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日記,為什麼能引起這麼大風波?

2021-02-19 十點人物誌

「我記錄下這些細碎,是要告訴那些有罪的人們:不是只有死者和病人承受了災難,我們所有的普通人,都在為這場人禍付出代價。」

——方方《封城日記·正月十二》

敢怒敢言

原本,方方打算在春節期間完成中篇小說,記錄封城日記純屬意外。

1月23日,武漢正式封城,和留漢的900萬人一樣,她每天困於家裡。百無聊賴下,曾合作過的編輯程永新給她打電話,建議可以寫寫「封城記」。

對於作家而言,寫作是沉默的宣洩。

於是,自農曆新年的第一天開始,方方每天都會更新一篇封城日記,早上剛睜眼,她會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查看各界人士發來的消息,夾雜主觀感受,完成當天日記。

不同於官方發布的疫情消息,方方的日記中,時而語調灰暗,談民生問題與死去的人們;時而態度明朗,調侃被困在家的武漢人,鋤禾日當午,睡覺好辛苦;時而情緒激烈,火藥味十足。

誰也沒想到,這些瑣碎的日記會被近千萬人關注,方方自己也很意外,向來讀者小眾的她非但沒有沾沾自喜,反倒有種恐懼感。

最終支撐她寫下去的是當地人的支持,有人留言:封城後,每天看了你的日記才能安心。

另一部分人則充滿質疑,日記的信息來源不明,且調性負面,豈不是在傳播焦慮?

方方的脾性不好惹,只要稍加了解便會知道。這次亦然,針對那些負面評論,年過花甲的方方姿態強硬。

憤怒時,她會以筆為劍地懟回去:武漢,今夜我不關心腦殘,我只關心你。

冷靜時,她又會苦口婆心地解釋:一個人的記錄,哪能成為標準化的產品?

方方的日記,僅僅是眾多疫情聲音中的一種,也正是這些不同的聲音匯聚,才共同構成此次疫情裡的種種側面。

不論日記風波是非如何,最需要理清的是,私人日記本就夾雜大量主觀感受,無法代替公共聲音,更不可能有宏大敘事。

這段日子裡,全國人民都認識到了方方的敢怒敢言。然而在疫情前,湖北人就早已知曉。

任職湖北作協主席期間,方方曾怒批魯迅文學獎「重人情而輕文學」,引發激烈爭論。事件發酵後,她反思自己行為不妥的同時,還加上一句「雖然這是事實。」

她又指名道姓點出詩人柳忠秧詩寫得不好,為了得獎,還四處拉關係跑活動。柳忠秧一氣之下將她告上法庭,成了文學官司史上著名的「方柳之爭」。

期間,柳忠秧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方方也未曾停手。對柳忠秧的早逝表示惋惜後,她強調:

「這不是我跟柳忠秧的問題,是我跟法院的問題。我是爭取我的批評權利。我要做給後面的人看,遇到這樣的事情就是不能放棄。」

職稱評選期間,她又舉報詩人田禾正的職稱評選不公,揭露文壇黑幕,導致此人剛到手的職稱就被撤下。為此她還收過恐嚇信,對方惡狠狠地稱,想要割去她的鼻子,為自己出一口惡氣。

方方非但不懼,反倒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我的質疑書》裡寫得明明白白。

說話坦率直白,路遇不平必定發聲,這些舉動會讓方方被部分人推崇,也容易得罪另一部分人。

方方曾在文章中自我剖析:

我也認真思考過,是改變自己性格的難度大呢,還是扛住別人、尤其是上級的厭煩難度大?後來想,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煩我,又怎麼樣?誰想煩就讓他煩好了。

她堅持按照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和說話。

非典型知識分子

方方的文壇成就斐然:前湖北省作協主席,多次獲得國內文學大獎,與莫言、餘華、蘇童等知名作家並肩。

然而,在這些封城日記面世前,很多人甚至未曾聽過她的名字。

2012年,崔永元曾去採訪方方。

期間,她穿著棉布的格紋襯衫和黑褲子,姿態放鬆地倚在沙發上,看上去與人們刻板認知中的知識分子不太一樣,沒有張口閉口的陽春白雪,反倒親切得像個鄰家阿姨。

她說話時夾雜鄂中方言,引用比喻也平易近人。單看衣著語態,很難看出方方在當代文壇的地位——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也曾紅遍大江南北,是漢派文學的代表人物。

崔永元問她,你寫書時考慮哪些人會看嗎?

或許每位作家都被問過這個問題,方方搖頭否認,「觀眾趣味大體相同,文學的東西太個人化,無數的個人表達匯集在一起才有它的豐富。」

對於文學的追求與家庭有關,她出生在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原名汪芳。

曾外祖撰寫過討袁檄文,伯祖父是國學大師汪闢疆,父親亦懂五國語言。年幼時,方方一家借住在美學家宗白華住處,真正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惜一切在動蕩歲月化作泡影。

父親在一夜之間變為被批鬥的分子,他將頭髮剪得極短,避免批鬥過程中被人揪住,又常常在家練習「坐飛機」,被架起雙臂,彎著腰,又被揪著頭髮使目光向上。

方方年幼,坐在椅子上看父親練習。那時還不知箇中滋味。直到三十歲後,童年記憶浮出心頭,她才懂了幾分父親的悲涼。

親眼見證父輩的命運,讓方方骨子裡刻下悲觀因素,「我看到個人的渺小和在命運面前的無望。」

十年動蕩期間父親離世,母親身體孱弱,三個哥哥又在外地下鄉,家中經濟條件不好。方方此時剛滿19,小姑娘有股狠勁兒,要自己扛起家庭的重擔。

她瞞著家人,偷偷跑出去拉板車、扛大包,一扛就是四年。

原因很簡單,普通人工資只有十八塊,而做搬運工能拿到四十二塊錢,那時這四十二塊錢可以養活一家三口。

突然從純粹知識分子的環境被拉到市井之中,方方的生理與心理均受極大衝擊,每一秒都想逃離這種生活。

我們已經無法看到那個不到一米六的小姑娘,是如何扛起比自己還重的貨物,卻能從方方的詩中窺得其中艱辛:

我把淺黑的一寸寬的車胎皮拉繩,

勒在我寬闊的深褐色的肩膀上。

在手心裡吐一口唾沫,

默默地拉起板車,

車上裝著我沉甸甸的生活。

也是等到了一定年紀,方方才發現這四年的搬運工經歷對人生有多重要。讓她在後期寫作中,對底層人物的心理刻畫得格外透徹。

方方說,自己上過兩輪大學,高中畢業後的四年搬運工經歷是社會大學,武漢大學是專業大學,一個讓她學到人生,一個讓她學會思考。

考上武大之前,方方曾與幾位舊日同窗回到高中母校,其他幾位同學的職業是那時的熱門工作,她只是一位搬運工。老師的差異對待讓她清楚地認識到社會地位的分別:

「你的工作是搬運工,是拉板車、扛大包的人,老師作為知識分子,對這種人不會重看。」

這樣的經歷讓方方比普通的知識分子更能理解勞苦大眾,江湖氣重,活得有韌性。那些歷史上被遺忘與被忽略的小人物,是她書寫時最常用的描摹對象。

同時,她也熱心於社會公共事務的批判,怒斥如今官本位的學校裡失去學術自由的空氣,偽知識分子以對自己是否有利為標準行事。

在方方看來,文人必須背負著責任與義務——記錄。她曾拿古代史官舉例,哪怕史官被殺,下一個史官仍然得繼續記:

「把這些不成熟的東西記下來,哪怕是經驗、教訓,也應該記錄下來。無視是不行的。」

剛柔並濟

遲子建見過三十歲的方方。

那是1985年時的匆匆一瞥,在遲子建的印象裡,天氣泛灰,分明是多年前的舊事,她卻印象深刻。

昏暗的樓道裡,方方穿了件豔色毛衣,手拿精緻的黑皮包,頭髮微卷,在昏黑環境中顯得格外明媚。

真正成為朋友卻是十年後,方方說話幽默,笑起來時大大方方地露著牙齒。遲子建說,她臉上的紅暈好似晚霞豔麗。

她的性格也如外貌一般,行事幹練,風風火火,與生活在武漢的多數女性相似。

從地籍來看,方方算不上地道的武漢人,她的祖籍是江西,出生於南京,來到武漢只是因為父親的工作調任。

南方生活慣了,最開始,一家人很難習慣武漢多變的天氣與脾氣火爆的當地人。

當她真正意識到自己融入武漢已是大學畢業,某次春節時離家北上,北方寒風凜冽,方方獨自呆在旅館,聽著寒風嗚嗚地刮著窗,從未有過的鄉愁湧上心頭。

本世紀初,陳曉卿做紀錄片《一個人和一座城市》,曾邀方方為武漢這座城市寫撰稿詞,在撰稿詞裡,方方坦言跟世界上很多城市相比,武漢並非宜人之地:

我喜歡它的理由只源於我自己的熟悉。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卻只熟悉它。就仿佛許多的人向你走來,在無數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張臉笑盈盈地對著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

這張臉是方方心中的武漢,也是世人心裡的故鄉。

武漢是九省通衢,盛行碼頭文化,當地人性格剛烈,往往心直口快。

武漢女人尤為如此。前陣子,武漢嫂子的靈魂漢罵上了熱搜。視頻中,一位武漢嫂子在微信群裡大罵社區:

「你們在我們這裡做了莫子撒?你把表列出來看,差火……」、「你就在那忽悠我們,我們買一袋米,還要買草紙,醬油買一堆,畜生!」

經過了解,原來該社區確實存在物資配送的管理問題,留言區裡,外地網友驚呼,武漢話罵人真是痛快。

方方筆下書寫過不少這樣的女性角色,臂如《萬箭穿心》裡的李寶莉,性子潑辣,嘴不饒人,朝地上啐一口唾沫便罵「個xx養的」,但當丈夫離世後,她憑藉瘦弱臂膀去當「扁擔」(意為挑夫),才撐起整個門戶。

李寶莉平時刻薄小氣,每一分錢都算得清清楚楚,但當身邊人真正遇上難事的時候,縱使處境再難,也會二話不說地慷慨解囊。

在方方眼裡,武漢女人正是如此,刀子嘴豆腐心。剛到武漢可能覺得武漢人很兇,可當認識久了,便能在剛烈外表下發現柔情的一面。

公眾視野裡,著名的武漢女人還有李娜。有人說李娜的脾氣太直率,意志堅強卻極易燥怒。

方方是李娜的頭號粉絲,當李娜贏球時,她會與有榮焉:瞧瞧我們的李娜,配上點讚的手勢。哪怕李娜輸球,方方依然力挺:贏了固然好,輸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方方對武漢女人的書寫和對李娜的喜愛中,或許暗含幾分惺惺相惜之意。

往日她引起的爭議不必贅述,方方的直率,有時在外人看來不近人情。

某次詩會上,在場的老詩人非要讓她發言,眾人的目光投向她,方方說,「很多老詩人已經寫不出詩來了,可他們還在使勁寫,這是很悲哀的事;更悲哀的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詩已經沒人讀了。」

那一次,她被人批了很久,此後的幾年裡,每當開會方方都不敢再發聲。哪怕在她看來,她只是說了實話。

細究方方有些複雜,見過她的人都說她開朗豁達,可身為作家,方方的小說字裡行間裡又有遮掩不住的灰調與悲觀。

寫作本是孤獨,處在一間屋子裡,漫長地時間裡與內心的聲音對話,有時深思事物背後的複雜,會讓她生出虛無之感。

但同時,每當與人交際,方方又願意展露活躍興奮的一面,不想給別人帶來麻煩。

當年,遲子建描繪方方的明媚之外,曾聯想到,或許她也有惆悵與憂傷的一面,而後,遲子建嘆:

「好在她有一支筆確切地說是電腦,有開朗的性格,這一切會像遮住月亮的雲彩,轉瞬而逝。」

END

大學期間,方方常與武大同窗討論文學問題,那時正值文學界在探討文學的「缺德與歌德」,歌德意為歌頌,缺德則是指昧著良心,一味揭露社會黑暗面。

學生們的思考延伸得更長:

文學究竟能不能寫黑暗面?能不能寫愛情?能不能寫悲劇?

在如今看來,答案毫無疑問,而在80年代初,這些問題卻能讓學子們爭論得面紅耳赤。

方方的答案是:有些問題你放在那裡,時間會給你結果。

或許,這也是一系列爭議的最佳答案。

2.封面新聞《方方:「記錄重大事情對於作家當然必要,但每個人記錄方式會不一樣」》

相關焦點

  • 五讀方方日記:為什麼方方和日記能得到這些人的愛?
    作為一個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者,於琳琦還惡毒詆毀劉胡蘭烈士,令人不恥。在方方日記這種類型支持者中,以上這些只是在檯面上有點名氣和一定影響力的人物。那些名氣不大但思想立場跟他們一致的支持者數量更多,在本公眾號讀方方日記系列文章留言區裡面就有這樣的方方粉絲。其中有一個「退休的日子」,此人也活躍在方方日記的留言討論區。他在本號的留言中,對歐美國家推崇備至,對香港臺灣的「自由民主」極力稱頌,而將中國大陸人民汙稱為「洗腦愚民」。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方方作家的日記,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封面和簡介出現後,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4月11號,方方作家通過「學人」的採訪,也給出了相應的回應。對於封面上「敏感的小字」,方方作家給出了解釋。第二是這本日記能叫「WUHAN DIARY」麼?修改的封面上,正中間還是大大的「WUHAN DIARY」幾個字,也就是《武漢日記》。方方作家確實是在武漢,「據說」也記錄的是武漢這座城市的事情。但是這日記能不能以「武漢」為名?武漢是一座城市,方方能代表武漢這座城市麼?她一個人能代表武漢幾千萬人麼?
  • 從《海瑞罷官》到《方方日記》
    吳晗這麼處理主要是為了突出懲惡揚善,打霸除奸,公道人心的歷史傳統文化。   總的來說,《海瑞罷官》不是紀錄片,而是一部三觀比較正的好劇本,宣揚正義,肯定公平,擯棄權惡,抨擊貪腐的好劇。   平地起驚雷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部劇本引起了一場滔天巨浪。筆桿子姚某元於1965年11月在文匯報上發表了一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
  • 德國出版社撤回《方方日記》封面設計並推遲發行,希望能中止出版
    時下最引人關注的話題有很多,深陷輿論漩渦的人也不少,但許可馨、鮑毓明和方方無疑能夠擁有自己的姓名。而這三者好巧不巧也具有某種共性,就是不太容易用明確的法律條文去界定。方方的擁躉常常以如果方方有問題,為什麼警察不抓她來作為自己的論據。
  • 關於方方的《關於》:方方開始回應日記問題了……
    或許是想辯解,或許是吃不住壓力,方方終於決定通過新的系列作品《關於》為日記引起的爭議進行正面回應了。對此,我個人是非常期待。  網絡是有這樣的特點的,理性相對較少,立場相對較多,相應的,網絡爭議往往最終都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從而會陷入雞同鴨講的死循環、死胡同,因此,作為方方日記的作者方方女士如果能夠直面回應網絡爭議,無論如何,都是應該支持的。
  • 方方日記事件的十大警示
    甚至有人根據朋友圈轉發有關方方日記的文章立場,直接將意見不和的好友一個個刪除。誰承想,一次方方日記事件,讓這麼親情、愛情、友情遭遇了危機和考驗。傳統中國社會,一般都認為是因為貧富差距導致認知差距,仇官仇富影響社會穩定。十四年前為達成共識,才有了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和建設。西式民主選舉,也常常造成族群撕裂。
  • 《方方日記》:帶你認識更多牛鬼蛇神!
    都成了一幅「妖怪地圖」為什麼這麼說呢?還要從前幾天方方和臺灣名嘴邱毅的罵戰說起因為《方方日記》 的影響及傳播,臺灣名嘴邱毅先是在微博上發文勸誡,語氣真切,態度真摯,提醒方方不要犯糊塗,被反華勢力所利用雷神山慶功儀式當天發微博用《禮記》嘲諷,又引用方方的話「傲慢的權力」。承認您用《禮記》顯得您有腔調,但同時也想問一下:抗疫獲得巨大成功,一線工作者辛勞了那麼久,不值得慶賀一下?他們沒權力慶祝嗎?您這不是為黑而黑,張嘴瞎噴嗎?本來這麼大的熱度他也沒資格蹭的。但是人家方法多啊,直接發微博抵制雕塑不說,還揚言要以南京的名義打人家一頓。
  • 名嘴邱毅評方方日記,拋出罕見大瓜,秒殺網絡噴子
    這個瓜可謂大矣,本人還是第一次聽說,原來方方是美帝中情局安排的「臥底」!為「約稿」一事,方方曾經幾次坦白交代過:是《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約的稿。儘管方方日記被刪多篇,這句話還掛在網上。邱毅作為遊走兩邊的名嘴,不可能沒看到方方的交代,但他臉不紅心不跳振振有詞的說:「根據結果推斷,就是方方應美國出版社之約寫了日記。」秦檜謀害嶽飛的罪名是「莫須有」,邱毅誹謗方方的罪名是「就是有」。不能不佩服,現代名嘴到底高古人一籌。
  • 作家方方:沒想到這麼多人讀我的「武漢日記」 現在仍不習慣
    作家方方:沒想到這麼多人讀我的「武漢日記」,現在仍不習慣|草地·訪談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喻珮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被疫情籠罩的近段時間裡,這句話被頻頻引用、傳播。
  • 方方回應《武漢日記》在美國出版:是我授的權!稿費會全捐!
    近日,《方方日記》被傳出由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發行後,引起軒然大波。方方本人也為此捲入輿論的風口浪尖中。沉寂了幾天之後,4月11日,方方在某公眾號接受專訪,首次回應就日記在海外出版等相關細節問題。
  • 罵魯迅日文版日記?方方其粉讓我震驚…
    可我始料未及的是,為了舔她的「中國作家」,能無恥到如此地步。一篇《魯迅,你憑什麼出日文版日記》爆火,主旨很簡單:方方是和魯迅一樣的偉大人物,罵方方是秀逗了嗎?首先,文章首圖就放錯了,這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獵人日記》的截圖,該文章爆火後作者在微博中修改了該圖。但微信中的原圖是無法修改的,於是他加了這麼一段話進去。
  • 送給《方方日記》的六個贊
    讓我們再想一下九死一生,膠囊上寫日記的董婉婷。四處奔泊卻一無所獲,先後送別父母,自己又染病仍然求告無門的小杭姑娘。你就會大概明白什麼是真正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了。所以說,方方作家能夠拿起筆來與民呼,就是善莫大焉。二個贊,給那些真實的話。《方方日記》網上都有,具體內容不再複述,此處只談感想。之所以強調了真實,是因為我們獲得信息的途徑。
  • 顧劍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方方日記》英文和德文版封面歷史最喜歡重複上演的是鬧劇,其次是悲劇。這幾天,社交媒體幾乎都被《方方日記》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的消息佔領了。《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導讀】真正的家醜不是方方日記披露的陰暗面,而是對方方的圍攻和構陷。《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方方《日記》的爭論,一切將被春風吹過
    春天已經來了,疫情終將過去,方方日記的論戰也終將被春風吹過。方方作家其人,筆者之前確實不了解。但這次爭論發生後通過網站搜索了她的相關資料,她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獲得了魯迅文學獎等幾項國家級大獎,國家一級作家,曾擔任過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為人直率,敢說敢言,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她的作品以批判現實主義見長,是新「寫實派」代表作家。
  • 【「方方日記」後戰5】教教省作協主席方方如何寫新聞報導
    如果你的號大了,單位就要讓你做出選擇,請你離開單位。因為你是騰訊微信的記者。有一些報導是要有指定的專門媒體機構和專門的記者報導。比如白宮的新聞發布會,也不是任何新聞媒體都能參加,參加的媒體也是專門的記者,這些記者經過白宮官員考察審查,來參加會議都要登記,如果隨便更換了記者,也入不了場。就像司機考駕照是為了安全,記者辦證是為了保證報導的真實性。
  • 專訪方方: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寫武漢日記
    凌晨2點29分,方方在寫完第35篇日記後,接受《新周刊》專訪。她說,武漢解封之後,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更新「武漢日記」。方方:封城本身是一個大的時間節點。封城後,我想初一應該是一個節點。因為從那天起,武漢的疫情引起全國關注,而外省馳援的醫療隊也是那天過來的。政府也開始拿出具體的辦法。大家心裡多少都踏實了一些。不再像前幾天那樣恐慌。但是,這之後是武漢人最慘烈、最無助的一段時間。
  • 《方方日記》到底想表達什麼?真的就是簡簡單單的記錄生活嗎?
    每個人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我也不反對她寫日記,但是我感到憤怒的是 1.方方日記就是方方日記,為什麼出版的時候寫武漢日記,誰讓她代表武漢了?在這種局面下,國外心急火燎的出版,不會想想是為什麼嗎?2.如果疫情期間,方方每天出去到一線去了解,去親自感受,去採風,那麼她寫的就是日記,是方方日記,可是她沒有,她坐在家裡,聽這個說,聽那個說,別的不說,她道聽途說把還在搶救的護士認為已經去世了這點我就無法接受。我對方方日記的評論: 看過全部疫情期間的方方日記。
  • 方方有權利海外出版,但她的日記成功的原因也是她不應出版的理由
    原創怪蜀黍老囧曾方方日記被快速翻譯為外文版本,這引起了更多的輿論關注和注意,也引起了更多的爭論。
  • 方方武漢日記:一位作者的井中敘事!
    方方武漢日記出版封面個人認為,方方武漢日記的最大問題,大概就在於,方方始終坐在武漢的家中進行觀察與寫作,她沒有抬頭看世界。方方的武漢日記,就像是她的一口井,她的觀察範圍,只有井中那麼多;她所看到的世界,只有井口那麼大。方方以為,她已經將悲傷放大了很多倍,其實,不過是井口上空,一朵陰雲,而已!人是需要反思的!我曾經做過武漢新冠疫情擴散的詳細復盤,做完後,曾經也很憤怒,覺得應該向某些人追責,憤怒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