮老鷹。兒時的《奇怪的故事》,現在聽著有點兒天真。《夢幻曲》後來在無數鋼琴家的苦澀歲月裡徘徊。依稀記得倚《在壁爐旁》唱童謠的時光。《過分認真》的孩子容易早熟。但她回頭就忘了,照樣騎《木馬》鬧得兇。玩了一整天之後,穿上公主睡裙靜靜《安眠》。睡夢中,詩人還在她耳邊講大海另一頭的故事。
他的精靈,他幾乎是崇拜她的。反正他沒辦法。他記得她滿足的樣子,不屑的樣子,倔強的樣子,過分認真的樣子,得不到禮物的可憐樣。他的曲子又快樂又傷感。
《童年情景》中的13首曲子,結構簡短,曲調精湛而甜美,仿佛曾在記憶裡定格過千百回而被記錄下來。是為留念。他曾這樣看著她長大。雖說小曲,日後卻成了舒曼的代表作,創新意義超越了他那些煞費苦心的大型交響曲。年邁的霍洛維茨彈來尤其動人,見他輕撫琴鍵,琴音溫柔醇濃,像一把成熟的嗓音念三兩句童謠。紋絲不動感情,只憑添了歲月蒼茫。你尚年少,而我在遇見你的那一天蒼老。
1835年,克拉拉再次旅行演出歸來,已是16歲的大姑娘了。她不算漂亮,卻有一雙藏著千言萬語的眼睛。如今她是成功的女藝術家,帶回歌德的表彰和維也納的高度聲譽,比舒曼見過的所有女孩都大方洋氣,說話舉止簡直像個外國人。在舒曼生日的時候,克拉拉作了幾首鋼琴曲題獻給他,舒曼借她的曲子寫了《克拉拉·維克主題即興曲》,他給她配上生動的節奏,仿佛逗她玩兒。克拉拉後來回應以一首《舒曼主題變奏》op.20,曲調中的柔情千迴百轉。自此他倆開始了流傳為佳話的夫唱婦和,現在看來簡直到了肉麻的程度。
再次見到克拉拉,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港灣。只是克拉拉的感情多少叫人疑惑,她已是歐洲的鋼琴皇后,追求者無數,嫁個貴族豪紳毫無問題,為什麼偏偏喜歡這個神經兮兮、恃才傲物、腦子缺根筋的窮音樂家葬送演奏前途?這要多聽幾遍《童年情景》,才會明白他們之間的深沉的牽絆。這是一曲家園之夢。可憐的克拉拉,她早在發育之前就愛上了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