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的時候有沒有被父母胖揍過呢?依稀記得小時候我是一個比較皮的男孩,每天回家就以各種理由不寫作業,去了學校被老師各種嫌棄。當然在父母這邊也沒有少挨打。不過相信大多數人還老青見一樣就算挨打。但是也不妨礙我們健康茁壯的成長。相比起大多數人的幸運,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裡的小男孩就沒那麼幸運了!
電影沒有過多的鋪墊,一開場就單刀直入。米裡亞姆和丈夫安託萬·北松婚姻破裂後,她向法官提出申請,內容是爭取12歲兒子朱麗安的獨立撫養權。最終,米利亞姆獲得了這場監護大戰的勝利。但真正的「戰爭」,這時才真正拉開帷幕。
安託萬的身份是丈夫,也是父親。安託萬就是這樣一個角色。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就開始暴怒,動手動腳,很少會去考慮別人的想法。不管面對的是自己的妻子,亦或是兒子,他都不曉得分寸的重要。
因此只有在周末,安託萬才能得到兒子朱麗安的撫養權。一開始,他還處於很平靜的狀態,會主動關心兒子的近況,但當他想要進一步通過兒子了解妻子的近況,譬如住所,去哪裡,為什麼不接電話之類的信息卻得不到兒子的回應,他就開始聲嘶力竭,陷入失控都狀態。所以這也變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兒子對父親抱有的是恐懼的心情,接受父親的監護,周末去父親那過夜,和父親獨處,這些舉動都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因為害怕才選擇的妥協。
我想可以這樣理解,安託萬一直想要爭取的撫養權更多不是出於責任,而是一種有點扭曲的自我證明。此時的他處於失業,還沒從事業低谷期走出來,家庭關係又經營的一塌糊塗。簡而言之,這是一個生活上十分不如意的loser。
而loser總是急於證明自己的存在感,但當一個人一無所有時,暴力和憤怒就成了「無用之人」的發洩方式。說穿了,他從頭到尾在乎的只有自己可憐的自尊,即所謂「父親的形象」。他憤怒的起因,幾乎無一例外,是在自己的父親形象受到損害時。這樣的破裂對安託萬來說,無異於一場巨大的恥辱。
當他發瘋似的找到妻子的公寓後,上演了一出苦情戲,一邊痛哭流涕,一邊渴求妻子重歸於好。我想,一個完整的家庭形象對這樣擅長暴力的男人太重要了,一旦脫離了和諧的家庭關係,他就無計可施,無法以正統的「父親形象」示人。他其實比誰都清楚,憤怒和暴力並非解決方案,但性格上的敏感和脆弱,使他總是走極端,以傷害他人為代價。
這並非為他的妻子米裡亞姆開脫,她自然也有問題,不懂得化解家庭的緊張關係,也很少去給予兒子關懷。她對丈夫的怨恨很大程度是由兒子去替她承受,因為她拒絕跟丈夫的任何溝通,導致安託萬隻能將怒氣傾瀉在自己的兒子身上。
最慘的莫過於兒子朱麗安,他就像巨無霸裡的牛肉切片,上面是油膩的芝士,下面是苦澀的生菜,在父母的失敗婚姻中,他徹底成了困獸之鬥。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無愛可訴》裡的小男孩,在父母吵架的夜晚,他因為害怕哭泣聲太大而躲在門後,憋著氣小聲啜泣。
孩子總是要為父母所謂「破碎的心」來收拾爛攤子。
某天半夜,情緒徹底崩潰的安託萬拿著父親的獵槍跑到妻子的公寓,瘋狂地敲門,踹門,要求溝通。顯然,鏡頭裡的這個中年男子,心理閥值徹底爆表,只有復仇,才能重奪自己的權威。最可悲的地方在於,一個感情上的超級loser在使用暴力上卻十足地遊刃有餘。
這種自私,令人不寒而慄。
電影在米利亞姆和朱麗安獲救後便戛然而止,留給了觀眾無限想像空間。說來你們也許不信,這部《監護風雲》居然是導演澤維爾·勒格朗的處女作。主線和人物關係其實非常簡單,可導演對氣氛的掌握堪稱控場大師,即便知道他在控場,也依然為每一個懸念繃緊神經。
開場庭審的論調,講真我真以為父親是被冤枉的;判決下來後,父親的原型開始顯露,多疑與狂躁;越往後越確定父親有病,但已入膏肓難以逆轉;尾聲高潮猝不及防,居然真的觸動了怒火的殺意本來是一部家庭監護權糾紛電影,卻拍出了驚悚犯罪逃亡片的效果。相信我前面的漫長鋪墊只為最後的爆發,傾盡所有,無聲勝有聲。
當然最後老青見還是希望所有的小朋友,能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