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地區共享單車兩強競爭局面將走向終結

2021-01-15 荔枝網新聞

  記者 王歡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中國臺灣地區爆發的「共享單車大戰」終於將走向終結。在固定停車點停放的行政主導的「微笑單車(Ubike)」率先進入市場,但源自新加坡的「Obike」也在2017年進駐臺灣,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競爭。Obike以隨取隨停型的便捷性為武器,一度顯示出強勁勢頭,但由於違章停車較多等原因而受到市民的反對,目前Ubike的優勢正日趨鞏固。

  「不管怎麼收拾都沒完沒了」,在臺北市的臺灣大學的校園內,負責違章停放的自行車收容的男性唉聲嘆氣地說。排成排的Obike的車輛總計超過1千輛,臺灣媒體報導稱這是「共享單車墳場」。

  雖然共享單車在中國大陸的快速增長受到關注,但原本在亞洲被稱為共享單車先進地區的是臺灣。

  2009年,在大型自行車企業「巨大機械工業(GIANT)」的協助下,行政部門主導的Ubike啟動服務,並在臺灣主要城市拓展業務。在臺北,約400個停車點總計運營著約1萬3千輛單車。由於該服務以緩解交通擁堵和大氣汙染、增進健康為目的,因此行政部門提供部分補貼。費用最初30分鐘僅為5-1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2元),非常低廉。

  Ubike只能在固定場所租借和歸還,存在不便。而抓住這個機會、2017年4月進入臺灣的是Obike。其可以利用智慧型手機讀取自行車上的二維碼,可以在任何地點隨取隨停,這一點和中國大陸的大型運營商相同。在臺北增加至約7千輛,甚至有聲音驚呼「Ubike一定會被Obike消滅」。

  不過,Obike從最初開始,違章停車就招致一部分市民的反感,遭遇了車輛被扔到河裡等粗暴的對待。最近,越來越多聲音提出「維修不良的車增加」等質量低下問題,運營公司高管的集體離職等也被報導出來。

  此外,當局方面的限制也構成壓力。臺北市通過了條例,規定由行政部門指定自行車停車場所。如果得到施行,Obike有可能失去隨取隨停的優勢。

  Ubike也開始捲土重來。其引進了「換乘促進舉措」,即只要在下地鐵等之後1個小時以內使用,將可免除30分鐘的費用。

  臺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江雅綺(研究共享經濟)針對隨取隨停型單車指出,「為了確保任何地點都能取用的便利性,需要大量投放車輛,但在狹小的城市裡,將讓無關的行人等產生公共空間被侵佔的感覺」。她表示能保持秩序的Ubike「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Obike於6月在本國新加坡結束了服務。針對在臺灣的業務解釋說,「仍沒有』撤退『的計劃」。

相關焦點

  • 無樁共享單車進軍臺灣,為何遭遇尷尬?
    oBike進駐臺灣花蓮市區。(許家寧 攝)  今年4月,新加坡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oBike開始進軍臺灣。騎到哪、停到哪,oBike主打「無樁共享模式」,號稱要「打造臺灣人的環保新生活」。截止目前,oBike已經在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新竹市、南投縣、臺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等臺灣縣市提供租車服務。  綜合臺媒報導,目前oBike是在臺灣的唯一一家無樁共享單車公司。有人會認為,一家獨大,繼而形成壟斷,瘋狂吸金,豈不是要賺翻!
  • 北上廣的馬路,不讓電單車共享
    不過,在緊挨著北京的河北燕郊,一排排的青桔共享電單車,在今年 11 月底悄然亮相街頭。與之一步之遙的北京是禁行區。因為系統提前設定了騎行範圍,燕郊居民李青體驗後發現,一旦跨過服務區,系統就會停電。  北京曾是共享出行兩輪領域的發源地,共享單車的先行者 ofo 成立於 2014 年,最早的試驗田是北大校園,然後走向大街小巷,再走向各大城市。
  • 群雄逐鹿的共享電單車市場 看騎電單車如何「出圈」?
    在共享經濟的發展背景下,共享出行的滲透率逐步提升,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預測,2020年中國移動出行用戶規模將達6.02億人。其中,「最後一公裡」的出行痛點,推動形成了共享電單車。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電單車數量已超過100萬輛。
  • 共享單車爛尾局面下各路企業大敗退,你們的押金還能回來嗎?
    共享單車今年的結局並不是多麼的美好,多數共享單車企業的爛尾局面已經逐漸形成。東書書最近三天也在連續聚焦小黃車退押金事件,其中我也對於此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共享單車未來的命運如何?我們應該交給時間裁判。悟空單車首次在共享單車大戰中敗退根據我的相關查閱得知酷騎並不是第一家出現運營危機,然而就在之前的悟空、3Vbike等這些共享單車企業,都因單車被盜、資金告急等原因徹底敗退共享市場。2016 年 11 月酷騎單車浩浩蕩蕩殺入共享單車市場,並且曾經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長沙、西安、太原、石家莊等 50 多座城市共投放超過 100 萬輛單車。
  • 共享單車進軍港臺 水土不服前路漫漫
    4日上午,交通運輸部等10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鼓勵和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和規範共享單車發展。相對於共享單車在大陸方興未艾,在臺灣和香港地區,共享單車的發展情況又如何呢?  進軍臺灣  怎一個「慘」字了得  今年4月,新加坡最大的共享單車公司oBike開始進軍臺灣。
  • 小鹿單車停止運營押金怎麼退?共享電單車被叫停
    9月,《北京市鼓勵規範發展共享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出臺,其中明確提及北京市不發展共享電單車。9月17日,杭州對市內提供租賃電動自行車業務的企業進行了約談,要求在限定時間內,自行對本平臺車輛進行清理並暫時退出杭州市場,針對逾期不清理且未退出的企業將開展專項整治。  除小鹿單車外,陸續已有多個共享電單車品牌被叫停。
  • 國外也在打造本土共享單車,不過價格很貴:15分鐘收費3.5元
    最近,國內的共享單車品牌一個接一個倒下,似乎只有較早起步的摩拜和ofo還能站穩腳跟。不過目前的國內市場的共享單車還是很火爆的,而國外的一些投資者也瞄準了這一市場。據報導,日本零售店公司7-11打算與軟銀合作在日本市場推出共享單車。
  • 中國共享單車火到美國 「照葫蘆畫瓢」的LimeBike在ofo摩拜夾擊下...
    LimeBike在美國迅速擴張,將與中國的Ofo和摩拜展開正面交戰,而Ofo和摩拜自中國重量級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獲得數十億美元投資。美國是Ofo和摩拜的新戰場,它們發明並推廣了中國的無樁自行車共享市場,並開始走向國際化。 Ofo 8月份在西雅圖、波士頓郊區和華盛頓特區開始運營,而摩拜在9月份在華盛頓特區推出。
  • 體驗臺灣共享單車Obike 和摩拜幾乎一模一樣
    體驗臺灣共享單車Obike 和摩拜幾乎一模一樣 2017年07月10日 15:16作者:趙雷編輯:趙雷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新加坡共享單車服務
  • 共享單車在濟南的4年「車輪戰」
    新時報記者殷玉國 攝  12月14日晚,一則「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停止服務和運營」的消息,牽動不少濟南市民的神經。  這意味著,「美團黃」徹底取代「摩拜橙」。  2017年1月,「摩拜橙」首次進入濟南市場,「小黃」「小藍」「青桔」也來到濟南,看好共享單車的「蛋糕市場」,展開「車輪大戰」。
  • 臺灣共享單車走到十字路口
    臺共享單車走到十字路口  本報記者 任成琦  臺灣共享單車分有樁和無樁兩種。原本有樁的Ubike(微笑單車)一枝獨秀,去年4月來自新加坡的無樁型oBike進駐臺灣,隨後VBikes打著來自美國的名號,也跟著oBike於去年8月在宜蘭插旗。臺灣「共享單車大戰」開打,形成「三強鼎立」。
  • 共享單車最後的柔情,淹沒在男性荷爾蒙戰爭中
    也就是說,帶著情懷和資本基因出生的共享單車,以摩拜被美團收購為標誌,屬於胡瑋煒這位雙魚座女孩的故事基本告一段落。共享單車裡再也沒有僅存的柔情,只有雄性荷爾蒙。從百車大戰到戰略棋子 AT大戰緊緊扼住一切可能目前中國大多數網際網路行業的競爭,都可以看作是阿里和騰訊的代理人戰爭,雙方陣營的創業團隊都是隨時可以丟棄的卒子。王曉峰在昨晚結果出來後做總結,他無奈地說:「自己的態度其實一直都是堅持公司獨立發展,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
  • 小遛:從鄞州出發……|小遛|鄞州區|共享單車|寧波
    去年,國家出臺電單車新國標,此舉將導致大量不達標企業和佔據原市場近九成份額的超標電單車逐漸被淘汰,共享電單車將會成為最有效的替代方案。日前,《浙江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通過審議,將在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旨在通過立法來解決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登記、通行、停放等過程中的問題。政策「綠燈」逐步點亮,在市場與政策夾縫中安心練功已久的「小遛」憑藉精細化管理與科技創新迎來發展春天。
  • 共享電單車「攻守道」,如何運維停放才是燃眉之急
    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為解決大學生校園出行問題,與4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中國第一家共享單車企業——OFO騎遊。一年後,做了十年汽車記者的胡瑋煒辭去工作,投入共享單車領域,創立摩拜單車。
  • 共享單車漲漲漲,能持續在「高位」嗎?
    圖/視覺中國共享單車漲價了。哈囉單車的價格,現在是每15分鐘1元,騎行1小時要4元。在此之前,摩拜和小藍的起步價也調整為15分鐘1元,此後每15分鐘0.5元,騎行一小時2.5元。有人驚呼,比公交都貴。價格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共享單車是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漲價本是正常現象,也受競爭抑制。
  • 臺灣無樁共享單車為何舉步維艱 「停在哪」成難題
    有關臺灣的公共自行車,臺北街頭是這樣一幅畫面:UBike自行車停放處,偶爾會見到幾輛oBike共享單車停放在其中。  UBike是在臺灣普及多年的公共自行車,它有固定的停取車點,有自己的樁位。oBike類似大陸近年來十分火爆的共享單車,不需要固定樁位。
  • 曾經不如摩拜、ofo,如今成共享單車第一,哈囉怎麼做到的?
    但共享單車的「異類」——哈羅單車卻同源不同命。它不僅讓這門生意不再燒錢,還在最近升級為「哈囉出行」,向整個出行領域進軍。 的確,高明的創業,就看兩點:第一,有沒有優化客戶體驗?第二,有沒有提高行業效率?恰巧,共享單車符合這兩大條件。
  • 探訪青島共享經濟:共享單車敗退後,共享電動車又來了!
    本期「周一見」,青島早報記者將目光聚焦於共享電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這3個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探討共享經濟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真正影響,以及它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共享電單車:這次能否站穩腳跟共享電單車在城陽嶗山等地試點推行市場投放約3萬輛提供便利同時存在亂停放等問題小黃車、小綠車、小藍車……今年以來,不少市民表示,曾經熟悉的「共享單車」又回來了。
  • 回應吸金爭議 臺灣共享單車免收押金
    因為向每名會員收取900元(新臺幣,下同)押金,新加坡共享單車品牌o-Bike遭質疑變相吸金數億元。為了避免爭議,臺灣oBike公司12日正式宣布,將於8月底前調整為「免押金」。  新加坡共享單車品牌oBike今年4月進駐臺灣至今,主打隨借隨還,在島內大部分縣市都已投放車輛,註冊會員數已超過50萬,此前因違規停車問題在島內引發民意反彈,大量單車被拖吊罰款。近日又因為押金問題引發爭議,oBike規定每名會員註冊需先收900元押金被質疑為吸金,「4.5億押金,若營運方倒了,該向誰討債?」這一話題持續在島內引起網友和媒體討論。
  • 共享單車在濟南的4年「車輪戰」 市場路在何方?
    一邊是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一邊是市場主導的共享單車,綠色出行領域掀起「車輪大戰」,也為市民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  「摩拜橙」換裝「美團黃」  從2019年9月開始,濟南街頭突然出現大量黃色共享單車,這不是ofo單車「小黃」,因為「小黃」經過市場競爭後,在濟南市場上基本上看不見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