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裡看到一幅照片,上面是孩子一學期獲得的獎狀。孩子很優秀,學校授予了五個獎狀,目的是給予鼓勵。照片中的五個獎狀裡,有四個帶有鼓勵的短語,其中一個是「以資鼓勵」,三個是「以茲鼓勵」。
哪一個對呢?還是兩個都對呢?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約定俗成之前,無所謂對錯。資,本義指錢財,引申指提供;「資鼓勵」即提供鼓勵。從歷史文獻中看,用的是「以資鼓勵」,比如「奏請獎敘,以資鼓勵」(《皇朝經世文四編》)、「著優加犒賞,以資鼓勵」 (《清實錄宣統朝政紀》)、 「立頒重賞,以資鼓勵」(《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請優獎以資鼓勵」(《清史稿》下)等等。
在現代語言中,「以資」大多是公文用語。從規範的公文看,「以資」是常用語,很少用「以茲」。
茲,本義指增益、增加,即「滋」的本字。也用作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以茲鼓勵」,就是用此來鼓勵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也講得通。
在現代公文中,「茲」這個詞也是常用語,多用於開頭,如「茲定於」、「茲因」、 「茲悉」、「茲有 」等等。只是這裡的「茲」均作「今」、「現在」解,不是指示代詞。如果公文中要表達「此」、「這」的意思,一般直接用「此」,而不是用「茲」,比如 「特此報告」 、「特此公告(通知、通告、布告)」、「特此批覆」 、「特此函達」、「特先函商」、「特此函復」、以及「此布」、「此復」、「此令」等等。
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語言也是這樣,說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規範。比如「每下愈況」,後人每每用「每況愈下」,當然意思也有了變化,於是,「每下愈況」用的人就少了。蕁麻疹,曾經讀作「qian ma zhen」,現在人們總讀成「xun ma zhen」,於是後者就成規範的了。
至於「以資鼓勵」和「以茲鼓勵」,前者本來是正宗,後者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但也沒有完全取代。按說,用哪一個都無可厚非。只是,就一個學校或單位而言,最好是選其一,而不要三心二意,左右搖擺,這個獎狀用「以資鼓勵」,另一個獎狀用「以茲鼓勵」,否則,正在學習語言的孩子們,看到自己的獎狀用語都不一致,會糊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