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藏了近千件阿嬤結婚時的陪嫁品,只為傳承一種鮮為人知的閩南文化.

2021-02-19 阿嬤的厝

閩南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泉州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泉州,有一群閩南文化的忠實追隨者,陳曉峰就是其中一個。

由於從小的收藏愛好以及職業的緣故,陳曉峰熱衷於收藏閩南古飯勺。十年的收藏曆程,積累了400多把精美閩南古飯勺。從這些閩南古飯勺,可以窺見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從一個小小的日常古飯勺中,可以探尋文化的淵源與發展脈絡。

走進陳曉峰的收藏室,一股獨具閩南特色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各式各樣的閩南古飯勺讓人眼花繚亂。談起為什麼會收藏這些不起眼的民俗小東西,陳曉峰迴憶:「我很小的時候,在家裡的老抽屜裡發現了一把老飯勺,勺子柄上有梅花、壽桃造型,古樸味十足,然後父親告訴我這把老飯勺是家裡老一輩留下來的飯勺,我才知道還有這樣一種玩意。工作以後回到泉州,我便開始從各種渠道收集閩南古飯勺。後城古玩市場,老城區各種舊書店,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在那裡找古飯勺。還有就是網上找。就這樣日積月累,我的閩南古飯勺收集已初具規模。」

「閩南傳統飯勺還有一種手指大小的小飯勺,是用於給小孩子闢邪驅驚的,常放在『葭芷』(鹹草編織的小袋子),掛在小孩身上。」陳曉峰拿出一把手指頭大小的精美小飯勺介紹,民間傳說,把飯勺跟銀八卦、銅錢等一起放在小「葭芷」裡面,別在小孩子的衣服上,有避邪的功能。而且這些物件看起來很精緻,非常討小孩喜歡。在陳曉峰收藏的傳統飯勺中,也有來自韓國和日本的藏品,讓人頗為「驚豔」。「日本韓國跟中國一樣,也都是以吃米飯為主食,所以他們也有頗具當地文化特色的飯勺。」陳曉峰說,韓國的古飯勺與現在使用的相差不大,日本的飯勺以魚形為主,材質均以木質為主。

「每一把古飯勺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脈絡。」陳曉峰說,現在,市面上的古飯勺等有年頭、有特色的民俗用品越來越少,一些有收藏愛好的人開始有意收集、整理,並展示出來,讓後人體驗民俗文化,感知歷史。「相信這些古飯勺能勾起很多人兒時的美好回憶,讓他們感覺很溫暖。」陳曉峰感慨道,相對於一些高端藝術品,這些民俗用品更容易引起老百姓情感上的共鳴。

飯勺,在閩南話裡稱呼為「飯匙」,是一種家庭用品,同時也是一種民俗用品。

一根根壽桃造型的古飯勺蘊含著閩南人「食壽」的美好願望。有的傳統閩南飯勺上了紅漆,上面再刷上金漆,拿在手上有著很濃厚的閩南味道。陳曉峰表示:「閩南老飯勺上面往往刻有各種帶著吉祥寓意的圖案,常見的有鳳頭、龍頭、樹枝、梅花、喜鵲、牡丹、石榴等等,牡丹代表富貴,石榴代表多子,喜鵲代表吉祥,一根小小的飯勺就包含了咱厝人的諸多美好祝願。」

陳曉峰說,閩南傳統飯勺分家用和婚慶兩種,家用飯勺一般無油漆或者上清漆;婚慶飯勺一般上朱漆,刷金粉。古時,有的大戶人家甚至在飯勺上鑲真金,作為隨女子出嫁的陪嫁用器物,一般用於「壓鬥」,放在米鬥中,跟著釐戥、米尺、稻穀、剪刀等放在一起,象徵著父母對出嫁的女兒將來豐衣足食的美好祝願。

「小小的一把古飯勺裡面,承載的卻是厚重的閩南傳統文化。」陳曉峰說,與人們飲食緊密相關的閩南古飯勺,每一件都能勾起閩南人的回憶,雖然材料不一定十分講究,但歷經時間沉澱,具備了一定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是了解前人生活的重要資料。從一個小小的日常古飯勺中,可以探尋閩南文化的淵源與發展脈絡。他希望,能夠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收藏愛好者,一起研究藏品。

現代人所用的飯勺大多是用塑料製成,而古時人們都是用木頭製作,而且做工十分講究。閩南傳統飯勺雕刻精美考究,既結合了閩南傳統木雕雕刻,同時富有非常鮮明的地方民俗特色。

閩南傳統飯勺盛行於清代、上世紀初期,使用地區主要是泉州、廈門、漳州以及臺灣等閩南文化圈。閩南傳統飯勺的特徵是木製壽桃型,多配有精美雕花,常見雕花有鳳頭、龍頭、樹根、梅花、喜鵲、牡丹、石榴等富有吉慶含義的圖案,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飯勺。

陳曉峰收藏的古飯勺,大多是清末之後的。「這種造型的飯勺後來就逐漸消失了,隨著生活方式、習俗的改變,現在的飯勺大多是塑料、不鏽鋼等材質的,造型上也無太大區別。雖然個別地區還保存壓鬥的習俗,但是大多用塑料紅桶代替傳統的木鬥,也沒有再用飯勺作為陪嫁物品了。」陳曉峰說, 如果這些飯勺得不到很好的保存,再過一二十年,年輕人就更不懂這個東西,也不知道過去先人的生活中,曾使用過這麼精美的飯勺。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閩南古飯勺,我將定期舉辦閩南傳統飯勺展覽,讓更多人來關注閩南古飯勺,了解閩南古飯勺的歷史和文化。」陳曉峰表示,他還以閩南古飯勺為造型製作冰箱貼,打算將這種設計產品作為一種旅遊伴手禮,讓外地來泉州的遊客也能通過小小的飯勺了解我們的閩南傳統木雕、傳統文化。

陳曉峰,江湖人稱「塔塔」,泉州廣播電視臺閩南語頻道編導,閩南文化愛好者,可口可樂收藏迷,職業「玩家」。

來源丨泉州網

記者 | 曾廣太

原標題《古飯勺「舀」起滿滿閩南味曾是大戶人家陪嫁品》

相關焦點

  • 貓系90後閩南仔寫給阿嬤的歌《ODE TO A-MA》堅持弘揚閩南文化
    必須用詞時想的不能是普通話的思維而是用閩南語的用詞方式。這個和說英語要用英文思維一樣,用中文的方式去說英文就是Chinglish的意思。所以為了要地道。你們湯圓哥是很討厭華而無實的詞藻。所以創作時使用的是日常的生活的點滴作為歌詞以此用具體的事物懷念已逝親人。       當然第二個大挑戰就是教外國人唱華語,這個是更大的挑戰。
  • 閩南小夥鍾愛收藏這種阿嬤才用過的東西……
    閩南傳統飯勺是閩南地區特有的一種家用以及民俗用品,盛行於清代、民國時期,使用地區主要是泉州、廈門、漳州以及臺灣等閩南文化圈。閩南傳統飯勺的特徵是木製壽桃型,多配有精美雕花,常見雕花有鳳頭、龍頭、樹根、梅花、喜鵲、牡丹、石榴等等富有吉慶含義的圖案,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的飯勺。閩南傳統飯勺分家用和婚慶用兩種,家用飯勺一般無油漆或者上清漆,婚慶飯勺一般上朱漆,刷金粉,有的大戶人家甚至安真金,是舊時代隨女子出嫁陪嫁用器物,一般用於「壓鬥」,象徵豐衣足食,同時在結婚時候與桃枝等掛於門上闢邪用。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七 | 莊舍:在多元舞臺為閩南文化刷「存在感」
    漳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在介紹漳州文化的推文裡,能破萬的實屬寥寥。這篇文章的作者叫莊舍,一位把傳播閩南傳統文化為己任的人。莊舍,也是莊Sir,他是閩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老師,學生常稱其為Sir。他自取為「舍」,便是有取有舍,頗有哲思與智慧。莊舍大名莊志強,名字裡帶著典型的閩南家庭對孩子的寄望。
  • 阿嬤的眠床
    眠床——一個充滿愛情、親情而又富有閩南情懷的名字,它是每個尋常家裡最基本的傳統家具。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閩南人到了結婚的年齡,必先花上一筆不菲的金錢,用來張羅訂做或四處挑選眠床,可見眠床在一個閩南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戲曲劇種的消亡,正在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敲響警鐘。所幸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當代戲曲劇種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在探討瀕危劇種的出路時,學界大致有兩種做法。其一,從劇團生存現狀的田野調查入手,提出多方面的解決方案。比如有學者提出未來戲曲劇種的四種發展形態:一是堅持「精品性」原則;二是走市場化道路;三是修復劇種的民間文化屬性;四是重視劇種的「文物性」。
  • 有一種粿,叫做潮州阿嬤做的紅桃粿
    潮州胭脂紅的「人間壽桃」紅桃粿,俗稱「紅殼桃」,也有叫「壽桃粿」,時下年輕人也經常喚之為「糯米飯桃」,莫名有了幾分洋氣。紅桃粿的外形跟西遊記孫悟空在天宮吃的蟠桃有幾分相似,象徵福壽綿長,所以一般時年八節就被擺上神臺仙桌作為供品,求個平安。
  • 婚嫁習俗,結婚女方陪嫁品注意事項及嫁妝禁忌
    結婚陪嫁品是女方父母為女兒準備的,也是自古以來的婚嫁習俗,那麼,父母準備嫁妝除了金銀首飾,日常用品外,陪嫁品有哪些禁忌注意事項呢?傳統紅色百子被、綠色龍鳳被各1條、②墊被3床、蓋被3條(羽絨、羊毛、蠶絲各1)③枕頭2個,雙人枕1個④鋪床用紅色床品一套三、嫁妝禁忌:1、婚禮前一天男女兩家大人不宜見面,所以送嫁妝時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親屬相隨
  • 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 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民間藏家趙士信收藏了四千餘件與「三寸金蓮」相關的藏品。 崔莉霞 攝中新網太原8月23日電 題:山西男子收藏近千雙「三寸繡花鞋」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作者 楊傑英 楊潤德 崔莉霞「這些老物件,見證中國婦女千年纏足史。」23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民間藏家趙士信告訴記者,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沉痛記憶。
  • 方言與童謠(音頻)| 天烏烏(多地閩南話版)
    已經記不清是在什麼地方聽什麼人說起,是在小時候的田間傍晚聽著鄰裡鄉親勞作時的自侃,或是床邊哄娃時的清唱。我不知道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也不知道自己的發音是否準確,但是用自己家鄉的方式將它繼承了下來,也將傳承下去。
  • 廈門有家輕奢級閩南菜餐廳,TA用60分鐘顛覆了我20年來對閩南菜的印象~
    有天和朋友約飯,我說去吃閩南菜吧,我有非常好吃的閩南菜餐廳推薦給你。結果換來的是:「那回家吃就好,我阿嬤都會煮啦!」好吧,看來你這20多年來對於閩南菜的了解,恐怕只存在於沙茶麵扁食拌麵醬油水。古香古色的燕尾脊,閩南建築獨特的砌牆方式「出磚入石」,地板上的花磚 閩和南特聘香港星級酒店設計師,將濃鬱的閩南文化氛圍,徹底的融入到用餐環境的每一個細節裡。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平面設計師超愛閩南文化,他說:傳統文化的東西越了解越讓人沉迷
    究竟是什麼讓超富如此醉心於「閩南文化」,這個90後新青年今天帶著家鄉特有的「地瓜腔」,與我們分享了關於他和「閩南文化」、「辦桌文創」更多的故事。01.▲臺灣電影《總鋪師》講述民間大廚的故事,與閩南民間「徒子」形象十分相似Q:傳播辦桌文化聽起來真的很有創意,你們有商業案例嗎?我們有幫本地的民間廚班設計了LOGO和工作服。比如錦尚鎮的譽勝廚班,有11隻手指頭,技藝非常不錯,一年365天可以接200多天的宴席,算是非常厲害了。
  • 普及閩南話傳承家鄉情 「快樂閩南話之旅」公益夏令營落幕
    、閩南文化傳承的橋梁。為普及閩南話,讓大家在學習閩南話中感受閩南文化的魅力,8月5日至6日,為期兩天的「快樂閩南話之旅」親子公益夏令營活動在惠和石文化園順利舉辦。  該活動由湖裡區委宣傳部主辦、湖裡區圖書館承辦,分為繪製廈門市花三角梅、玩轉閩南常見植物、趣觀閩南速成實戰、聽爺爺講紅色文化故事4個部分,共有45組親子參加了活動。
  •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與以往不同,當晚的音樂會主要以「閩南樂」為主旋律,是一場閩南文藝的狂歡盛宴。  誠毅學院學子首先登場,一曲女聲獨唱《你不知道的事》婉轉動聽,極富感染力的歌聲拉開了當晚音樂會的序幕;華僑大學大二男生陳偉瀚霸氣演繹大家耳熟能詳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鏗鏘的歌聲中既迴蕩著熟悉的記憶,又詮釋了大學生追逐理想的青春和信念;來自廈門華廈學院的三位泉州南安姑娘帶來的閩南特色南音彈唱《直入花園》,餘音繚繞間給人一種暖暖的、放鬆的感覺,盡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一登場就圈粉不少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經曆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了發展的動力。
  • 和珅瘋狂收藏近千件,現在卻難得一見,翡翠翎管到底是什麼東西?
    - 張玉堂已為逾30萬位玉石愛好者服務 -說起和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世上罕見的大貪官。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非一般官員能戴用。花翎用於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隨意佩戴花翎,又不能任性不戴,違反的人會受到嚴懲,在清朝,被拔去花翎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 農民收藏近萬件古玩 價值千萬元
    湖北來鳳縣翔鳳鎮53歲的土家族農民李德友數十年來愛好收藏各類奇石及古代家具等近萬件,為收藏古玩件李德友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其收藏的物品價值達千萬元。  張鐵林喜歡收藏手札,剛開始收藏時,手札還只是冷門市場,到如今已是天價。他本人喜愛寫字,強調不會為了賺錢賣手札收藏。雖然現在張鐵林已漸漸淡出了收藏圈,但他已有的錢鏡塘、吳省庵、丁輔之等大家的手札收藏都是上層的佳作。
  • 古代女子出嫁時,娘家必備許多件陪嫁品,其中一件令人難以啟齒
    自古以來,結婚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事情,畢竟娶親非常熱鬧,鄉裡鄉親都想討個好彩頭來祝福兩人。而說到結婚,自然是少不了其中的儀式,在古代老百姓的結婚方式都極為繁瑣,一整套都是有規矩的,不能有任何差錯,甚至時間都要非常精準才可以。
  • 文化傳送 | 我的阿嬤
    老人家今年90歲了,上個月24日我回了老家普寧住了幾天,主要原因是我阿嬤喉嚨不舒服,胃口不佳,加上我的好兄弟兒子結婚,所以提前回老家看看。阿嬤是童養媳,同一個鎮隔壁村的,小時候她在家裡排老大,因為小時候阿嬤父母要過番(海外謀生),所以阿嬤以童養媳的身份到我們這邊生活,她的父母也籌備到了過番的盤纏。
  • 廈門:讓傳統融入現代 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我們現在見到的紅磚建築都是舊的,而在最近三五十年中,『紅磚文化』在新的建築中卻沒有得到任何體現。」2015年3月,在人民網舉行的《兩岸交流與閩南文化》研討會上,時任福建廣電集團綜合頻道總監的陳加偉這樣說。在他看來,傳統建築風格的體現對廈漳泉來說格外重要,今後建設大型酒店可以考慮融入閩南文化的元素,「這是對閩南文化最外在層面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