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1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看懂君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絡安全產業發展中心(信息中心)
「在銀行開個戶,多了10個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領田原抱怨道。剛剛在銀行開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員指引下下載app,並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綁定操作。「app總閃退或沒反應,浪費了不少時間。」
為驗證已下載app的真偽,她在app store搜索開戶行名稱,居然出現了涵蓋手機銀行、理財、校園、購物、導航等不同業務的17個app。「同一家銀行搞十來個app,每個app的功能設計和服務重點,我們根本搞不清楚。之後也不會再打開。」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名看懂經濟評論作家對此文進行了深度解讀。
李海燕這家銀行顯然沒有理解App 的本質,把App 簡單理解為應用系統之類的工具軟體來看待了。App 作為銀行觸達客戶的服務界面,其本質不在於數量多,而是內容對客戶有吸引力,比拼的是在線運營能力。
一個App 運營尚且困難,何況開發17個App,純粹是勞民傷財。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第一,業務部門各自為戰,於是提出需求對應做一類App。第二,沿襲固有思維,以渠道和內容來劃分。不論什麼原因,凸顯數位化轉型時期,部分銀行缺乏總體戰略目標,就事論事,倉促上馬,機械模仿的困境。
銀行應該切實以客戶為中心,深刻理解客戶真實訴求和痛點,而不是浮於表面弄出數量眾多的App,這不是服務,是缺乏思考,浪費寶貴資源的行為。
馬軍一家銀行17個app,本質上是這家銀行內部業務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管理和協調機製造成的。各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就導致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問題突出,而數據孤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難以發揮數據的流通價值,數據流通的價值體現不出來,就難以為用戶更好的提供服務,反而給用戶帶來極大的負擔。因此,重複的app建設不僅體現出來銀行內部管理混亂,而且還不利於為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
在城市服務方面,銀川市開發的e銀川app可謂統一和整合了整個城市的便民服務,一個app可以提供諸多服務,便民利民。各自為政的做法不僅難以發揮部門效應,反而影響各部門之間團結協作。
孔繁強分不如合,多不如精。網際網路時代的本質是連接和融合。銀聯和支付寶等App都做著整合銀行服務的App,這很好。而每家銀行也要建立自己的App品牌,有自身獨立的App,或者是建立金融服務和信用卡生活類分離的App,這些舉措在當下的時代都無可厚非。但再多就是過猶不及了。多了,雜亂,用戶不好用,銀行不好管。
在銀行數位化轉型時代,不僅是前臺應該聚焦在精品移動端的極致體驗和用戶運營上,也應該考慮中後臺統一的業務中臺和數據體系、統一的運營體系的有效支撐,方能應對數位化轉型時代的威脅,也才能把握住好數位化轉型時代的機會。
王麗娟一家銀行17個app,一方面,反映的是這家銀行整體規劃層面的缺失,不能從整個銀行的角度出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該銀行對用戶體驗的漠視,不能從客戶角度出發。我們也看到一些先進的銀行,為提升客戶體驗,在不斷優化和整合app,如平安銀行將原有的平安口袋app,直銷銀行app和信用卡app重新整合成了口袋銀行。因此,服務客戶不在多,而在精。
狄丹為了獲客,銀行各個部門通過手機app 增加流量,而有一些銀行內部各業務部門之間競爭激烈,各自為政,一家行有幾個甚至十幾個app,從總體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渠道彼此孤立,能力參差不齊,業務重複建設,運營成本增加,資源分散很難形成品牌效應;終端客戶體驗感極差,給客戶增加負擔。建議地方性商業銀行不要一味在「線上參戰」,結合發揮地面區域優勢,揚長避短,線上各渠道整合化一,打破信息孤島,提升客戶體驗,回歸金融本源。
董崢這種現象主要是由銀行不同的部門來完成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細分不同的功能,來策劃app產品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過度細分會讓用戶產生不好的體驗,也反映出這家銀行內部機制形成各部門之間過於獨立,這樣出現了17個APP的結果也造成數據的割裂,為用戶帶來極大的不便。
蘇文力客戶不爽自然會用指尖投票,一切不符合客戶需求的行為,必然會遭到市場的懲罰。最終不是客戶無法承受,而是那些自以為是的APP製造者無法承受。
鄒幫山17個app的背後,是銀行的渠道整合問題,有技術層面問題更是一個管理問題,核心是企業的組織架構,流程和績效等管理要素的整合。
王毅對業務和用戶體驗的統一規劃,快速敏捷的開發框架和體系,或更大膽的把開放銀行理念帶入業務場景,有更開放和向外的心態才可以解決17個app的問題。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銀行,app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