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寶寶的脾氣都很是古怪、令人難以捉摸,上一秒的他們或許還在開懷的笑著,可下一秒指不定就在那用尖銳的嗓音放聲大哭,令家長們尤為頭疼又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這種情況在孩子三歲前都很是常見,因為在表達能力還不夠表達自身情緒的情況下,父母與寶寶之間就存在著溝通障礙,這就使得父母不懂得寶寶所想,而寶寶們在自己的訴說得不到父母回饋的情況下,就會經常性地大發脾氣。
在面對寶寶的古怪脾氣,家長們通常都會先試著哄孩子,但有些時候哄不一定有用,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老愛發脾氣呢?家長們不妨先了解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老愛發脾氣的原因:
一、 需求得不到滿足
語言發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通常8月大的孩子都會發出些簡單的詞彙,例如"爸爸、媽媽"等,在沒有經過系統學習以及發育還未完善的情況下,他們沒法說出一些較為複雜的話,這也就表明了孩子無法用語言來傳達自身情緒。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遇到事情想用說話來表達自身情緒時,家長們往往都只能聽到孩子的咿咿呀呀聲,同時無法清楚的明白孩子所要表達的,那麼不知情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已經表達得很是清楚,但卻沒得到父母的反饋,因此就會開始大發脾氣,變得煩躁起來。
二、 無法區分動靜
同語言發育一般,孩子的視覺發育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據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到達6歲左右的時候,他們的視覺才會同成年人一般。
而在這之前,2月左右大的孩子只能勉強做到集中視覺,而在4月大的時候他們才會注意到顏色的不同,等孩子在6月大時,他們的眼睛就能夠很好地跟隨物體進行轉動,8月大的時候才能有著較為模糊的空間感,能夠感受物體的大小。
因此在一歲前,孩子其實並不能很好地區分物體和人,在認知不足的情況下,他們沒法明確心中"動與靜"的界限,比方說在部分寶寶的認知中,這個物體他應該能動,可實際上卻不是,所以他就會因此感到不開心,甚至煩躁。
三、 因為害怕
在缺乏認知的情況下,周邊的一切事物對於寶寶來說都很是陌生,因此一些細小的動靜,都很有可能引起孩子內心害怕恐慌的情緒。
此前有相關的研究表明,6個月前的孩子對於聲音會表現得較為敏感,平日我們說話聲音較大、亦或是汽車鳴笛、打雷等,都會予以孩子驚嚇,受到驚嚇的孩子就會用哭鬧等方式來表達自身的情緒。
另外,寶寶在睡醒後發現周邊沒有熟悉的人,就會陷入恐懼之中,隨著很快就會從恐懼的心態轉化為憤怒,而他們會用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此博得關注。
什麼是情緒敏感:
情緒敏感泛指一個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進行快速的轉變,而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通常來說有三點,首先就是心智不夠成熟,其次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弱,最後就是易感性較強,心思容易因為外物而波動。
此前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博士曾發表過這樣的言論:情緒敏感力是決定孩子情商高低的重要因素。
那麼該如何幫助寶寶對此進行提高?
1、 多加留心
很多時候寶寶發洩情緒時家長們很有可能沒有察覺,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寶寶們發洩情緒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那麼當家長們發現寶寶有著大叫、摔東西、跺腳等異樣舉動時,就需多加留心了,因為這時寶寶很有可能在發洩自身的負面情緒。
2、不哄也不吼
當下很多家長在清楚地察覺到寶寶有負面情緒時,都沒有很好的予以正確的解決,通常家長們都是直接哄孩子,要麼就是嚴厲喝止孩子閉嘴,這兩種方法都會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第一種會嬌慣孩子,讓孩子今後愈發"變本加厲",第二種則是會予以孩子不小的心理陰影,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懼怕之意。
3、尋求問題根源
那麼在做到不哄與不吼之後,家長們要做的就是更為細緻的觀察,通過孩子的表現來判斷孩子發脾氣的具體原因,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在結局問題之後,重點來了: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教育。
當孩子還不能良好的表達時,他們其實並不能很好地明白家長的話,但他們卻能聽出家長語氣間的變化,這時候適當地予以孩子教育,就能給孩子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那麼在這之後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也會因此慢慢減少。
孩子會發脾氣其實很簡單,要麼就是表達自身情緒,要麼就是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展現出的憤怒,家長們面對這種情況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想法有得到父母的重視,那麼在往後孩子們就不再會用同等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