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

2021-03-02 影評寶寶


《我的名字叫可汗》和最近很夯的《摔跤吧!爸爸》一樣,是部「非典型」的印度電影,不以熱鬧華麗歌舞為特色,反而以紮實動人的劇情取勝,描寫一位亞斯伯格症者Khan因繼子的穆斯林姓氏受911事件牽連而遭霸凌至死,遂踏上一段尋求「平反正名」之旅,過程歡笑、難過、不舍、感動和淚水交織,看完之後仍覺餘韻無窮,確是一部感人的佳作無誤!


首先要說的是,《我的名字叫可汗》的主角Khan真的是一位令人同情又心疼的單純男人,富有純真、善良、仁慈、博愛的特質。自已的人生雖所有缺憾,但努力地用自已殘缺卻堅毅的力量在這個扭曲的世界裡,去喚起人們不慎遺忘的正面價值。雖然片長雖近150分鐘,但Khan的經歷扣人心弦且具情感穿透力,每一刻都是這麼的精彩,令人感動不已。


這必須歸功於《我的名字叫可汗》劇本的高完整度,將亞斯伯格症者常見的現實溝通難題和宗教、種族與政治的對立做了自然的連結,突顯出刻版印象、偏見和歧視等問題,再從中反襯出「愛」與「善良」的核心價值。以「情節結構」來看,既有個人情感追求以及類此患者生活困境的細膩刻劃,又有文化衝突所產生的不公遭遇,綜合了親情、愛情、弱勢、主流暴力等各種元素,可謂是面面俱到、深廣兼具的題材。


此外,《我的名字叫可汗》在敘事上有高度的起承轉合,從Khan成長過程、移民美國、與心儀女子成婚、遭妻遷怒趕出家門、到一路找美國總統平反汙名,每段循序漸進且自然流暢,節奏又控制得宜,再加上各有不一的段落高潮,所以產生了層層情緒堆疊的效果。總的來說,前半段苦中有樂,中間開始轉趨沉重,但又悲中帶喜,保留著一絲希望的正面感;而且,本片又與911和影射卡崔娜風災的新聞事件結合,不但拉高了寫實感,更與穿插其中的虛構爆點相互烘託,令本片處處都有令人目不轉睛的動人之處!


再來,從片頭的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眾的流血衝突,到了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社會多數人不分青紅皂白將穆斯林(或有類似特徵的種族)打成政治不正確的黑五類,《我的名字叫可汗》似乎在控訴著「意識型態極端化」所帶來的悲劇,而片中的「意識型態」又源自於「宗教」和「政治」兩大場域。事實上,我常覺得政治和宗教(包括愛情也是)在「本質上」極為接近,都是種「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態度,而由於這種「信仰行為」,所以難免會自認所信為「真理」,過於極端化的結果就是「製造悲劇」(《我的名字叫可汗》的悲劇又源自於「政治與宗教因素的結合」,這實在是很有巧妙的設定!) 。


而之所以會極端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是缺乏相互了解,所以常用「刻版印象」去評價對方,進而造成偏見和歧視。記得有一幕,911後美國老師向學生介紹伊斯蘭教時,竟說"Islamism is the most violent religion in the world";另一方面,在清真寺裡號召信徒反擊的狂熱份子亦是如此。這些完全是以偏概全的「偏見複製行為」。若回到Khan個人的微觀角度,他從小到大多數時候受到程度不一的「側目與對待」,雖然形式與前述不同,但本質不也是「刻板印象所產生的偏見、歧視」的現象?


重要的是,僅管《我的名字叫可汗》充滿了不少令人揪心的感傷片段,但是本質上還是一部充滿了正能量的電影。也就是說,就是一個很單純的人認真地生活,不管這裡頭有苦有樂,不管他和常人有多大的溝通障礙,不管外在環境有多少誤解的不友善,Khan總是堅持著已故母親的教誨「事事好言善行」。片中對他的種種不公的對待,除了令人同情之外,也襯託出他堅持的正面價值的令人感動之處(由此更可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像寧可冒著錯過與美國總統相遇的機會而折回去搶救曾經接待自已的黑人村莊的那幕,整段情節傳達出濃濃的「愛與善良是正面光明的創造者」的寓意,在觀看的同時,真的可以強烈感受到這股正面又溫暖的力量!


因為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美國、中東還是印度人,大家都是地球人,總是有共同交集的普世價值(理解、多元、尊重、博愛和善良等)。這也是我非常喜歡「Khan在黑人村莊裡的教堂和大家為逝者高歌」的鏡頭之故,因為此刻眾人沒有宗教之別,只有為逝者盡人事的共同真誠,更呼應片中Khan媽媽的名言:「世上沒有宗教之分,只有好人與壞人之別」的積極意義!


最後,當Khan終於在美國總統歐巴馬面前說出」My name is Khan. I am not a terrorist」之時,這堪稱是全片最令我噴淚的時刻,這裡面既有「天公疼憨人」的苦盡甘來,亦有正面價值的再次確立。重要的是,這不僅只是道出穆斯林的心聲,也有所有受歧視群族(弱勢、殘障、女姓等)的共同吶喊之象徵,更是向製造偏見和刻版印象的蓄意分別之心所做的反擊!其實,我們每個都是人,擁有的感情是一樣的,都有好壞最純粹的概念,也有因為愛與善良而付出的信念,這才是我們人類應該努力追求的「共同信仰」,不要刻意強調「宗教」、「政治」的差別,多一點共同追求的核心價值,這世界會更平和安樂!


總而言之,《我的名字叫可汗》通過一個身心障礙小人物的努力生活,將宗教與政治長久以來對立所造成的偏見悲劇做了紮實的討論,並扣住人類最大公約數的「普世價值」 ,讓我有種窺一斑而見全貌的驚豔感。雖然本片在個人心目中的印度片排名被《摔跤吧!爸爸》擠到第三位,但無損它帶給我的精彩和感動。


相關焦點

  • 影音推薦|《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作為2010年賀歲檔引進的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信奉伊斯蘭教的裡茲瓦·可汗從小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母親去世後,他追隨弟弟扎克爾的腳步從印度孟買移民美國舊金山。可汗在幫弟弟的化妝品公司推銷美容產品時認識了經營髮廊的單身母親曼迪婭。可汗不顧弟弟的反對執意與印度教的曼迪婭結為夫婦,一家人和諧美滿。
  • 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既不唱歌也不跳舞:「我不是恐怖分子」
    《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發生在可汗的扮演者,沙魯克·汗的身上發生的一件事——過飛機安檢時,因為汗這個姓氏是伊斯蘭教的,被安檢人員審問了幾個小時才被放行。這也是這部電影最開始的場景。(可汗khan的k不發音,翻譯版本的問題,其實應該是汗,演員與角色是同一個姓氏)影片在現在與過去中穿插,像觀眾展示了為何可汗拼了命要找到美國總統,就為了說上一句話。
  • 《我的名字叫可汗》:找總統死磕的穆斯林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由於敏感題材劍指美國9·11後遺症,年初入圍柏林電影節非競賽單元時,曾令筆者期待。幸虧國內引進,才目睹其廬山真面目。「兒子被殺→被捕→受折磨→舉報恐怖分子→被刺→見到總統」,都在反思9·11後穆斯林宗族如何在美國遭遇歧視,因而浪漫喜劇全少了,悲痛失落增加了,印度愛國情緒則烘託到了顛峰!  理應高度讚美印度影帝沙魯克·可汗,他不再是《阿教王》中的灑脫王子,哥們高難度模仿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眼神、動作、舉止都那麼逼真,如此細膩甚微表演,乾脆在《我的名字叫可汗》挑起大梁。
  • 《我的名字叫可汗》電影劇情及精彩點評
    《我的名字叫可汗》精彩影評  《我的名字叫可汗》劇照《我的名字叫可汗》由Karan Johar執導,Shahrukh Khan和 Kajol主演,福克斯公司發行。該劇長達165分鐘,據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 周末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主人公可汗有阿斯伯格症。阿斯伯格症我略略有一些了解,他們大都有非同一般的智力和專注力,在人際交往上有些障礙,看不出別人沒有明顯表達的意思。《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和《徒手攀巖》裡的Alex應該都是。         從智商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可汗跟阿甘很不同,畢竟阿甘的智商只有75。不過相同的是兩人都善良、正直、執著、守信、堅韌,兩人都有大智慧的好媽媽。
  • 好電影推薦 :《我的名字叫可汗》
    劇情:《我的名字叫可汗》是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導的悲情電影,由沙魯克·罕,卡卓爾等主演,該影片於2010年11月30日 在中國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患輕度自閉症的男主角可汗,在母親去世後來到美國,認識了美麗的單親媽媽曼迪婭並結婚的故事。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爆發了反伊斯蘭教的風潮,頻頻發生歧視、辱罵、毆打甚至殺害普通穆斯林的事件。
  • 《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影沙龍
    悲痛萬分的曼迪亞覺得如果自己當初不嫁給可汗,也就不會因為可汗信仰穆斯林而使自己的兒子因為歧視而打死,她將悲痛轉化為對可汗的恨,她聲嘶力竭的叫可汗離開,並聲明從此永不再見,除非可汗向總統說明他不是恐怖分子。
  • 我的名字叫好人——《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後感
    在這個厚黑學流行的當下,人們已經習慣了爾虞我詐的算計,可汗的善良與真誠顯得獨具魅力,漸漸地可汗在行業中成功立足,並收穫寶貴愛情。 可汗當面指責穆斯林激進分子 堅持做一個好人 可汗的人生很坎坷,先是要克服自閉症疾患,後
  • 心靈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 印度大使館免費觀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催淚神作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爆發了反伊斯蘭教的風潮,頻頻發生歧視、辱罵、毆打甚至殺害普通穆斯林的事件,許多穆斯林被迫剃去鬍鬚,摘下頭巾以掩示自己的信仰。然而可汗卻從不隱瞞自己是穆斯林,他來到911現場,念誦古蘭經為受難者祈禱,不顧周圍人厭惡的目光。可汗繼子的好朋友,因為父親在伊拉克戰場喪生,與可汗繼子絕交。可汗繼子不願失去好朋友的友誼,與好朋友在學校發生爭吵,卻被另幾個學生毆打致死。
  • 《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阿甘為愛上訪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一部與911事件相關的電影,有人稱之為「印度阿甘上訪記」,算是提煉出了精髓。男主可汗是自閉症患者,一位印度穆斯林。他移居美國後,愛上了同是印度人的美麗單親媽媽曼迪婭,並組建了家庭。曼迪婭將仇恨轉向了可汗,跟他說除非他能見到美國總統並說一句「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否則永不相見。可汗歷經磨難,終於奇蹟般見到了剛上任的美國總統,也為絕大多數穆斯林正了名,並和曼迪婭重歸於好。整部影片的價值觀,建立在可汗小時候,樸實善良母親跟他說的一個道理:「世界上的人只有好人和壞人之分。」
  • 《我的名字叫可汗》咖喱味的「雨人」+「阿甘」
    曾在網絡上口碑大好的《我的名字叫可汗》本周登陸國內院線,這是繼《生化危機4》《哈利·波特》後又一部開啟新年檔的外片,同時也是新年檔裡不那麼娛樂、不那麼狂歡的一種內心選擇。   美國食材 印度料理  《我的名字叫可汗》以沙魯克·罕扮演的主角Khan引出全片,開場電影感十足,低角度的攝影營造出一種壓抑的心理需求,以凌亂跳躍、線索繁雜的剪輯突出了人物的孤立與不安,但在此之後,銀幕就順利被沙魯克·罕全面接手,全片95%的鏡頭都是他的中景和面部特寫。
  • 觀《我的名字叫可汗》有感:愛——通向安拉的道路
  • 印度阿甘走遍美國 《我的名字叫可汗》曝光海報
    印度阿甘走遍美國 《我的名字叫可汗》曝光海報 《我的名字叫可汗》中文版海報
  • 很慶幸沒有錯過這部印度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將一系列充滿儀式感和英雄氣的故事放在一個自閉症者身上這種架構方式很大程度使得《我的名字叫可汗》更加感人和勵志
  • 不單為沙魯克汗而看《我的名字叫可汗》
    有兩種電影總是讓我很費解,一種是眾人皆罵的爛片,導演的天賦該有多差才不知道自己拍了部爛片,良心該有多壞才能放這種電影出街去謀殺陌生人的時間和金錢;一種是口碑極好我卻覺得極其糟糕的電影,這不得不讓我自省是不是有反社會的傾向然後順便懷疑人生
  • 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2010)》Part1-中英文對照臺詞劇本
    更多內容請百度搜索:可小果純真容易幸福 單純就易滿足2007年11月 舊金山布希總統行程我的名字是可汗先生 請跟我來一下噢 不 他不是我的朋友 不是Oh, no, no, no, no. He's not a friend. No, no, no.我只是有些話對他說I have something to say to him.
  • 印度靚湯感動觀眾 《我的名字叫可汗》獲84分
    電影網訊(圖/韓華偉 文/第五鐵峰)《我的名字叫可汗》作為近年來唯一被引進的印度電影,雖然在前有《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後有華語賀歲大片的夾擊下上映,但依舊吸引了很多內地觀眾的興趣。
  • 《我的名字叫可汗》登陸中國 講述穆斯林9·11後的遭遇
    新華網新德裡11月30日電 (記者毛曉曉)由印度寶萊塢知名青年導演卡蘭·喬哈爾執導和監製、印度影帝沙魯克·汗和著名女星卡喬爾·德夫甘主演的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於11月30日在中國公映,由於近年來鮮有印度電影在中國公映,這部影片上映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
  • 一周一影 |《我的名字叫可汗》:純善的印度阿甘
    患有自閉症的男主角可汗,像湯姆·漢克多年前塑造的阿甘一角,努力不懈,誠懇善良,又像「雨人」般聰穎過人,他聞「音」識人,辛苦追來的終生伴侶,先是她的聲音打動了他,聲音,傳遞著真、善、美。他從不說謊,故能分辨何為謊言。他有交際障礙,所以長時間沉浸在內在世界,他講話不流暢,用筆抒發豐沛的情感。可汗的生命裡,有三位影響其一生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