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雅婷 攝影•李浩賢
Coffee beans
under areca tree
……
伊藤篤臣來到雲霧繚繞的阿里山上,這是他初次看見蒼勁魁梧的檳榔樹,一棵棵佇在面前,「這就是熱帶的感覺啊。」他讚嘆道。然後,在一間山腳下的木頭小屋,雖然他只會用肢體語言不會國語,咖啡園主人還是熱情地招待他一杯用Syphon(虹吸式咖啡壺)衝泡的淺焙咖啡,「裡面有茶的味道,是臺灣的味道。」故事不都是浪漫的,這杯咖啡花了他六千大元新臺幣。
阿里山並非臺灣唯一種咖啡豆的地區,但卻有全臺最適合種咖啡豆的高度和土壤。咖啡豆一般須種在海拔1200米至2000米的位置,阿里山海拔1200米,是臺灣最高的咖啡豆產區,所以日夜溫差大,種出來的咖啡豆甜如焦糖,其他產區例如屏東才600米左右,不可同日而語。而伊藤篤臣說阿里山咖啡裡有茶香,其來自有方。當地自古到今都盛產高山茶,咖啡園只屬少數,咖啡豆便在茶樹的簇擁中成長。另一得天獨厚之處就是一排排的檳榔樹。「咖啡豆不能曝曬,需要高大的樹當屏障遮蔭。」園主特意在園內種下一排排的檳榔樹作阻隔,並不純然為了一道熱帶風景。
(左) 因為對阿里山咖啡的著迷和專注,他創辦了臺灣品牌 Goodman Roaster。
(右) 利用濾紙衝泡現磨的咖啡粉,還沒喝到咖啡,已經滿室醇香。
伊藤篤臣在三年前回到臺灣,一眼就看中熱帶舞曲的咖啡。原因簡單直接,因為它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曾在2009年拿下SCAA(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年度咖啡第十一名(83.5分),成為當年亞洲唯一入選的咖啡豆,而且自此之後,年年杯測都拿到80分以上;要知道在SCAA獲評80分或以上的都被界定為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了。熱帶舞曲的園主用上黑豆、甘蔗、米糠和茶葉等作肥料,種出來的咖啡豆便擁有最為伊藤篤臣津津樂道的「帶有檸檬紅茶和鳳梨的風味」。然而,它或是全臺最貴的咖啡豆。臺灣人都爭相到阿里山種茶,茶園漫山遍野,地方本來已不夠用,咖啡農只得硬著頭皮用高價把地搶過來。山上的咖啡園只有五家左右,部分由原住民種植,年產量通常只有五十公斤,唯有熱帶舞曲能應付伊藤篤臣一年過千公斤的訂單。咖啡豆雖已闖出名堂,卻有隱憂:「山上的保護工作做得不足,常有土石流和濫伐的情況,種植環境沒有保障。」
只有伊藤篤臣才能呈現阿里山咖啡豆的真味。從烘焙到手衝方法,他一直嘗試不同組合。平時咖啡豆多用小火慢轉烘焙,「阿里山的要用快轉和大火,這樣才能帶出它明亮的酸味,不是黯淡的、不突出的酸味。」淺焙是阿里山咖啡的不二之選,他覺得那才是臺灣土地的獨有味道,而且堅持淺焙需用不鏽鋼壺,油脂才會連同咖啡一同灌注出來。中焙的話則要用濾紙,把油脂過濾乾淨。那深焙的呢?「深焙後不能顯出阿里山的特色,和其他咖啡豆比如肯亞的分別不大。」一個職人咖啡師,不會貿然浪費每一顆咖啡豆。
八年前他喝那杯天價咖啡時還是個懵懂小子:「當時在星巴克工作了六年,味覺遲鈍又沒有專業判斷,第一印象是很好喝。」現在他已經學會品評咖啡的知識,味覺亦敏銳起來,找到心目中真正的阿里山咖啡。回想當時,他笑言是被騙了,那杯咖啡完全比不上熱帶舞曲,但他明白那是一個契機。要不是那一口令他剎那感動的咖啡,臺灣土地的甘美早已隱沒在茶樹群聳立的深山之中。
Ethiopia Lomi Tasha 咖啡豆
▲ 伊藤篤臣認為不同衝泡工具要配不同咖啡豆,
這是為TOAST Living的紅銅咖啡濾杯所烘焙的聯名限量咖啡豆。
△
今日的,明日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