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愛可訴》我從未對你那樣對別人

2021-01-09 百家號

在坎城主競賽單元中,評委會獎,或者叫評審團獎,一直屬於一個鼓勵性質的小獎,可能沒那麼受評委歡迎,但總是有一兩個點讓他們難忘,所以必須要提一下。

在5、6月份時期,對豆瓣上一些去到現場觀看電影節首映的媒體人/影評人對影片的打分情況來看,雖然今年是坎城70周年,但主競賽影片整體質量並不強,媒體(即各大媒體的場刊評分)反應相比去年也都平靜不少。(記得去年可是8、9分滿天飛啊)

豆瓣的最高分,即『每分鐘120擊』也才7.7分。(現在越來越多人的打分已經將其拉高到了8.2分,但仍是主競賽裡評分排名第一的影片)

扯得有點遠了,關於今年坎城的總結(也許)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詳細說說。

就當大名鼎鼎的安德烈·薩金塞夫在主競賽單元上,被宣布其作品「僅僅」獲得了評委會獎時,就讓人忍不住想要一看究竟了。

畢竟,安德烈·薩金塞夫當年可是憑藉處女作『回歸』拿下了金獅獎,又在前兩年因為『利維坦』備受讚譽。在我看來,他就是屬於那種只發揮80%功力,依舊可以獨步江湖的導演。

但這次的『無愛可訴』,卻不那麼被影迷們看好,也不算是他最佳發揮的一部。當然,他就算正常發揮也很厲害。

他作品裡慣用的手法就是以小見大,即用一個普通的小故事,來隱喻更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這也是各大電影節最喜歡的設定。

這部『無愛可訴』也正是使用了這種設定,用一個離異家庭的情感關係,來互文現實的「烏克蘭危機」,即使不做明確指向,它也因俄國電影而先在地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當然,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並沒有事先了解其背景,也就是說,在我還不明確其複雜的「政治隱喻」時,我還是被影片中的故事打動了,而且還非常喜歡。原因有三:

結構

從電影結構來看,『無愛可訴』的故事對仗非常地工整。

一個家庭,父親和母親正在準備辦理離婚,而兩人在家庭之外也各有一位情人,由此延展出兩條故事線。

如果細心看,導演將時間勻地非常整齊,大致是丈夫與情人一段、妻子與情人一段、丈夫與妻子碰面後爭吵又一段,然後繼續重複輪迴,最後又因為兒子阿廖沙的失蹤,把兩條故事線又匯聚成一條。

這樣的處理很保險,但也有人吐槽很平庸,連丈夫和妻子的爭吵都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妻子嘮叨埋怨,丈夫爆發收尾。

值得關注的還有影片開頭,阿廖沙在小樹林裡撿起的絲帶,在影片結尾也出現了一次,起到了點睛之筆:以孩童失蹤個案牽引出成群漂浮的幼小遊魂,正如樹梢隨風的絲帶。

開頭:樹下的絲帶

結尾:樹上的絲帶

對於他的家庭來說,阿廖沙始終只是飄帶,是訴求的宿主。他的渴望和脆弱正如同結尾處纏繞樹枝的破損飄帶一般,雖隨風堅強,卻無期限地想要能夠被人發現。

而這樣的首尾處理也表達了電影隱藏的話題:故事無論是在倫理(兒子),還是政治(烏克蘭人民)兩個層面上,都是一個無效的輪迴。

故事

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對情感破滅的中產階級夫妻,在離婚前夕,兒子阿廖沙失蹤的故事。

一開始,我還以為電影是講不幸婚姻裡的孩子受到的傷害,但看完後才了解,影片其實還是在影射大多數人糟糕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無論是影片前半段中,丈夫在對情人訴說著:「我從未對你那樣對別人」,還是妻子對情人坦白:「我從未愛過我的前夫」,他們也曾在爭吵中說起孩子:「如果當初打掉,對誰都好。」

孩子也象徵了夫妻兩人的產物,從一個無愛的家庭中,像一段愛情的死去一樣被迫「自我犧牲」。

看到結尾我們才知道,其實並非是他們的感情變質,而是他們的觀念決定著他們註定失敗的感情:丈夫和情人結婚後依舊像對阿廖沙那樣厭惡地對待自己的孩子,而妻子和情人婚後依舊沉迷手機裡的虛擬世界,導致情感不和。什麼都未曾改變。

不僅如此,在妻子的原生家庭中,她年老的母親刻薄的態度也在影射現代人對「家庭」這個概念畸形的認識。

而相較於不負責任的母親和渣男父親這種淺顯的解讀,普通人生活周而復始的、一次次徒勞無望的重複才是這故事寒涼的根底,也是一個時代的悲觀符號。

環境

即使前期沒有好好做過功課,沒有了解到影片隱含的政治因素,但還是能從一些細節猜到導演想要批判的社會問題。(當然,看的時候一度以為是多慮)

搭配著帶有距離感的鏡頭,冷冽的北國寒雪,搜救隊井然有序地搜尋著阿廖沙的下落,而在此之前,警局面對著妻子焦急地求助,卻拒絕立案偵查,在他看來,小孩失蹤只不過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便是暗諷了政府黑白不分,冷漠無情,充滿腐敗。

而後即使專業的搜救隊伍在經過一番努力後,妻子聞訊來到醫院卻認錯小孩的場景,也表明了社會的冷漠和體制的疏漏。

在我看來,『無愛可訴』的確是安德烈·薩金塞夫「不那麼用力」的一部作品,也沒有再拿出當年執導『回歸』時的那股衝勁兒來。

但是薩金塞夫嚴苛又尖銳的風格隨著每部電影也愈見精確,而『無愛可訴』明顯保留了他對支離破碎的家庭關係的注目,我也很期待能夠看到他繼續保持下去。

畢竟,大師還是大師,也期待這部電影能在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中能有所斬獲。

相關焦點

  • 《無愛可訴》告訴你戰鬥民族背後的懦弱
    《無愛可訴》劇照(文/馬鵬程) 2003年曾憑藉電影《歸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今年攜帶新片《無愛可訴》來到坎城。《無愛可訴》繼承了《歸鄉》對於家庭關係的探討和《利維坦》中對於俄羅斯社會現實的批判。
  • 俄羅斯坎城獲獎電影 | 無愛可訴 中俄雙語字幕(2017)
    ❤  Ваша жизнь, наши спектакли魚子醬,好劇常在昨天在北二外,小魚組織了無愛可訴電影觀影團
  • 坎城主競賽電影《無愛可訴》將進入中國
    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利維坦》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新作《無愛可訴》、《少年維特》導演雅克·杜瓦隆的新作《羅丹》、《藝術家》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的新作《敬畏》,以上3部再加上女導演琳恩·拉姆塞的《你從未在此》和俄羅斯名導謝爾蓋·洛茲尼薩新作《溫柔女子》,這5部影片均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將共同角逐金棕櫚大獎;法國導演德斯普裡欽的新作《伊斯梅爾的幽魂》又是本屆開幕影片,此外,影片《狹隘》入圍「一種關注
  • 微影時代坎城購入《無愛可訴》等九部參賽電影
    微影時代坎城購入《無愛可訴》等九部參賽電影 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利維坦》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新作《無愛可訴》、《少年維特》導演雅克·杜瓦隆的新作《羅丹》、《藝術家》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的新作《敬畏》,以上3部再加上女導演琳恩·拉姆塞的《你從未在此》和俄羅斯名導謝爾蓋·洛茲尼薩新作《溫柔女子》,這5部影片均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將共同角逐金棕櫚大獎;法國導演德斯普裡欽的新作《伊斯梅爾的幽魂》又是本屆開幕影片,此外,影片《狹隘》入圍「一種關注
  • 歐洲電影獎公布首批獲獎名單 《無愛可訴》摘兩獎
    歐洲電影獎公布首批獲獎名單 《無愛可訴》摘兩獎 時間:2017.11.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結冰 分享到:
  • 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無愛可訴》,探討的依然是家與國
    俄羅斯導演薩金賽夫(Andrey Zvyagintsev)的第五部作品《無愛可訴》(Loveless,2017)2 月 9 日在英國公映,並將於 2 月 16 日登陸美國。不過,電影發行方 Altitude 依然相信,如果能在本周末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s)和 3 月的奧斯卡上有所斬獲,《無愛可訴》至少能追平導演前作、2014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利維坦》(Leviathan)的票房收入——29 萬英鎊。根據 IMDB 數據,薩金賽夫的新作已獲得 30 項電影節提名,並拿下 15 個獎項。《無愛可訴》俄羅斯版海報。
  • 《無愛可訴》|俄羅斯可能拍出了今年最喪的電影
    不好意思,我又來傳播負能量了。開玩笑,很久沒有和大家介紹很喪的電影了,沒想到,最近倒被一部老毛子的電影喪到了。《無愛可訴》從電影類型到內容簡介,怎麼看都是一部娘們唧唧的愛情片,但是看看導演是誰吧,安德烈·薩金塞夫。
  • 評薩金塞夫新作《無愛可訴》:萬物寂寥人心枯索
    評薩金塞夫新作《無愛可訴》:萬物寂寥人心枯索 2017-11-02 15:04:24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電影《無愛可訴》:小男孩離家出走遇害,父母親卻對此不聞不問
    《無愛可訴》是一部沉重的悲情電影,描述了父母關係破裂,小男孩離家出走遇害,父母親卻對此不聞不問的故事。對一個說故事的人而言,所有事件在著手前,都已經發生完了。因此,故事本質是對時間的調動,透過不同方式將巨大、模糊的過去,提取至觀眾眼前。
  • 《無愛可訴》:婚姻不是愛情的圍城!
    婚姻不是愛情的最後歸宿,步入婚姻的圍城之後,你會發現更多現實性的問題讓你逃無可逃,訴無可訴。《無愛可訴》是一部劇情片,一對夫妻因為雙方都有了新情人,孩子則成了他們走向新生活的負累。這是許多現實婚姻中會面臨的問題,值得觀眾反思。
  • 《無愛可訴》這部電影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薩金瑟夫這部《無愛可訴》的刀鋒太銳利,即使不用來刺入肌膚,光看著薄薄的刀刃都膽寒。《無愛可訴》將鏡頭聚焦在了一個冰冷壓抑的家庭中,父母雙方都刻意謾罵對方,丟包袱,都不想要一個不是拿愛孕育出來的孩子。要麼兩個人沒有一點對話,活動的人和一件家具沒有區別,甚至某種程度上還不如一件家具,因為家具看著不心煩,要麼吵起來都像點燃了炸彈,生怕不把對方炸個稀巴爛來平復自己的情緒增強自己在道德上的據點,以及滿足「我才是受害者」的不平等心理。這樣的家庭,時時刻刻都浸在憤怒和發洩中。
  • 無愛可訴,父母的私生活越放縱,越反襯孩子阿廖沙喪生結局的悲慘
    這兩個人並沒有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這樣想來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更是一種解脫和對無法選擇幸福的妥協,至少他會有一個人是愛自己的,阿廖沙出走後,影片描繪了珍雅和鮑裡斯與各自新情人的新生活,在「活著不能沒有愛情」的論調下穿插著極為露骨的床戲,觸動我的一點是,兩位女性在性事結束後不約而同地向情人詢問「你真的愛我嗎?」。
  • 《無愛可訴》是個不幸的故事:不愛孩子的父母不配幸福
    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中,安德烈·薩金塞夫的新片《無愛可訴》最終敗給《普通女人》,但其新片中對社會倫理、人生處境的探討仍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隱藏其中的某些隱喻都為這部緩慢懊「喪」又張弛有度的影片帶來生機,雖然這種別樣的生機會讓人極為不適應。
  • 《無愛可訴》電影賞析:生活最怕的就是活的絕望,沒有愛可以訴說
    影片《無愛可訴》講述了一個「愛意缺失」的世界。片中的三口之家分崩離析,父親出軌,將一個年輕的女孩肚子搞大;同樣的,母親也另尋新歡,和一個大自己十幾歲的男人享受著第二春;只有兒子是孤單的,雖然和母親住在一起,卻要承受母親的怨氣,而父親,卻對自己不管不顧。
  • 《無愛可訴》看完淚奔: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做好這件事!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無愛可訴》,給自己的觸動特別大,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爸爸愛媽媽,那愛會在這個家「拼命地生長」。希望愛能插上翅膀,飛到你們每個人的家中。阿廖沙從小在一個冰冷的家庭長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可憐蟲。後來,父母終於要離婚了,這個時候阿廖沙成了一個難題。阿廖沙曾經是他們愛的結晶,現在卻成為互相推脫的累贅。
  • 《無愛可訴》升級版!家庭暴力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可憐小孩!
    依稀記得小時候我是一個比較皮的男孩,每天回家就以各種理由不寫作業,去了學校被老師各種嫌棄。當然在父母這邊也沒有少挨打。不過相信大多數人還老青見一樣就算挨打。但是也不妨礙我們健康茁壯的成長。相比起大多數人的幸運,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裡的小男孩就沒那麼幸運了!電影沒有過多的鋪墊,一開場就單刀直入。
  • 《無愛可訴》:父母離婚拋棄孩子,孩子失蹤身亡,畸形婚姻的傷害
    哈嘍,大家好,我是餛飩,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孩子失蹤也無法挽回父母婚姻的故事,劇情出自電影《無愛可訴》。阿廖沙的父母要離婚了,放學之後,阿廖莎先到小樹林逛逛,反正回家估計也沒人在。沒人在也算是好的,要是父母在,整個家都成了戰場。阿廖莎的父母要離婚,他們要處理兩件事,一是買的房子要分財產,二是處理孩子阿廖沙。
  • 【電影日報1016】《無愛可訴》獲倫敦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鞏俐出演...
    北京時間10月16日消息,倫敦電影節頒獎,安德烈·薩金塞夫執導的劇情片《無愛可訴》獲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影片將代表俄羅斯參與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北美2018年2月16日限制上映,索尼經典發行。
  • 我的愛人,你可知道我從未放下過你,你在哪裡,可曾知道我在想你
    作者:胡楊映月愛,本身是自私的,誰都不想自己愛的人投入到別人的懷抱。但,有時候,我們真的無從選擇,越是愛越要放手自己愛的人,讓自己生活在萬箭攢心的痛苦中,明明放不下,卻又不得不放下,不打擾,不聯繫,讓我們愛的人去好好生活……生活的現實告訴我們,愛情太過於絢美,以至於讓現實顯得那樣的更加的無情,我們在愛與現實面前無所適從——放不下自己的愛,又對現實無可奈何,我們在自己的愛的痛苦中掙扎,在為自己愛的人考慮他(她)的處境……有時候,我們真的要做出違心的選擇
  • 我愛你愛到那樣撕心裂肺,卻抵不過別人的一句我愛你
    打拼,上進,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是為了不辜負此生,春對夏,秋對冬,上智對中庸,愚對忠,昏對清,仁義對讓恭;暗對明,賢對聖,明月對清風;夜漫漫,風冷冷,偽者負眾生;地冥冥,蔡河湧,貪官正橫行;日暖暖,月融融,政德慰蒼穹;天浩浩,漢水清,仁心繫民情;棄良馬,步農家,田間問青芽;不為贊,非圖誇,嶺壩話桑麻;萬家願,一心牽,望得草木榮;周身疲,盡殘命,只求社稷興,別人再風光,你指望不上,眼前再狼藉,不得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