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影沙龍

2021-02-06 肖老師家庭教育
《我的名字叫可汗》講述的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裡茲瓦•罕(Khan)從小患有自閉症,不善於語言表達,從小由於行為特殊被受欺負,但是他的母親從來不覺得他有病,在她心裡,她的兒子是聰明的,她用愛與溫暖為可汗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幫助他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世上只有做壞事的壞人和做好事的好人,人和人之間只有好壞之分,沒有其他的不同,不管是宗教和種族。聽了母親的話,可汗對人的衡量標準只有好人與壞人!而他自己也是認準要做好人,做一個有愛的好人。

由於母親對可汗的格外照顧,讓小兒子產生妒意,在小兒子18歲那年他選擇離開母親和哥哥,外出留學並且選擇留美創業。在母親過世後他來到了美國,到自己弟弟的公司,弟弟讓可汗成為公司的一名推銷員,就在可汗推銷過程中,他遇到了單親媽媽曼迪亞。他真誠而執著的愛打動了這位美麗的單親媽媽曼迪亞,在不顧弟弟的反對下他毅然選擇與曼迪亞結婚,而且成為sam的繼父。

婚後美好平靜的生活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中被打破,曼迪亞的兒子sam在一場由種族歧視引發的少年爭鬥中被活活打死。悲痛萬分的曼迪亞覺得如果自己當初不嫁給可汗,也就不會因為可汗信仰穆斯林而使自己的兒子因為歧視而打死,她將悲痛轉化為對可汗的恨,她聲嘶力竭的叫可汗離開,並聲明從此永不再見,除非可汗向總統說明他不是恐怖分子。

於是,次日清晨,可汗為曼迪亞準備好早餐後,穿上了兒子sam的球鞋,背著背包踏上了見總統的崎嶇道路.

歷經劫難,終於見到了總統,他兌現了對曼迪亞的承諾,重新收穫了妻子的愛。面對別人的歧視,他心平氣和,不訴諸暴力;面對受災的人群,他無私地伸出雙手。在他看來,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並不重要,真正要做的是付諸行動。他相信,種族歧視是無法勝過人們心中的博愛與互助之情的。

宇媽分享心得:

主人公可汗執著、真誠以及善良的品質令他的形象飽滿而高大,雖然身患殘疾,但其人格魅力令觀眾肅然起敬。

主人公可汗對宗教的理解,源於母親對他的教導——「一個拿糖的人和一個拿刀的人,分不出是穆斯林還是印度教徒,只能分出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壞人,沒有其他人」。從而也奠定了可汗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了他今後成長的道路。

影片中主人公可汗或許從來沒有想過什麼是愛、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愛,但他用行動一次又一次地詮釋了愛的真諦。

(一)對母親的愛——深切

(二)對妻子的愛——執著、寬容

(三)對兒子的愛——真摯

孩子是否能感受到愛和溫暖是判斷是否是高質量陪伴的重要標準。陪伴並非僅僅是和孩子同處一個空間,真正的陪伴, 是可以感受到彼此,心與心有連接,和孩子有回應,有互動,彼此間有愛的流動!孩子透過父母的關注,可以構建陪伴孩子一生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彼此滋養。這些,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蘇少媽媽分享心得:

哥哥先天殘疾,媽媽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哥哥的每一個進步媽媽都會興奮的在人前不停誇耀,以至於忽略了對弟弟的關注。弟弟從小到大就感到被媽媽忽略了,缺乏被媽媽的認同,面對媽媽眼中優秀的哥哥,他是很不服氣的。其實弟弟是非常優秀的,18歲去美國上名牌大學,離開家的時候還是對一直以來媽媽對他的忽視而滿肚子怨氣。以至於後來在美國結婚了也沒帶妻子回國看望媽媽和弟弟,這讓母親很傷心。哥哥用他的愛和仁慈影響了整個美國社會,他的愛完成了用恨永遠無法達到的目的,恨只會讓大家分離。穆罕默德說,信念不是由顏色和信條決定的,它取決於行動和事實。主人翁的信念,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壞人的區分,沒有種族之分。

讓我有感觸第一個是:母親與小兒子扎基爾的對話,扎基爾考學到了美國,臨走的時候媽媽對他說:「你到那邊去,我會想你的,而扎基爾冷冷的回答:「如果你能從哥哥身上抽出一點時間來再想我吧!。這是扎基爾生前和母親最後的對話。往前回放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2個細節地方可以體現出來(一個是媽媽送可汗去老師家,臨走時扎基爾拉著媽媽的手要回家「並喊我餓「,媽媽當時沒有任何回應,還有一處是大家都在討論哥哥的新發明,弟弟得了獎狀也是沒有人回應,弟弟很失落),媽媽把更多的愛給了可汗,對扎基爾造成了情感上的忽視,如果媽媽告訴弟弟為什麼會給哥哥更多的愛,和弟弟溝通並邀請弟弟一起照顧哥哥,也許不會有這一幕出現,真希望生活中不要出現無法彌補的悔恨,因為這是扎基爾和媽媽的最後一次對話。當然劇情中偉大的媽媽已經很不容易了,我並無批判之意,只是給我們一個警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心與心的溝通多麼重要。讓我不禁想起樊登老師講的另外一本書,不記得名字,裡面也是一位妹妹青少年時期痛恨媽媽對殘障哥哥更多的愛,媽媽給舉了個例子非常好:如果家裡面有兩隻貓,一隻是漂亮的可愛的,一隻是殘疾的,如果必須扔掉一隻,你會扔掉哪一隻,媽媽告訴妹妹她會選擇扔掉可愛的貓,因為可愛的貓扔掉會被人領走,殘疾的貓不會被人領去可能還會丟了性命。最終妹妹接納了哥哥並且在媽媽離世後照顧著哥哥。雖然這部影片最後扎基爾接納了哥哥,但是他和媽媽之間的遺憾卻無法彌補。還有一個打動我的地方是:美國總統接見可汗並與他交談的時候,曼迪婭對薩米爾的心靈告白:「可汗用他的愛和仁慈實現了我的恨不能實現的,我的憤怒讓我們分開,但是今天他的愛讓我們又走到一起,就像你希望的那樣。」薩米爾的希望就是爸爸媽媽不分開,劇情得到一個升華,讓我們知道用愛解決問題而不是恨,恨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只能讓痛苦更深。同時我們也會想,可汗愛的能力來自哪裡,來自他偉大媽媽對可汗的包容和無私的愛。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對待孩子家人也是如此,愛確實可以化解一切。同時讓我們更理解了愛的真正含義。對我們是一個很深刻的反思,這部電影很真誠,讓人引起很多共鳴,確實值得觀看。

嘉豪媽媽分享心得:

通過閱讀《我的名字叫可汗》我被故事的情節深深地給促動,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觀後感:1.愛是化解一切矛盾與衝突的良藥,愛讓世界美好,愛溫暖人心。贈人玫瑰,手留餘香。2.愛才是最好的陪伴。可漢雖然患有自閉症,但是她的媽媽沒有放棄他,給她滿滿的愛與教育,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質,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像牛頓,愛迪生一樣,她們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我們是否發現了孩子的特質呢?這是需要我們去問自己的。3.從小給孩子輸入愛的能量,長大後孩子才能有輸出愛的能力,可汗對世界的愛,來源於媽媽對他的無私的愛的教育,世界沒有種族之分,只有好人與壞人.4.為了再次回到愛人身邊,可汗一個人踏上了尋找總統的路上,就是在這一路,我們看到可汗很多可貴的品質,堅強,勇敢,樂觀,堅定等等。堅持就一定會有勝利,可汗的夢想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他的堅持與為實現夢想的不放棄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大家的助力。再次印證了吸引力法則,所有的一切好的壞的都是感召來的。

劇中出現的3位女性,也是這3位女性影響並改變了khan,讓他體現到了幸福感、自我價值感……他雖自閉但是內心卻被愛充滿的,在他純潔的內心裡不畏懼外界的任何恐懼。他不會在意被人的眼光去朝拜,「祈禱從不看地方和人,只取決於你的信仰」。在911事件後他帶著象徵著伊斯蘭教帽子去募捐,他心中永遠記住媽媽對他說的,世上只有做好事的好人與做壞事的壞人,沒有信仰跟種族的區別。媽媽用自己的堅持與陪伴教會了khan怎麼去感知愛並反饋還有堅守承諾。媽媽告訴擁抱可以讓人得到心靈安慰,是媽媽給他種下了愛的種子,讓他知道了,能通向真主的路為有愛而不是戰爭與仇恨。媽媽去世後他為了堅守一定會幸福生活下去的承諾跟弟弟到了美國。弟弟因小時媽媽過於關注哥哥而對媽媽跟哥哥有怨恨。這是khan美麗的弟媳出現,是她發現了khan的不一樣。他害怕尖銳聲音黃色的物體等,也去確診了khan患有自閉症。當弟媳跟弟弟說「khan雖有自閉症但是他有感知情感並會反饋情感,你媽媽一定做出來很大的努力」。從這一刻,弟弟不再對哥哥與媽媽怨恨,也承擔起照顧哥哥的責任,並教會了khan怎麼去工作。在外出推銷時khan跟自己妻子相遇,他被妻子的笑生吸引,從這裡開始也是全劇最讓人歡快的地方,憨憨的khan用自己的方式打動了美麗善良的妻子與年幼的兒子,兩個宗教信仰過著開心幸福的生活。能讓khan幸福跟兒子和平相處妻子的陽光積極的生活的態度影響這每個人。只到兒子因種族歧視而被殺害,妻子對自己的責備不是自己嫁了穆斯林孩子就不會死,從而怨恨上khan。khan也是堅守著對妻子的承諾穿著兒子最喜歡的鞋子踏上了去見總統的行程,再大的困難也阻擋不了他前進的腳步,因為他內心有愛他要回家他要堅守承諾。而我在劇中看到了一個媽媽的堅持,是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感化了khan,也看到了妻子的陽光善良寬容影響了khan讓他堅信媽媽的話是對的,唯有愛才是通往真主的路。我在劇中學習到了,一個媽媽性格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你積極向上能量滿滿一定會影響身邊所有人,能解決的都是小事,你怎麼做永遠比你說什麼來的重要。就如影片裡的那首歌唱的一樣,我堅信我一定克服所有困難,攜手並肩向前💪💪。

觀影感:看完《我的名字叫可汗》,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阿甘正傳》。可汗與阿甘有同樣的信念,「說到就要做到」,阿甘為承諾妻子的一句話:讓可汗跟美國總統說他不是恐怖分子。可汗一直以見到美國總統當面說「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一個恐怖分子」為其夢想。這是一部關於信仰、關於愛,關於信念的影片,觸動點很多。讓我印像最深的點:愛1、可汗是一個輕度自閉症患者,他生命中有愛他的母親與妻子,他真誠、守信、執著、友善、簡單、純粹。這樣的性格特徵是有著自閉症的某些特點,更多的是媽媽從小對他無私付出的愛有關,媽媽善於發現可汗的優點,去找老師培養孩子的特長,媽媽耐心溝通,從未有過半點焦躁與嫌棄。可汗一生堅信媽媽的話: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做好事的好人,做壞事的壞人。這樣簡單而純粹的信仰,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可汗堅持自己的信念,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判斷。那份堅定是融入血液中的。2、母親不知道兒子是什麼病,就是用簡單純粹的母愛去愛他,用孩子適合的方法去引導,教給孩子用愛去對待生活,長大後的可汗同樣用愛給予妻子、給予親人、給予朋友。「家不只由血緣組成,它也由愛組成。」我想到我對孩子陪伴,就得用耐心、真心、信心去陪伴。讓孩子內心有愛有溫暖,有信念與力量!





文文媽分享心得:大部分的印度電影總是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可汗母親的充滿智慧和愛的教育,成就了可汗他一生的為人處事的原則,及時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這讓可汗充滿自信而不在意他人的眼光。看完電影,我忍不住在想,如果Sam的好朋友Reese在他父親死於阿富汗戰爭的報導現場時,家人能夠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任其在內心埋下憤恨的種子,他和Sam還可以是好朋友嗎?Sam在不明白Reese為何無故不理會自己時,回到家裡面對可汗買了自己很喜歡的鞋子,但還是難以掩蓋自己的情緒,如果這時家長可以及時看見,及時開導,給孩子力量該多好。面對校園凌霸,如何學會自我保護而不要奮起無力的反擊將自己陷入絕境之中……Sam走了,Resse也許每天都在面對靈魂的拷問,看出了他坦白之時的如釋重負,可是Sam的離去給他這一生留下了的巨大傷痛和遺憾。9.11事件對所有的穆斯林展開了一系列報復,美國民眾反對穆斯林在美國生活;美國主流媒體充斥著大量對穆斯林的負面報導,對穆斯林文化的誤讀以及對其形象醜化,描繪了對伊斯蘭歷史少之又少的美國對穆斯林教徒做出的惡行。當然,不可忽視確實在那一時期美國民眾仇視性犯罪率的提高,也不可否認美恐怖事件對美國民眾內心的影響。這讓我想起前不久看過的美國電影《綠皮書》,講述的一位受過高等教育、談吐不凡的黑人鋼琴家深受上層白人歡迎,但因其是黑人從未被真正平等對待,在多個城市巡演的過程中,因為種族問題常常被陷入各種麻煩之中。一個種族或宗教信仰所受的歧視很難通過一個人改變,一旦上升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會引起整個社會的共鳴。





                                                                                                                                希希媽心得分享:看了《我的名字叫可汗》後,首先想到的就是《阿甘正傳》。兩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都有執著堅毅的品格,認準了一件事情,無論如何都會堅持做到底。而他們的身後都有著一位偉大的母親,深愛自己的孩子,從未因為孩子的與眾不同而放棄他們,始終堅持讓他們接受教育,最終發掘了他們的天才之處。阿甘的媽媽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簡而言之,我們要對於生活要滿懷期許,未來常常會出人意料。可汗的媽媽說:世界上只有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壞事的壞人,沒有其他區別。可汗的母親跳出了宗教種族的種種糾葛,教會兒子最簡單的評判人的標準,卻也是最有效的標準,可汗也以此指引一生。 

患有自閉症的主人公可汗一出生就得到母親的特殊照顧,很多時候還引起小兒子的不滿。她的母親很平凡,但堅信可汗是聰明的,努力培養他,告訴他什麼是愛,並告訴他人以人品加以區分,無關宗教信仰、人種、膚色等,母親用她最最樸實的愛在小可汗內心深處種下愛的因子,教會他向上向善。母親最大的願望便是希望可汗能像他的弟弟一樣過正常人的生活,幸福地活著。帶著母親的願望, 可汗來到了美國。他心裡只有一個從媽媽那裡獲得的信仰,他要去尋找屬於他的幸福。在美國,可汗在親情的幫助下,努力適應社會,並最終收穫了愛情,而後在遭遇生活變故的他,為了挽回妻子的愛,用執著的愛去實現自己對妻子的承諾。始終堅持做個好人,勇敢、堅強!憑藉自己個人的微小力量,感動了所有的人!通過影片最大的感觸就是人要始終有愛,只有愛,原始的能量才會被照亮。給予孩子原始母愛的貫注,一個人只有心裡充滿愛,內心才會富足,長大後才會有更多愛給予別人,影響別人。

  陽陽媽分享心得:
這部影片看完之後,最大的感觸是首先是愛,還有感觸比較深的就是影片中的陪伴力量,片中可汗的母親、他的弟媳婦,還有他的妻子,對他的影響都很大,他的母親從小告訴他,人不分種族宗教,只分好人和壞人,為他找好的老師,教他知識和技能,其實是讓他慢慢地看到自身的價值,被別人認可,給了他勇氣。他的弟媳婦一開始見到他,因為她是心理學教授,所以他看出他是有自閉症的,而且告訴可汗的弟弟,他們的母親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才能讓一個自閉症哥哥和別人交流沒有問題,可汗的弟弟聽了之後是很有感觸的。之後她從專業的角度給了可汗很大的幫助,引導他如何克服對陌生環境的恐懼。還有就是可汗的妻子曼迪婭,在可汗獨自在大街上惶恐不安的時候,曼蒂婭觀察到了可汗的處境,對可汗說的那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你還害怕嗎?害怕是沒有錯的,只是別讓恐懼太過於大,要不然會阻礙你實現目標和夢想的!從這些可以看出,這三位女性心中都有大愛,造就了可汗,讓他心中充滿愛,以至於後面不管可汗遇到什麼困難,他都能真誠地對待別人,堅持不懈,承諾的就要做到。所以一位母親、一位妻子對家人的影響,對下一代的影響。

肖老師點評:

《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影片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影片,先是技術層面,影片主要講述了種族宗教,影片裡講述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提到了穆斯林,以美國911事件為導火線,講述了患有自閉症的可汗堅持不懈,要見美國總統,告訴總統自己雖然是穆斯林,但是並不是恐怖分子。如果說從教育層面來分析影片,那就是三個女人成就了可汗:首先是他的母親,從小給與了他足夠的愛,讓他有愛的能力;還有就是他的弟媳婦,從專業的角度分析,緩和了可汗和他弟弟的長久以來的緊張關係,給與了可汗克服陌生環境的做法;還有就是他的妻子曼迪婭,接納可汗,給與了可汗幸福的生活。其實我們都被可汗的執著所感動,但是可汗他是患有自閉症的,正因如此,他才能如此執著地完成見總統的承諾,因為自閉症患者他就是非常執著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身上的缺點,也可能成為他的優點,我們應該去接納他,作為母親,你告訴孩子的道理,有一天他都會接受的,孩子最後都是聽媽媽話的,只是什麼時候聽,我們要考慮的是:我們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相關焦點

  • 印度大使館免費觀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催淚神作
    主辦:印度大使館文化中心時間:本周五(1月8日)18點30分放映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My Name is Khan>》地點:朝陽區亮馬橋北街五號印度使館文化處禮堂報名:請攜帶身份證在18:10前到達大使館,登記姓名,免費觀影導演: 卡倫·喬哈爾編劇: Shibani Bathija
  • 《我的名字叫可汗》:找總統死磕的穆斯林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由於敏感題材劍指美國9·11後遺症,年初入圍柏林電影節非競賽單元時,曾令筆者期待。幸虧國內引進,才目睹其廬山真面目。  理應高度讚美印度影帝沙魯克·可汗,他不再是《阿教王》中的灑脫王子,哥們高難度模仿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眼神、動作、舉止都那麼逼真,如此細膩甚微表演,乾脆在《我的名字叫可汗》挑起大梁。若問相比《海洋天堂》中的文章(在線看影視作品)、《硬漢》中的劉燁,《馬拉松》中的曹承佑,沙魯克·可汗強在哪裡?天賦與神韻矣!畢竟他能在全球產片量最大的寶萊塢紅得發紫、婦孺皆知,沒兩把刷子不行的!
  • 周末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主人公可汗有阿斯伯格症。阿斯伯格症我略略有一些了解,他們大都有非同一般的智力和專注力,在人際交往上有些障礙,看不出別人沒有明顯表達的意思。《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和《徒手攀巖》裡的Alex應該都是。         從智商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可汗跟阿甘很不同,畢竟阿甘的智商只有75。不過相同的是兩人都善良、正直、執著、守信、堅韌,兩人都有大智慧的好媽媽。
  • 我的名字叫好人——《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後感
    可汗當面指責穆斯林激進分子 堅持做一個好人 可汗的人生很坎坷,先是要克服自閉症疾患,後,這種思想符合印度宗教博物館的社會現狀,旨在倡導各宗教之間消除隔閡。最後,可汗的事跡為所有穆斯林樹立了典範,呈現了一個真正虔誠的穆斯林應該如何在當今的環境下,繼續自己的信仰事業,如果升華到更大的人生主題,可汗的事跡就是告訴人們,即便遭遇挫折,也不要放棄堅持做一個好人的信仰,這一點甚至適合無神論者。因此,影片關於穆斯林的這段內容,不該狹隘的解讀成為穆斯林喊冤,如我之前所說,可汗也未曾以受害人的姿態抱怨過,當然,在看了這樣感人的影片後,許多人一定會拋下對穆斯林的成見。
  • 好電影推薦 :《我的名字叫可汗》
    劇情:《我的名字叫可汗》是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導的悲情電影,由沙魯克·罕,卡卓爾等主演,該影片於2010年11月30日 在中國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患輕度自閉症的男主角可汗,在母親去世後來到美國,認識了美麗的單親媽媽曼迪婭並結婚的故事。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爆發了反伊斯蘭教的風潮,頻頻發生歧視、辱罵、毆打甚至殺害普通穆斯林的事件。
  • 心靈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 《我的名字叫可汗》咖喱味的「雨人」+「阿甘」
    曾在網絡上口碑大好的《我的名字叫可汗》本周登陸國內院線,這是繼《生化危機4》《哈利·波特》後又一部開啟新年檔的外片,同時也是新年檔裡不那麼娛樂、不那麼狂歡的一種內心選擇。   美國食材 印度料理  《我的名字叫可汗》以沙魯克·罕扮演的主角Khan引出全片,開場電影感十足,低角度的攝影營造出一種壓抑的心理需求,以凌亂跳躍、線索繁雜的剪輯突出了人物的孤立與不安,但在此之後,銀幕就順利被沙魯克·罕全面接手,全片95%的鏡頭都是他的中景和面部特寫。
  • 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
    《我的名字叫可汗》和最近很夯的《摔跤吧!
  • 印度靚湯感動觀眾 《我的名字叫可汗》獲84分
    電影網訊(圖/韓華偉 文/第五鐵峰)《我的名字叫可汗》作為近年來唯一被引進的印度電影,雖然在前有《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後有華語賀歲大片的夾擊下上映,但依舊吸引了很多內地觀眾的興趣。
  • 《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阿甘為愛上訪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一部與911事件相關的電影,有人稱之為「印度阿甘上訪記」,算是提煉出了精髓。男主可汗是自閉症患者,一位印度穆斯林。他移居美國後,愛上了同是印度人的美麗單親媽媽曼迪婭,並組建了家庭。曼迪婭將仇恨轉向了可汗,跟他說除非他能見到美國總統並說一句「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否則永不相見。可汗歷經磨難,終於奇蹟般見到了剛上任的美國總統,也為絕大多數穆斯林正了名,並和曼迪婭重歸於好。整部影片的價值觀,建立在可汗小時候,樸實善良母親跟他說的一個道理:「世界上的人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
  • 影音推薦|《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作為2010年賀歲檔引進的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信奉伊斯蘭教的裡茲瓦·可汗從小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母親去世後,他追隨弟弟扎克爾的腳步從印度孟買移民美國舊金山。可汗在幫弟弟的化妝品公司推銷美容產品時認識了經營髮廊的單身母親曼迪婭。可汗不顧弟弟的反對執意與印度教的曼迪婭結為夫婦,一家人和諧美滿。
  • 印度阿甘走遍美國 《我的名字叫可汗》曝光海報
    印度阿甘走遍美國 《我的名字叫可汗》曝光海報 《我的名字叫可汗》中文版海報
  • 《我的名字叫可汗》電影劇情及精彩點評
    《我的名字叫可汗》精彩影評  《我的名字叫可汗》劇照《我的名字叫可汗》由Karan Johar執導,Shahrukh Khan和 Kajol主演,福克斯公司發行。該劇長達165分鐘,據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 很慶幸沒有錯過這部印度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將一系列充滿儀式感和英雄氣的故事放在一個自閉症者身上這種架構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的名字叫可汗》更加感人和勵志
  • 一周一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純善的印度阿甘
    患有自閉症的男主角可汗,像湯姆·漢克多年前塑造的阿甘一角,努力不懈,誠懇善良,又像「雨人」般聰穎過人,他聞「音」識人,辛苦追來的終生伴侶,先是她的聲音打動了他,聲音,傳遞著真、善、美。他從不說謊,故能分辨何為謊言。他有交際障礙,所以長時間沉浸在內在世界,他講話不流暢,用筆抒發豐沛的情感。可汗的生命裡,有三位影響其一生的女性。
  • 觀《我的名字叫可汗》有感:愛——通向安拉的道路
  • 【佳片推薦】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 (2010)
    幕後花絮———————————————①關於影片的中文片名,福斯公司有關人士介紹,該片英文名為《My Name Is Khan》,正確的譯法應該是《我的名字是汗》。④2009年,沙魯克·罕因為穆斯林姓氏Khan(罕/可汗),在海關被美國警察幾個小時的盤查,最後不得不調動印度大使館「營救」,而《我的名字叫可汗》開場即是男主角因為Khan這個名字遭受警察盤查的場景。
  • 印度靚湯演《我的名字叫可汗》 首曝中文版片段
    印度靚湯演《我的名字叫可汗》 首曝中文版片段 《我的名字叫可汗》英文版海報
  • 《我的名字叫可汗》發DVD 寶萊塢之王自我救贖
    《我的名字叫可汗》發DVD 寶萊塢之王自我救贖     「寶萊塢」、「印度歌舞」似乎成為影迷對印度電影約定成俗的第一印象,在好萊塢敘事風格影響下促生的印度中生代電影人,他們試圖以全新的視角去記錄這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國度
  • 《我的名字叫可汗》中自閉症的純粹
    看完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我深切地覺得,自閉症的自閉,是病症的無可奈何,而更多正常人的「自閉」卻是眼盲心瞎。可汗是一名自閉症患者,有著自閉症兒童的共性:很難與他人發展人際關係,言語獲得的遲緩或喪失曾發育良好的語言功能,有重複和刻板的行為,缺乏想像,擅長於機械記憶,強迫性的堅持某些慣例或常規,有正常的生理外表。他對待周圍的人,物,像一個旁觀者,冷情冷性,與我無關。但真正的困難來臨時,曾經的自閉症患者被認為沒有新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