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親情能否抵得上長久的陪伴,考驗父親的決心和智慧

2020-11-01 冬清

是枝裕和是日本大師級導演,電影與小津安二郎一樣聚焦於家庭瑣事,是枝裕和很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親情和友情是他電影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如父如子》就是這樣一部感情色彩濃烈的作品。

丟失孩子在世界上多有發生,有時候是因為貧窮,有時候是因為意外,《如父如子》便是因為醫院護士的「不小心」導致兩個家庭錯抱了對方的孩子,這並不是有意為之,卻對兩個家庭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究竟親情能否抵得上長久的陪伴,考驗著父親的決心和智慧,也決定兩個家庭將以何種方式面對人生。

01、血緣關係與撫養關係的對抗,隱含著親情的真諦

野野宮良多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名牌大學畢業,就職於大型建築公司,這使得他待遇優厚,生活富足,他們一家三口居住在高檔公寓中,與開電器店的齋木雄大一家構成了鮮明的反差。

由於孩子已經6歲,形成了對這個世界重要的認知體系,並且人格都已養成,突然告訴兩個家庭孩子抱錯了,結果就是血緣關係與撫養關係的對抗,他們決定通過交換孩子的方式來體驗哪種關係更為重要,由此揭開親情的真諦。

電影揭示了常見的一種傳統觀念:血緣重於親情,交換孩子慶多後,母親說「以後孩子會越來越像你,慶多會越來越像他的父母,所以早點把孩子換回來,以後就不要再和對方一家見面了」,顯然,這裡強調的是長期的撫養會導致觀念的變化,父母的愛往往是無條件的,但這種真情卻並非孩子腦中想像的親情。

母愛是偉大的,當慶多意識到自己言語的過失時,他向母親道歉,母親淡淡地說道「就算沒有血緣關係,也沒關係的。一起生活,就會處出感情來,也會越來越相似。我就是這樣想著,才把你們兩個撫養大的啊」。

兩個家庭雖然經濟狀況相差甚遠,但是對於孩子的愛卻如出一轍,甚至經濟堪憂的齋木雄大付出得比良多還要多一些,他可以利用一切時間陪孩子洗澡、玩耍,而良多與琉晴則只能保持形式上的和諧,這一切的根源與兩個家庭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02、教育模式的不同,導致親子關係的千差萬別

良多從小生活在一個嚴格的家庭中,他受到父親的影響,自然而然地帶入這種教育理念,在教育慶多時,他希望慶多能夠自律、上進、獨立,他說「世上有各種各樣的親子關係,這樣不是很好嗎?」良多以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影響著孩子,但卻發現對於琉晴,這種方式失效了。

傳統的父權觀念被強加給了琉晴,讓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教育,琉晴一定會因為「血緣」變得優秀,這種理念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決定了父子關係的不平等。

反觀齋木雄大,他並沒有受過精英教育,在教育孩子方面講究平等和包容,父子之間的和諧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長久陪伴的基礎之上,而非金錢和約束。這讓他能夠很快與慶多打成一片,從內心贏得孩子的尊重和喜愛。

齋木雄大見到慶多的第一句話是「你可以不用做和你父親一樣的人啊」,這一句話就說明他將未來的自主選擇權給了孩子,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見證者和陪伴者,給出的只是建議和提醒,真正的決定權在於孩子,孩子的優秀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究竟是否快樂,是否想要按照自己的願望走完一生的道路。

這兩種教育理念給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決定了他們與孩子間不同的遠近親疏,直到良多見到了護士的兒子,他才真正明白,血緣並無法替代陪伴,親情的珍貴在於父母做出的努力,而不是將觀念強加給孩子,父親和孩子一樣,同樣需要成長。

03、成長對於孩子和父親同等重要,生活中需要和解和原諒

每個人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父親,導演是枝裕和說:「什麼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呢?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支撐起 『父親』這個稱號呢?,這便是影片探討的主旨」。

影片雖然關注點在孩子,但真正成長的卻是良多,他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父親,正像賈平凹在《關於父子》中曾經寫道:「作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成長並不意味著要變得更加強大與優秀,而是應該學會和生活的和解與原諒。很多時候越是想要得到的反而更難獲得。當良多去見慶多時,慶多說「爸爸已經不是爸爸了」,良多感慨「這六年來,我雖然很不稱職,但我還是爸爸啊,對不起,對不起」,良多再向過去的自己道歉,也希望獲得慶多的原諒。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親情的定義,親情的缺失讓良多養成好勝倔強的性格,他理所當然認為這是人生的唯一道路,但卻忘記了人生的千萬條道路,幸福和快樂是遠遠無法用金錢實現的,從這點上來說,幾乎所有孩子都喜歡齋木雄大,因為他親切,能夠花時間、精力陪伴孩子。

在家庭中,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家長。《如父如子》告訴我們,家永遠應該是溫馨的港灣,維繫親情的不單單是血緣,更是包容、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父親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理解、思考,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強加給孩子,孩子的信任和快樂也將由此增加。

相關焦點

  • 電影《如父如子》的故事,說明長久的陪伴勝過真切血緣
    2013年上映的一部日本電影《如父如子》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劇情,他並不是單純講述這個故事,而是深入故事的背後揭示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孩子對家長的感情,如父如子這個標題就說明了這一層的含義。
  • 電影賞析 | 《如父如子》:一個父親的成長
    本月電影賞析《如父如子》,跟隨著晶晶的述說,帶我們走進如父如子的世界——關於父與子的電影,有很多:《美麗人生》裡為保護兒子編造謊言的溫柔的猶太父親;《千裡走單騎》裡壓抑自己情感和愛的父子;《當幸福來敲門》裡永遠懷揣希望和夢想的黑人父親威爾史密斯;《大魚》裡生前從未被懂得的講述自己奇幻經歷的父親……跟這些電影比起來,其實《如父如子》在情節設定上,完全沒有新意。
  • 《如父如子》,一部為人父前必看的電影,道出親情陪伴的重要性
    《如父如子》改編自導演是枝裕和自己的同名小說,用他獨有的細膩給觀眾描繪出了我們東方家庭中父子關係普遍存在的問題。《如父如子》於2013年上映,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6分,曾榮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和同年日本電影學院獎多項提名,影片娓娓道來的故事和人物細膩的情感也令電影節上眾影人感動不已。
  • 豆瓣評分8.9《如父如子》:多陪伴,少點遺憾
    01《如父如子》一書給你答案!這是一本日本文學小說,也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籍。這本書豆瓣評分8.9分,1.8萬人讀過,3.4萬人想讀,15743人參與評分,主要講述了父子親情與血緣之間的關係問題。本書在2013年拍成同名電影《如父如子》,獲得第6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是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的經典代表作品。
  • 《如父如子》:何時為父,如何為子?
    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如父如子》,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靜之下,波瀾四起,字裡行間中或細膩柔軟,或平淡瑣碎,或暗潮洶湧,或支離破碎,卻又自然流溢令人動容的溫情,或許是初為人父的共鳴吧,直抵內心,久久迴響。與懷胎十月而天然適應母親角色不同的是,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才會有切實的身份認同的轉變。主人公良多如此,你我亦然。
  • 《如父如子》:然後,成為父親
    書裡有很多小片段,設置得非常有巧思。比如,某次兩個爸爸坐在一起,看著孩子們玩耍。齋木雄大對野野宮良多說起小時候父親做風箏帶自己玩的往事——聽到這些,良多搖了搖頭:「我的父親不是那種會和孩子們一起放風箏的人。」雄大聽了良多的話,露出驚訝的神色:「是嗎?不過,你也沒必要像你的父親看齊,對不對?」
  • 《如父如子》:先為人子,再為人父
    小說《如父如子》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給了我這個答案:先為人子,再為人父母。《如父如子》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職場精英,他有一個溫柔的妻子和一個乖巧的兒子。可是一通來自兒子出生醫院的電話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平靜——良多的兒子和雄大的兒子竟然抱錯了!隨後,良多一直在血緣和朝夕相處的親情中搖擺不定,痛苦不堪。最後他終於意識到,日夜沉澱下來的父子親情,早就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 娓娓道來的真實生活——《如父如子》
    最近看了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先看了小說,又補了電影。是枝裕和的作品,是一種娓娓道來又觸動人心的感覺,是被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溫情底下那道暗湧擊中內心的感覺。《如父如子》,初見這個名字,我只能淺薄的直譯,「既像父親又像兒子」?暗自猜想應該講述的是某位父親成長的故事吧。
  • 《如父如子》:血緣關係和父子親情,該怎樣抉擇?
    《如父如子》這部電影是導演是枝裕和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兩個原本美好的日本家庭突然得知他們孩子在醫院出生時因醫院失誤導致抱錯而陷入家庭倫理困境的故事。六年來朝夕相處的孩子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血緣關係和父子親情兩者該如何抉擇?經過三方商量,偏向於選擇血緣關係的良多同意通過讓兩個孩子交換留宿的方式來換回彼此的親生孩子。但是久處之時、分離之後,良多發現了自己的內心,也發現了孩子的內心。故事最後,良多遵循了自己的內心,因為經年累月積累的父子親情早已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 《如父如子》:一個俗套的故事,隱喻著親情中時間與血緣深刻含義
    電影《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電影獲得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並獲得電影節評審團獎,豆瓣評分8.6分。是枝裕和對於家庭溫情的刻畫可謂精妙絕倫,而這部《如父如子》把他的一貫家庭溫情描述,展現的淋漓盡致。
  • 如父如子:當親情遇上血緣關係,是選擇日久生情還是血濃於水?
    對於中國人來講,在傳統意義上,傳宗接代是一個家庭的延續,是一個家庭必經的一個過程,更是一個未來。中國人重情,對於血濃於水的親情來講是任何都不可取代的。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夫妻間最強的羈絆就是孩子,因為這是兩個人共同孕育的一個新生命,有著兩個人共同的基因,孩子也是兩人生命的延續。
  •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在2013年的一部作品,關乎一位父親的成長,是在是枝裕和風格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人的一生需要持續長久的注視和關懷,成人尚且會寂寞,何況孩子。&34;這個題到底有什麼意義?意義正在於顏如晶所說的,爸爸對孩子缺少陪伴這個不好現象已經出現了,而且是普遍出現。討論這個話題的真正意義,在於激勵爸爸們清醒認識到一個問題:你是否擔得起&34;這個稱號。不是生下孩子,他叫你一聲爸爸就天經地義,不是你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他就應該你理解你所謂力不從心。
  • [獨家影評]《如父如子》:批判物質社會的親情淡漠
    《如父如子》海報《如父如子》在編劇獎上大有作為片名:《如父如子》(日本)導演: 是枝裕和編劇: 是枝裕和主演: 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陽子/利利-弗蘭克/風吹淳/國村隼/樹木希林/預測:早在片單出爐時,我們就曾根據評委的喜好進行過猜想,《如父如子》當時就是金棕櫚的熱門之一。因為是枝裕和與幾位評委有良好的關係,加之題材上容易引發主席史匹柏的好感,而最終我們看到,影片質量也令人滿意。另外,如此細膩闡述親情的電影也值得一個編劇獎。
  • 《如父如子》讀後感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如父如子》,想說幾句。這本書講了日本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在某一天突然得知自己養了六年的兒子不是親生的之後,一系列心理反應和所採取的行動。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講了一個「父親」成長為「父親」的過程。
  •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父親,是別人可以替代的工作嗎?
    ——《請回答1988》德善父親 之前,木魚姐寫過一部溫情家庭電影,日本名導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此次,想為大家推薦他的另一部佳作《如父如子》,講訴一段超越血緣羈絆的父子情深。這段沒有血緣羈絆的親情,又該如何取捨?這一次,兩家人,面對同一個問題,終於站在了人生的同一個十字路口。你是父親,但孩子不接受兩家人在醫院初次見面,交換孩子的照片時,慶多只有一張正襟危坐的證件照,琉晴卻在照片中笑的一臉燦爛。
  • 《如父如母》不如《如父如子》,豆瓣評分差太遠,細微之處見真情
    兩部家庭劇從標題到劇情都幾乎一樣,最後的評分卻不在一個檔次,巴西劇情電影《如父如母》兩代人之間恆久的愛恨交織,所有人都擺脫不了父母的影響,越是想逃開越是否認越是不停被裹挾著走上老一輩曾走過的路。日本家庭劇情電影《如父如子》,一部教你如何為人父親的電影。
  • 《如父如子》: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父如子》01當意識到孩子也在注視著自己時,那一瞬間,便懂得了什麼是如父如子。相比中文譯名,日語裡的《そして父になる》顯得更直白貼切。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別人的父母,有的人天生就可以做好這個角色,有的人卻需要慢慢學習。
  • 如父如子 | 湃客年度視覺大賽
    如父如子 | 湃客年度視覺大賽 2019-01-18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靈魂發問,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而《如父如子我上一篇文章討論的是處於老年的父親,而這一篇想說的是年輕的父親。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先從定義自己開始重新看待自己的父親身份。在他看來,沒有人是生為人父——不是說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如何定義好,那是需要雙方乃至是多方達成的。不是一瞬間,而是許多年,甚至是一生。
  •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席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但很顯然,這部電影探討的中心議題是父子關係。長期以來,在亞洲文化中,父親被定義成在外打拼事業的角色,母親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撫養和教育孩子主要由母親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