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母親對可汗的格外照顧,讓小兒子產生妒意,在小兒子18歲那年他選擇離開母親和哥哥,外出留學並且選擇留美創業。在母親過世後他來到了美國,到自己弟弟的公司,弟弟讓可汗成為公司的一名推銷員,就在可汗推銷過程中,他遇到了單親媽媽曼迪亞。他真誠而執著的愛打動了這位美麗的單親媽媽曼迪亞,在不顧弟弟的反對下他毅然選擇與曼迪亞結婚,而且成為sam的繼父。
婚後美好平靜的生活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中被打破,曼迪亞的兒子sam在一場由種族歧視引發的少年爭鬥中被活活打死。悲痛萬分的曼迪亞覺得如果自己當初不嫁給可汗,也就不會因為可汗信仰穆斯林而使自己的兒子因為歧視而打死,她將悲痛轉化為對可汗的恨,她聲嘶力竭的叫可汗離開,並聲明從此永不再見,除非可汗向總統說明他不是恐怖分子。
於是,次日清晨,可汗為曼迪亞準備好早餐後,穿上了兒子sam的球鞋,背著背包踏上了見總統的崎嶇道路.
歷經劫難,終於見到了總統,他兌現了對曼迪亞的承諾,重新收穫了妻子的愛。面對別人的歧視,他心平氣和,不訴諸暴力;面對受災的人群,他無私地伸出雙手。在他看來,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並不重要,真正要做的是付諸行動。他相信,種族歧視是無法勝過人們心中的博愛與互助之情的。
宇媽分享心得:
主人公可汗執著、真誠以及善良的品質令他的形象飽滿而高大,雖然身患殘疾,但其人格魅力令觀眾肅然起敬。
主人公可汗對宗教的理解,源於母親對他的教導——「一個拿糖的人和一個拿刀的人,分不出是穆斯林還是印度教徒,只能分出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壞人,沒有其他人」。從而也奠定了可汗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了他今後成長的道路。
影片中主人公可汗或許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愛、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愛,但他用行動一次又一次地詮釋了愛的真諦。
(一)對母親的愛——深切
(二)對妻子的愛——執著、寬容
(三)對兒子的愛——真摯
孩子是否能感受到愛和溫暖是判斷是否是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標準。陪伴並非僅僅是和孩子同處一個空間,真正的陪伴, 是可以感受到彼此,心與心有連接,和孩子有回應,有互動,彼此間有愛的流動!孩子透過父母的關注,可以構建陪伴孩子一生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彼此滋養。這些,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蘇少媽媽分享心得:
哥哥先天殘疾,媽媽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哥哥的每一個進步媽媽都會興奮的在人前不停誇耀,以至於忽略了對弟弟的關注。弟弟從小到大就感到被媽媽忽略了,缺乏被媽媽的認同,面對媽媽眼中優秀的哥哥,他是很不服氣的。其實弟弟是非常優秀的,18歲去美國上名牌大學,離開家的時候還是對一直以來媽媽對他的忽視而滿肚子怨氣。以至於後來在美國結婚了也沒帶妻子回國看望媽媽和弟弟,這讓母親很傷心。哥哥用他的愛和仁慈影響了整個美國社會,他的愛完成了用恨永遠無法達到的目的,恨只會讓大家分離。穆罕默德說,信念不是由顏色和信條決定的,它取決於行動和事實。主人翁的信念,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壞人的區分,沒有種族之分。讓我有感觸第一個是:母親與小兒子扎基爾的對話,扎基爾考學到了美國,臨走的時候媽媽對他說:「你到那邊去,我會想你的,而扎基爾冷冷的回答:「如果你能從哥哥身上抽出一點時間來再想我吧!。這是扎基爾生前和母親最後的對話。往前回放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2個細節地方可以體現出來(一個是媽媽送可汗去老師家,臨走時扎基爾拉著媽媽的手要回家「並喊我餓「,媽媽當時沒有任何回應,還有一處是大家都在討論哥哥的新發明,弟弟得了獎狀也是沒有人回應,弟弟很失落),媽媽把更多的愛給了可汗,對扎基爾造成了情感上的忽視,如果媽媽告訴弟弟為什麼會給哥哥更多的愛,和弟弟溝通並邀請弟弟一起照顧哥哥,也許不會有這一幕出現,真希望生活中不要出現無法彌補的悔恨,因為這是扎基爾和媽媽的最後一次對話。當然劇情中偉大的媽媽已經很不容易了,我並無批判之意,只是給我們一個警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心與心的溝通多麼重要。讓我不禁想起樊登老師講的另外一本書,不記得名字,裡面也是一位妹妹青少年時期痛恨媽媽對殘障哥哥更多的愛,媽媽給舉了個例子非常好:如果家裡面有兩隻貓,一隻是漂亮的可愛的,一隻是殘疾的,如果必須扔掉一隻,你會扔掉哪一隻,媽媽告訴妹妹她會選擇扔掉可愛的貓,因為可愛的貓扔掉會被人領走,殘疾的貓不會被人領去可能還會丟了性命。最終妹妹接納了哥哥並且在媽媽離世後照顧著哥哥。雖然這部影片最後扎基爾接納了哥哥,但是他和媽媽之間的遺憾卻無法彌補。還有一個打動我的地方是:美國總統接見可汗並與他交談的時候,曼迪婭對薩米爾的心靈告白:「可汗用他的愛和仁慈實現了我的恨不能實現的,我的憤怒讓我們分開,但是今天他的愛讓我們又走到一起,就像你希望的那樣。」薩米爾的希望就是爸爸媽媽不分開,劇情得到一個升華,讓我們知道用愛解決問題而不是恨,恨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痛苦更深。同時我們也會想,可汗愛的能力來自哪裡,來自他偉大媽媽對可汗的包容和無私的愛。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對待孩子家人也是如此,愛確實可以化解一切。同時讓我們更理解了愛的真正含義。對我們是一個很深刻的反思,這部電影很真誠,讓人引起很多共鳴,確實值得觀看。
嘉豪媽媽分享心得:
通過閱讀《我的名字叫可汗》我被故事的情節深深地給促動,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觀後感:1.愛是化解一切矛盾與衝突的良藥,愛讓世界美好,愛溫暖人心。贈人玫瑰,手留餘香。2.愛才是最好的陪伴。可漢雖然患有自閉症,但是她的媽媽沒有放棄他,給她滿滿的愛與教育,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質,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像牛頓,愛迪生一樣,她們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我們是否發現了孩子的特質呢?這是需要我們去問自己的。3.從小給孩子輸入愛的能量,長大後孩子才能有輸出愛的能力,可汗對世界的愛,來源於媽媽對他的無私的愛的教育,世界沒有種族之分,只有好人與壞人.4.為了再次回到愛人身邊,可汗一個人踏上了尋找總統的路上,就是在這一路,我們看到可汗很多可貴的品質,堅強,勇敢,樂觀,堅定等等。堅持就一定會有勝利,可汗的夢想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他的堅持與為實現夢想的不放棄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大家的助力。再次印證了吸引力法則,所有的一切好的壞的都是感召來的。劇中出現的3位女性,也是這3位女性影響並改變了khan,讓他體現到了幸福感、自我價值感……他雖自閉但是內心卻被愛充滿的,在他純潔的內心裡不畏懼外界的任何恐懼。他不會在意被人的眼光去朝拜,「祈禱從不看地方和人,只取決於你的信仰」。在911事件後他帶著象徵著伊斯蘭教帽子去募捐,他心中永遠記住媽媽對他說的,世上只有做好事的好人與做壞事的壞人,沒有信仰跟種族的區別。媽媽用自己的堅持與陪伴教會了khan怎麼去感知愛並反饋還有堅守承諾。媽媽告訴擁抱可以讓人得到心靈安慰,是媽媽給他種下了愛的種子,讓他知道了,能通向真主的路為有愛而不是戰爭與仇恨。媽媽去世後他為了堅守一定會幸福生活下去的承諾跟弟弟到了美國。弟弟因小時媽媽過於關注哥哥而對媽媽跟哥哥有怨恨。這是khan美麗的弟媳出現,是她發現了khan的不一樣。他害怕尖銳聲音黃色的物體等,也去確診了khan患有自閉症。當弟媳跟弟弟說「khan雖有自閉症但是他有感知情感並會反饋情感,你媽媽一定做出來很大的努力」。從這一刻,弟弟不再對哥哥與媽媽怨恨,也承擔起照顧哥哥的責任,並教會了khan怎麼去工作。在外出推銷時khan跟自己妻子相遇,他被妻子的笑生吸引,從這裡開始也是全劇最讓人歡快的地方,憨憨的khan用自己的方式打動了美麗善良的妻子與年幼的兒子,兩個宗教信仰過著開心幸福的生活。能讓khan幸福跟兒子和平相處妻子的陽光積極的生活的態度影響這每個人。只到兒子因種族歧視而被殺害,妻子對自己的責備不是自己嫁了穆斯林孩子就不會死,從而怨恨上khan。khan也是堅守著對妻子的承諾穿著兒子最喜歡的鞋子踏上了去見總統的行程,再大的困難也阻擋不了他前進的腳步,因為他內心有愛他要回家他要堅守承諾。而我在劇中看到了一個媽媽的堅持,是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感化了khan,也看到了妻子的陽光善良寬容影響了khan讓他堅信媽媽的話是對的,唯有愛才是通往真主的路。我在劇中學習到了,一個媽媽性格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你積極向上能量滿滿一定會影響身邊所有人,能解決的都是小事,你怎麼做永遠比你說什麼來的重要。就如影片裡的那首歌唱的一樣,我堅信我一定克服所有困難,攜手並肩向前💪💪。
觀影感:看完《我的名字叫可汗》,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阿甘正傳》。可汗與阿甘有同樣的信念,「說到就要做到」,阿甘為承諾妻子的一句話:讓可汗跟美國總統說他不是恐怖分子。可汗一直以見到美國總統當面說「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一個恐怖分子」為其夢想。這是一部關於信仰、關於愛,關於信念的影片,觸動點很多。讓我印像最深的點:愛1、可汗是一個輕度自閉症患者,他生命中有愛他的母親與妻子,他真誠、守信、執著、友善、簡單、純粹。這樣的性格特徵是有著自閉症的某些特點,更多的是媽媽從小對他無私付出的愛有關,媽媽善於發現可汗的優點,去找老師培養孩子的特長,媽媽耐心溝通,從未有過半點焦躁與嫌棄。可汗一生堅信媽媽的話: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做好事的好人,做壞事的壞人。這樣簡單而純粹的信仰,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可汗堅持自己的信念,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判斷。那份堅定是融入血液中的。2、母親不知道兒子是什麼病,就是用簡單純粹的母愛去愛他,用孩子適合的方法去引導,教給孩子用愛去對待生活,長大後的可汗同樣用愛給予妻子、給予親人、給予朋友。「家不只由血緣組成,它也由愛組成。」我想到我對孩子陪伴,就得用耐心、真心、信心去陪伴。讓孩子內心有愛有溫暖,有信念與力量!
患有自閉症的主人公可汗一出生就得到母親的特殊照顧,很多時候還引起小兒子的不滿。她的母親很平凡,但堅信可汗是聰明的,努力培養他,告訴他什麼是愛,並告訴他人以人品加以區分,無關宗教信仰、人種、膚色等,母親用她最最樸實的愛在小可汗內心深處種下愛的因子,教會他向上向善。母親最大的願望便是希望可汗能像他的弟弟一樣過正常人的生活,幸福地活著。帶著母親的願望, 可汗來到了美國。他心裡只有一個從媽媽那裡獲得的信仰,他要去尋找屬於他的幸福。在美國,可汗在親情的幫助下,努力適應社會,並最終收穫了愛情,而後在遭遇生活變故的他,為了挽回妻子的愛,用執著的愛去實現自己對妻子的承諾。始終堅持做個好人,勇敢、堅強!憑藉自己個人的微小力量,感動了所有的人!通過影片最大的感觸就是人要始終有愛,只有愛,原始的能量才會被照亮。給予孩子原始母愛的貫注,一個人只有心裡充滿愛,內心才會富足,長大後才會有更多愛給予別人,影響別人。
陽陽媽分享心得:
肖老師點評:
《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影片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影片,先是技術層面,影片主要講述了種族宗教,影片裡講述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提到了穆斯林,以美國911事件為導火線,講述了患有自閉症的可汗堅持不懈,要見美國總統,告訴總統自己雖然是穆斯林,但是並不是恐怖分子。如果說從教育層面來分析影片,那就是三個女人成就了可汗:首先是他的母親,從小給與了他足夠的愛,讓他有愛的能力;還有就是他的弟媳婦,從專業的角度分析,緩和了可汗和他弟弟的長久以來的緊張關係,給與了可汗克服陌生環境的做法;還有就是他的妻子曼迪婭,接納可汗,給與了可汗幸福的生活。其實我們都被可汗的執著所感動,但是可汗他是患有自閉症的,正因如此,他才能如此執著地完成見總統的承諾,因為自閉症患者他就是非常執著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身上的缺點,也可能成為他的優點,我們應該去接納他,作為母親,你告訴孩子的道理,有一天他都會接受的,孩子最後都是聽媽媽話的,只是什麼時候聽,我們要考慮的是:我們如何說,孩子才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