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汕頭市潮陽區第四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在潮陽區召開。潮陽區委書記蔡永明代表區委常委會作報告,代區長李逸夫出席會議。
會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汕頭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和市委十一屆十四次全會的部署要求,研究謀劃「十四五」時期潮陽經濟社會發展,審議《中共汕頭市潮陽區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推動潮陽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文明的汕頭西翼現代化新城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實現新的更大作為、開創新的更好局面。
潮陽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五中全會精神,砥礪奮進創新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體現潮陽擔當;聚焦高質量發展,謀劃好、落實好潮陽「十四五」規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中開好局、起好步。
緊扣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把潮陽現代化建設的路子走對走實走好
聚焦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建成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潮陽、高水平文明的和美潮陽、高標準環保的綠色潮陽、高品質生活的幸福潮陽、高效能治理的法治潮陽。
把握好「十四五」時期潮陽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確保潮陽各項事業始終朝著正確方面前進。
錨定「十四五」時期潮陽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圍繞高質量發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按照迎頭趕上、久久為功的要求,拿出更多務實管用的實招硬招破解難題、推動落實、加快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明顯升、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改革開放水平明顯提升、區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精神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培育若干先進位造業集群
煥發千年古縣新活力
構建具有潮陽特色和活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針織服裝、音像塑料、精細化工、辦公文具、建築安裝、機械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積極引進信息化、自動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改進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培育若干百億級先進位造業集群。打造好海門產業轉移園區、貴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金浦梅花產業園等產業平臺,加強重點新興產業布局,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積極發展文旅產業、「夜間經濟」,擴大節假日消費,發展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加快補齊市政工程、農業農村、生態環保、教育衛生、防災減災等領域短板。要加強招商引資,開展「一把手」招商、精準招商,推動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建設。
持續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完善「一門式一網式」服務,落實政企「直通車」制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市場作用,促進要素集聚。
加強對外合作
發揮僑鄉優勢做好「僑」的文章,把握「一帶一路」、「雙區」建設和深汕深度協作機制機遇,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並重,提高對外經貿合作水平。
完善內連外通的現代交通體系
加快推進汕汕鐵路、廈深鐵路潮陽站廣場、牛田洋快速通道、汕南大道和相關高速公路連接線建設,打通影響群眾出行的「斷頭路」、「瓶頸路」,加快推進國省道改造和城區主幹道、「四好農村路」建設,積極規劃建設粵東城際軌道、城市軌道,增強交通服務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
加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落實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投融資改革、國有集體企業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任務。
堅持創新核心地位
提升創新驅動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共融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推動針織服裝、機械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企業建立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發中心、設計中心,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和核心技術。
加強科技創新載體建設
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孵化體系建設,爭取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落地潮陽。
強化人才第一資源
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完善引才引智工作機制,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行「柔性引才」「靶向引才」,引進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探索建立科研項目「揭榜制」,激發創新活力,用好用活人才。
堅持系統觀念
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
做大做強鎮域經濟
深化鎮街體制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推進事權下放、資源下沉、力量下移,激發鎮街發展活力,打造工業重鎮、商貿名鎮、文旅強鎮、農業大鎮,推動鎮街成為發展經濟的堅強堡壘和作戰單元,將鎮域經濟從薄弱環節變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力量。
持續抓好鄉村振興
圍繞推動鄉村振興「5年見到顯著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的目標,統籌好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用足用好老區蘇區政策,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更多要素資源向農村流動,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建設富有潮汕風韻的美麗鄉村,因地制宜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提升城鄉協同發展水平。
持續優化生態環境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鞏固提升練江整治成效,完善「源頭截汙、雨汙分流」等工程建設,發揮環保設施治汙效能,加快「三江連通」、「萬裡碧道」等工程建設和生態修復,推動練江加快從汙染典型向治汙典範轉變。統籌推進全域共美的生態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打贏水體、大氣、土壤汙染防治攻堅戰,做好垃圾分類和無害化處理,大力倡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持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群眾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鄉文化公共基礎設施和文化服務體系,抓好歷史文物、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文化產業,積極打造「千年古縣」旅遊文化經濟圈。
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社會事業
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就業創業服務
落實好支持就業創業政策措施,實施「潮菜師傅」等工程,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促進群眾就業創業。拓展群眾收入來源,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改善群眾生活質量。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堅持辦好每年十件民生實事,統籌抓好教育、健康、住房、社保、養老等民生工作。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優質發展,進一步打響潮陽教育品牌。紮實推進「健康潮陽」、衛生強區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展中醫藥事業,完善公共衛生防護網,慎終如始加強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發展養老服務,完善幫扶孤寡老人、困難兒童、殘疾人等社會福利制度。
完善和創新社會治理
牢固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多網合一」基層綜合治理網格,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加強「平安潮陽」「法治潮陽」建設,打贏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有效遏制交通運輸、火災、危險化學品、建築施工、食品藥品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維護潮陽連年來安全穩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