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沉默的 6 億人,看見這個社會的「斷裂帶」

2021-02-26 南都觀察家

在同一個時代的同一塊土地上,分布著不同時代的文明印記,並造成了一系列社會衝突。斷裂社會從一開始就危及了這個社會的公平,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今後的命運。

最近,「冬泳怪鴿」在短片《看見》中演講:「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試圖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收穫大量好評。而就在上個月,當《後浪》的演講者讚美當代青年「你們有幸」時,四面八方卻響起青年們的噓聲。社交網絡讓只能「在大山裡起舞」、「在菜地裡高歌」的人,與「從小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的人得以相互觀望,但隔閡依舊存在。在網際網路世界之外,更大的世界依然沉默,不被看見。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不久前總理給出的數據驚醒不少人。人們重新審視腳下的這片土地,也有人天真地問:6億人在哪裡?「加油,奧利給!」這個經典口號,讓「冬泳怪鴿」成為被聚焦的對象。這個光頭漢子名叫黃春生,40多歲,遼寧朝陽人。他常常在半夜開直播,或穿著大褲衩去冬泳,誇張的表情和正能量語錄令人印象深刻。但最初他喊出「奧利給」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到他的生活有多麼不如意。網友後來知道,黃春生要照顧腦癱的弟弟、年邁的父親,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如果沒有社交網絡,他的生活境遇、所生活的農村,很難進入主流社會的視野。其實類似以農村為創作背景的短視頻還有很多,土味十足的播主通過「示醜」來獲得關注,但熱鬧之後,他們身後那個真實世界,依然沉默得巋然不動。在中國有一個隱藏的世界不被言說。當總理說有6億人平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時,這個世界突然出現,讓很多人被驚醒、被震撼。有一部分人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早已被高樓大廈、高鐵動車和行動支付佔據了。6億低收入者始終存在,此時闖入更多人的視野。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課題組的數據,在這6億人中,還有546萬人沒有任何收入,有2.2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4.2億人月收入低於800元。6億人在哪裡?該課題組發現,絕大部分都在農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家庭人口規模龐大,家中既有老人也有小孩,人口負擔重,小學文憑和文盲的比例相當高,大部分是自僱就業、家庭就業或失業,或乾脆退出了勞動力市場。公共輿論空間很少有關於他們的喜怒哀樂,人們談起這部分人群,往往是因為發生了類似「陝西埋母」這樣的極端案例。他們也會失業,也會被變相裁員,但明星企業的暴力裁員事件顯然更受到媒體的青睞。「我們」看不到他們,他們也無法參與「我們」的討論。當「我們」在討論他們的存在時,他們可能依然對此一無所知。在一個社會裡,如果一個人口眾多的群體或階層無法意識到另一個人口眾多的群體和階層的存在,這個社會也就斷裂了。這讓人想起社會學家劉易斯·科賽(Lewis A. Coser)提出的社會斷裂帶。他說,任何社會都有衝突和矛盾,問題在於這些衝突和矛盾是否沿著一條主要「斷裂帶」展開。沿著中國社會的「斷裂帶」, 孫立平教授曾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斷裂特徵。他發現,城鄉斷裂是中國社會最主要的「斷裂帶」,農村社會長期被排斥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之外,那些激烈碰撞或暗潮湧動的社會衝突,許多都根植於城鄉差異之中。過去發生的許多爭議話題,如「返鄉書寫」、跨城鄉戀愛、農民工作家或詩人等,就分布在這條「斷裂帶」上。其實之前的《後浪》也觸及了這個「斷裂帶」,但它不僅避免談及新青年應有的理想鋒芒,也從現實層面無視了複雜多樣的青年群體。人們發現,演講者所說的「後浪」,不過是大浪中最耀眼的浪尖而已,對於「斷裂帶」另一側的青年,比如那個從鋼鐵廠下班、帶著一臉黑泥說自己的理想是每天掙300塊錢的非標準「後浪」,就這樣被輕輕鬆鬆地忽視了。這種群體性差異的起點,不是勤奮與懶惰、聰明與笨拙等個人差異,而是來自斷裂兩側天壤地別的資源差異。於是當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直播與知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後,人們有了「這塊屏幕」能不能改變命運的思考。然而更多的見識來自屏幕之外。當高考語文作文題愈發「城市化」,許多農村和小鎮學子開始懷疑自己過去是不是關注了個「假中國」。無法想像這個另一個中國,這不是他們的錯,因為這個國家太大、太複雜了,而出題者卻沒有看到或無視了一半的中國。那一半至今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同一個時代的同一塊土地上,分布著不同時代的文明印記,並造成了一系列社會衝突。斷裂社會從一開始就危及了這個社會的公平,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體今後的命運。在環抱北京的「大農村」和「菜籃子」河北省,依然還有很多與中西部農村相似的景觀。冬季,當城市為守衛藍天白雲而要求各地關閉廠房時,許多農民工不會為更美麗的環境而開心,他們發愁下一步怎麼養家,子女的學費如何來籌措。城市有時也苦惱於這種斷裂現實,正如目前在國家默許流動攤販重返城市之時,部分大城市開始渾身不舒服,犯了潔癖。這幾年,更多的地方在消除城市落戶限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差異的制度障礙在慢慢消失。但是城鄉之間多年斷裂的事實已經深入社會的骨髓,癒合非一日之功。
過去,經常聽到有人說,只要發展經濟,就能解決社會問題。但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常常脫節,很多人難以從經濟發展中分得成果,指望經濟增長實現社會狀況的自然改善,猶如緣木求魚。相對於「經濟萬能」的神話,我更期待制度機制上的轉變。今年的疫情已經給經濟社會帶來嚴峻挑戰,但也可以將其當作一個新的改革窗口。從今年政府不再設置GDP增長目標,強化保就業、保民生等舉措,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風向。社會力量的成長更是癒合斷裂的關鍵。在癒合斷裂社會的過程中,有一部分人責無旁貸且至關重要,那就是目睹了兩個世界且仍在連繫兩個世界的人。從那個沉默世界走出來的人,最能感受到這種斷裂和撕裂感,也最有資格表達對這個社會的基本理解。「一生只在一個地方」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有人在對另一個世界毫無經驗的情況下,仍拒絕觀察思考,甚至人云亦云,帶著獵奇之心去揣測。6億人的世界與每個真正關心這個社會的人息息相關,因為對一個社會的基本認識,是觀察社會的重要坐標。作為一個普通人,雖然無法做到全面深刻,但起碼可以對身邊的普通人保持樸實的看法,並時刻準備去理解對方,這或許可以使我們在理解和判斷周遭世界時,不會偏離事實太遠。

點擊關鍵詞,閱讀更多文章

扶貧減貧:貧困陷阱|窮人心理學|飢餓|貧窮並非選擇|代際傳遞|貧困是因為懶惰?|貧困元問題|數據統計

教育公平:寒門子弟|素質教育及代際傳遞|高考公平|非本地戶籍入學|農村職業教育|補償政策|衡水中學|應試教育|自閉症|小區幼兒園|公辦幼兒園|網班嘗試|網班親歷者|秦暉論教育|素質教育改革|民辦幼兒園上市|《學前教育深化改革意見》|手機管理|留守兒童陪伴|流動兒童融入

相關焦點

  • 「看見」柴靜離職的真相
    但是,看看消費主義洪流裹挾下的央視吧,這個號稱中國最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在去年吞下了158億的招標蛋糕,也迎來了周立波、謝娜、何炅,綜藝娛氛圍樂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吞噬著央視,也吞噬著柴靜以及她那略顯突兀的新聞理想。在這個意義上,離開何嘗不是正確抉擇?在公眾視野消失半年多後,柴靜又回來了,只不過,這次是以出走的名義:10月13日有媒體爆料,柴靜早已從央視低調離職。
  • 觀察|從《看見臺灣》看見什麼?
    桃子說:6月10日,拍攝《看見臺灣Ⅱ》的齊柏林乘坐直升機航拍時遇難。重新分享這篇文章,以紀念齊柏林。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紀念齊柏林:他讓我們看見了這個島嶼的美麗與憂愁
    在此四年前,他才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看見臺灣》,這部轟動臺灣的航拍紀錄片,在本土就斬獲了2.2億新臺幣的票房,並一舉拿下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但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卻讓他將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航拍任務堅持了下去,並最終拍出了一部震撼了整個臺灣社會的傑作。
  • 《看見臺灣》的背後,你未曾看見的是無常…【禪觀電影09】
    6月10日,一則新聞轟動臺灣,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不幸在拍攝過程中墜機身亡,和他一起遇難的還有他的助理以及機師。
  • 《看見臺灣》,看見齊柏林
    2017年6月10日,齊導演在航拍中遇難。六年前,籌拍《看見臺灣》時他曾反覆地說:「我就是等不及了。」6月10日,臺北101為齊柏林亮燈。「因緣」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奇妙的東西,它把可能和不可能相互粘合,把時間與空間緊緊相連,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用最難以想像的方式聯通在一起。齊柏林導演的故事,我們這本畫冊的故事,就是從因緣說起。
  • 柴靜的《看見》,讓我們看見了什麼
    這貌似關乎傳播倫理或新聞專業主義,實則牽涉到社會和人生的大問題——說句聳人聽聞的話,對類似問題的討論,甚至會動搖新聞業的根基。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對事實的看法,這個對事實的看法,就是所謂的了解真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真相。在哲學層面亦可以說,有多少個認識主體或觀察者,就有多少個真相。
  • 紀實書籍之《看見》——柴靜
    四 是對峙,不是對抗 十五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五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十六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六 沉默在尖叫
  • 看見——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柴靜的《看見》
    我看見清晨第一縷陽光灑滿窗臺,我看見午後第一朵雲彩飄過大地,我看見夜晚第一顆星辰閃耀光輝。我看見春日第一棵小草刺破泥土,我看見盛夏第一隻鳴蟬爬上樹梢,我看見深秋第一片落葉回歸故土,我看見寒冬第一片雪花翩翩起舞。我看見世界,世界看見我;我生存,組構成這個社會,社會,依附於我們每個人的構建。
  • 「看見音樂看見你」:火熱,多元,入世的抖音音樂生態
    除了豐厚的流量助推,抖音於今年6月還推出了「抖音音樂人億元補貼計劃」,成為短視頻行業首個對音樂人群體推出長期「音樂補貼模式」的平臺。堅持做原創音樂近20年、抖音粉絲5000多的王加魏樂團因《我的小寶貝》等作品獲得高使用量,在該計劃的扶持下連續月收入過2萬。
  • 蔡崇達: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作者蔡崇達在最後一章寫閱讀和寫作的終極意義是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真是「I can not agree more.」在這個喧囂浮華的時代,外面的大千世界誘惑力實在太大——美食著實好吃,購物剁手實在是爽,工作實在忙碌,生活實在瑣細無味,抖音直播實在有趣,書本實在乏味死板,人們實在是忙。真正喜歡看書的人並不是很多,真正能靜靜看一本書的人更少,像我也是。工作之外,讀書似乎是所有娛樂之外最後的選擇。
  • 快手,你就給大家「看見」這個?
    當快手們發展到巨大體量的時候,鼓勵什麼、禁止什麼、推薦什麼、發布希麼已不僅僅是公司自己後事情,他們的每一項政策通過對平臺數億用戶的影響進而放大到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高科技公司的每一行代碼其實都滲透著價值觀。
  • 2020【抖音看見音樂計劃】啟動,讓你的音樂被「看見」
    在抖音,不論是正能量視頻、舞蹈、少年吉他彈唱,還是從小到大的成長照片合集都配上了《少年》這首歌,據統計與之相關的投稿量已達 2300 萬,播放量已經突破 183 億,演唱者抖音音樂人夢然的抖音粉絲總量也增長至近 137 萬。《少年》自上線抖音以來,掀起了全站創作的熱潮。
  • 因為她看見了,她們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而當她們匯聚到一起,就能發出足夠耀眼的光芒,讓更多人清晰地看到女性的價值與力量。正是因為女性的付出與價值時常被忽視,這種「看見」才顯得尤為重要。即使是被刻板印象認為相對家庭主婦已經足夠「強勢」的職場女性,也依舊在遭遇因為性別帶來的不公平。一個熱知識:中國女性平均薪酬6,995元,與男性薪資差距為三年來首次縮小。近日,BOSS直聘最新發布的《2020中國職場性別薪酬差異報告》。
  • 看見臺灣,看見她的美麗與哀愁
    臺灣有4萬公頃土地用來養殖各種魚類每年產值高達307億,佔整個漁業總產值的1/3養殖業每年需要消耗50-60億噸的地下水地表不斷下陷使海水倒灌農田大地的傷勢多數人看不見,少數人假裝沒看見有一個人終於沒有辦法坐視不管了如果說阿米爾汗是印度的良心那齊柏林一定就是臺灣的良心了原是一名公務員
  • 抖音啟動「2020抖音看見音樂計劃」,讓更多的中國原創音樂被看見
    據了解,本屆「抖音看見音樂計劃」從6月開始就已經通過抖音平臺招募音樂人。從近兩年這個計劃的舉辦情況來看,「抖音看見音樂計劃」已然成為原創爆款音樂預備役,持續為樂壇輸入著新鮮血液。  兩年來,哪些音樂被「看見」?   音樂人貳茉兒EMO帶來的那首《奶茶加糖》,獲得2019年「抖音看見音樂計劃」第七名。由此開啟了與抖音的深度合作。
  • 快手發布2019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讓每個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近日,快手發布了以「有溫度的科技,提升每個人獨特的幸福感」為主題的《快手2019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快手創始人兼CEO宿華在報告中致辭表示,快手堅持平等普惠價值觀,未來將繼續用有溫度的科技,持續提升每個人獨特的幸福感,不負初心,讓每一個人的故事都被更多人
  • 打破流量困境讓更多音樂和音樂人被看見,「2020抖音看見音樂計劃...
    「2020抖音看見音樂計劃」上線以來,熱度持續飆升,音樂人和用戶的熱情徹底引爆了這個夏天。據抖音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參賽歌曲數量及累計播放量分別超過了5萬首和601億次,視頻點讚量達22億,參賽音樂人累計漲粉更是突破了3458萬,更多優質音樂和音樂人因此被真正看見和喜歡。
  • 【沉重悼念】臺灣花蓮直升機墜機,《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等3人遇難
    2009年,受莫拉克颱風的影響,齊柏林開始拍攝紀錄片《看見臺灣》,這部電影製作長達三年時間,斥資9000萬臺幣,成為臺灣電影史上製作成本最高的紀錄片。2013年,電影上映後,票房破臺灣紀錄片票房紀錄,引發了臺灣社會的轟動,在臺灣掀起一股全民環保風潮。同年,齊柏林也憑藉《看見臺灣》影片榮獲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 《看見》——新聞背後,柴靜看見了什麼?
    《看見》是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一部自傳性作品,本書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這本書之前很火,早就準備看看了,但一直沒空出時間來看。前幾天很浮躁,就又把書翻了出來,看著看著,心也就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