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武漢日記:一位作者的井中敘事!

2020-12-23 畢大費

畢大費/文

方方武漢日記出版封面

個人認為,方方武漢日記的最大問題,大概就在於,方方始終坐在武漢的家中進行觀察與寫作,她沒有抬頭看世界。方方的武漢日記,就像是她的一口井,她的觀察範圍,只有井中那麼多;她所看到的世界,只有井口那麼大。

方方以為,她已經將悲傷放大了很多倍,其實,不過是井口上空,一朵陰雲,而已!

人是需要反思的!我曾經做過武漢新冠疫情擴散的詳細復盤,做完後,曾經也很憤怒,覺得應該向某些人追責,憤怒了很久。(附復盤文章:大復盤:武漢封城之前,湖北發生了什麼?

後來,目睹各國疫情的迅速發展,我開始認真反思,並漸漸地同情武漢衛健委,不是他們當初不作為,而是他們真不知道如何作為!(附反思文章:大疫情時代的反思:吹哨人,是不是先知?能拯救什麼?

就好像消防救火,剛開始是小火苗,消防隊員趕到現場,還沒來得及施救,大火爆燃,已經竄上房頂了。

新冠病毒,是一種極度邪惡的病毒,它擴散得太快,根本沒給人類社會現有的任何公共衛生機制,留出任何的時間窗口。所有的應急機制,全部都失效了,不僅武漢、湖北,而是全世界,全人類!

後來,有效應對新冠病毒,所依靠的,不是中國現有的公共衛生應急機制,而是後來創造的一種全新的應對機制,現在稱之為「中國經驗」。

武漢封城,是在新的公共衛生應急機制下的「斷臂求生」,斷臂之際,全國人民都眼含著熱淚,不僅僅是武漢一城一地的人民很痛苦,所有中國人,都很痛苦,卻很無奈!

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斷臂的選擇,應該是最壞情況下的最好結果!此後的義大利、西班牙、美國等疫情嚴重的國家,起初都是遲遲疑疑,不肯斷臂,當它們經歷越來越多的痛苦,最終還是選擇斷臂,更加證明了當初武漢糾結、湖北的糾結,以及被迫的選擇!

武漢的悲劇,放在一個小視角中進行觀察,確實令人極度悲傷。

但是,放到全球抗疫的更大視野中觀察,義大利、土耳其、西班牙,特別是美國,數十萬確診,2萬多的病亡,即使到了如此悲慘的地獄之境,該國政客們依然沒有懺悔、沒有反省,卻在努力甩鍋,逃脫罪責,比起這些,武漢早期那些束手無措、那些悲傷,又算什麼?

人類的幸福感來自於比較,悲傷感有時候也來自於比較。為什麼要強調比較?因為新冠病毒給人們造成的悲劇,不僅在於武漢一城,而是整個的人類社會。

如果忽略了整個世界,僅僅描述一個局部,不能說它不真實,至少,它不夠全面,不夠客觀!

客觀全面的寫作,對寫作的選材,有很高的要求。有一堆素材交給你,肯定有正面的,有負責的,有陰暗的,也有明亮的,如果全部選擇陰暗的、負面的素材,作為文學性寫作,沒有問題;但是,作為紀實性寫作,就一定存在問題,因為它反映不了全貌。客觀的寫作方法,應該選擇各種素材,並保持一定的比例,使它們客觀呈現,將裁判權交給讀者,而不是將裁判結果告訴讀者!

人,需要有足夠的高度,更開闊的視線,才能獲取更完整的經驗和思考,在此背景之下,哪怕重新返回井中寫作,也會獲得不一樣的寫作體驗,表達出不一樣的故事形態。

懷著最初的悲傷,自始自終,坐在一口井中寫作,敘事環境永遠只是一口井,無論作者的觀察是多麼細緻入微,多麼悲天憫人,多麼富含情感,其觀察體量,已經決定了,這部作品的局限性。

相關焦點

  • 武漢日記,方方的新「傷痕文學」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婷】傷痕文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佔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傷痕文學流行了很久,而且對中國文學與藝術界影響深遠,現在文學界和影視界依然有人在不斷地炒「傷痕文學」這碗冷飯。最近十分流行的《方方日記》的作者——方方同樣位列其中。而且這次「冷飯」不「冷」,方方還因此成為了紅人。
  • 方方武漢日記美國出版,網友態度反轉,是誰的眼界不夠大
    2.方方日記2020年1月25日,方方在網上發布《方方日記》,開始描寫疫情下的武漢。在她的作品中,對武漢封城的做法是反對的,側重表達封城帶來的巨大心靈創傷。現在看來,如果武漢不封城,可能網上會湧現許多圓圓日記,描寫心靈上的傷害。文章裡多是描寫武漢抗疫不足之處。
  • 專訪方方:我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寫武漢日記
    1月25日,困在湖北省作協和文聯大院的方方開始寫「武漢日記」。凌晨等著看方方的「武漢日記」,已經成了許多人入睡前的一種默契。「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身處武漢現場的方方,用帶著個人體溫的筆觸,記錄下時代洪流中的一個個小人物,描述那些生與死、哀與樂。以往熱鬧的江城,封城後也冷清下來。/ @蜘蛛猴麵包至3月2日,「武漢日記」已經寫到了第35篇,武漢仍未解封。
  • 方方的日記,為什麼能引起這麼大風波?
    於是,自農曆新年的第一天開始,方方每天都會更新一篇封城日記,早上剛睜眼,她會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查看各界人士發來的消息,夾雜主觀感受,完成當天日記。不同於官方發布的疫情消息,方方的日記中,時而語調灰暗,談民生問題與死去的人們;時而態度明朗,調侃被困在家的武漢人,鋤禾日當午,睡覺好辛苦;時而情緒激烈,火藥味十足。
  • 方方回應《武漢日記》在美國出版:是我授的權!稿費會全捐!
    近日,《方方日記》被傳出由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發行後,引起軒然大波。方方本人也為此捲入輿論的風口浪尖中。沉寂了幾天之後,4月11日,方方在某公眾號接受專訪,首次回應就日記在海外出版等相關細節問題。
  • 作家方方:沒想到這麼多人讀我的「武漢日記」 現在仍不習慣
    作家方方:沒想到這麼多人讀我的「武漢日記」,現在仍不習慣|草地·訪談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喻珮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被疫情籠罩的近段時間裡,這句話被頻頻引用、傳播。
  • 作家方方「日記」的英文版,封面已經改了,但是……
    方方作家封面用「DISPATCHES」這個詞,那就說明,該書中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事實性」和「權威性」。但是方方作家的日記,具有這樣的性質麼?這書一出版,國外讀者並不是將它們當作消遣的,而是當作「權威」的解讀。
  • 方方日記英文版《武漢日記》將全球上市,方方稱不知此書是誰編的
    此書英文版《武漢日記》,將由英文讀物中五大出版社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出版。     「方方日記」英文版《武漢日記》封面資料圖片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省彭澤縣,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成長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國當代女作家,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 方方日記事件的十大警示
    為了支持某一位候選人,也常看到一些夫妻失和的花邊新聞。特別在臺灣,深藍和深綠在選舉博弈過程中,族群撕裂更加嚴重。正因為反思西方對抗式民主,中國提倡並發展協商式民主,踐行中國和諧中庸的社會傳統。但方方日記事件出現後,原有的平穩被打破了。社會上出現了一個現象,支持還是反對方方,不能隱瞞和含糊。
  • 送給《方方日記》的六個贊
    當然,做為提綱契領的意思,先要表明我的觀點——給《方方日記》六個贊!頭個贊,送給一個善良的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是咱們二千年前的老祖宗留下的真言,難道現在我們還不能完整地理解它嗎?人性本善,那就要學會幫助弱者。這次疫情,帶給武漢人民的不僅有困窘,有痛苦,還有絕望。
  • 關於方方的《關於》:方方開始回應日記問題了……
    網絡是有這樣的特點的,理性相對較少,立場相對較多,相應的,網絡爭議往往最終都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從而會陷入雞同鴨講的死循環、死胡同,因此,作為方方日記的作者方方女士如果能夠直面回應網絡爭議,無論如何,都是應該支持的。
  • 《方方日記》先出海外版,是為了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方方日記》在海外預售後,不少反對者將其比附為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並認為方方想憑藉日記拿下諾貝爾文學獎。大家之所以產生這種看法,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1.二者都屬於自由個體敘事,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敘事倫理的問題。
  • 專訪武漢作家方方:用「潑辣」形容我,是對我太不了解
    封城的日子裡,發自武漢的方方日記成為一種現象。有人追看,有人追罵。 於方方來說,這不算太不尋常。這位曾任湖北省作協主席的作家幾度成為輿論焦點。她質疑過「跑獎者」,點名過職稱晉升中的違規操作,也為遭遇不公的作家仗義執言。 「我以前就很喜歡在微博上轉點東西,並且發發議論的。」她說。
  • 罵魯迅日文版日記?方方其粉讓我震驚…
    首先,文章首圖就放錯了,這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獵人日記》的截圖,該文章爆火後作者在微博中修改了該圖。但微信中的原圖是無法修改的,於是他加了這麼一段話進去。一、作者說《狂人日記》最早在1918年5月15日發表於《新青年》月刊,該年年底就在日本上市,沒有網絡的時代,這翻譯審核速度只能說明魯迅一開始就想出日文版。
  • 亞馬遜預售英文版《方方日記》,從英文視角解讀什麼是偽善真惡
    (三)最開始留意到方方在自媒體發武漢日記,是在春節時候,那時我還是帶有一點欣賞的角度看她的,認為她敢於正義直言,讓高層看到基層,尤其是武漢疫區一些問題的存在。而現在,我完全沒有當時的想法我認為她更多的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個敏銳的機會主義者,一個自私的個人主義者,但肯定談不上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 方方的武漢日記
    作者:方方(原名汪芳,祖籍江西彭澤,生於江蘇南京,現居武漢,中國當代女作家 正月十三(2月6日) 今天的武漢,又開始了下雨。天色陰沉。陰沉中的風雨天,會讓人有一種肅殺感。出門冷風一撲,渾身一凜。 但今天更多的是好消息。是這麼多天來,最令人激動的消息。先是聽到一個廣播,說疫情將很快緩解。講述者據說是一位專家。至少我聽了覺得可信。
  • 《方方日記》到底想表達什麼?真的就是簡簡單單的記錄生活嗎?
    每個人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我也不反對她寫日記,但是我感到憤怒的是 1.方方日記就是方方日記,為什麼出版的時候寫武漢日記,誰讓她代表武漢了?在這種局面下,國外心急火燎的出版,不會想想是為什麼嗎?2.如果疫情期間,方方每天出去到一線去了解,去親自感受,去採風,那麼她寫的就是日記,是方方日記,可是她沒有,她坐在家裡,聽這個說,聽那個說,別的不說,她道聽途說把還在搶救的護士認為已經去世了這點我就無法接受。我對方方日記的評論: 看過全部疫情期間的方方日記。
  • 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作家方方的「受害者情結」
    心理學中有一個治療方法叫「敘事療法」,敘事療法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寫作,寫日記,寫隨筆,寫文章,但是它區別於文學寫作的地方在於「敘事療法」有明確的心理學指導以及心理健康目的,可以說,寫作是一種心理問題轉化與升華的最有效的途徑。
  • 【「方方日記」後戰5】教教省作協主席方方如何寫新聞報導
    該院匿名護士拍攝記者要有記者證這是兩報導的開頭部分,已經是比方方日記寫的武漢的情形還要慘。這兩篇報導,一篇是東森新聞,一篇是揚子晚報,都是新聞機構。兩篇報導的的內容,東森是綜合了CNN等美國媒體的報導,揚子晚報則是綜合編譯了美國媒體報導內容。揚子晚報的報導有一個瑕疵,沒有標出其編譯內容的出處。
  • 德國出版社撤回《方方日記》封面設計並推遲發行,希望能中止出版
    我們很多次說過,方方之所以受到指責,是因為她在60篇日記中寫了很多不負責任的言論,並且超常規急於在海外上市,授人口實,還是一些道聽途說子虛烏有的事。給置身於海外的華人,帶來了更大的風險。而今,批評的聲音初見成效,終於有好消息傳來,德國出版社決定撤回《方方日記》的封面設計,發行時間也推遲到了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