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味道:山粉圓子燒肉

2021-02-07 六尺巷文化

每個人心中總有那麼一兩道美食,不時的會讓人回味、思念。也許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代表著一份情感,或許是友情、愛情,又或更是親情、故鄉情。

兩情相悅,用在家鄉的山粉圓子和紅燒肉上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兩種美味恩愛纏綿,你儂我儂,水乳交融。山粉圓子讓紅燒肉更加成熟美味,紅燒肉讓山粉圓子更加美味滋潤。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而在我看來,家鄉的山粉圓子要比張志和的鱖魚更加美味多了。

所謂"餘味繞梁,三日不絕。"

山粉圓子燒肉是山粉圓子和紅燒肉的珠聯璧合,那麼我就先說說山粉圓子吧。

山粉圓子的食材是山粉,山粉我們叫山芋粉,學名紅薯粉。

每年農曆十月份,我們把山芋從地裡挖出來,一部分放置在地窖(山芋洞)裡留存下來,另一部分則被碾磨成乳白乳白的山芋汁。

山芋汁經過沉澱,有了豐富的沉澱物,沉澱物經過晾曬,曬乾,就成了山芋粉(澱粉)了。

儲存條件好的話,山芋粉可以保存一兩年。

夕陽西下,小橋流水人家,家家戶戶屋頭的炊煙已嫋嫋升起。

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山芋粉裡兌進去水,灶臺上下,精誠合作。一番精心的燒煮煎炸以及調味,山粉圓子就大功告成了。


山粉圓子,色黃而黑,柔軟而筋道十足,香甜可口,沁人心脾、動人心魄。

一旦山粉圓子上燒出"殼子"來,那就更好吃了。

不過,火候一定要適度,一旦過了,就糊了、焦了,那就前功盡棄了。

說完了山粉圓子,就要說山粉圓子燒肉了!

將鮮豬肉——鮮土豬肉,要五花肉。切成一坨又一坨,下鍋紅燒,燒熟。

豬肉是要「三層樓」的,一層豬肉皮,一層肥肉,一層瘦肉。

山粉圓子在碗裡很寂寞;紅燒肉在鍋裡正孤單。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可憐紅燒肉和山粉圓子彼此望眼欲穿。

上天有成人之美,接下來就是成「紅燒肉和山粉圓子」之美,它們也算天仙配——絕配了。

將山粉圓子倒入肉呼呼的紅燒肉的鍋裡,不斷地翻燒並且時不時地加適量的水,燒至山粉圓子黃而黑即熟。

嘗一口,山粉圓子粘而不稠,紅燒肉油而不膩。

山粉圓子燒肉最大的特色,在於用山粉(紅薯的澱粉)把肉的香味與油膩吸進去了,這樣,山粉圓子和紅燒肉,你好、我好,大家好。肉含山粉香,山粉圓子又著了肉味,紅燒肉不油膩,山粉圓子不粘稠,讓人越吃越想吃,欲罷不能,愈陷愈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一旦來了親朋好友,一過節或者紅白大事,山粉圓子燒肉是我們桐城家家戶戶一道壓軸地方特色大菜。

對於我們桐城人而言,山粉圓子燒肉不僅深具情懷味,有愛,有戀;還富於儀式性,有尊重,有敬重。

它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對先人的一種緬懷。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的桐城遊子來說,山粉圓子燒肉是對孩提以及少年時代舌尖上美味的一種美好的眷戀,魂牽、夢繞,揮之不去;是我們多年沉澱下來的一種鄉愁的味道,離家愈遠愈濃厚,離家愈久愈醇濃。


❖ 精華推薦 ❖

【舌尖上的桐城】難忘兒時南瓜甜

【舌尖上的樅陽】味蕾深處的記憶

【舌尖上的樅陽】童年美食:菱角菜米粉粑﹠小炸

【舌尖上的桐城】糯玉米

相關焦點

  • 葉助權|舌尖的記憶——山粉圓子燒肉
    在兒時的記憶裡,最難以抺去美味的當數山粉圓子燒肉了。  母親沿襲著古老的做法,將柴草塞進鍋灶,燒至中火,之後將備好的山粉倒入鍋中,揚起鍋鏟,順著鍋將粉四面翻炒,有如顆粒狀,這時順手塔開,邊炒邊略加點鹽。
  • 安徽安慶美食「山粉圓子燒肉」,媽媽做的才最美味,你想學嗎?
    「山粉圓子燒肉」是安徽安慶傳統的地方名菜,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膩、香脆可口。在無數安慶人心中,山粉圓子燒肉已經不再是一道簡單的家鄉菜,而是上升為關於鄉情的具體意象。要說山粉圓子是誰做的最美味,那當然是自己的媽媽。對於這樣一道傳統美食,你想學嗎?
  • 家庭廚藝秀 | 廬江的味道山粉圓子,你還記得這個味嗎?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來自網友@莫七投稿製作的美味山粉圓子燒肉山粉圓子燒肉是我從小到大最愛吃的一道菜,沒有之一。這道菜做法稍微複雜,可是味道卻是極好的。家裡只有外婆和媽媽會做,平常吃的也很少。一定要嘗嘗山粉圓子燒肉,那味道一定讓你難以忘懷。山粉就是紅薯粉,山芋粉。用紅薯粉做圓子,和豬肉一起燒。除了可以用豬肉,還能用雞肉。下面給大家說一說這道菜的做法。1.先要燒溫水,然後將幹山粉下鍋、炒熟,快速拌勻,不能爛,也不能硬,要柔韌筋道恰到好處,直到看不見白色的粉子顆粒再捏成扁圓狀。
  • 一道地方特色菜餚,洋蔥炒山粉圓子
    洋蔥炒山粉圓子By 小乙美食雖說名為山粉圓子,其實並非圓子,是我們安徽這邊的一道地方特色菜餚,自己試做了味道不錯,雖沒有麻麻做出來的濃濃的味道,好在眾在參與嘛!第5步、鍋中油預熱,放入山粉圓子翻炒。第6步、放入一勺清水,燜煮5分鐘。第7步、放入洋蔥翻炒。第8步、放入一勺生抽。第9步、放入一勺鹽。
  • 紅燒鴨的時候留點小心機,放點山粉圓子,吃完毛孔裡都透著舒暢
    紅燒鴨大家都不陌生,但山粉圓燒鴨公煲肯定少有人聽過,這道菜是家鄉特有的一道美食,鴨肉香辣鮮美,山粉圓子柔軟而又不失勁道。說起山粉圓子就好比走出國門的人說起涪陵榨菜一樣,除了親切還是親切,思念還是思念!在外的遊子回到家鄉吃的第一道菜必是它!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水芹菜
    倒是有些淺灘上的野芹菜,拔回來洗洗乾淨,炒起來比芳口水芹菜還要好吃點。不過由於我的故鄉情結,只要水芹菜上市,我還是買回來吃上好多次。九十年代我退休了,因為不受工作的影響,時間也可以自己支配,我回了老家一趟,因為母親逝世了,老家只有兄嫂和侄兒們,弟兄相聚還是挺親熱的。多年未回桐城,家鄉的變化太大了,兒時常去的餘家芹菜田已經建起髙樓大廈了。
  • 桐城特產有哪些?安徽桐城特產何其多,不愧為安慶經濟第一!
    活海歡樂水世界桐城特產有哪些?桐城有什麼特產?這兒是嶽西佬,通過百度大數據,整理出桐城小花、桐城水芹、桐城豐糕、青草香大米、桐城老酒、桐城大米、桐城茶葉、桐城麥魚、青草香菜、麻豐糕、方記水餃、彩釉龍缸、龍眠春翠、桐城絲棗、蒿子耙、米粑、豆耙、龍眠山茶油、大關水碗、琥珀糕、朝笏、炆蛋、孔城米餃、孔城排面、切面、糯米山粉圓子、小毛魚、紅薯粉絲、粉蒸肉、農家鹹菜、翹嘴魚乾、陽荷、名丹秋石等安徽桐城特產大全,您了解嗎?
  • 在舌尖,遇見久別的桐城
    我雖說是桐城人,但是在外卻很少遇見桐城的美酒。避開鬧市的喧囂,穿梭在街口巷尾深處,總要尋上一戶沒有牌匾的人家,這向來是我在合肥打發時間的光景。在光影斑駁的轉換之中,方才曉得喝酒的境界。這喝酒,什麼狀態是最好的?是入口輕柔,還是入口辛辣?是借酒擺脫十年塵夢,還是將進酒時候的意氣風發?現在算來,酒這東西,多半與鄉愁結合在了一起。
  • 二媽的紅薯粉圓子,媽媽的紅燒子公雞
    二媽的紅薯粉圓子記得是14年的國慶節,回到上馬,這個我出生的地方。
  • 福利 舌尖上的新年,忘不掉的家鄉美食
    我想春節,是中國人以「吃」為主題的團聚。家鄉的味道,是流動在一桌桌團圓飯當中的情感和夢想。過年的美食烙在每個人的味蕾上,成為我們記憶最深處的一部分。讓我們看看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食物,回想一下過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
  • 舌尖上的中國探訪過的民間美食? —尋回新化•家的味道
  • 山粉圓 每一個把家鄉特色美食帶來常熟的人,都是我眼中的天使.
    初次見面的時候,她就跟我說,常熟有太多美食啦,可還是最愛家鄉的山粉圓。所以,她婆婆每逢周末都都會做一些山粉圓給她解饞,也會叫上周邊的鄰居跟好友。蕩吃小寶為了更加了解山粉圓,特地去現場觀摩了阿姨製作山粉圓的整個過程。
  • 魔法煮婦的百搭肉圓子
    之前有親們私信問怎麼看不到這篇菜譜了,特此說明一下:)魔法煮婦的百變肉圓子         在孩子的眼睛裡,稱職的煮婦媽媽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神奇魔法師,只要喊一聲:」媽媽,我餓了!「她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廚房裡「變」出一道道的美味~ 新廚娘進階篇:魔法煮婦的百變肉圓子!
  • 滋味淮陰 | 親愛的綠豆圓子
    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這部記錄片中,說到我們淮陰就說到了一個蒲菜餃子,也太吝嗇了,也太小看我們淮陰了吧!我在我味覺的記憶裡搜索了一下,不搜不知道,一搜不得了,淮陰的好吃的東西太多了!第一個讓我想起的就是我們淮陰的綠豆圓子。這是在我的記憶中排名最前的,認識最早的,印象最深的,也是離我家最近的一道美食。
  • 中秋|傳統手工月餅飄香四溢 謝崗人舌尖上的家鄉味道
    是否還記得那一口家鄉味道呢?一個月餅,一份思念銀瓶妹妹帶你找回記憶中的老味道近期,一家陪伴謝崗人近30年的傳統手工月餅製作工坊忙碌了起來,工作人員也開足馬力製作月餅。該工坊負責人李月英和丈夫從1991年開始製作傳統手工月餅,距今已有29年,陪伴了90後一代人成長。
  • 【文化】家鄉的春節味道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春節期間的開播,一道道菜品仿佛在上演「舌尖上的誘惑」。
  • 燒肉麵
    直到自己離家才了解思鄉這種情感原是如此情濃起來化不開,有時候一點線索亦可教人無法釋懷的。    懷孕生子,也是有一年多沒有回家鄉了,我的思鄉跟詩人不同,我都是從胃到舌尖的思。    生完孩子,爸爸從老家來探望,帶來了兩塊燒肉,肉是在家裡給燒好的,小小的兩塊,卻能看見裡面浸潤著的心意。    小時候快過年的晚上,一定是要做燒肉的。
  • 舌尖上的中國,十種美食小吃,看看你的家鄉上榜了嗎?
    在看舌尖上的中國的時候,感覺這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啊!這些質樸淳樸簡樸的人民都是我們的父老鄉親啊,為了保衛我們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很多人一直在堅持著最原始的做法,幾十年中國發展迅速,可幾十年過去有些傳統美食依然保持著幾十年前的味道,不得不說大家保持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