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愛可訴》是個不幸的故事:不愛孩子的父母不配幸福

2021-01-09 鄧眼看電影

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中,安德烈·薩金塞夫的新片《無愛可訴》最終敗給《普通女人》,但其新片中對社會倫理、人生處境的探討仍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隱藏其中的某些隱喻都為這部緩慢懊「喪」又張弛有度的影片帶來生機,雖然這種別樣的生機會讓人極為不適應。

電影的隱喻在這裡不方便延伸,原因也不需要明言,因此還是直接來談談這部影片的核心——「愛」吧。

《無愛可訴》講述正是關於「愛」故事,但並不是溫馨浪漫、踏實安逸的愛,而是無處尋覓、凋零萎縮之愛。這部影片中的每個人都缺愛,雖然他們都在努力尋找中自我欺騙,但是這些無愛之人總在自欺欺人裡自謂有愛,並假借愛之名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愛的都是自己。所以當對生活無所適從之時,他們都在選擇逃避。

毫無疑問,這部影片中12歲男孩阿廖沙(馬特威·諾維科夫飾)的父母只以用「奇葩」來形容。父親鮑裡斯(阿列克謝·羅津飾)是個無責任感的花心男,哄騙女性手段一流。母親珍婭(瑪麗安娜·斯皮瓦克飾)則是從「怨婦式」原生家庭逃離出來的浪蕩女子。珍婭對鮑裡斯並沒有愛,選擇嫁給這個男人不但是因為他搞大了她的肚子,更重要的是她想逃離自己那個刻薄的母親,鮑裡斯是被她所利用的跳板。

但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鮑裡斯和珍婭在一起也並不是因為愛她。他只是因為公司的老闆是位總是嚴遵教義的正統東正教教徒,這位老闆認為有家庭的人才能得到工作,因此鮑裡斯需要珍婭與其組建一個家庭,他同樣也利用了她。

男女之間可以因情慾一時忽略所有「分歧」,但隨著生活回歸柴米油鹽的本質,珍婭終於變成他無法忍受的模樣,本身就沒有「愛戀」基礎的婚姻也迅速土崩瓦解。問題是他們已經有一個十二歲的兒子,離婚可以,但誰都想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那麼孩子該給誰來照顧?

《無愛可訴》的高明之一就在於它並沒有刻意去演繹鮑裡斯與珍婭之間勢同水火的矛盾,也沒有直接數落雙方作為父母的「人渣行為」,只透過整個出場時間只不過十分鐘左右且幾乎沒幾句臺詞的阿廖沙來控訴一切。

譬如,畫面中的阿廖沙獨自一人穿行於小樹木中獨自嬉戲,冷硬的畫面使這個男孩的情緒立刻立體化起來;回到家中,坐在書桌前望著窗外發呆,眼神空洞又無助,沒人知道他在想著什麼,而視野之下是一群孩子在玩耍嬉鬧。這幾幕畫圖詮釋是兩個字:孤獨。

再譬如,珍婭帶買房者進阿廖沙房間參觀,讓阿廖沙向客人問好時動作粗魯,並說「(阿廖沙)才12歲,非常怕生」,而被刺激的阿廖沙哭著走出房間。對所有經歷過父母離異的孩子來說,看到這裡是不是有種胸腔窒塞的感覺?父母將離異,沒有人介意阿廖沙的感受,他不受這世上可以說「最親近」的人需要。這裡觀眾可能覺得母親珍婭並無特別過分之處,阿廖沙哭著離開有點小題大做。但也只有直接經歷過類似情形的人才會明白,這個孩子當時是何等焦慮,可能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鮑裡斯與珍婭婚是一定會離的,當他們肆無忌憚在客廳爭論離婚後孩子應該和誰在一起並相互推脫時,阿廖沙則躲在黑暗中淚流滿面,然後他「消失」了。

此後,離家出走的阿廖沙再未出現過,影片也設置了一個開放的結局,阿廖沙是生是死沒有人知道。鮑裡斯娶了婚內出軌後的女人,又為他生了個孩子。但已經失去過一個兒子的鮑裡斯看著在自己面前玩耍的孩子,滿眼都是煩躁,因不想讓孩子幹擾自己看電視,直接便把她扔到隔壁房間的兒童床上,任由她大聲哭喊。記得當初鮑裡斯新歡曾問過他:「你不會摒棄我和孩子吧?」而他的回答是轉移話題。

而那個在阿廖沙出走前幾天每天忙著與新男友約會不顧兒子的珍婭,與新丈夫的激情也消耗殆盡,她得到自己想要的「真愛」了嗎?導演並沒明示。但是最可厭的人,如果你細加研究,結果總發現也不過是個可憐人。一個不愛孩子的母親,她真能得到「真愛」嗎?

失去阿廖沙後,鮑裡斯與珍婭也曾努力尋找,也曾痛苦,也曾崩潰,縱觀全片後只覺得那並不算「愛」,而是作為一個「社會人」對子女僅存的責任。在最後「阿廖沙究竟去哪」的問題已不再重要。當一個不懂得「愛」的人,不懂愛是責任、尊重、承諾、包容的人,他們不配擁有幸福的。

相關焦點

  • 無愛可訴,父母的私生活越放縱,越反襯孩子阿廖沙喪生結局的悲慘
    這兩個人並沒有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這樣想來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更是一種解脫和對無法選擇幸福的妥協,至少他會有一個人是愛自己的,阿廖沙出走後,影片描繪了珍雅和鮑裡斯與各自新情人的新生活,在「活著不能沒有愛情」的論調下穿插著極為露骨的床戲,觸動我的一點是,兩位女性在性事結束後不約而同地向情人詢問「你真的愛我嗎?」。
  • 電影《無愛可訴》:小男孩離家出走遇害,父母親卻對此不聞不問
    《無愛可訴》是一部沉重的悲情電影,描述了父母關係破裂,小男孩離家出走遇害,父母親卻對此不聞不問的故事。對一個說故事的人而言,所有事件在著手前,都已經發生完了。因此,故事本質是對時間的調動,透過不同方式將巨大、模糊的過去,提取至觀眾眼前。
  • 《無愛可訴》:父母離婚拋棄孩子,孩子失蹤身亡,畸形婚姻的傷害
    哈嘍,大家好,我是餛飩,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孩子失蹤也無法挽回父母婚姻的故事,劇情出自電影《無愛可訴》。阿廖沙的父母要離婚了,放學之後,阿廖莎先到小樹林逛逛,反正回家估計也沒人在。沒人在也算是好的,要是父母在,整個家都成了戰場。阿廖莎的父母要離婚,他們要處理兩件事,一是買的房子要分財產,二是處理孩子阿廖沙。
  • 《無愛可訴》|俄羅斯可能拍出了今年最喪的電影
    《無愛可訴》從電影類型到內容簡介,怎麼看都是一部娘們唧唧的愛情片,但是看看導演是誰吧,安德烈·薩金塞夫。他上一部讓南哥記憶猶新的電影是《利維坦》,在這裡有必要先說叨兩句。《無愛可訴》延續了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利維坦》中的風格,出現在故事背景中荒蕪的環境總是保持著巖石的顏色,沒有多餘的色彩,白雪和呼嘯的寒風更讓觀眾多了一分寒意。鏡頭的運用十分克制,工整,配上冷淡的人際關係和白雪覆蓋的景色,從觀感上來說,絕對算不上舒服。
  • 《無愛可訴》我從未對你那樣對別人
    但這次的『無愛可訴』,卻不那麼被影迷們看好,也不算是他最佳發揮的一部。當然,他就算正常發揮也很厲害。他作品裡慣用的手法就是以小見大,即用一個普通的小故事,來隱喻更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這也是各大電影節最喜歡的設定。
  • 《無愛可訴》這部電影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薩金瑟夫這部《無愛可訴》的刀鋒太銳利,即使不用來刺入肌膚,光看著薄薄的刀刃都膽寒。《無愛可訴》將鏡頭聚焦在了一個冰冷壓抑的家庭中,父母雙方都刻意謾罵對方,丟包袱,都不想要一個不是拿愛孕育出來的孩子。要麼兩個人沒有一點對話,活動的人和一件家具沒有區別,甚至某種程度上還不如一件家具,因為家具看著不心煩,要麼吵起來都像點燃了炸彈,生怕不把對方炸個稀巴爛來平復自己的情緒增強自己在道德上的據點,以及滿足「我才是受害者」的不平等心理。這樣的家庭,時時刻刻都浸在憤怒和發洩中。
  • 評薩金塞夫新作《無愛可訴》:萬物寂寥人心枯索
    這故事明目張胆地把新生活正在發生的一切描述為舊生活的翻版和重演,  這對夫妻爭吵中抱怨和悔恨的過去在新戀情中重現的時候,卻都被當做一種嶄新的拯救,他們即便經歷過一次痛徹心扉,但仍然愚蠢蒙昧無所察覺  文/楊時暘  像那部陰沉磅礴的《利維坦》一樣,導演薩金塞夫的新作《無愛可訴》同樣冰冷又沉鬱,萬物寂寥,人心枯索,它不只講述了一個分裂的家庭和一個走失的孩子
  • 《無愛可訴》告訴你戰鬥民族背後的懦弱
    《無愛可訴》劇照(文/馬鵬程) 2003年曾憑藉電影《歸鄉》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今年攜帶新片《無愛可訴》來到坎城。《無愛可訴》繼承了《歸鄉》對於家庭關係的探討和《利維坦》中對於俄羅斯社會現實的批判。
  • 《無愛可訴》看完淚奔: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做好這件事!
    對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爸爸愛媽媽!曾經看過一個電影《無愛可訴》,給自己的觸動特別大,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爸爸愛媽媽,那愛會在這個家「拼命地生長」。希望愛能插上翅膀,飛到你們每個人的家中。阿廖沙從小在一個冰冷的家庭長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可憐蟲。
  • 《無愛可訴》電影賞析:生活最怕的就是活的絕望,沒有愛可以訴說
    影片《無愛可訴》講述了一個「愛意缺失」的世界。片中的三口之家分崩離析,父親出軌,將一個年輕的女孩肚子搞大;同樣的,母親也另尋新歡,和一個大自己十幾歲的男人享受著第二春;只有兒子是孤單的,雖然和母親住在一起,卻要承受母親的怨氣,而父親,卻對自己不管不顧。
  • 俄羅斯坎城獲獎電影 | 無愛可訴 中俄雙語字幕(2017)
    ❤  Ваша жизнь, наши спектакли魚子醬,好劇常在昨天在北二外,小魚組織了無愛可訴電影觀影團
  • 衝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無愛可訴》,探討的依然是家與國
    俄羅斯導演薩金賽夫(Andrey Zvyagintsev)的第五部作品《無愛可訴》(Loveless,2017)2 月 9 日在英國公映,並將於 2 月 16 日登陸美國。不過,電影發行方 Altitude 依然相信,如果能在本周末的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s)和 3 月的奧斯卡上有所斬獲,《無愛可訴》至少能追平導演前作、2014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利維坦》(Leviathan)的票房收入——29 萬英鎊。根據 IMDB 數據,薩金賽夫的新作已獲得 30 項電影節提名,並拿下 15 個獎項。《無愛可訴》俄羅斯版海報。
  • 《無愛可訴》:婚姻不是愛情的圍城!
    婚姻不是愛情的最後歸宿,步入婚姻的圍城之後,你會發現更多現實性的問題讓你逃無可逃,訴無可訴。《無愛可訴》是一部劇情片,一對夫妻因為雙方都有了新情人,孩子則成了他們走向新生活的負累。這是許多現實婚姻中會面臨的問題,值得觀眾反思。
  • 歐洲電影獎公布首批獲獎名單 《無愛可訴》摘兩獎
    歐洲電影獎公布首批獲獎名單 《無愛可訴》摘兩獎 時間:2017.11.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結冰 分享到:
  • 《我家那閨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等不來媽媽,也等不來爸爸,父母都把她當成累贅拋來拋去。得不到一點父愛母愛的王鷗,真是的實慘。母親給了她幸福,她也真心地希望母親能幸福,和叔叔一家更是相處融洽。張佳寧真的是所有離婚和單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一個好的範本,離婚、單親都沒有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愛,好的家庭氛圍才是最重要的。3說到家庭氛圍,節目中最最幸福的一家就是蔣夢婕了。蔣夢婕爸爸一出場就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顏值高。
  • 坎城主競賽電影《無愛可訴》將進入中國
    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利維坦》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新作《無愛可訴》、《少年維特》導演雅克·杜瓦隆的新作《羅丹》、《藝術家》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的新作《敬畏》,以上3部再加上女導演琳恩·拉姆塞的《你從未在此》和俄羅斯名導謝爾蓋·洛茲尼薩新作《溫柔女子》,這5部影片均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將共同角逐金棕櫚大獎;法國導演德斯普裡欽的新作《伊斯梅爾的幽魂》又是本屆開幕影片,此外,影片《狹隘》入圍「一種關注
  • 微影時代坎城購入《無愛可訴》等九部參賽電影
    微影時代坎城購入《無愛可訴》等九部參賽電影 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利維坦》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新作《無愛可訴》、《少年維特》導演雅克·杜瓦隆的新作《羅丹》、《藝術家》導­­演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的新作《敬畏》,以上3部再加上女導演琳恩·拉姆塞的《你從未在此》和俄羅斯名導謝爾蓋·洛茲尼薩新作《溫柔女子》,這5部影片均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將共同角逐金棕櫚大獎;法國導演德斯普裡欽的新作《伊斯梅爾的幽魂》又是本屆開幕影片,此外,影片《狹隘》入圍「一種關注
  • 《無愛可訴》升級版!家庭暴力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可憐小孩!
    不知道大家小的時候有沒有被父母胖揍過呢?依稀記得小時候我是一個比較皮的男孩,每天回家就以各種理由不寫作業,去了學校被老師各種嫌棄。當然在父母這邊也沒有少挨打。不過相信大多數人還老青見一樣就算挨打。但是也不妨礙我們健康茁壯的成長。
  • 《不完美的她》周迅對趙雅芝說:我覺得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無償的
    然而,事情處理的結果卻不甚令人滿意,虐待者雖然被拘了,但他總還有出來的一天,他不一定能改掉虐待孩子的毛病,而孩子那麼小一時半會又無法脫離那樣的家庭。對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只能表示很無奈,一個孩子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確實不幸,但是誰能幫助她呢?即便幫得了一時,卻幫不了一世。
  • 無愛婚姻的殘酷真相:女人要麼忍,要麼偷嗎?
    我們相愛相守,這是對婚姻的滋養;我們不愛了卻相守,往往會成為婚姻的毒瘤。——情感小刀和閨蜜們在群裡閒談,聊到了婚姻。我們熱議一個很普遍的婚姻現象,很多夫妻不愛了卻咬著牙堅守著婚姻。大道至簡,真愛質樸!為何很多夫妻寧願將就婚姻也不肯離婚呢?難道他們不知道婚姻的靈魂是愛嗎?無愛婚姻裡,夫妻形同陌路,又有著怎樣的心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