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險資買信託 信保合作「去通道」難題待解

2020-12-28 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陳嘉玲/北京報導

受銀信通道、資管新規等多方面金融監管政策的影響,險資逐漸成為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金主」之一。與之相對應的,是對信託公司主動管理能力要求的不斷提升。

然而,《中國經營報》記者多方採訪獲悉,當前信保合作業務仍存在信託主動管理能力較為薄弱、信託與保險雙方在信用評級和風控標準上差異較大等問題。在業務壓力之下,部分信託產品通過定製或聯合開發、提高管理費等方式滿足信保業務「非通道」的監管要求。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信託公司未來是能力之爭,主動管理轉型重點在於投研能力的培育和專業隊伍的建設,其關鍵是長期投入和培育。

萬億險資投信託

銀保監會資金部資產負債管理監管處處長杜林此前曾公開表示,險資的整體投資呈現幾個特點:一是主要投資高信用等級的融資類信託產品;二是壽險公司投資信託產品規模佔比超八成;三是投資期限主要集中在1~3年;四是產品預期收益率相對穩健;五是資金投向以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為主。

智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險資投資信託計劃規模增速一直高於信託總資產規模增速,且規模佔比由2012年的0.39%增長到2018年底的4.96%,佔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總規模的比重從1.56%增長至12.66%。

此外,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發布的《2018~2019保險資產管理業調研報告》,截至2018年底,險企投資信託金額合計佔總投資資產的9.1%,在保險機構可投的各類金融產品中佔比最高。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共有154家保險機構持有50家信託公司發行的1681隻信託產品,投資規模共計1.36萬億元。2019年下半年以來,信保合作則更為緊密。

信保合作快速增長的背後,是雙方需求的一拍即合。

在險企看來,信託產品有著「非標」優勢,具有資金用途、交易結構和產品期限相對靈活,預期收益率穩定等優勢。對信託公司而言,險企擁有大量低成本資金、穩定的客戶以及項目源,投資體量大。

「根據我們的統計,高信用等級的信託計劃相比同期限公開發行的AAA級信用債,利差在130~170bp之間。」某保險資管公司金融產品投資部負責人表示,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保險資金也面臨較大的投資配置壓力。險企會更傾向於配置另類投資,其「收益穩定、弱周期性屬性」的優勢更符合險資穩健的投資風險偏好。

銀保監會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和2012年保險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僅為3.49%和3.39%,2012年底信保合作後收益率出現了明顯上揚。2013年~2015年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5.04%、6.3%和7.56%。隨後三年有所回落至5.66%、5.77%和4.33%。2019年,保險行業全年資金運用收益共計8824.13億元,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4.94%,較上一年提升了0.61個百分點。

記者還注意到,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已連續八年保持增長態勢。銀保監會公布的2019年保險業經營情況顯示,2019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4.26萬億元,同比上漲12.17%;險資運用餘額18.52億元,同比增長12.9%。

平安信託融資服務事業部董事總經理閻佳雨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險資的加入拓寬和豐富了信託公司資金來源,解決了其長期資金難募集的問題,有利於其業務發展和創新,更加有利於信託公司提升和發揮自己的資管能力。

閻佳雨進一步指出,信託公司提供的非標資產,以基礎設施、商業不動產、工商企業為主,這與險資的特性天然契合,既讓險資在實現資產配置多元化的同時獲取較穩定的預期收益,又使其能更好地發揮長期資金專業化投資優勢,從而起到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公司更積極地接觸保險公司。」東部地區某信託公司高管告訴記者,在銀信合作受限的情況下,險資有望成為信託重要的資金來源。

主動管理的界定

實際上,資管新規以及《關於保險資金投資集合資金信託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144號文」)的發布,使得信保合作的「通道模式」走到拐點。

某大型信託公司熟悉該業務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144號文明確規定,險資投資集合資金信託,應當在信託合同中明確約定權責義務,禁止將資金信託作為通道。

「怎麼去界定是真主動管理還是假主動管理,可能是一個監管難點。」西部地區某信託公司一位業務部門負責人表示,為了體現非通道的特徵,一些信託產品會有定製或聯合開發等字眼,收取的管理費也會同步提升。

前述信託公司內部人士指出,「從形式上看都要求信託公司承擔盡職調查、交易結構設計以及貸後管理等相應責任,但實際上各家信託公司內部對於主動管理的責任有著強、中、弱之分。」

記者從該人士處了解到,「強主動管理」要求信託公司涉及資金資產兩端,既要去找資產、做盡調,也要去同步尋找資金方、撮合交易。「中主動管理」指的是資金或資產一端在外,比如有的保險公司擁有自己的資產名單,不需要信託公司開拓尋找資產。「弱主動管理」項目通常由擔任財務顧問或投資顧問的第三方機構對接好資金端和資產端,只需信託架構和交易撮合即可。

「(管理責任的履行程度)從信託公司給監管報送的數據上看不出來,但據我了解,業內應該是『中主動管理』和『弱主動管理』佔比更高一些。特別是相對『強主動管理』,『中主動管理』項目費率不算太低,承擔的責任也相對有限。」上述信託內部人士表示。

據記者採訪了解,從費率上來看,「強主動管理」項目通常是1%左右,「中主動管理」項目則為千分之三~千分之七,「弱主動管理」項目一般在千分之三以下。

上述受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信保合作早期以主動管理為主,信託公司自主開發投資標的或基礎資產,雙方之間「賣者盡責、買方自負」的特徵最為顯著。

但隨著保險資管機構數量增加,行業產品發行壓力增大,加上信託公司所能掌握的資產質量較難匹配保險資金的要求,雙方的合作開始呈現出「通道模式」。即由保險公司發掘投資標的或基礎資產,並在一定程度上主導項目盡調、產品交易結構設計等核心環節。

閻佳雨指出,「信保業務的難點在於如何實現資金和資產兩端交易對手的精準匹配,信託在其中是穿針引線的功效,能否匹配上才是項目成功落地的保證。」

上述信託業務負責人也告訴記者,「信託公司和保險公司之間,在信用評級及風控標準上有著較大差異,資金資產通常較難匹配上。比如,很多信託公司的AAA級資產,按照保險公司內部評級只能到BB-甚至更低(BBB-以上為投資級)。」

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鄭智在研報中指出,根據某信託的實操經驗,能夠滿足保險業務配置的客戶和資產佔10%,基本上是國企、央企等主體評級在3A的資產。上述信託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匹配險資需求的優質資產,大多都在大型頭部信託公司手上。」

信託綜合能力臨考

壓縮通道業務、強化主動管理,是近年來監管層在信託監管中的重要導向。

「信託行業未來是能力之爭,這個能力是全方面的。」閻佳雨分析道,在做資金募集時,信託公司是懂負債的買方顧問,幫助資金客戶解決資產配置的問題。而在面對具體的項目和交易對手時,信託公司的角色又是買方投行,要為交易對手拿出一攬子方案,即端到端考慮資產、資金和產品結構。此外,在項目存續期間的管理以及項目的退出時,更是要求信託公司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這就要求信託公司要有意識地打造真正的「募投管退」閉環的能力。

不過,上述信託公司內部人士直言:「近年來,信託行業形成了一種短期內見到業績、看到成效的文化,部分信託公司習慣於依賴牌照紅利『躺著賺錢』,更不捨得長期花費人力物力去進行投研能力的培育和專業隊伍的建設。」

上述信託公司高管向記者介紹了其所在公司的信保業務思路:「一方面,我們利用與地方政府、產業基金的合作優勢,引入險資對接所在地區的重大工程項目;另一方面,我們發揮信託靈活的制度優勢和功能優勢,結合險資需求,為其量身定製個性化理財產品。」

「未來,信託公司不再依賴牌照優勢,而是在泛資管行業裡去和所有的資管公司賽跑。」閻佳雨指出,當前信保合作多是以類固收的債性產品為主,未來信託公司之間的競爭會日趨激烈。因此,信託公司應該有意識地提前進行投研能力的培育和專業隊伍的建設。比如我們在特殊資產、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環保水務)等領域搭建了專業的投資和管理運營隊伍,建立了專業的資金募集隊伍,在股權投資已和保險資金開展了深入合作。

此外,閻佳雨還表示,疫情之下「危中有機」。當前,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都保持靈活適度,我們會實時關注國家及地方政府在基建方面的投放力度,一些因重大重點項目的投資而出現的、真實的投資需求,並用最新、最貼近市場的策略去捕捉機會。例如,存量項目資產轉讓、股權轉讓的機會、區域優化債務結構及期限的需求等;另一方面是關注新增的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以及和智慧城市、新興基礎設施建設、醫療基礎設施等領域相關的業務機會。

相關焦點

  • 今年15家險企關聯交易借路信託,業內呼籲信託機構繼續強化主動管理...
    去年以來,信託業啟動「去通道、去嵌套」業務轉型,儘管目前仍存在缺乏積極管理運用信託財產的主動性、利用信託制度的靈活性到處找縫隙、鑽空子,千方百計為金融機構的監管套利和限制性領域的資金融通提供便利等問題,但轉型也已略顯成效。面對保險機構認購信託計劃關聯交易中可能潛藏的風險,還需要信託機構加強主動管理能力,發揮專業功能、逐步創新,而非做簡單的傳聲筒與通道。
  • 資管新規去通道 去年信託公司被動管理業務佔65.61%
    、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作為天然的通道方,又是大資管的一員,信託業目前的通道業務(鑑於目前信託業未有一個統一衡量通道業務的統計指標,所以本文所述通道業務數據暫以信託公司披露的被動管理型信託業務的信託資產這一數據衡量)比例如何?
  • 每經專訪中信信託副總經理劉寅:曾支撐信託業十年高速發展的通道...
    圖片來源:攝圖網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中,在嚴監管、去通道、降槓桿的要求下,曾經高歌猛進的信託行業持續收縮。截至2019年一季度,信託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已從高點的26.25萬億元下滑至22.54萬億元。下降趨勢還要持續多久?不符合監管要求的通道、非標道路受阻後,轉型與創新之路又在何方?
  • 誰是新「資管之王」?
    截至12月16日,新基金髮行募集規模達到3.04萬億元。募集規模打破歷史記錄,首破3萬億元大關。10月末,公募基金規模為18.31萬億元。而作為往日的「資管之王」,銀行理財卻漸現頹勢。截至6月末,非保本理財餘額21.4萬億元,較去年年末的23.4萬億元下降8.5%。兩者差距僅3萬億,或許在未來2-3年,公募基金將成為新「資管之王」。
  • 若無特色產品 信託未來生存空間就不大——專訪重慶信託副總裁葉凌風
    這20年也是信託高速發展的時期,超20萬億元的體量使信託成為第二大金融子行業。20年裡,這位「70後」信託老兵一直堅守在這個行業,是行業的親身見證者,多個職位的歷練也使他對於行業和公司的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2018年資管新規開啟了信託業的新時代,資管機構競爭大潮中信託的機會在哪裡?信託轉型勢不可擋,重慶信託如何看待信託轉型?
  • 2020年中國信託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 中信信託成為我國最大...
    其間,信託業歷經6次大整頓,初步建立信託業基礎監管體系框架,推動中國信託業進入下一個階段。2008年起,隨著「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出臺,銀信合作時代拉開序幕,信託業被賦予「銀行貸款的補充」的使命,促使信託業發展迅速,信託資產規模實現了近10倍的增長。
  • 信託日報(12月25日)
    與此同時,監管環境趨嚴,各類文件密集出臺,強勢引導信託行業轉型發展。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信託業的主基調是「去通道、降融資、防風險、謀轉型」,在此背景下,信託公司一方面根據監管要求調整業務,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業務轉型。  展望2021,多位業內人士稱,未來監管會持續趨嚴,行業總風險規模可能會小幅上升,但整體風險可控。
  • 若無特色產品 信託未來生存空間就不大
    這20年也是信託高速發展的時期,超20萬億元的體量使信託成為第二大金融子行業。20年裡,這位「70後」信託老兵一直堅守在這個行業,是行業的親身見證者,多個職位的歷練也使他對於行業和公司的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  2018年資管新規開啟了信託業的新時代,資管機構競爭大潮中信託的機會在哪裡?信託轉型勢不可擋,重慶信託如何看待信託轉型?
  • 2020信託業七大關鍵詞
    對於萬千信託從業者來說,史無前例的複雜形勢與超強監管讓這個年份更加刻骨銘心。各類政策新規與窗口指導層出不窮,融資類信託遭遇強力壓降,通道類信託繼續萎縮,行業資產規模降至20萬億關口。2020年,信託業在過往「去通道、控地產」基礎上,又多了一道「逐步壓降融資類信託」的難題。今年3月,監管部門對信託業壓降規模定的計劃是:2020年全行業壓降1萬億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並要求每家信託公司制定壓降計劃。主動管理類融資信託主要存在形式包括工商企業類貸款、房地產信託貸款等。
  • 信託通道業務首遇敗訴擔責 華澳信託或賠4600萬元
    用益信託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信託公司通道類產品規模為6.81萬億元。通道業務涉經濟糾紛案華澳信託賠償案涉及案中案。據華澳信託自行出具的《項目風險排查報告》,華澳信託作為信託受託人,不但沒有發現、排除涉案信託項目的各種風險,反而出具報告認為「項目保障營收穩定、項目去化速度令人滿意、項目風險可控,本次檢查未發現重大風險事項」,對此,華澳信託對信託項目管理流於形式,存在信託失責的情況。
  • 3.3萬億險資增量資金來了!它們愛買哪些股...
    險資入市限制放寬!險資配置權益類資產最高可佔到上季末總資產的45%,此前這一比例最高為30%。若按照最高45%的配置權益類資產測算,截至2020年3月末,險資權益類可配置資產將增加3.3萬億元。 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截至一季度末,滬深兩市共有367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出現險資身影,合計持股市值1.23萬億元,其中持有金融行業市值最高,達9727億元。
  • 阮健弘:資管產品有序轉型 形成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並重配置
    為了繞道規避監管,以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保合作、銀基合作等模式迅速發展通道業務,最終投資「非標」資產,這類業務與銀行信貸本質近似,但不受嚴格的銀行信貸監管,是最典型的「影子銀行」業務。2016年末,銀行通過拆借、回購等方式為資管產品提供流動資金同比增長32%;銀行直接購買資管產品同比增長93%。券商資管、基金專戶等產品中,超過60%為銀行「通道」業務。
  • GP/LP長期看多中國,未來資金來源將更多元,險資活力倍增
    剛才主席提了幾次關於險資的事情,那我們就繼續來。第二個問題是準備給陳秘書長的。今年7月在國常會上體現了對險資直接投資行業範圍的限制,這個政策對於私募股權基金來說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活水,還是反而會加劇市場化的私募股權資金的競爭?
  • 首例通道業務被判賠償,打破信託公司免責「常規」
    在過去,當信託通道業務出現風險時,信託公司往往會被「網開一面」,不會深究信託公司在其中的責任。不過,這一局面將被打破,信託公司也要承擔部分賠償責任。近日,上海金融法院二審審結一起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該案系全國首例判決信託公司在通道類業務中對投資者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的案件。
  • 最閱讀|險資「七劍」齊闖江湖
    一直以來,險資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低調,因為他們的投資收益務必穩健。不過,去年以來,諸多險資頻頻高調亮相,開始了新玩法。近日,「有錢任性」的險資中,又殺出了兩匹黑馬。公告顯示,前海人壽在一個月內買入中炬高新(600872)超過5%股份,構成舉牌;南玻A的一份股東臨時提案裡披露,前海人壽在 一季度買入公司4.19%的股份。
  • 險資今年以來舉牌20次 券商預計明年約8500億元險資增量資金入市...
    ,全年險資權益類投資將增加3000億元左右。「假定在保險新規等政策推動下,明年權益資金佔險資的比例提升3個百分點至16.2%,考慮保險資金可運用餘額增至23.6萬億元,測算得到2021年險資將為A股帶來增量資金約8524億元。」華西證券表示。
  • 68 家信託公司全透析【2018年版】
    在這一年裡,信託行業評級體系和信託監管評級體系分別建立,同時正式建立了統一登記制度,信託行業各項制度不斷完善;與此同時,各項監管政策如「三三四十」、資管新規、「55號文」等對房地產信託、政信合作業務、通道業務產生較大影響。
  • 全面剖析險資入市前景
    險資及養老金入市的提速,將對A股市帶來深遠的影響。本文基於對我國保險類資金的現狀,剖析了政策加碼、非標剛兌打破背景下,險資提速入市的內外在因素,並對未來險資、養老金入市的前景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測算。文末進一步梳理了險資偏好的行業及個股,以供投資者參考。
  • 「險資入粵」再出新舉措 線上支持大灣區建設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黃蕾)繼2019年「險資入粵」金額首破萬億元大關以來,廣東銀保監局推動「險資入粵」再出新舉措。2020年12月22-24日,廣東銀保監局聯合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召開「險資入粵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線上發布會,推動保險資金優先投資廣東。
  • 20萬億資管經營成績單來了,曝光這些大變化!
    此前復旦大學信託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表示,隨著「去通道、去嵌套」監管政策的要求下,信託資產規模進入了平穩下降期。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在資金來源方面,2020年3季度末,我國集合資金信託規模為10.3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873.18億,佔比49.42%,較上年末提高了3.49個百分點;管理財產信託規模為3.63萬億元,較上年末減少370.3億,佔比17.41%,較上年末提高0.43個百分點;單一資金信託規模為6.92萬億元,較上年末減少10935.77億,佔比為33.18%,較上年末下降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