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設計師品牌集合平臺AnyShopStyle正式對外宣布已完成A輪數千萬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VenTech China投資領投,險峰長青跟投。華興Alpha任此次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
本輪融資完成後,AnyShopStyle 除了進一步拓展線下門店外,在數據系統上還將打通設計師和門店,今年 3 月,AnyShopStyle 推出了旗下聯合零售空間品牌 WeMarket 。
時尚市場正在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年輕消費者們的個性化需求催生了一批獨立設計師品牌,相對應地,為這些設計師品牌提供服務的買手店也在不斷湧現。
根據海通證券的研究數據,截至 2017 年年底,全國買手店數量已突破1200 家,以單店年平均 500 萬元的銷售額計算,目前國內買手店行業整體市場規模超 60 億。36氪最近接觸到的 AnyShopStyle 是其中之一,在走向線下之前,以線上媒體和電商的模式為合作品牌提供服務。
如果在海外尋找對標的話,「買手店」這門生意或許並不性感:Colette 在運營 20 年之後閉店、倫敦獨立買手店 Browns 在 2015 年就宣布賣身英國電商Farfetch。傳統買手店過於依賴創始買手本人的選品買貨能力,因此能夠服務的客群規模有限,囿於這些「感性」因素,設計師買手店的規模往往相對有限。
關於這一點,AnyShopStyle 的創始人李楊認為「數據驅動」是能夠規避這一問題的。
在多品牌、小批量、快速上新(每周更新2~3個品牌共 50~70個 SKU)的模式下,團隊能夠不斷收集用戶信息以及對貨品的反饋,不同區位的 AnyShopStyle 店鋪能夠根據自己的客群消費數據反向配貨,提升動銷比和入店轉換率的同時,AnyShopStyle 自主開發的訂貨系統也已經和設計師之間打通,幫助設計師實時了解貨品流轉、實現彈性供貨、降低庫存,進而優化設計。
數據化的優勢還體現在, AnyShopStyle 對於年輕設計師品牌孵化和支持的功能性質會被強化。
李楊認為,設計師品牌首先需要「活下來」,設計師本身具有一定的供應鏈端的資源,有穩定的合作生產資源,他們最大的需求在於渠道和市場,因此在第一階段,團隊選擇從這一環節去服務設計師品牌。
在清晰的用戶畫像下,團隊首先選擇合適的點位開店,結合設計師自身的推廣,單個設計師的粉絲都會被引流到店內,現階段,AnyShopStyle 已經有 5 萬名購買用戶,復購率為 30% ,客單價在 2000~3000 元之間。
設計師品牌本身是一個非標市場,數據拉近了設計師和市場之間的距離,提升了設計和售賣效率,而 AnyShopStyle 自身也擁有一定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因此,團隊和設計師之間的合作除了售賣之外,又幫助他們完成了提升用戶認知度的需求。
對於 AnyShopStyle 本身,除了設計師和消費者帶來的需求外,線下品牌同質化嚴重、商業地產尋求內容升級同樣是機會所在。AnyShopStyle 在做的買手集合店,是通過數據化、品牌化對存量渠道的迭代。
基於數據和自身的品牌定位, AnyShopStyle 也會和設計師合作推出獨家限定產品。根據團隊提供的數據,目前 AnyShopStyle 已經獨家限量籤約超過 300 個國內外設計師品牌( 其中配飾類的有 100 多個),其中有 90% 合作品牌提供獨家限量產品,每年能夠提供超過 3000 個SKU 。除了在北京、上海、成都等開設女裝店 AnyShopStyle外,團隊也推出了 AnyShopStyle Jewellery 這一垂直領域內的子品牌。今年 3 月,團隊也推出了零售空間品牌 WeMarket,相對於集合點的形式,WeMarket 能給到單一品牌更多的展示空間,相對應地,相應的一系列服務也會升級。
除了在銷售環節形成渠道品牌,服務設計師品牌外,李楊提到,團隊在下一階段也會利用自己的數據能力去優化和改進上遊供應鏈,即在第一階段讓「設計師活下去」之後,第二階段,則是讓設計師們「活得更好」。
具體體現在,幫助設計師們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產,進而實現「孵化」設計師品牌,開始單品牌店鋪。李揚告訴 36氪,團隊的自有供應鏈月產能力在 5000 件,能夠滿足 50 個設計師品牌的需求。
除了一二線城市外,AnyShopStyle 也會以子品牌的形式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去補足這些地區品牌資源和需求不對等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