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還原歷史真實事件的電影《絕殺慕尼黑》,在俄國一上映,便創造了票房神話,累計觀影人次達到1200萬。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的最後三秒鐘,蘇聯籃球國家隊進了決定勝利的一球,以51:50戰勝了盤踞冠軍寶座36年之久的美國隊,雖然這一球極具爭議性,美國隊從未承認過比賽結果,但他們起碼必須承認這是一場他們沒有取得勝利的比賽。2019年6月,這部電影在中國內地上映,雖是較為小眾的電影,很多觀眾和籃球愛好者還是深深被深深的打動和震撼了。
電影以真實人物為原型,還原了當年慕尼黑賽場驚心動魄的一幕:教練加蘭任帶領他的球隊穩打穩打,發揮了高水平的球技和得當的戰術安排,緊咬比分,終於在最後抓住罰球機會,改寫比分,贏得勝利。加蘭任是極為優秀的教練,他知己知彼,善於學習對手的經驗,取長補短。同時,他又能根據球隊實際,排兵布陣,臨急不亂,在一場場比賽中樹立起自己在球隊中的威信,成為球隊的靈魂和領袖,電影充分展現了加蘭任的個人魅力。他愛自己的球隊,把球員當作自己的親人。球員因為妹妹的婚禮要缺席比賽,他帶著其他隊員來到舉行婚禮的地方,訓練婚禮兩不誤。球員因為高度近視看不見籃筐,又不敢說出來,怕被開除,他花重金買來隱形眼鏡。而當球員在國外比賽舊疾復發,他堅持不把球員送回國,以美國當時較為先進的醫療技術給球員做了手術,並墊付了醫藥費,這是他留著為雙腿殘疾的孩子做手術用的……
影片同樣展現了球員的風採。有人因為走私想出逃,最後還是選擇留下來和兄弟們共同戰鬥。訓練極其艱苦,酬勞卻極其有限,他們完全是為榮譽而戰,只要能將比賽進行下去,取得勝利,他們不怕吃苦,忘我的訓練。影片最後領隊將爭取來的獎金發放下來,他們不約而同的交到教練手中,給他救自己的孩子。
影片真實再現了70年代的蘇聯,美蘇冷戰下的前蘇聯,政治第一,物質匱乏,思想專制,靠封鎖和打壓管理民眾。球員們在和西歐國家以及美國隊進行比賽的過程中,不僅體會到西方經濟的發展與本國的對比,更遭遇到領隊和政府官員對他們思想和行為的控制。而導演的立足點不是對當時國情的批判,而是表現了「體育高於一切」的運動精神。加蘭任率領球員們拼搏奮鬥,打破神話,創造奇蹟,令人感動而淚下的就是這種永不言退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
為了拍出球場比賽的真實性,儘管參演演員絕大多啊都不是專業運動員,但他們經歷了嚴格的訓練,拍完電影後,他們中的許多人達到了專業球員的水平,可以進入職業球隊比賽。這部電影的成功,凝聚了許多人的汗水和心血,戰鬥民族在銀幕這個賽場上的表現同樣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