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叛軍王庭湊
長慶元年(821年)七月,鎮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庭湊兵變,攻城略地,並派兵包圍深州。唐穆宗命韓愈為宣慰使,去鎮州招撫亂軍。韓愈即將出發時,文武百官都為他的安全擔憂。穆宗也感到後悔。韓愈說:「不畏生死去執行君命,是我作為臣下應盡的義務。」於是毅然只身前往。
韓愈到鎮州後,一個人進入叛府,王庭湊的將士拔刀開弓迎接韓愈。韓愈面不改色來到客房後,將士們仍手執兵器圍在院中。韓愈對王庭湊如此對待朝廷命官表示譴責,王庭湊對韓愈說:「他們之所以這麼放肆無禮,並不是我的本意。」韓愈嚴厲地說:「皇上認為你有將帥才能,所以任命你為節度使,卻想不到你竟指揮不動這些士卒!」說得王庭湊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這時,有一士卒手執兵器走上前來說:「先太師(王武俊)為國家擊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這裡。我軍有什麼地方辜負了朝廷,以致被作為叛賊徵討!」韓愈說:「你們還能記得先太師就好了,他開始時也曾叛亂,後來歸順朝廷,被加官進爵。因此,由叛亂變為福貴難道還遠嗎?從安祿山、史思明到吳元濟、李師道,割據叛亂,他們的子孫至今還有存活做官的人嗎?」眾人想了半天回答說:「沒有。」
韓愈又說:「田弘正舉魏博以歸順朝廷,他的子孫雖然還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歸順朝廷,還未成人就被任命為節度使;劉悟、李祐當初跟隨李師道、吳元濟叛亂,後來投降朝廷,現在也都是節度使。這些情況,你們都聽說過吧!」將士們一片沉寂。這時有人回答說:「但是田弘正待人刻薄,所以我軍不安,這才要叛亂。」
韓愈說:「但是你們這些人也殺害了田公,又殘害他家,這樣做又有什麼道理?」眾將士紛紛點頭稱是,手裡緊握的武器也放鬆了許多。
王庭湊此時已心有動搖,便命令將士們退出去,然後對韓愈說:「您這次來,想讓我幹什麼呢?」韓愈說:「神策軍和羽林軍等六軍中的將領,像牛元翼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但朝廷顧全大局,不能把他丟棄不管。為什麼你到現在仍包圍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湊命令馬上放牛元翼出城,並表示以後永遠效忠聖上,不再叛變。
韓愈就這樣孤身進入敵營,舌戰叛軍,平息了這場叛亂。
巧遇賈島說「推敲」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又名瘦島,唐代詩人,因詩被韓愈發現才華並受教於韓愈。
韓愈在京都長安任京兆尹兼吏部侍郎時,有一天與其隨從儀仗一行大隊人馬行在街上。忽然,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騎著毛驢闖入隊伍。差役們立馬將書生扭住,帶到韓愈馬前。韓愈問書生姓甚名甚,為什麼亂闖?書生說,他叫賈島,當時正在作詩,因為其中一個字而陷入沉思,沒有發覺,等到近身,迴避也來不及了。韓愈一聽說此人在作詩,不但沒有責備賈島,還從馬上下來,與賈島商討起來,賈島說,他從家鄉赴考到京(長安),剛才忽然得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覺得下句「推」字不夠好,不如改為「僧敲月下門」。賈島一邊說,一邊用他的右手表演起來:一會兒伸手一推,一會兒舉手作敲的姿勢。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就用『敲』好:既是月下的夜裡,門早該關上,恐怕是推不開的。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道。韓愈聽了賈島的詩,覺得賈島是個人才,便把賈島帶回府上,兩個人從此交上了朋友。「推敲」一詞也成了人們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斟酌的一個常用詞而膾炙人口。
無獨有偶。傳說賈島還有一次也是騎著毛驢在長安大街上行走。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賈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山響,賈島愣是沒聽見。那官員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那個官員不像韓愈那樣愛才惜才,反而以為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進了牢籠,第二天才把賈島放出來。賈島在牢裡雖然吃了些苦頭,卻吟成了一首名詩《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此處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猱橈未返,消息海雲端。」
正是由於韓愈這一「伯樂」的賞識、教誨,使賈島成為唐朝中期的一名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
(修武縣韓愈研究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