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刊|總第2543期
一部講述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在BBC播出後,給英國媒體以及中國觀眾帶來很大震撼,該紀錄片導演、英國歷史學家、兼撰稿人麥可·伍德也因此被許多中國人所知曉。
兩年後,由他再次製作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僅放出預告片時,觀看人數就已超過1億人,網友評價最多的就是:看哭了。
從少年時代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興趣,多次到中國採訪拍攝,伍德成為不少人眼中「最會講中國故事」的西方紀錄片導演。此次第26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論壇主辦方特地邀請到了麥可·伍德,以現場連線的方式為大家分享了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將歷史反映在今日的世界中
將興趣與工作結合到一起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願望,可真正能做到並且做到極致的人卻不多,麥可·伍德就是其中之一。與其它紀錄片導演不同的是,麥可·伍德還有另外兩重身份,歷史學家和主持人,麥可·伍德曾經於牛津大學攻讀歷史學的博士學位,不過並沒有完成學業,卻陰差陽錯成為了一名報導政治和歷史新聞的記者。在做媒體的時候,麥可·伍德發現,用電視媒介來呈現歷史,是可以將激動人心的歷史故事很好的傳遞給觀眾的,一方面能確保歷史信息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受眾範圍。於是,飽含著對歷史的熱愛以及基於在媒體的工作經歷,讓麥可·伍德最終踏入了紀錄片領域。
今年4月份,麥可·伍德執導並主持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後,刷爆了中外各大社交媒體圈。影片中,麥可·伍德以杜甫一生的坎坷經歷和詩歌作為線索,帶領著觀眾一起重走了杜甫生前的生活足跡,追溯了詩聖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
在中國幾千裡的歷史長河中,詩人燦若星河,杜甫雖然被稱為中國的「詩聖」,但是這位中國詩聖卻很少被西方人所熟知。桀驁不馴李白、多才多藝如蘇軾,都是中國的寶藏詩人,如此多詩人可以追尋,大眾也很好奇為何麥可·伍德會偏偏鍾情於杜甫。
對此,麥可·伍德表示這個項目其實在他心裡已經醞釀了很多年了,「我從上學的時候就愛上了杜甫的詩歌,第一次讀杜甫詩歌大約是16歲,那時候我買了一本唐詩的英譯,讀到了杜甫,就愛上了他的詩歌,一直感興趣。」麥可·伍德所在的倫敦製片公司曾經拍過很多名人傳記類紀錄片,例如莎士比亞,並且在拍的過程中會請一些莎翁戲劇的演員在片中進行朗誦,但是西方從來沒有人做過類似的事情來介紹杜甫,所以他也想用同樣的方式為杜甫做一部紀錄片。
在麥可·伍德看來,杜甫不但是一個詩人,他的詩歌中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他希望這部紀錄片不僅僅反映歷史上的場景,還要將歷史反映在今日的世界中,兩者要做到交相輝映。杜甫的人生跌宕起伏,正好也反映了唐朝的歷史,所以這個紀錄片不但是有關詩人的,而通過詩人又能看到更大的視野。一方面,可以讓西方觀眾感受到中國詩歌的魅力,另一方面中國的觀眾可以回憶起中國淵遠流長的詩歌傳統。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歷史
與其他同類題材紀錄片採訪專家學者的方式不同,麥可·伍德更喜歡實景拍攝,每次拍攝他都是親自帶著團隊走過歷史人物曾經待過的地方。他非常注重人物的生活感,也更喜歡在片中呈現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在他看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歷史。「我們更喜歡讓觀眾在片中見到普通的中國人,他們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文化。因為對我來說,歷史就是我們當下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並且這樣拍能夠讓片子顯得更有活力。」
而《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正是採用這種方式來拍攝的。首先,麥可·伍德從杜甫1400首詩詞中選出15首作為背景來串聯起杜甫人生軌跡,開篇採用了《壯遊》,後半段才選用抒情性更濃厚的詩篇。然後,再以「引路人」方式帶領團隊觀眾穿越了大半個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杜甫的人生跌宕起伏,他的人生和歷史都在他的詩作當中,所以我們覺得最好辦法就是跟上他的旅程,我作為紀錄片的主持人也可以動起來,每到一地就和當地人民進行互動,攝影師也可以移動起來,我們覺得這是最好的講述一個偉人人生的傳記方法。」
不過,由於預算和時間的限制,拍攝團隊並沒有完全走完杜甫漂泊一生所途徑的所有地方。「比如他南下到成都,會經過一些山嶺,景色非常險峻奇美,比如到馬岐山的那段,但是片子只有一小時時間,實在是放不下,所以就沒有拍,總之這還是一個簡單的紀錄片。」
與普通人互動的部分,麥可·伍德講到自己帶團隊去成都杜甫草堂拍攝的經歷。在那裡,他並沒有制定嚴謹而詳細的拍攝規劃,更多則是希望在拍攝的時候能夠碰到讓他們驚喜的事情,「我們去杜甫草堂拍攝之前就已經預想到,一定會在那裡碰到很多熱衷杜甫詩歌的人。雖然不知道會遇到誰,不是非常確切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相信一定會發生一些很棒的內容可以拍攝下來。特別是在中國,我發現中國人民非常熱愛和談論中國文化和歷史。」
保證歷史信息正確的同時也要兼顧娛樂性
不過,這也帶來了更進一步的問題,即民間傳說與史實如何平衡?
對於這個尖銳的問題,麥可·伍德表示在注重紀實的同時,也要關注娛樂性,要在歷史的學術嚴謹性與紀錄片的大眾傳播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而現場他也給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平衡方式,「我會先講述和表現這些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然後,作為一個主持人,我會點明和評論這些故事的性質。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我會為這些故事提供一個上下文連結的情境。」
在麥可·伍德看來,中國到處都有鮮活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體現在場景上,還體現在人上,景和人的結合才能夠還原生動的歷史。「中國人對他們的文化記憶是非常豐富的,比如我們去貴州拍攝的時候,我們發現貴商對於他們的傳說文化的積累非常豐富、細緻,他們有家族傳說,有家譜,有口口相傳的故事等等。所以我認為歷史不一定由歷史學家承載,中國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通過普通人傳承至今,中國人本身是活生生的歷史。」
麥可·伍德的紀錄片通常都會採用一位非常有份量的演員作為背景朗誦,此次麥可·伍德邀請到了英國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來為該紀錄片擔任朗誦演員,「當時伊恩·麥克萊恩正好在話劇舞臺上做一個關於他自己的演出,也是在回顧他一生的經歷。我們發現他回顧自己人生的過程中,和杜甫在《壯遊》這樣的詩歌中回顧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採用西方演員來朗誦中國古詩是個非常冒險的行為,不過最終還是成功了,伊恩·麥克萊恩厚重的嗓音與紀錄片相互交映,將杜甫詩詞中的意境徹底揮灑出來,「後來有很多中國觀眾給我們寫信說,我們想像的杜甫就應該長他這樣。」
在麥可·伍德從業的四十年職業生涯裡,共製作了120部紀錄片。其中,《追蹤亞歷山大的足跡》迄今仍然在全球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印度的故事》被《華爾街日報》譽為「歷史紀錄片製作的黃金標準」。而他表示自己最愛的還是《中國故事》和《英格蘭故事》。
如今,《中國故事》《杜甫》不僅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也在歐美形成了一定的話題性。有網友曾評價說在新冠疫情期間看《杜甫》這部紀錄片讓飽受疫情焦慮的人產生了共鳴,感到了慰藉。而麥可·伍德也認為《杜甫》紀錄片在英國的播出「恰逢其時」,因為越是這種時候,越能體會到文化交流、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即便它很短小,也能在疫情陰霾下散發出一些微弱的光芒。《杜甫》的出現為西方觀眾提供新的視野,讓他們能夠真正了解到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真正的樣子。
其實,除了紀錄片導演和主持人,麥可·伍德還是曼徹斯特大學的公共歷史學教授,以及英中了解協會主席。這些身份都讓他不斷探尋中國文化的魅力,長期支持英中文化交流。而未來何時再去中國拍一部新的紀錄片,麥可·伍德坦言他對鴉片戰爭很感興趣,不過還沒有具體計劃。在拍攝了《中國故事》、《印度故事》之後,他表示自己更想拍攝一部《古希臘故事》,能把世界古代重大文明都拍攝一遍,他希望這些願望在不久的將來都可以一一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