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喜歡紫砂就點右上角「中國紫砂榜」,進去之後就點「關注」吧。有所有的國大師全集哦。
覺得好就點下轉發吧,順手鼓勵下我們的小編。
——————————————————
高翔曰:
2015年,是顧景舟大師誕辰100周年。我們會不斷推出與他有關的資料、信息,來與大家分享。
今天與大家分享「藝術家傳播網」轉發的一篇文章,萬字長文,具有顧老最全的生平照片。這是我們的「顧景舟百年系列」之1。希望大家關注,分享。我們以後將每月推出2篇文章,全年推出至少20篇文章的哦~~~
顧景舟
(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別稱瘦萍、武陵逸人、壺叟,宜興川埠上袁村人。顧景舟出生於紫砂世家,18歲隨祖母邵氏制壺。20世紀30年代到上海仿製歷代名作,臨摹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之作。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器必精心構撰,出手皆成華章,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
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融古鑄今,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鬥米貴」的聲譽。顧景舟為名副其實的壺藝泰鬥,身價最高的紫砂藝術大師。
藝海競舸 嶄露頭角
1936年,顧景舟被上海的古董商郎玉書看中,請他和一些早就成名的紫砂藝人一起到上海郎氏藝苑工作,從事仿古陶瓷製作,得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機會。期間,他仿製的古代紫砂名作中有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人的作品。有機會看到古董商提供的明清兩代紫砂名家器物,同時又與當時在上海的十多位紫砂高手競爭,對於年輕氣盛的顧景舟不失為一段技藝突飛猛進的時光。
據他自己回憶,這一段時光大約三年多(23—27歲)。在臨摹與仿製中,他的技藝趨向精湛和系統,紫砂光素之圓形、方形以及仿自然形的花貨類、陶刻等都有涉及。對於砂壺各家流派風格以及印款和陶刻、鑑賞的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當時他所仿製的製品,有的甚至已經超過了原作的水準,如臨摹製作時大彬款「生蓮居大彬」《高僧帽壺》、把下款「供春」印「壺叟」的《供春壺》,以及陳鳴遠款的《龍把鳳嘴壺》和《竹筍水盂》等,仿製水準極高。有些後來輾轉流入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等館所,直到他幾十年後為博物院做鑑定時才又與自己的作品重逢。
1995年,在美國芝加哥博物館任東方藝術部主任的謝瑞華和香港中文大學黎淑儀女士曾經問到上海仿古的經歷,顧景舟對於早年自己和同輩藝人的仿製有這樣的評價,他說:「這是一段不光彩的歷史,但是有製作者的創造」。
因為有些古董商的商業行為是不道德的,這樣說是不推卸責任的自省,也是對於當時自己作為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得到學習機會,在藝術上從中得益的承認,這一時期他的印章「武陵逸人」四個字,表明自己的心緒。「武陵」取自晉人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用這典故,似乎流露出對老闆仿古作假採取迴避的矛盾心態,願作一個超然物外、耽於世外桃源的「武陵逸人」。「武陵逸人」甚至還表明他對家鄉的依戀之情。
1938年,日本侵略上海,市面一片蕭條,郎氏壺藝無法經營,所聘人員被遣散回鄉,顧景舟也回到了宜興。他雖然在上海臨摹仿古只有不到3年時間,卻打下了堅實的技藝功底,在藝術上尤其是氣質追求上與此前有了質的改變。他的目標更加明確了,那就是刻苦的學習和提高壺藝水平,與上溯數百年的高手一試高低,要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跡。
1942年,顧景舟一度應聘至上海標準陶瓷公司當模型技師,邊工作邊做壺。作品有《三線鼎足提梁壺》、《洋桶壺》等,自號「自怡軒」。「洋桶壺」成為其選擇的一件樣式,他要用一件最為通俗的壺款創造出自己的藝術意境。「洋桶壺」是宜興地區喝茶流行的一種樣式,因為壺身像汽油桶,當地人稱之為「洋桶壺」。無論貧富,人們都喜歡拎一把「洋桶壺」到茶館喝茶,久而久之,「洋桶壺」就成為喝茶人相互比較、甚至攀比的一種茶壺樣式。
在當地,誰擁有一把好的「洋桶壺」,是一件值得驕傲的大事。而「洋桶壺」看似通俗簡單,要想做好,卻很難。「洋桶壺」的做工和造型卻有「行」(普通的,一般的)和「尚」(即具有藝術性)的區分,「尚」的「洋桶壺」極其難得。
顧景舟「洋桶壺」的造型,身桶要求直而滿,不能有「瘦」的感覺。一把最為普通的「洋桶壺」,由他來做,就成為案頭雅物,有了儒雅的文人氣質,神形俱佳。
紫砂老藝人裴石民,年少即成名,是年長顧景舟20多歲的紫砂大家,看到顧景舟的《洋桶壺》後,認為憑這件作品,無疑可以當得起紫砂的頭牌,並且由衷讚嘆:了不起,紫砂出了高手了。
顧景舟做壺只售生坯,而當地的一位百歲老人——民族資本家華蔭棠先生回憶,當年自己曾經出過兩擔米的價格買了顧景舟的《洋桶壺》。而當時年輕的顧景舟,有時從上袁村到蜀山街上茶館或者徐祖安、徐祖純的福康陶器店喝茶、小坐,這時候許多坐著喝茶的人,甚至年長者都會站起來打招呼,說明當時的顧景舟已經憑藉實力贏得了行業內外人們的尊敬。
20世紀40年代顧景舟所做的《洋桶壺》,既是他在紫砂業內成名立足的一件代表作品,也是他對於傳統樣式造型和工藝上的一種重新解讀。此時的顧景舟已經具有了統觀紫砂歷史全局的胸襟,技藝上也已經具備了站在歷史高度來做紫砂、做藝術這樣的實力。
藝途多舛 君子自強
早年成名的顧景舟,藝術道路和人生卻經歷了很多的磨難。
1938年,顧景舟離開淪陷的上海回到家鄉。23歲那年,他不幸染上天花,死裡逃生後,曾經回憶說:我好像聞到了「死亡」的味道,就像被埋在土裡的土腥味。他的祖母日夜焚香祈禱,總算老天開眼,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居然痊癒了,臉上卻留下了疤痕,這對於原本清秀俊朗、追求完美的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自視清高卻受此打擊的顧景舟在婚姻上一直不順利。他在婚姻上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其擇偶標準晚年也與小輩閒聊過,要求身材修長性格文靜、賢惠能理家的女子。1964年,年近50的顧景舟與勤勞樸實、賢惠能幹的徐義寶女士結合。
1942年,國難時期,顧景舟赴上海標準陶瓷公司任雕塑室技師,工作是翻制模具。當時他月薪100元大洋,這是非常高的薪水,足以養活父母和兩個弟弟。他一個人在上海,閒暇時做壺。這時,他自己刻了「自怡軒」、「自怡軒主人」印章用於壺上,是生活得到保障、做壺時已比較閒暇的表白。
但是好景不長,這家公司因販賣日貨等事受到大家的抵制,顧景舟於年底回到家鄉。在抗戰時期,到處是民不聊生的景象,哪裡有閒錢和閒心來買茶壺呢!顧景舟一家人的生活很快就陷入困境,他這時感到做壺已經是為生計而勞作,人生如浮萍,在風雨中飄搖,他刻印「瘦萍」、「老萍」用在壺上,可見當時的心境。
1942年後,他雖然也往返於上海和宜興兩地,但是再也沒有長期在上海工作。1951年,因為有在標準陶瓷公司工作的經歷,由同輩顧浩元介紹,他去上海天原化工廠應聘(德國人創辦),很快被錄取,但是體檢時卻查出得了肺結核病,只得回家修養。
大病後,他更關注於紫砂技藝和歷史文化的研究,他經常看書(由於晚上在蚊帳中看書,電燈常年亮著,蚊帳被等燻成黃舊顏色,這一習慣保持到晚年)研究陶瓷工藝和化工方面的科學知識。為探究紫砂工藝發展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多次抄寫明清陶瓷著作《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仔細咀嚼體會紫砂歷史文脈。
1952年,病癒後的顧景舟收了平生第一個弟子——朋友加親戚徐祖純的兒子徐漢棠,悉心教導。那一年,顧已經是37歲。
1954年,顧景舟在宜興紫砂行業第一個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加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場的籌建工作。解放時紫砂行業已經非常蕭條,工場初期只有59人。
1955年10月,蜀山紫砂工場獨立出來成立了蜀山紫砂工藝社(即紫砂工藝廠前身),顧景舟任生產理事委員兼技術輔導員,負責紫砂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與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蔣蓉並稱7位老藝人。
這段時間,顧景舟雖然居無定所、孑然一身,但是紫砂行業受到國家的重視,在行業裡受到尊敬,可以培養紫砂的接班人,因此,他的精神狀態是非常好的。據徐漢棠和當時紫砂工藝班的學生汪寅仙等回憶,他在教技術時非常嚴肅,甚至苛刻,大家都有點怕他。
但是,休息時卻很放鬆,非但自己來一段《盜御馬》、《四郎探母》,有時還會教弟子高海庚、李昌鴻唱幾句京戲,說說笑話,大家都稱他為「顧輔導」,一直到他去世,全紫砂廠的職工(已有一千多人)仍然這樣稱呼。
他也把當時弟子高海庚等人當做自己的孩子,既傳授技術知識,又關心日常生活,這種師徒如父子的關係一直維繫到下一代身上。這一段時光中的顧景舟,用「啜墨看茶」閒章,表述閒適和愉悅的心情。
1956年,紫砂工場改為紫砂工藝廠。顧景舟被國家授予「工藝人」稱號,這是建國初期工藝美術行業的最高榮譽。
1958年大躍進年代,不講究工藝和科學,脾氣耿直的顧景舟也難逃厄運。因為當時的紫砂工藝廠也捲入盲目機械化中,顧景舟因直接說出反對意見而被批判,說他整天捏壺,趕不上時代,是「右傾」典型,罰他從手工車間調到機械車間去研究車床軲轆。
顧景舟在委屈中並沒有消極對待,他仍然去認真完成工作,在一次車床 作業中,不慎被一隻軲轆擊中頭部,差點要了命。晚年他常說起這起事故。
1959年,他被任命為紫砂廠技術研究所副主任,負責技術業務。此後,為開發紫砂銷路,他帶頭搞技術革新,與高海庚等人創製上釉啤酒杯,研究紫砂注漿成型技術,做紫砂茶葉揉碾盤,設計餐具和高檔花盆等生活實用品,屢屢得獎。
1959年,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布置工作,設計了成批餐具和高檔花盆。1964年,他與徐義寶女士結婚,過上了溫暖的家庭生活。六七十年代,雖然物質不豐富,政治有風波,但在總體上是他一生中藝術和生活比較平穩的年代。
(左起,周桂珍、顧景舟、汪寅仙、韓美林)
有了家庭後,恬靜的日子卻並不長久,晚年,小他十歲的妻子在1983年被查出鼻咽癌,顧景舟在上海陪伴妻子醫治,那年他已69歲。「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他讓弟子周桂珍帶來泥料和工具,在上海十分簡陋的條件下,創作了《鷓鴣提梁壺》,在壺底,記下了感傷與無奈。《鷓鴣提梁壺》形神似飛鳥,取名鷓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此詩情景恰似顧景舟當時的悲涼心情。期間,還製作了供春壺。在寄寓淮海中學的簡陋條件,在為妻子的疾病擔憂中,唯有紫砂藝術能夠給予他精神的慰藉。
(顧景舟與徐秀棠【左一】、李昌鴻【右一】在工作中)
1984年,顧景舟晚年失侶,1985年12月,最得意的弟子高海庚又突發心臟病去世,讓古稀之年的他覺得人生坎坷,藝途多舛。更沒想到,年近80歲時, 兒子燮之又得重病,身處危險。
他回憶自己人生坎坷與藝術事業——有天花的厄運,死裡逃生、經歷國難、「大躍進」,在「文革」期間受到排斥,遭到攻擊批鬥,種種磨難好像專來考驗其意志。顯然,他有紫砂藝術支撐,不會向命運低頭,意志堅定。
顧景舟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擔任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名譽所長。考察走訪古代陶瓷遺蹟後撰寫了多篇論文,1991年還主編《宜興紫砂珍賞》(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古稀之年也未停止紫砂壺的創作,1987年做了《玉璧蓋提梁壺》,1989年做了《高僧帽壺》、《如意仿古壺》、《此樂提梁壺》,1993年做了 《虛扁壺》,堅信自己的藝術生命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為紫砂撐過篙,搖過櫓。」顧景舟自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坎坷的人生磨難中,始終將紫砂事業作為鼓舞精神的力量,在紫砂產業困難時用自己的技藝和智慧幫助大家共渡難關,在經濟好轉時又時刻為培養後輩接班人而費盡心血。他為紫砂豈止是搖櫓撐篙,實質是與其他老藝人一道起著把舵的作用,讓紫砂藝術這條航船沿著正確的方向劈波前行。
文化心緒 融於工藝
顧景舟是一個文化人,更是一個性情中人,其文化和性情都在他為之努力一生、虔誠對待的紫砂工藝領域中交融。他的文化心緒,凝結在他所創造的、與300年內古人比高下的一件件作品中,也凝結在研究紫砂歷史文化的一篇篇文字中。
顧景舟成名早,一生又好學不倦,心氣極高,一般不輕易與人交往。藝術上、生活上又力求完美而近乎挑剔,他的性情脾氣,在世人眼中,被看做「怪僻相」、「難說話」。其實,他是沉溺於自己完整的世界中。他研究陶瓷成型技法,原料的化學物理性能,搜集古文獻資料,考證對照,仿古複製,改進創新,對於作品更是精益求精,欲與古人比高低。
他也愛好書畫篆刻,時常寫字刻章,在日常生活中,與他志趣相投的同輩藝人,很少有他這樣好學而又有文化的,當然不太談得攏。同時,生活中,他的內心時常沉浸於藝術化的想像中,他對生活中一些細節的要求與他做壺的要求完全相同,哪怕養一缸荷花、插一棵月季、養金魚也都是從書本上去找經驗,向內行的朋友學習,然後實踐出效果。即使在20世紀70年代物質不富裕的年代,他養的日本種白貓潔白輕盈,他家窗口的盆插黃色月季花開得依然非常鮮豔。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養了一盆令箭荷花,在將要開放的那一天,把學生徒弟和好友召集一起,在夜晚靜靜等待花的綻放,月光下紅色而嬌豔的鮮花短暫地綻放給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帶來了美的震撼。
生活中,顧景舟衣著不求氣派,唯求簡樸乾淨,他的飲食清淡有節制,很少大魚大肉,食有定量,多一口也不行。徒弟們開玩笑說師傅是精密儀器。他的生活用具因為買不到合意的,就索性自己動手做。
家中的竹筷,洗頭用的竹圈,銅勺、鍋鏟、碗櫃等,甚至兒媳婦打毛衣的棒針,都是他親手製作,那些用具與他那可用擔挑的做壺工具一樣,件件精美而合用。他常說,「藝術品不一定實用,但實用品宜藝術化」,他把紫砂工藝上的鑽研精神也用到了生活的藝術中。在生活中,顧景舟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工藝人。
「活到老學到老」是顧景舟經常說的一句話。年輕時,他自學英文,英文字典上用橡皮膏剪成條貼在每個字母的開頭,查起來十分方便。而學化學也是靠自學,晚年還教孫女心瑜背元素周期表。
古稀之年一直到80歲後,無論冬夏,他都每天堅持晨起練習小楷,讀書看報。早晨起床後先用手指蘸一點鹽、沾一點清水擦眼睛,這些習慣的養成,他自己說,眼不花,到80歲後眼睛還能看清小字,而手仍然有勁,不發抖。他還把自己與清末的老藝人程壽珍比較,「程壽珍70多歲做壺,手不發抖,我80歲也可以做到」。
可見他寫字不僅是修身養性,而且晚年仍然潛心紫砂,保持這種心氣。晚年為主編《宜興紫砂珍賞》一書,不斷考證,對照新的實物傳器考訂《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他也經常鍛鍊自己的記憶力,有時拿出《古文觀止》一書,讓人隨便找一篇,看他背誦如何,小時候學習的古文,他仍然記憶無差錯,令人佩服。
早在1850年開始,就有不少窯戶(老闆)為了擴大陶瓷商貿,紛紛到上海、南通、杭州、無錫、常州、天津等地設專營宜興陶瓷的商店,有開在上海的鐵畫軒、鮑信源祥、葛德和、吳德盛、益大新等商號。在經營生意時,或到宜興選購加上款記,或是請宜興的紫砂藝人到上海現場製作。
顧景舟在40年代也較多的在宜興和上海兩地往返,與鐵畫軒老闆戴相明成為好朋友,有時做好泥坯帶到上海與書畫家合作,再返回宜興燒制。一個個當代藝術文化大師的名字出現在顧景舟的交往名單中,大畫家吳湖帆、江寒汀、唐雲、王仁甫、來楚生與顧景舟交往甚密。2010年拍出天價1232萬元一把「石瓢壺」就誕生在這樣的交往中。
墨泥石瓢壺
石瓢壺做者雖眾,卻各有風格。此壺不僅工精藝謹,細膩獨道,流、把、的、足搭配恰當、比例合度,造型挺拔精神墨泥色閃耀著青銅光澤,更散發著內斂自省的雋智意味。
「石瓢壺」,清嘉道年間金石家、畫家陳曼生所創樣式,曾經有唐雲收藏有一件楊彭年制、曼生銘的石瓢壺,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壺身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壺銘」。
石瓢壺可以說是歷史上文人與紫砂藝人合作的,以展示中國傳統書畫鐫刻藝術的代表樣式。顧景舟選擇製作這樣一件作品,與吳湖帆、江寒汀、唐雲這樣的書畫家唱和,無疑是認識到了石瓢壺的歷史傳承以及文化氣息,他要用自己的技藝來創造新的文化意境,還要用悟道的文化意境來創造新的石瓢壺,石瓢壺顯然成為年輕的顧景舟悟道升華之作。
(顧景舟與徐秀棠)
顧景舟對這個歷史上的經典之作進行了顧氏化的處理。可以說,這已經是一把顧景舟的石瓢壺,而不再是臨摹古代的曼生石瓢壺、子冶石瓢壺。《景舟大石瓢壺》穩重中見端莊,圓潤中見骨架、有骨有肉、柔中帶剛、收放自如、渾然一體,充滿著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風,同時表現出顧景舟在造型上的自信和對工藝的駕馭。
壺上,由吳門畫派傳人吳湖帆題句,秀雅文氣的書法,風流蘊藉,所繪竹葉疏朗清秀,整體透發出幽靜與含蓄的美感,畫、詩、刻、意都與顧景舟所創石瓢壺的形式感相呼應,也與製作工藝上的細膩精湛相匹配。贈予吳湖帆的一件由顧景舟自己鐫刻,刀法勁挺秀雅,也有風流內蘊的氣息。
「石瓢壺,1948年制,贈予吳湖帆先生,由江寒汀道兄畫花鳥,吳題字,作者鐫刻,迄今已四十餘年矣。1993年盛夏顧景舟署於陶陶齋。」——1993年顧景舟為石瓢壺所寫。
當時顧景舟共製作5件大石瓢壺,成為紫砂與文人結合,與書畫鐫刻藝術結合的典範。
石瓢壺的成功,並非在於吳湖帆等文人之「文」名,而在於吳湖帆等文人的「文氣」找到了顧景舟的工藝載體,工藝之「文氣」與書畫鐫刻之「文氣」一拍即合,工藝技藝、造型形態與書畫鐫刻之間到達了平衡和貫氣,石瓢壺因此成為紫砂藝壇的典範之作,石瓢壺也成為顧景舟悟道升華、儒雅秀潤風格形成的標誌。
解放後,顧景舟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高莊教授合作創作提璧壺,後與黃養輝、亞明、魏紫熙等畫家也有藝術上的合作。晚年與劉海粟、朱屺瞻、馮其庸、範曾、韓美林也有交往與合作。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有本事的藝術家他都樂於為友,相互探討,相互學習。
晚年顧景舟與亞明合作《矮井欄壺》,壺身一面刻亞明書:「青松本無華」,壺體另一面裝飾有亞明的山水畫,底部刻款為亞明所書:「壺先秦有之,紫砂始於明正德,至今已經五百年,高手不過十餘人。
顧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己巳年白露於丁山。亞明記。」可以說,亞明1989年在壺底寫下的這段話對顧景舟的紫砂文化做了非常恰當的評價。
顧景舟有傲骨但不傲氣,從不以大師派頭自居。在20世紀90年代紫砂熱潮中,他一再語重心長的告誡小輩「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告誡大家務必要戒驕戒躁。1993年訪問臺灣,顧景舟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記者曾問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茶壺受到如此的崇拜,他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做了回答,認為壺的好壞要放在客觀和歷史中來看待。
授業傳道 奉為宗師
2004年秋,顧景舟九十華誕紀念展覽在無錫舉行,展出顧景舟作品18件,他的徒弟以及顧派門下受到過教益的弟子作品200餘件。近百位紫砂藝人濟濟一堂,在懷念老師時,有許多的感嘆。
紫砂行業與其他行業相似,往往有一些同行間的保守和隔閡,紫砂在過去就有「同行進門打招呼,藏起泥坯聊空話」的笑談。顧景舟的一生,卻是桃李芬芳。
1955年建立了紫砂工藝社(即後來的紫砂工藝廠),顧景舟擔任工藝社生產理事委員和技術輔導員,與其他6位藝人一起,負責工藝班的招生和技術輔導。從此以後,即使他被國家授予大師的榮譽稱號,行業內仍然稱他為「顧輔導」。
他先後帶了徐漢棠、李昌鴻、沈華、高海庚、吳亞平、束鳳英、吳群祥、葛陶中、高振宇、徐徐等多位入室弟子,而對其他老藝人師傅的弟子也是毫無保留,徐秀棠、汪寅仙、張紅華、曹婉芬、謝曼倫、葛明仙、何挺初、潘持平、顧紹培、周尊嚴、吳震、程輝等,以及這些徒弟學生的徒弟,這些今天已經成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和省級大師的工藝家,都得到過他的直接指點和教導。
顧景舟對紫砂行業內的各種流派和類型都有深入的鑽研,從圓形光素器、花貨、筋囊器以及鑲接方貨各個類型,到茶具、花盆、文玩等各種品種,他都能用自己精湛的技藝來示範和指導徒弟學生。他不僅是有光素造型大師的盛名,更是難能可貴的全能者。因此他的門生子弟分別擅長各種類型的品種,涵蓋紫砂的各個領域,並不局限於一個門類。
他的教育以嚴格著稱,學生往往被批得下不來臺,但是往往過後,學生又非常佩服他,因為他不僅教技藝,教怎麼做,更教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的道理。1982年,他在紫砂研究所講授工藝和造型法則,共20講,把自己多年的心得教給年輕一代。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他帶著技術人員複製歷史名作,仿古壺、矮僧帽壺、井欄壺、漢鐸壺等,從尺寸配製到製作工具,他都毫無保留的手把手教給學生,使紫砂傳統造型和技藝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師傅是教一步,我學一步。」大弟子徐漢棠對師傅的教育仍然銘記深刻,他說:「我那時候跟著顧老學習,他教一步,我學一步。這是其他師傅做不到的。他教我們感受作品的氣韻、比例、造型、線條。
這些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講得清的,只有真正深入做下去、理解下去才能明白,什麼是氣韻、比例、造型、線條。到了我技藝成熟的階段,我模仿師傅做了很多壺,有些隨師傅的壺賣到臺灣,行外人分不清我倆的壺,但我心裡有數,我的壺在氣韻、線條上是不如師傅的。造型、比例尚可以,因為我紮實的基本功達到的。」
顧景舟被紫砂行業內尊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如果他是壺藝泰鬥,那只是技藝的肯定,但他又是一代宗師,是他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教給了他的學生,他的學生又交給了後人,對技藝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才不愧一代宗師的稱號。
他的藝術理念影響了幾代人,他帶的徒弟成為了現在的大師。今日紫砂的勝景,紫砂傳統得以代代相承,其中就有這位為紫砂而奉獻的一代宗師「顧輔導」的功勞。
巨星隕落 彪炳千秋
顧景舟晚年,身體大體上不錯,只是感到有些胸悶。1994年春天,80歲高齡的顧景舟隨同從北京回來探望他的高振宇全家,到省莊竹海遊玩和去磬山寺喝茶。山高路陡,他沒有氣喘、胸悶之類的任何不適,興致極好,還對同行的人說,喝茶要水好,青龍山的水硬不好喝,因為是石灰巖,有可溶性,而黃龍山的水就好,是頁巖,水甜,等等。下山後,他又讓高振宇驅車到數十公裡外的長興,他年輕時的朋友邵全章的兒子處小坐,直到很晚才回家。這是他一生中最後的一次春遊。
1996年6月3日下午4時,因肺氣腫,導致心肺功能衰竭,顧景舟在宜興人民醫院不幸辭世。
1996年6月7日上午,千餘人在宜興紫砂工藝廠內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為紫砂巨擘送行。那一天霧氣特別大,如同落雨一般,仿佛老天爺也在為一代宗師哀傷。
有人這樣簡要地總結了顧景舟的人生歷程:20世紀30年代見證並參與了20世紀仿偽水準最高的紫砂仿作風潮,40年代見證了戰爭的恐怖及紫砂業的蕭條景況,50年代見證了重振紫砂陶藝事業的努力與復興,60年代見證了「文革」,70年代遍訪古窯址、博物館,考古並撰寫紫砂史論,80年代見證了五百年來中國紫砂業的繁榮局面,90年代見證了中國紫砂業的興盛與衰落。
一代宗師,紫砂之幸,斯人已去,風範永存!
顧景舟作品鑑賞:
藏六抽角
壺身略成扁圓狀,由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稜,線條明析工整,轉折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此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有力,做工嚴謹。
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採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梁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梁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仿古如意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高虛扁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高腰線提梁壺
壺身似鼎,以圓弧線條構成,力求渾圓飽滿,唯圓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虛實相應,更添此壺神韻。壺肩飾以三道圓環,有效地平衡視覺重心。豐厚的流弧度變化極大,顯得興味盎然。
供春壺
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井欄壺
井欄壺周身皆由弧線構成,線條圓融有力,簡潔明快。壺身雖圓似方,沉穩而不凝滯。斜斜向上的管狀流和重心略為下沉的環形把,前後呼應。壺的造型簡單卻無以增減,再三觀之韻味無窮。
菱花壺
採六瓣菱花式造型,橋形蓋鈕與口、身、圈足協調統一成一隻六方菱花,筋囊向口收縮與蓋上菱花紋路緊密吻合,毫釐不差。底微內凹。整體製作精細規整,線條簡潔流暢,色呈赭紅溫潤雅致,可稱佳品。
牛蓋蓮子壺
通體散發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圓筒身,肩略呈弧形與前伸的流及捲曲的把手無間地銜接,一氣貫通。把手捲起活似隨時欲揚起的牛尾般生動。壺口與蓋各成一環上下密合無縫。
秦權壺
壺形似鍾穩重沉著。蓋與壺身渾成一體,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則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上新橋壺
圓扁腹身。肩上帶一環,蓋口一環,蓋中間再一環,如水波蕩漾,上有橋形鈕立於其中。此壺線條處理得圓潤通融。環形把手上塑一平背與蓋鈕呼應,又似一葉過橋小舟,亦利於提握。
雨露天星提梁壺
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提梁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充分掌握雕塑與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飛揚的勁勢,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
鷓鴣提梁壺
變化提梁的型式及空心蓋鈕以虛襯實,塑造耐人尋味的效果。壺身成短圓筒狀,線條洗鍊明確,與蓋和提梁渾成一體。配以較長的流,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子冶石瓢壺
此壺採上小下大的圓臺造型,把則為上大 下小的倒三角形,與壺身對應成趣。短直流,橋形蓋鈕高高拱起,底有三扁圓足。壺身與蓋密合無縫,滿水後亦不外溢。
紫砂壺公冶父壺
下大上小呈三角形的石瓢形,周身皆以圓弧線條構成,嘴、把、的處處銜接自然流暢,線條利落明確,起承轉合交待清楚。下以三圓足支起全身,使壺顯得挺括有神,沉靜而深伊永。
座有蘭言壺
壺體呈扁腹狀,直口,短頸,管狀流,配環形把。弧狀蓋,乳釘形蓋的中有小孔,底內凹,朱泥色華而不膩。渾圓雅致,有大家風範。一側刻有「座有蘭言]。
瓜梨壺
瓜梨成壺,以蒂為的生動巧妙,壺身為瓜結實豐美,而不流於肥碩,有型有款。渾不似多數以瓜果肖型的作品務求飽滿欲破為美,此壺做來令人神清氣爽。
均玉壺
壺身做圓角方柱體。圓口,短坡頸,小圈足,橋形蓋鈕塑來大有古意。無論整體或局部造型皆可見方中寓圓之意,有如天地方圓,和協統一。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小石瓢壺
壺身及蓋鈕呈三角形,壺式飽飽厚厚,蓋鈕則輕巧巧拱起如橋狀。直流延壺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則順壺肩平伸向下弓起,形狀非圓非方,前後相應妙趣橫生。造型雖簡,卻更能在質樸中見深厚。
雲肩如意壺
造型簡煉有致,以細部雕琢刻劃加以變化。扁鼓身,直頸,管狀流微曲做蓄勁吞吐狀,環形把,下有三隻鼎狀足。肩上堆塑雲形圖案,壺口與蓋圈刻以仿古圖形,蓋鈕成蓮花微放狀。
中國紫砂榜,分享名人佳作,探求時下熱點,專業的眼光,還原真實的紫砂與人生。
小編微信號: emily18915365363
編輯地址: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雙龍西路西口
雅約電話:18915365363,1590615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