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不為人知的學校,改變了3260個孩子的命運

2020-12-28 騰訊網

有人說,「貧窮」二字要分開來看。

貧,是暫時的金錢匱乏,它並不可怕。

窮,則意味著窮盡一切,仿佛喪失了希望。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短暫的「貧」並不可怕。因為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的未來充滿希望。重要的是,在擺脫貧困的路上,總有人會向你伸出援手,他們耐心告訴你:不要怕,有我在。不要放棄,你不僅可以改變命運,還能在未來幫助他人走出困境。

想到這些,是因為看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據人民日報報導,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有的人艱苦奮戰在一線,有的人默默做著身體力行的事。大家的努力,都是為了給更多人的生活,送去一抹光亮和希望。

而這種善意的傳遞,如今依舊在發生。

01

王永錕前往一所鄉村小學,為那裡的孩子們帶來了許多教學和生活用品。

他是一家公司的老闆,這些年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人前身份體面、光鮮亮麗的王永錕,原本可以在大城市換一套更大的房子。但他更多想為那些處於貧困中的孩子,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建立一個活動中心。

正當學生們在操場集合,準備領取物資的時候,身為支教老師的楊少敏,發現學生陳小天曠了半天課。

她來到陳小天的家裡,發現只有奶奶和妹妹在家,他們並不知道小天去了哪裡。直到鄰居告訴說,陳小天喊著要去打工,馬上就要坐上去縣城的大巴車。

楊少敏攔住了車,用力把陳小天拽了下來,她憤怒地說:你才多大啊,打什麼工?跟我回學校去!

一路上,陳小天都在抵抗,他帶著哭腔抱怨著:

「我要去打工,我要去找我爸!」

「讀書能比吃飯重要啊?」

「我爸已經兩個月不給家裡寄錢了,也不來電話。」

最後這句話,讓楊少敏一時語塞。支教兩年來,她意識到這裡的孩子比較「早熟」,小小的年紀,就已經想著為家庭分憂了。甚至為了讓家人吃上飯,可以放棄學業。

陳小天當晚接到了父親的電話。然而對面傳來的,是一名在武漢抗疫的北京女醫生蔡瑩的聲音。

蔡瑩善意地告訴小天:爸爸的喉嚨做了個小手術,不方便說話,生活費已經幫忙寄過去了。讓他好好學習,不用擔心錢的事兒。

作為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搶救完病人、安撫好家屬的蔡瑩終於可以休息了。和家人視頻的那一刻,一向冷靜的她突然淚目。因為在電話那頭,女兒哭著說想媽媽,丈夫也在擔心自己面臨感染的風險。她穩住情緒說:媽媽很快就回去了好不好?媽媽給你唱睡眠曲睡覺好不好?

陳小天就像是一個交匯點。

交織在他身上的,是三個成年人各自的時空。他們有的事業有成,有的是救人於水火,有的則將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當然,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國華的孩子。

就像陳小天回家當晚,發現了老師楊少敏給自己留下的一張畢業照,裡面是國華紀念中學的畢業生。

老師告訴陳小天:

照片上的哥哥姐姐們,也因家裡困難,差點沒法讀書。但他們沒有放棄,也受到了社會的幫助。現在,他們有的是很厲害的醫生,有的成了建設社會的人,還有我,成了你的老師。如果你也想像他們一樣,那就一定要繼續讀書。

因為知識,能把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 。

《國華的孩子們》微電影於11月26日上線,由真實故事改編。

02

你知道國華紀念中學嗎?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在這所學校畢業的孩子,有哪些默契的品質?

關於其中的答案,我們一一來揭開。

2002年9月,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先生和女兒楊惠妍女士捐資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它面向的,是家庭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如今,國華中學共接收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總投入已超過6億元。

就像蔡瑩、王永錕和楊少敏,他們如今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和貢獻。可曾經,他們也因貧困面臨輟學的可能,他們想尋找出路,卻因年少而力不從心。

直到遇到了國華,人生才開始發生逆轉。

就像王永錕的經歷。

來到國華之前,他有些自卑和怯懦,但隨著和老師同學的相處,他發現國華的魅力,不僅在於學生高考成績的卓越,更在於對學生三觀的塑造。

簡單來說,國華是在幫助孩子們打開內心,用更遼闊的視野,去認識這個世界。

入學前,學校會舉辦夏令營活動。老師會關注每個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設置遊戲和室外素質拓展,幫他們迅速了解彼此、打成一片,以緩解離家的不適和孤獨。

國華有一門課是校長親自主講的,名為「思齊課」。王永錕對此印象很深:校長第一節課講拿破崙,告訴我們要學會見賢思齊,哪怕是出身糟糕的人,也可以擁有夢想,這在當時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完整的人生觀。

學校不僅注重學習成績,更在乎孩子們的綜合發展。每個星期,學校都要求男生跑一萬米,女生跑八千米,在適應長距離奔跑的過程,孩子們不僅釋放了壓力,也學會了為目標而堅持。這種收穫,也持續指引著他們日後的人生。

王永錕很感激自己的班主任鄭麗,身為學生會主席的他,曾因無法兼顧社團和學習,而導致成績下滑。

班主任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循序漸進地問了一個問題:

「永錕,我知道你很聰明,但你知道聰明和智慧的區別嗎?」

王永錕不知如何作答。

鄭麗坦誠地告訴他:「這是值得你一直思考的問題,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今天我希望把這個問題傳給你。」

即便畢業多年,已經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的王永錕,依舊在思考這個問題,這或許是一個和自我對話的過程。

在國華,他漸漸學會了如何坦誠面對自己。

無論是豐富的社團活動,還是有趣的室外拓展。無論是別開生面的「思齊課」,還是和老師來一場朋友之間的對談......

我想,這些都是國華紀念中學尤為可貴的地方。

「我覺得學生缺的不是知識,不是學習能力,也不是方法。缺的是所謂的三觀的教育。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它的運轉規律是怎樣的,人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在王永錕眼中,國華不僅指引他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如何樹立了自己的夢想。

更重要的是關於「為人處世」之道。

就像——「楊國強叔叔總跟我們說:我不在乎你們考多少分,能不能上清華北大,我在乎的是你們一定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03

希望,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

而國華這所「不為人知的免費高中」,不僅沒有讓人喪失對生活的信念,還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有希望、有力量地活,在未來積極探索人生的意義。

近年來,碧桂園在脫貧攻堅戰中持續發力,扶貧工作向全國多個區域輻射展開,涉及精準扶貧、職業教育、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力。

在教育扶貧方面,碧桂園扶「智」也扶「志」。

正如楊國強在國華紀念中學的校碑上,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

十八年前,許多家境微寒的學生來到國華,接受全免費的優質教育。

多年後,孩子們變成大人,他們不僅在各行各業獨當一面,同時也在幫助弱勢的人,向社會傳遞著希望。

正如援鄂醫生蔡瑩,原本可能因照顧女兒待在家中。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和同事們一起前往武漢抗疫,因為——

「我的母校告訴我,要感恩、要回饋社會。」

「在國華,學會做人做事和回報社會,是比學知識、學技術更重要的教育。國華的生活,帶給學生們的是思想和修養的蛻變,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是國華的價值觀。我會帶著這個「初心」,在醫生的崗位上繼續堅守與奉獻。」

此謂——

立志、修身、博學、報國。

相信未來不管走到哪裡,他們都會銘記國華的教導: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每次看到這些話,內心充滿溫暖和希望。

這群人,這些事,真的應該被刷屏。

相關焦點

  • 一所民辦中學如何改變寒門學子命運?碧桂園這支微電影講透了
    這所民辦高級中學學校的師資力量優質,學校也是按照高標準建設,不僅建有藏書室、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圖書館,還設有心理諮詢室、形體訓練室、計算機網絡中心等功能室,音樂室、美術室、歷史室、地理室等專業教室,以及6個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也都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學校每年計劃招收200名學子,每年各項日常開支超過6000萬元。
  • 普通人想改變命運,這是最靠譜的一種方式!
    他從不曾忘記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資助,平日裡,他更關注貧困地區的學校條件,更關心貧困學生的日常所需,在他的筆記本裡默默地記錄著要為孩子們捐助的東西:社科類圖書200冊,書包47個,桌球臺2個,足球5個,球鞋每人一雙……紀錄片中王永琨關心貧困學生日常所需國華紀念中學2014屆畢業生楊少敏
  • 當教育不再是改變命運的金手指,我只想讓孩子看見他自己.
    在這裡,貧窮以及貧窮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夢魘般困擾著這些人們,通過努力學習擺脫貧窮成了他們對孩子的全部期許。紀錄片的主角是同在鮮魚行學校上學的佘偉豪和黃俊修,他們是一對好兄弟,每天清晨都會一起去上學。佘偉豪在單親家庭長大,生活窘迫,房子狹小,但是,他成績好,性格好,在學校十分受歡迎。
  • 璽禮教育王振亞:教育改變命運,立志做國內最知名的民辦學校品牌
    生於上世紀80年代,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大多只有高考一條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王振亞也不例外,然而他有嚴重的偏科問題,英語從未考過及格,最終抱憾未能考入心儀的名牌大學,這一直是他心中難以釋懷的遺憾。然而高考的挫折並沒有消蝕他的意志。他始終堅信「教育改變命運」,決意不讓自己的經歷在別的孩子身上重演,幫助每個想要通過學習之路改變自己命運的孩子。
  • 他是「大眼睛女孩」背後的男人,用相機改變了500萬孩子的命運
    作為推動希望工程的攝影師,解海龍用他手裡的相機改變了千千萬萬的孩子和家庭的命運。在他用相機構築的影像世界裡,「我要上學」這一主題始終貫穿其中,照片中的孩子們通過上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成就了解海龍作為一名攝影人的理想和追求。
  • 這個身患疾病的孩子 用他的音樂夢想改變了一所學校
    原標題:這個身患疾病的孩子 用他的音樂夢想改變了一所學校【摘要】 演出舞臺上,一個瘦小的身影努力克制著顫抖的雙手,正是這個身患腎病和眼疾的孩子,用自己的音樂夢想為所在的鄉村學校爭取到一間音樂教室,讓更多留守兒童更靠近音樂夢想。
  • 《含淚活著》:他想改變命運,卻被命運改變
    03 他又錯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的機會1989年看到一則日本的廣告就帶著相當於自己幾年薪水的學費啟程,這勇氣、這魄力都絕不是平庸之輩所具有的,以丁尚標的吃苦耐勞、學習精神和強烈的責任心,我們完全由理由相信他不是一個輕易接受命運擺布的人。
  • 被遺棄的10000具「屍體」,改變了無數孩子的命運!
    正是這些在別人眼裡不值一提的垃圾,卻改變了無數緬甸孩子的命運。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學校離家太遠,他們不得不輟學。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事實。緬甸是一個農業大國,村莊分布零散,但是政府無力為每個村莊都修建學校。但是很多家庭根本負擔不起自行車這樣的交通工具,校車更是連聽都沒聽說過。所以孩子們每天不得不早晨6點起床,穿過村莊、田地、小河……徒步一兩個小時去學校上課。
  • 讓劉德華哽咽的攝影師,改變了幾百萬孩子的命運
    這幫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解決,以後就是到處搶到處偷。現在少蓋學校,省下的錢將來就得蓋監獄啊。」思緒拉回到當下,解海龍對負責人說:「請允許我以攝影的形式,做希望工程的志願者。」逗得幾個孩子哈哈大笑。聊開之後,解海龍知道這些小孩每天上學要往返二十四裡路。他在心裡粗略地算了一下,讀完六年小學,他們得走兩萬多裡路。這路上要爬山,還要過河。他和孩子們來到一間寺廟改造的學校。學校特別破舊,只要有微風吹過,木門就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解海龍看到上課時的蘇明娟,她握著筆,盯著黑板。那雙眼睛特別大,特別亮,既有對知識的渴望,又有說不出的憂愁。
  • 國華紀念中學——幫助孩子們「發現命運」的18年
    (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在無數個民間故事裡,我們都不斷被告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但現實告訴我們,貧寒學子若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需要克服的還遠不止物質層面匱乏:他們還需要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安定的環境、和相對公平的機遇。
  • ...們走出去」,國網資助的巴西貧民窟樂團改變了2000多個孩子的命運!
    少數孩子能去公立學校學會識字,長大後能做個收銀員或者傭人就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了;大多數孩子會加入黑幫,隨意傷害身邊無辜的人,甚至自己也送了命。」在馬累貧民窟,這樣的故事上演了一代又一代。改變,始於一家中國企業的到來。2010年,卡洛斯·艾德爾多在馬累組建交響樂團,希望用音樂的力量去救贖貧民窟的孩子。這一年,也是國家電網公司正式進駐巴西市場的元年。
  • 一本相冊揭開家族命運巨變《圖鑑中國》知識改變命運
    持續了29年的「希望工程」如何改變他一生的軌跡?回到祖國懷抱,兩代留學生共同的信念究竟藏著怎樣的催淚故事?本周六晚21:10,深圳衛視經典對比照分享節目《圖鑑中國》,幾位時光分享人和見證人,將帶著他們珍藏的對比照,讓我們感知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知識改變命運」的動人故事。
  • 16個老師100個娃,這所山裡的學校卻做到了從「三無」到「三有」!
    在北京西郊,有個周口店,在周口店的大山深處坐落著一個山區寄宿制學校——黃山店小學。她是房山區周口店中心校下轄的一所山區學校,服務於周口店鎮7個山區自然村。  這是一所不斷發生著欣喜變化的山區學校:她沒有保潔員、沒有可用廢紙、沒有可食餐餘;同時,她還有著嶄新的校園、「燦爛」的文化和多彩的學生生活。學校質樸且寧靜,如冬日裡的太陽,努力地播撒愛的希望和力量;孩子們自信樂觀,像茁壯的小樹苗,快樂地向上生長。
  • 丁真爆紅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7億中國人命運因此而改變
    歷史也不會記載每一個位種樹者究竟是誰,他們只是一個個普通的中國人。這些開荒者,幾乎都是爺傳父,父傳子,祖祖輩輩只幹這一件事。牛玉琴,曾經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姑娘, 卻硬是頂著狂沙,帶領村民種下2700萬棵樹。殷玉珍,用家裡唯一值錢的羊換來600株樹苗,掏糞幹活不要錢只要樹苗。
  • 走遍全美50個州,訪問200所學校總結出來的特質,你家孩子學校佔幾個?
    >《Most Likely To Succeed》,它的同名書籍《為孩子重塑教育》也因此暢銷全美,中文版書籍已由湛廬文化策劃出版。他們被迫加班加點地讀書寫作業,以同學為參照,就想著怎麼在成績上超越其他人,卻完全找不到任何真實的目標感。就連那些在學術研究上一路走下去的頂尖學者,也沒有誰真的從課堂教學中獲得過很多知識和感悟。如今的教育,是徹頭徹尾的反 PEAK 教育如今的教育。 家長們總是說,自己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幸福。
  • 當社會階層固化,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首先說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
  • 「大眼睛女孩」背後的男人:堅守26年,他用一部相機,改變了553萬孩子的命運!
    誰曾想過,這命運的變形記,只因解海龍拍的一張照片。而謝海龍這張照片,不僅改變了「大眼睛」女孩的命運,還讓無數孩子有了上學的可能。,穿過中國128個最貧窮的縣城,拍了上萬張照片,改變了553.6萬中國孩子的命運...
  • 推薦|那些微小足以改變命運
    這是個有「紅綠燈」的學校。 紅綠燈裝在每間教室和宿舍的牆角,聽不見鈴聲的孩子依靠它知曉上下課的信號。學校有一條近百米的盲道,看不見路的孩子踩著淡黃色的盲磚,能找到回宿舍樓的路。
  • 豆瓣8.7《寄生蟲》丨淺析風水石的暗喻,知識改變命運
    影片在講述基宇一家時,在對著門口處能夠看到在那個小小的半地下室中依然擺放著整整齊齊的書籍,表達出處於底層的人們渴求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在基宇在尋找網絡鏡頭轉向他父母時,鏡頭定格在牆上的一個獎章和一幅照片上,照片上是基宇母親在參加學校女子鏈球比賽。
  • 「大眼睛女孩」背後的男人:26年,他用一部相機,改變了553萬孩子的命運
    15年前,因為—張極具感染力的照片——《大眼睛》,蘇明娟的命運被改變。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他跑了12 個省28 個縣,拍了70 個膠捲,照片風格也變了,變得純紀實了。有的人從學校一下子就帶來好幾百個孩子,看完後感動地哭,然後捐款。後來展覽在臺北、臺中、高雄共展了80 多天。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自1989年3月成立以來,很長時間沒有收到捐款,這次,片子從發表到年底的八個月時間裡,總計收到捐款一億二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