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先生在他所寫《三十年細說從頭》長篇連載裡,有一段小利巴說:「就是沒有雞絲拉皮。」這使我驀然想起了當年學生時期吃雞絲拉皮的滋味。
(小編註:李翰祥,1926-1996,北京人,六七十年代香港著名導演、演員、製片人,八十年代首開香港與大陸合拍電影的模式,有《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等。圖片來自網絡)
(小編註:小利巴來自山東話,這裡指飯莊的夥計。圖片來自網絡)
當年在北平,雞絲拉皮是一道極普通的涼拌菜,可是在臺灣從北到南,像樣的北方館少說也有二三十家,從來就沒吃過合乎標準的雞絲拉皮。
(圖片來自網絡)
記得昔年在北平讀書時期,學校距離東安市場不遠,因此每天這頓中飯,總是同學相約,一塊兒到東安市場潤明樓去吃,逢到周末月尾總要打一兩次平夥。
(小編註:平夥就是Go Dutch或者說AA制。更多東安市場內容,看這裡:《老北京太古裡的美食【令人懷念的北平東安市場】④》圖片來自網絡)
學生的夥食費有限,不外添個炒木須肉,或是抓炒裡脊,趕上黃花魚季來條煎篡(zhuàn)黃花魚而已。至於雞絲拉皮,這是大家最歡迎的一道涼菜,所以每次打牙祭總少不了雞絲拉皮。
(小編註:抓炒是魯菜技法,先醃製食材,用手抓勻,再抓糊即把蛋液澱粉調成糊,食材浸入裹勻,炒就是入油炸後再翻抄,講求緊汁爆芡。圖片來自網絡)
潤明樓在北平頂多被列為中等飯館,可是他家的雞絲拉皮,在所有山東飯館裡,可得算數一數二。北平夠得上叫字號的山東館都是自己做粉皮,滑潤細嫩,晶瑩透明,要是關照跑堂兒的粉皮要削薄剁窄,挑一箸子一突嚕而下,真是充腸適口,沁人心脾。
(圖/OpenRice)
我們因為常年照顧潤明樓,算是老主顧,堂口、柜上、灶上都熟,所以一叫雞絲拉皮,不但雞絲作料老尺加二,粉皮更是雙上,讓大家吃個痛快。後來離開學校,時常有應酬,發現東興樓的雞絲拉皮比潤明樓還要高明。
(小編註:老尺加二是老話,即足量基礎上再加量。更多東興樓內容,看這裡:《東興樓曾經是有多牛 -【芙蓉雞片】》圖片來自網絡)
粉皮是自己做的,自然不必說啦,連芥未雞絲都有講究:芥未必定現烤現和,衝勁才能恰到好處;雞絲是絲絲連皮活肉,不摻發紫的胸脯與白肉,所以入口之後沒有木木渣渣的感覺,可是東興樓賣雞絲拉皮的價錢,比潤明樓的高出一倍,還要拐彎兒呢!
(圖片來自網絡)
北平人吃素菜,講究到尼姑廟三聖庵去吃。庵裡的素拉皮也是非常出名的,不但粉皮是自己做的,就連小磨麻油、青醬、高醋也都是廟裡磨研釀造的。
(小編註:三聖庵在黑窯廠街,建於宋仁宗時期,有千年歷史,傳當年明萬曆皇帝的成陽公主在此出家。圖片來自網絡)
出家人不近蔥蒜辛辣,說是有混濁之氣,天人就不來說法了,所以芥未也在禁用之列。她們拌拉皮用焦炸麵筋末,先把麵筋餵好作料,用滾油炸焦壓碎,用來拌粉皮,香脆溫潤兼而有之,可算素菜中雋品,也算拉皮裡的別格。
(小編註:麵筋的做法看這裡:《怎樣自製水麵筋、油麵筋、以及【番茄絲瓜麵筋煲】》)
前兩天偶然遇見一位當年同在潤明樓吃雞絲拉皮的老同學,他說:「來到臺灣二三十年,從臺北到高雄,就沒吃過一次滿意的雞絲拉皮。」我告訴他此間所有北方飯館,所用的粉皮都是拿乾粉皮泡的,因為泡得不均勻,時間拿不準,以致軟硬不一,厚薄各異,能用筷子挑起來已經不容易了,你想要削薄剁窄的粉皮,那就更辦不到啦!
(小編註:這是臺灣版。圖/@愛家料理)
在臺灣吃拌粉皮,只有鍋裡拌,名為「拌」,實際近乎炒了。先把韭黃肉絲炒好,把泡好的乾粉皮下鍋同炒,儘管粉皮有的地方泡不透,可是下鍋一炒,也就滑軟劃一了,雖然粉皮寬窄不一,但是大致還不離譜,總能慰情聊勝於無吧!
(圖/波比看世界)
本文選自唐魯孫著《什錦拼盤》。【本文小注部分,請勿抄襲或轉載】
更多老北京美食記憶,點擊圖片:
更多好吃的涼菜,點擊圖片:
想要自己做雞絲拉皮?點擊底部【閱讀原文】吧
如何與我們聯絡
直接私信本號
私信我們的服務號【唯美味商城】
發郵件給我們:business@vmei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