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多少就須付出多少,而付出多少就將擁有多少……」
——史蒂芬·金,美國暢銷書作者
人們對眾包普遍存在一些誤解,或者說,誤區。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在這裡做一次澄清。
如果你使用眾包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省錢,那我不得不說,你也許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
確實,很多眾包項目對參與者並沒有承諾物質回報。譯言曾經幫助一位美國教授翻譯一本有關數位化城市的論文集。從一開始就對社區譯者聲明,這個項目不會有物質回報,完成的譯本將會免費分發。但是,後來仍然有三十多名譯者報名參加,最終由六名來自不同高校的專業譯者完成了翻譯工作。
與此相反,有一些帶有明顯商業回報的項目找上譯言,希望我們能組織社區譯者以廉價甚至免費的方式完成工作,並且還要對時間和質量做出保證。
這就明顯違背了商業的等價交換和公平原則。
誠然,網際網路經濟和眾包模式豐富了商業的等價交換原則:得到產品或服務的一方並不一定要以貨幣或物質回報的方式進行支付;而非物質回報很難通過市場定價來量化。但是不論以何種方式給予回報,公平原則依然適用。
在幾年實踐之後,我們發現眾包的回報機制趨於三種模式:免費模式、收益共享模式和付費模式。在免費模式下,用戶參與眾包項目的動機完全出於對非物質回報的期待,項目的組織方也不應該由項目獲得任何直接的物質收益;在收益共享模式下,參與者和組織方形成利益和風險共同體,一起面對收益的不確定性;在付費模式下,參與者的回報則完全按照市場定價來支付。
眾包的優勢絕非廉價,而是更高的效率和完全彈性化的生產力規模。
這個說法乍聽起來很有道理,而且借用了如今大熱的「眾籌」概念來類比眾包。殊不知,在眾籌還沒火起來之前,它是歸為眾包的一個分支的。
我們沒必要在這裡感慨時勢的變遷。眾籌自立門戶是件好事——眾包做了一次減法,專心於生產環節。
但是說「眾包是腦力的眾籌」,明顯低估了眾包的複雜性。
眾籌籌集的是資本,是一個標準化的生產力要素,只有量的多少,沒有質的高低。我並不是要抬高眾包貶低眾籌。事實上,眾籌在募集到資金之後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資金、按時保質地完成所承諾的工作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但世人更多地只是看到了眾籌的表象,並以此來類比眾包,以為眾包只要吸引到用戶參與就可以放心地將工作交給那些「民間的高手」了。
這恰恰犯了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反覆強調的錯誤。這裡我再次引用威爾斯的敘述:「如果認為可以把網站之外的所有工作都外包給用戶去做的話,那不僅僅是對用戶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 Web2.0 的根本誤解。你的職責是要為用戶協作搭建一個架構,而這需要大量的工作。」
我們談過了眾包所要解決的五個關鍵問題:組織結構、流程管理、質量控制、用戶激勵和利益分配。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地與眾包的一個核心特點相關——不確定性,或者用傳統企業管理的概念來說,就是風險。誇張點兒說,眾包的所有核心工作都應該圍繞風險控制來設計和展開。
如果僅僅把眾包當作是一次腦力的眾籌,貿然啟動一個眾包項目卻缺乏對其風險的認識和管理,那項目失敗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我更傾向於把眾包看作是一種生產力組織模式。它專注於組織和管理,而非贏利手段。
農業革命將人們從奴隸主手中解放出來,工業革命將人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而信息革命將人們從工廠裡解放出來。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只有作用於生產組織模式,帶來生產關係的改變,才算真正完成了技術革命的使命。
未來,企業的邊界被打破。產銷合一的社區型組織將取代傳統企業機構,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之一。人,也將成為更自由的人。
這一過程也許要花上幾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人類社會組織結構的改變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幾代人的更迭才能完成。但,這一過程已經開始了。
「所有能夠強化群體努力的東西終會改變社會」。 大眾籌資(Crowd Funding),大眾智慧(Crowd Wisdom),大眾創造(Crowd Creation),大眾投票(Crowd Voting),《連線》(Wired)雜誌記者傑夫·豪(Jeff Howe) 在2006年提出的四種「眾包」(Crowd Sourcing) 模式,如今正以勢如破竹的態勢在商業市場中應驗、衍化與變革。在「無數位化不生存」的互聯時代,無數分散的個體形成了「眾」的力量,這股力量像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對於產業的形成有著勢不可擋的吸附效應。《哈佛商業評論》關注「眾」力量的發展與革新,希冀通過啟迪式解讀與開放式探討,讓「眾包」這一新商業模式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哈佛商業評論·嘉敏談眾包】是譯言網聯合創始人兼CEO趙嘉敏的個人專欄,每個月的某個周五與你見面。眾包,是譯言網的理念內核;譯言網,是眾包的得意之作。作為譯言網的創辦者,嘉敏將基於過去8年中的深刻思考與切身感悟,與你一同解讀「眾包」,思考「眾包」,更希冀與你互動交流,以「眾包」的方式優化「眾包」。
歡迎聯繫jiamin@gmail.com,與嘉敏互動討論,以集思廣益。
組織結構、流程管理、質量控制、用戶激勵和利益分配,是眾包的五大核心問題。對此你有何看法,是否比嘉敏的觀點更牛?歡迎擇其一二,發表見解(直接回復即可),讓思維碰撞、智慧發光!
《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發布的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正式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與使用。若違反上述聲明,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聯繫:yiwenyang@hbrchina.org要擁有屬於你的卓越密碼?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訂閱管理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