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做,不如我做便宜。你讓別人做,也不如我做便宜。
——富士康銷售語錄
01 路口
2009年,郭臺銘春風得意。
雖然世界經濟危機讓富士康斷了連續30%的增長勢頭,但14.2%的數據,還是能讓他在股東大會上輕鬆笑談:
抱歉,賺的沒有預期的多。
郭臺銘在股東大會上
確實,在全球一片哀鴻遍野的時刻,這種逆風上揚的能力更讓人踏實。尤其近來最閃耀的明星、年增36%的華為,已經將訂單送到了富士康手中,讓郭臺銘對未來充滿信心:
過去二十年,富士康是「中國製造」的代言人;今天的富士康,有能力成為未來「中國創造」的最佳代言者。
這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題目為《黃金十年,贏在大陸》,是郭臺銘自己取的。
同年,18歲的河南小夥馬向前南下千裡,入職深圳富士康觀瀾廠區。
幾個月後,他被人發現躺在了工廠宿舍的樓梯口。最終,警方的調查結果是「生前高墜死亡」。
讓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馬向前的死亡如同開啟了潘多拉魔盒,此後便是震驚社會的「富士康13連跳」,讓郭臺銘瞬間從陽春進入寒冬。
盡享大陸20年人口紅利的富士康,就這樣猝然走到了十字路口。而之前10年狂飆突進的「中國製造」,也由此迎來了下半場考驗。
02 深圳
網絡搜索馬向前,首條結果是「深圳富士康猝死員工」。但關於他本人的介紹,卻僅有「河南」、「19歲」兩個註解,其生前經歷更是空白一片。
2010年,富士康在職員工人數突破90萬。如果這是一支軍隊,郭臺銘就是掌握全球第六大軍事力量的統帥。
所以,90萬中的普通一兵,理所當然的不會在時代留下痕跡。除非,他是媒體口中的「13連跳之第1跳」。
相比之下,「統帥」的履歷則是詳盡之極:
1950年出生於臺灣省,祖籍山西晉城。
1974年創業,以模具和連接器起家。
1985年,創立富士康品牌。
1988年,入住深圳,自此開啟了帝國的隆隆徵程。
1988年初到深圳的郭臺銘
有趣的是,這一年5月的《深圳特區報》刊登了一篇名為《充滿活力的一株幼苗》的報導,任正非三個字首次出現在了公眾視野。
即便20年後郭臺銘與任正非才首次相見,他們卻默契的共同選擇了深圳這座站在潮頭的城市,撐起最初的徵程。
03 民工
90年代的深圳,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號:
來了就是深圳人。
在如今的語境中,似乎當年聽從召喚的先行者都已成了千萬富翁。成長期的深圳被描繪成舉目皆財之地,「隨便買套房、做個小生意,現在就是妥妥的財富自由」。
90年代初的深圳年輕人
可是,剛剛擺脫貧瘠的國人哪有這等眼光與膽量。千裡南來者,追夢者寥寥,所求不過一個不看老天眼色的安穩。
後來,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農民工」。
至於2009年來到深圳的馬向前有沒有夢想,又有誰知?
而此時的郭臺銘,面對海峽兩岸2000塊的月工資差價和洶湧而來的民工大軍,站在龍華興奮的說:「這一片地,我都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