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t ]
刺激
有次陪朋友吃辣,
他春風拂面,
我開始暴汗流淚。
朋友問:
「有這麼辣嗎?」
我辣到說不出話:
「嗯~」
朋友問:
「太辣就別吃了。」
我尷尬說:
「可是停不下來...」
我其實平時不吃辣,
偶爾吃個辣舌頭會異常興奮。
日本人對這點最有發言權,
他們居然要開「四川料理節」了!
那天和酷愛川菜的袁鴻老師聊起這件事,還是掩不住驚訝。「人真是奇怪,缺什麼,愛什麼。」我邊撈著杭州千串屋本鋪的麻婆豆腐。袁鴻老師是我身邊過得最道骨仙風的戲劇人,他六年前引進的《安德魯與多莉尼》票都賣不出,現在卻成為杭州最炙手可熱的先鋒戲劇之一。
好故事的刺激:
愛熱鬧的杭州人迷上默劇
「第一次到杭州,武林路的省群藝館劇場,開始宣傳、售票都很艱難……那時湯唯很忙,但得知這個戲在杭州遇冷,二話不說就直接和我一起到了杭州,配合媒體專訪推票,演出時在劇場帶志願者一起工作,真的是很感謝她。」
「現在,話劇的演員和劇本都不容易,八十年代非常有名的日本默劇家箱島安那樣可以影響表演藝術家金士傑先生這樣的好演員不是很容易見到了。國內的戲劇創作和國外相比,差異非常大。環境、體制以及創作氛圍、心態都不一樣,中國的機會多,劇院不停新建落成、觀眾增長快,創作者也有相當的機會主義心態,劇目藝術質量參差不齊,從劇目的劇名和內容看,流行文化和噱頭、段子堆砌,有相當的快餐化的取向.…在選劇目的時候,儘量希望讓國內觀眾及從業者看到好的國際團隊沉心下來花相當長時間創作出的精品,讓人看到藝術劇目同樣受歡迎、也有商業票房成功的可能。」
「我和策展人水晶老師平均一年在世界各地的劇場裡要看最少兩百場演出吧,這是我們一起觀看的過程就淚崩的劇,看完一致覺得應該讓更多人看到。2012月9月,將西班牙阿默克劇團的三個原創演員請到了中國,讓他們站到了由我們團隊製作的中國版舞美布景的舞臺上——劇中安德魯的書桌來自上海的著名舊家具收藏家劉老闆的珍藏,民國時期孔祥熙府上的西式大書桌;大提琴音樂家宋昭先生用了二十年的大提琴……」
大提琴演奏家宋昭老師提供的大提琴和貼滿了在世界各地演出的紀念貼紙的大提琴盒
來自孔府的書桌
「六年前,父母也進到劇場看了這齣戲,終於知道我忙的是什麼了。從他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理解和寬慰。我自己看的時候不止一次浮現出父母的面龐和他們日漸衰老的身影。過去的十多年一直在為戲劇忙亂奔波,除了節日期間,有些時候幾乎忽略了父母,常常都是媽媽打電話給我。這部劇看完後,我每年不管多忙,都會有兩三次專門回家去陪他們三五天。」
上海、北京、南京、杭州……一城一城的演下來,這次應西戲特邀,第四次到杭州了吧。
好味道的刺激:
愛清淡的日本人迷上川菜
生物學家將辣在味覺除名,辣是舌頭上TRPV1受體被辣椒素激活,而產生的快感。我問千串屋老闆徐暉:「日本的川菜真的正宗嗎?」
我最熱愛的日本川菜餐廳叫「四川飯店」,日本陳建民的「川菜三十式」頗有人氣。除了開飯店,陳建民還在 NHK 電視臺擁有一檔自己的川菜美食節目「今日料理」,屬於餐飲老闆中的「郭德綱」!風趣幽默的解說和新穎的菜式吸引了不少日本觀眾,還創造出一句流行語「沒有陳建民就沒有麻婆豆腐」。
「也許比國內的還正宗,川菜從清代民國慢慢傳到日本的,日本人習慣堅守傳承的東西。也許被國內創新改良很多配方,在日本還找得到。」他說。
我在日本留學的女友,剛去日本的第1年,常常深夜大呼,寧可回國吃成一個200斤的胖子,也不想再吃壽司和拉麵了!因為飲食的驟變,川渝歷練多年的她,離開了牛油火鍋,深夜燒烤攤和麻辣小龍蝦,毫不費力減下10斤肉。算是失去辣的小補償。
關於今年 4 月 20、21 日,第三屆「四川料理節」將在東京新宿中央公園舉行,她一點也不感到驚訝。經過前兩年超過 10 萬的參與人次,今年還沒正式開幕,日本川菜粉絲自發組成的「麻辣聯盟」吃貨團就已經開始在臉書和 Tik Tok(某音的海外版)上為其造勢。
在日本街頭溜達,的確是極少極少見到胖子的。大概多半是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日本人的飲食實在太過性冷淡。一切講求原滋原味,生食佔據了日料半壁江山。食材要足夠新鮮,以及板前師傅們多年的精湛刀工,以此與食客的味蕾一決高下。
我所喜歡的美食大佬兼職國寶藝術家,北大路魯山人有毒舌語錄如下:「食材成千上萬,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但是任何一種食材都有它獨自的味道。任何食材都有其他食材不可替代的原味。因為那都是天地創造的自然的力量使然的。」
這是日本人對食物本身的美味的極致追求,稱為「旨味」。就像在深夜,獨自一人喝冰啤酒,自然而然發出「啊」的氣音。滿足且心存感激的對待每一餐,是日本人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對待食物的尊重。所以,爭分奪秒搶跑時間,吃下最正的滋味,是謂日本人的基本功。
而大部分食材,總有它特定的時節,才能迸發出食物的至味。也就是「不時不食」。當然,一遇到當季限定的美味,日本人慣常做法是,生吃。日本料理中極少極少會出現炒菜。而江浙所有的小區大媽們對付當季的香椿,不是包餃子就是炒雞蛋,絕不會生吃。「過時不候」像是為所有在地美食家創造的,不論國籍,烹製方式也不論高低。都對「吃這件事情與生俱來的執念太深而已。
當然民間美食愛好者們的舌頭也分地域。如我那四川長大的女友,滿心滿腦滿嘴都是對家鄉尖椒的渴望。我們相逢在居酒屋,進行非正式會談,她說川菜簡直是日料的B面。一個冷冷清清入*,一個熱氣騰騰到極致。
日本廚師通常都不太喜歡過度烹飪,日料以生吃為主。而川菜卻能把再次的食物,化腐朽為神奇。她千嬌百媚,完全不在意食材是皇親貴胄,還是販夫走卒。一視同仁,一口鐵鍋烹製出各自精彩。
川菜這位勾人心魄的SSR級美人。總有辦法讓不吃辣的人,嘗試第一次,就徹底拜服。胃已經在大叫受不住,但筷子還是停不下來。當然,川菜的美味,不僅僅是鮮香麻辣。甚至於70%的川菜都是不辣的。即便檔次可至國宴的開水白菜也不能糾正人們的誤區。出了川渝,所有人對川菜的唯一評價就是麻辣,更別提是外國友人了。
我們的鄰居日本人視辛辣為忌,覺得此味對身體無益。並且麻辣完全是所有食材的奪味神器,一生都在遵循食物本味的日本人,自然是對辣名遠播的川菜敬而遠之。
然而,表面性冷淡的日本人,內心的狂熱絲毫不弱(觀男生們的CDE盤可得出此結論)。麻辣這種在口腔極近挑逗,刺激至極的味道,這种放肆的感官,因一道麻婆豆腐,慢慢撬開了日本人的嘴,讓辣,在日本人的舌尖放縱。
說起麻婆豆腐,得回到157年前,一位小雀斑老闆娘燒的一手好菜,獨創好味不貴的燒豆腐。自古廚師的殊榮就是創造一道帶有自己名字的好菜。所以,這位老闆娘因不夠嬌俏面容有麻子,人稱麻婆,她獨創的燒豆腐自然被客人們愛稱為麻婆豆腐。
這道本是川菜裡最最最家常的存在,食材簡單不貴,口感麻辣鮮香。是川菜館裡基本不出錯的存在。未曾想跟隨川籍廚師陳建民,遠渡日本,成為了日本人眼中的川菜代表。
當然,陳建民師傅在廚藝上的因地制宜,才成就了日本麻婆豆腐的大勢。深知日本人「嫉辣如仇」,還不知川菜之美的時候,對食客撒了個謊,改造了麻婆豆腐。用辣椒代替花椒,使用八丁味噌代替了豆瓣醬,減輕麻辣口感。這種看起來辣味十足,實際上微麻微辣,主要還帶著甜味的日本式麻婆豆腐,大受歡迎。
外表是麻辣御姐,內心是柔糯甜心的反差萌,試問哪個日本人可以拒絕?此後,日本的動畫也好,電影也罷,談及四川料理,必然端上一盤麻婆豆腐。這和食神的蛋炒飯一樣,做不好一份麻婆豆腐的廚師不是真的四川廚師。即便在日本廣為流傳的麻婆豆腐本就不正宗。
當然,這份小清新版的麻婆豆腐,討好了日本人的口味,卻令我女友這等川渝留學黨氣的跳腳。麻婆豆腐不麻不辣,是邪教。所幸,經過幾十年的麻婆豆腐的調教,日本人對川菜的麻辣接受度越來越高。麻婆豆腐也不單單只是微麻微辣。
要想在日本選擇吃一次川菜款的中華料理,那這幾家絕對是不容錯過的。也是不論日本人亦或者旅日華人都要讓舌頭去冒險的選擇。
趙楊四川料理 Choyo
想在日本吃地道川菜,並非不可能。你要是思辣心切,那我建議你一定要去試一次【趙楊】。這家以主廚的名字命名的料理,是日本排名第一的川菜,也是Tablelog(日本最著名的餐廳點評網站)的最佳,被大讚為一輩子都想吃的餐廳。
趙楊師傅的麻婆豆腐不是甜的,而是老老實實做好中國麻婆豆腐的本分,麻辣起來。它的麻辣,絕不是簡簡單單表面撒上一層花椒粉。豆豉蓉,豆瓣醬,幹辣椒粉經合烹出麻辣醬汁,再傳遞到每一塊中華豆腐上,從裡到外,恰如其分的麻。
除卻一口難忘的麻婆豆腐的誘人,趙楊師傅的Omakase,節奏剛剛好。放心把錢包的胃交給他的安心感,是每次就餐後的最大感悟。從冷食到熱食、味道從淡到濃,即便是同一道菜品,經由他排序,也會有口感上的細微調整。他比川菜的廚師多了一份日料的精細。比日本廚師多了一份對川菜地道口味的把控。
フルタ(Furuta)
日本餐廳的美味程度,大概是和招牌大小呈反比的。招牌越小越傲嬌,味道也越好。比如Furuta,這家預約制的小門面店鋪。如果不是一個小到幾乎和巴掌差不多大小的招牌在,你根本辨識不出預約就餐的人已經排隊一年外了。畢竟坐席僅僅只有8位,成為其中之一,絕對是幸運。
我無數次和身邊的人解釋,川菜不僅是鮮香麻辣,也有柔情蜜意。但無奈於麻辣川菜的印象實在太過深刻,只好作罷。在這家非典型的川菜料理店裡,主廚善於使用高級食材融入傳統料理,有了川菜的「百菜百味」的風範。如這份魚子醬米粉,把米粉的嚼勁爽口搭配魚子醬的鮮鹹。給你一口吞進海洋的假象。
Furuta做中華料理,以紅油、開水、水煮、麻辣等川式味型搭配各地優質食材,即是川菜的各式技巧,也是日本人對入口的所有食物的苛刻。如魚的料理、湯的火候、菜的順序,生怕稍不留意,錯過食材與香料作用後,須臾可逝的「美味瞬間」。
陳家私菜(Chinkashisai)
這家中華料理店的主理人陳龐湧,是旅日華人。華人廚師做川菜有一個天然優勢,懂得川菜的幾十種香料能帶來何種化學反應。大多川菜的香料是日本無法採購的,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他陳龐湧就得親自去四川選料。中國最地道、上乘的香料搭配日本最好的食材,這樣的川菜才有了在異國紮根的前提。
頂天石燒麻婆豆腐是陳家私菜的必點。製作和傳統的麻婆豆腐不同,首先是將整塊豆腐放入慢燉8小時的特製雞湯裡,煮上2個小時。豆腐加上雞湯的輔助,更添香嫩。而翻炒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豆瓣醬,專程從四川郫縣採購回6年釀的豆瓣醬。
一勺吞下去,顧不得燙,任憑豆腐滑入口腔,花椒粉借舌頭,開始跳舞,滿嘴香辣。再挑食的人,也能就著吃一大碗米飯。
除卻頂天石燒麻婆豆腐,還有麻辣刀削麵、口水雞、芝麻鍋貼等。味道與純正川菜也差別不大。這是留學女友在日本最喜愛的一家川菜。價格合適,口感接近家鄉味。時不時可以來感慨還是回國做200斤胖子好。
當麻婆豆腐代表川菜,一步一步俘虜日本的心。有考究黨開始爭辯,那並不是真的川菜。但其實,我們所認知的現代川菜的骨血裡,本就帶著移民文化的留存。菜系本就不會是封閉而造,當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文化,統治者的好奢,四川的過度安逸,這一個又一個的巧合,慢慢匯聚出了多姿的現代川菜。而也就是這般極度包容的川菜,才能在日本的六十多年,慢慢紮根,慢慢撬開日本人的舌尖,讓嚴謹的日本人,在餐桌上好好放縱一把吧。
即便同是使用筷子,我們與日本也有著完全不同的筷子形勢。
中國的餐桌,深受大家族文化影響。吃飯時,全家圍坐圓桌同吃,為了可以夠得著離自己較遠的菜,筷子要做得長一些。中餐烹煮多用油炒,木製筷子比較好夾,所以,筷子也多木質。
日本是島國,靠海吃海,餐桌,少不了的是魚,所以為了剔除魚刺,筷子頭會做得尖一些。同時,日本人重視個人空間,吃飯時一人一桌,自顧自,所以,筷子比較短。
筷子發明於中國,流傳至日韓,因著文化及餐食所不同,各自呈現出自己的精彩。更何況美食的當地改造,給你撒一個小小的不正統的謊。
如我多次喊話,我愛越南春卷如夢中情人,沒想到去一次越南,吃了幾次非常地道的春卷。被越南當地的不知名配菜,刺激到舌頭麻痺。如今我改換口號,我愛的越南春卷穿了個中國情人的肚兜。
畢竟不一樣,就是刺激。
神 婆 問
你覺得什麼是刺激?
https://detail.damai.cn/item.htm?spm=a2oeg.search_category.0.0.66103e1cAOZreb&id=589731552847&clicktitle=2019西戲特邀·西班牙經典默劇,十度巡演中國《安德魯與多莉尼》
我只要認準一個地方,
那就一定要吃到自己的舌尖徹底佩服為止。
因此我的工資就這樣全部吃掉了
——毒舌藝術家北大路魯山人
Food Bless You!
亞洲設計管理論壇美食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