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到底有多「噁心」?

2021-02-08 阿卡索英語club

《流浪地球》上映之後,卡卡的朋友圈裡一片好評,大家都在給他刷屏打call,卡卡也覺得這部電影算是國產科幻之光。


但放眼豆瓣知乎微博,卻有一群人在瘋狂差評,理由很簡單:


「看見吳京就噁心,看見「愛國」就覺得矯情。」


Excuse me???



卡卡覺得,一部賀歲電影而已,說到底還是一種娛樂,而《流浪地球》之所以特殊,在於它代表著某種進步。


一種從「我們不太行(拍不出硬科幻)」到「我們好像有點行了」的進步。


就像我們中國人所取得的其他進步一樣。覺得好,可以點讚表揚,覺得不好,也可以理性討論。


至於鍵盤俠滿嘴髒話瘋狂帶節奏大呼「噁心」,那真的沒有必要。



接下來,我們順便來學習一下關於《流浪地球》以及電影方面的英語知識。



截止目前,《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突破20億大關,主要在於其良好的口碑,在英語中,如何表達「票房」和「口碑」呢?


票房:box office

口碑:word of mouth


box office這個說法起源於莎士比亞時期的歌劇時代,當時的劇院除了坐票和標間之外,還設置有站票,觀眾只需要在box中投入一便士,便可以觀看一出完整的歌劇。



之後電影行業不斷發展,而box office這種用法也保留了下來。



至於word of mouth,和中文「口碑」有異曲同工之妙。用「人們口中的話」來作為好與不好的標準,可以說是非常形象了。


例句:


My products aren't based on advertising hype, they sell by word of mouth.

我的產品銷售靠的不是天花亂墜的廣告宣傳,而是良好的口碑。




在電影中,吳京並沒有出演重要主角,而是客串一下,「客串」在英語中的說法是guest appearance


例句:


She is making her first guest appearance on the show.

她在這場表演中作她的首次客串演出。



更多原創文章



MORE | 關注福利

價值188元外教課免費領取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主演「黑歷史」被扒,但這種「清算黑歷史」行為真噁心!
    《流浪地球》就像是一塊銅牆鐵壁,到底有什麼辦法才能「黑」它?自從《流浪地球》火爆熒幕,口碑炸裂,取得國內票房37.7億,北美票房382萬美元的「戰績」。「噴子們」實在坐不住了,紛紛表示:「再不啟動《流浪地球》流產計劃,這個小破球怕是真的要上天了。」
  • 《流浪地球》在北美到底有多火?好萊塢製片人有話說——
    由於該片主要在華人聚居區的少量影院放映,高女士帶著孩子開車一個多小時來到距她家最近的這家有《流浪地球》上映的AMC影院。這次是中國人拯救了地球!」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陳雁北表示:「這部影片場景宏大,情節扣人心弦,同時也體現了細膩的情感,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他說:「優秀的科幻作品,能把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真摯情感融入科學的幻想中。遐想之餘,讓人有更深刻的思考。《流浪地球》不但做到了這一點,還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更體現了中國人對未來人類命運的思考。
  • 「首部」成功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背後到底有多努力?
    賀歲片《流浪地球》對於中國科幻電影史來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意義,這部被稱為「首部國產重工業科幻影片」的電影,雖然說和好萊塢科幻電影相比,還差一點,但是依然給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體驗。該電影上映至今已經有37天,該部電影在眾多電影脫穎而出,票房遠超同期賀歲片好幾條街,成為賀歲片票房冠軍,截止目前票房已近46億,這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討論《流浪地球》能否超過《戰狼2》56.78億的票房,現在討論《流浪地球》能否超過《戰狼2》為時過早,據了解流浪地球延播兩個月,也就是延播到5月5日,如此長的時間,流浪地球超過戰狼2不是不可能,而且現在每天的票房排名基本都在前五內,對於上映超過一月的國產電影來說著實不容易
  • 西方觀眾到底怎麼評價《流浪地球》?
    吃夠"洋科幻"的海外觀眾終於嘗到了"中餐,口感到底如何?中國科幻大片「第一炮」在國際市場製造的聲量究竟多大?我們還得深入數據一探究竟。早在《流浪地球》電影點映時,海外媒體便對關注到它所帶來的市場效應。《紐約時報》在2月初曾撰文介紹了這部中國首部以太空為背景的超級大片,稱「《流浪地球》代表著中國電影業加入『太空競賽』」。《衛報》則將《流浪地球》視作「中國電影工業向好萊塢統治許久的科幻大片類型發起了挑戰」。隨著影片在春節檔迅速積累票房、引發巨大討論,《流浪地球》登上《好萊塢報導者》、《綜藝》、Deadline等好萊塢業界權威媒體新聞的次數越來越多。
  • 《流浪地球》到底有沒有抄襲日本電影《妖星哥拉斯》?
    之所以採用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甚至看上去有些笨重的方式拯救地球,是因為地球在中國人眼中,象徵著人類文明的所有,是人類的本源,如果刨除實際情況,究竟能否將地球推走的問題不思考,將「地球變成宇宙飛船」本身就是屬於每一名中國人獨到的「硬核浪漫」,看似電影名中包含「流浪」二字,而中國認為「有地球,心也就不再流浪
  • 《流浪地球1》重映,《流浪地球2》定檔了
    11月26日,增加了11分鐘內容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重映。就在11月26日重映當天,導演郭帆共同宣布,電影《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並曝光首張概念海報。《流浪地球》上映後,口碑與票房都獲得了驚人的好成績,許多觀眾在影片上映近兩年來不斷嚮導演郭帆「索要」續集。
  • 《流浪地球》不是不能批判,但你不能雙標
    啊呸,就這樣的評論都能有200多人點讚,也是讓人無語。除此之外,在差評內容中,下面類似言論並不在少數。在這些人眼裡,看沒看過《流浪地球》不重要,《流浪地球》講了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吳京,這部片子就必須打一星!
  • 《流浪地球》,硬
    其中,科幻片《流浪地球》憑藉多平臺高分成為賀歲檔一匹不容小覷的黑馬,很多人就此拍桌:「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難道中國之前就沒有一部科幻片嗎?別說,《黑貓警長》《霹靂貝貝》以及《快樂星球》還真有科幻元素,但能夠配得上「硬科幻」稱號的還是少之又少。
  • 《流浪地球》:地球可以流浪,但生活決不能流浪
    說起流浪地球,我們知道它現在很牛逼,除卻逆襲史,除卻它的票房,它的厲害在於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它帶給中國的是科幻電影的崛起而大火全網的《流浪地球》又到底是憑藉什麼火起來的呢?毋庸置疑的是它同大多數科幻電影一樣,營造了宇宙、災難這樣一個大話題,然而它區別於其他科幻大片的又是其貫穿於整部電影裡的煙火氣。
  • 《流浪地球》影評: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作為<流浪地球>的原著粉,在去年知道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的消息就很期待,同時也很忐忑。所有的原著粉大概都有這種心情吧,就像一個少女等著和心愛的少年郎見面,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況且這麼宏大的科幻主題更是極難駕馭,和好萊塢的駕輕就熟相比中國在科幻電影上仍舊處於起步階段,失敗的電影改編毀經典的例子也不少。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筆者一直被科幻題材吸引;這其中有尋找科學破綻的職業病,也有對好故事的盼望。最近中國的賀歲科幻片《流浪地球》在各地上映,筆者也到了電影院親身觀摩。《流浪地球》作為新興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無論好壞值得一看。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細思極恐的《流浪地球》
    昨天,終於去看了好評如潮的《流浪地球》。看完,非常震撼和感動,宏大的敘事格局,炫目的特效製作,還有觸動內心的情感大戲……但是,當我找到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原著,讀過之後,卻發現,電影和原著實在是差異太大。相比電影的煽情,原著實在是太冷靜和理性了。讀著讀著,竟然讓我細思極恐。
  • 《流浪地球》活著的地球,才可以流浪
    《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硬科幻電影,網上討論電影本身的文章有很多,這裡就不再說了,今天要給大家說說的是,流浪地球這個科學設想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那就是地球是「活」的,因為只有「活」的地球,才能流浪。恐怕很多朋友看到這個說法,都會一臉茫然,自己從小生活在地球上,怎麼就不知道,地球竟然是「活」的,地球又是怎麼樣活著的。
  • 《流浪地球》到底能不能實現,讓地球母親還是不要流浪吧,觀影感
    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刷爆了銀屏,作為一個中年偽大劉迷,筆者趕緊進了影院,回來又找出《流浪地球》小說補了點課,觀後對於內容本身有幾點小小地感慨:一、讓地球流浪是愚公移山的科幻加強版大劉是純男性頭腦,他的作品似乎只是以客觀態度告訴人們未來有可能是什麼樣子:人們賴以生存的太陽要氦閃
  • 《流浪地球》有加長版
    國產電影經典《流浪地球》也有加長版。該片導演郭帆還透露了加長版的上映時間:「肯定年底前上映,因為叫《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2021年上映就不對了。」據國家電影局2020年3月立項公示,《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嗎?
    我作為一個科幻迷十分認可流浪地球這部作品。我印象中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這部作品既有對人性的思考。又有對環境日益惡劣的擔憂。還有對人類生生不息的讚揚。在道具等方面也是堪稱良心。大劉本人就說過:「科幻小說應該在文學和科學幻想上取得某種平衡」而流浪地球就是如此,所以今天我們討論的僅僅是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是否可以「流浪」。
  • 《流浪地球2》的編劇非常頭疼,到底怎麼讓吳京「活」過來?
    很多非常成功的電影都會拍攝續集,《流浪地球》之前的播出就大獲成功,所以《流浪地球》續集已經安排上了。但是現在編劇遇到了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到底怎麼讓吳京「活」過來?流浪地球都拍了四年,第二部投資大了,最關鍵的劇本卻卡殼。第一部的時候是沒有人投資。吳京作為主演那時候還自掏腰包來為電影投資。這次雖然有錢了,但是因為上一集的故事結尾吳京已經犧牲,這次如何讓他再度登場,變成了一個大難題。郭帆透露,故事線都沒捋完,只能根據調研繼續進行修改。所以如何讓吳金湖過來,還在徵求意見之中。
  • 《流浪地球》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除了都有地球,還有什麼共同點—— 或科幻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我遠程圍觀咱們這個論壇談了兩天,如果說「科幻」沒有獨一無二的規定性、不去討論其規定性,那麼我們開「科幻」電影的論壇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你根本說不清楚《流浪地球》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除了都有地球,敘事結構上還有什麼共同點。要是再加上《Her》和《星球大戰之曼達洛人》呢?加上《星際穿越》和《阿凡達》和《彗星來的那一夜》呢?它們到底有什麼共同點,使得它們都被我們稱為「科幻」?是基於科學的設定嗎?《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一定要強調科學性,就必定會把《星球大戰》這樣的科幻經典排除在「科幻」之外,豈不尷尬?
  • 《流浪地球》重映版票房平平,《流浪地球2》還能創造神話嗎?
    自今年3月第一批覆映影片名單在網絡上曝光後,被選擇為5部復映片之一的《流浪地球》便備受關注,尤其是此後該片將在原有版本的基礎上增加新內容進行復映的消息傳開後,更引發觀眾期待和廣泛解讀:郭帆到底會在重映版裡加入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