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事件!6個少年殺人事件,簡直太可怕了!

2021-12-22 鬼叔怪談

女童在當時目擊犯人穿著西裝外套,手持學生用的書包。知道了這件事情的父親,向少年A當時就讀的國中要求提供學生的照片,以讓女兒指認犯人。

但學校卻透過 警察拒絕了這項要求,於是該父親向警察提出被害報告後,再度要求指認學生的照片,結果還是無法獲得答應。

酒鬼薔薇聖鬥事件第二案件

3月16日,中午12點25分,神戶市的少年A向國小女童(山下彩花)詢問廁所的位置,在女童帶領他到學校的廁所時,少年A對女童說「把臉轉過來吧,我要謝謝你」,隨即用鐵錘攻擊女童之後逃逸。

之後女童被送往醫院,在3月27日因為腦挫傷而死亡。此外,中午12點35分左右,少年A在逃離案發現場約200 米外,被另一名同校的小學女童看見。

少年A竟使用小刀(刀刃長13釐米)刺向目擊女童的腹部,讓女童負傷2個星期才痊癒。

酒鬼薔薇聖鬥事件第三案件

1997年5月24日,下午約1點半過後,同住在神戶市的少年B(土師淳)在前往祖父家途中,與認識的酒鬼薔薇聖鬥(少年A)偶然相遇。

當時少年A正尋找犯案目標,少年A認為比自己年少的少年B(11歲)較容易殺害,因此少年A以「有藍色的烏龜」為由將少年B誘拐至附近的高臺上,用繩子將少年B勒死,並將 少年B的遺體隱藏在該處後離開。

少年B的父母一直沒見少年B回來,就給少年B的祖父打電話,但是祖父說少年B沒來過,這下可以急壞了少年B父母,到處尋 找,於是向警察報案。

經過三天的尋找,5月27日下午,警察找到了少年B的屍首,但是卻是一句身首分離的殘屍。

1997年5月25日,酒鬼薔薇聖鬥(少年A)再到案發現場將少年B的頭部割下,並放入事先準備的膠袋帶走隱藏。在少年A後來的精神鑑定報告指出,當時少年A曾向遺體射精及在遺體的面部割開傷口以飲其血。

1997年5月26日,中午過後,少年A將少年B的頭部帶回家中清洗。

同日,警方對行蹤不明的少年B展開搜索,但沒有結果。當天晚上曾有警察查問過剛遺棄兇器的少年A。

1997年5月27日,凌晨1點至2點左右,少年A將少年B的頭部帶到神戶市內的中學校門口後返回住所。

早上6時35分左右,一位校工在神戶友丘中學的正門前發現了少年B的頭顱。

孩子的頭部上方留下了被猛擊過的痕跡,根據司法解剖分析,頭顱與身體的切斷面間的肌肉組織整齊,而骨頭受到的損傷遠遠大於肌肉組 織且凹凸不平,犯人顯然是先用很薄的利器分割,然後再使用了鋸子等工具。

令人發紫的是犯人將頭部切鋸下來後還肆意蹂躪,將受害者死不瞑目的雙眼合閉,用利器從上眼皮往下眼皮劃上一個「×」。

更為殘忍的是將死者的嘴唇向兩耳方向劃開一個約7釐米長的裂口(口子),然後將一封致警方的「挑戰書」摺疊塞了進去:

「這是遊戲的開始…如果你們警察可以的話,就來阻止我吧。我非常想看其他人死,殺人令我興奮。我需要血腥的殺戮來代替我巨大的痛苦。」

同一天,少年B的屍體也在從家出門往東約300米處稱為「坦克山」的電視天線中轉站內被找到。警方認為少年B被殺的方法和字條令人想起60年代舊金山「黃道殺手」。

最終判決


1997年10月13日,神戶家庭裁判所判定將少年A送到少年感化院進行診斷。少年A被移送至「關東少年感化院」。

後被判斷治療相當順利,因此又轉移至「東北中等少年院」。2004年,已經成年的加害男性從少年院退院,踏上重回社會的道路。

社會輿論和對日本法律的影響

2000年,日本國會因為這次的事件,將犯罪刑責的最低適用年齡從16歲降至14歲。

最後逮捕的兇手竟是一名僅14歲的少年,這更是衝擊了整個日本社會。

這起事件也對部分人造成不良影響,有些人認為犯下罪行的少年長相俊美,因此成立了匿名的大型留言板,甚至出現兇手的愛好者。

也因為這起事件,日本進行與少年犯罪事件相關的法令修正,並且在媒體上加強對預防少年犯罪的宣導。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事件改編丨附資源
    新識仰慕對象honey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 烏克蘭殺人事件,3名90後變態青年殺二十多人
    烏克蘭殺人事件在烏克蘭的一個樹林裡面發生了殺人慘案,兇手就是3個19歲的青少年,死者是一名48歲的中年男子,三個青年自稱殺人是為了有趣又好玩,拍下視頻是可以慢慢欣賞自己的殺人作品。三個少年將殺人視頻上傳到網際網路後,經過網友們大量轉載不斷曝光直到變成了國際性大新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我殺了人,只因夏日陽光太刺眼文/法務個體戶電影主題曲         25年後,2016年3月22日終於有了CC修復版,利用三天睡前時間和棋娃兒一起看完。
  • 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1
    2《天註定》 本片由四個相互獨立的故事組成。四個故事取材於山西胡文海案、周克華案、鄧玉嬌案、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 賈樟柯仿佛對現實情節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從《站臺》到《三峽好人》再到《天註定》皆是如此。 《天註定》是一部大膽的電影,這也是一部叫好又心痛的電影。
  •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少年班》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菩提之惡花 1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明和小翠,哈尼和小四,他們差不多是同類人吧,看不慣外在的一切事物,想為之改變世界,打架的最終目的不過也是改變的一種,可是世界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這是所有成年人在少年時的悲哀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恐怖片不可怕,就怕劇尾「本片經真實事件改編」,細思極恐!
    相信大家都看過恐怖片,現在的恐怖片其實對膽子大的人來說,一點都不可怕,但是如果跟你說,某些恐怖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你會不會毛骨悚然,細思極恐?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恐怖片,再次回看,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嗎?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記得是在9月6號或之後一兩天的一個飯局上交的貨,李欣還說:你們知道嗎?黑澤明掛了。當時因為大陸信息閉塞,我們完全不知道此事。飯局結束後回家上網才看英文網站新聞才確認黑澤明真的剛過世。碟拿回來的當晚就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是四碟版,所以打算先看一碟就睡覺的,結果一碟看完再看一碟,直至看完全片已是凌晨三點了。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直到某個下午,一個人在沙發上呆呆的看了四個小時,等結束的時候發現天已經黑了,而自己卻沉浸在影片中久久不能自拔,沉默了很久,想提筆寫點什麼,卻發現,太難寫了,可寫的角度太多,感受上湧的太過強烈讓人一下子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比較好。這一擱下就是幾年,但這個問題卻一直在心中沒有找到答案。這幾日在收拾書的時候,看到了加繆的《局外人》。靈光一閃突然像是找到了答案:這個世界沒有局外人。
  • 經典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附一篇豆瓣影評,供參考: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文:林愈靜-顧家男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不能說的夏天》講述郭採潔飾演的音樂學院學生白白被戴立忍飾演的大學老師李教授侵犯、誘姦,從此白白陷入複雜、痛苦的感情中,屈辱、恐懼、愛戀、自閉。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金田一少年事件簿148集note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148集note1.印象深刻的集數note悲戀湖傳說殺人事件(ep4-6)-黑死蝶殺人事件(43-46),遠野英治(後改名深山日影)魔術列車殺人事件(ep33-36)- 速水玲香誘拐殺人事件(47-50),地獄的傀儡師高遠遙一出場。法蘭西銀幣殺人事件(ep51-54)-阿一和美雪青梅竹馬的模特高森真澄。
  • 196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始末
    上世紀60年代,國民黨剛進入臺灣那段歲月,臺灣1961年一則震撼全國的未成年殺人新聞事件,影響了未成年殺人事件的立法,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是建中夜間部的學生,性格有些孤僻,雖然也做些離經叛道的事,但是與喜歡四處打架的不良少年們還是有著本質的差別。某天夜裡,有個同學跑來叫走了正在胡侃的少年們,原來是小公園幫派的頭目滑頭被另一個幫派217堵在了樓梯間。小四在追人的時候打開了一間教室的燈,卻看到一個女生飛快地從另一端跑了出去。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不在牯嶺街的少年殺人事件
    1 近日12歲弒母男孩案引發熱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事件是真實發生的:其事發原因看起來十分荒謬,一名少年因不滿母親的管教,轉而弒母。記者在吳某爺爺家中看到他讀五年級時寫的作文 圖片來自新京報 2 時間君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