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總有那麼一兩道美食,不時的會讓人回味、思念。也許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代表著一份情感,或許是友情、愛情,又或更是親情、故鄉情。
兩情相悅,用在家鄉的山粉圓子和紅燒肉上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兩種美味恩愛纏綿,你儂我儂,水乳交融。山粉圓子讓紅燒肉更加成熟美味,紅燒肉讓山粉圓子更加美味滋潤。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而在我看來,家鄉的山粉圓子要比張志和的鱖魚更加美味多了。
所謂"餘味繞梁,三日不絕。"
山粉圓子燒肉是山粉圓子和紅燒肉的珠聯璧合,那麼我就先說說山粉圓子吧。
山粉圓子的食材是山粉,山粉我們叫山芋粉,學名紅薯粉。
每年農曆十月份,我們把山芋從地裡挖出來,一部分放置在地窖(山芋洞)裡留存下來,另一部分則被碾磨成乳白乳白的山芋汁。
山芋汁經過沉澱,有了豐富的沉澱物,沉澱物經過晾曬,曬乾,就成了山芋粉(澱粉)了。
儲存條件好的話,山芋粉可以保存一兩年。
夕陽西下,小橋流水人家,家家戶戶屋頭的炊煙已嫋嫋升起。
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山芋粉裡兌進去水,灶臺上下,精誠合作。一番精心的燒煮煎炸以及調味,山粉圓子就大功告成了。
山粉圓子,色黃而黑,柔軟而筋道十足,香甜可口,沁人心脾、動人心魄。
一旦山粉圓子上燒出"殼子"來,那就更好吃了。
不過,火候一定要適度,一旦過了,就糊了、焦了,那就前功盡棄了。
說完了山粉圓子,就要說山粉圓子燒肉了!
將鮮豬肉——鮮土豬肉,要五花肉。切成一坨又一坨,下鍋紅燒,燒熟。
豬肉是要「三層樓」的,一層豬肉皮,一層肥肉,一層瘦肉。
山粉圓子在碗裡很寂寞;紅燒肉在鍋裡正孤單。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可憐紅燒肉和山粉圓子彼此望眼欲穿。
上天有成人之美,接下來就是成「紅燒肉和山粉圓子」之美,它們也算天仙配——絕配了。
將山粉圓子倒入肉呼呼的紅燒肉的鍋裡,不斷地翻燒並且時不時地加適量的水,燒至山粉圓子黃而黑即熟。
嘗一口,山粉圓子粘而不稠,紅燒肉油而不膩。
山粉圓子燒肉最大的特色,在於用山粉(紅薯的澱粉)把肉的香味與油膩吸進去了,這樣,山粉圓子和紅燒肉,你好、我好,大家好。肉含山粉香,山粉圓子又著了肉味,紅燒肉不油膩,山粉圓子不粘稠,讓人越吃越想吃,欲罷不能,愈陷愈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一旦來了親朋好友,一過節或者紅白大事,山粉圓子燒肉是我們桐城家家戶戶一道壓軸地方特色大菜。
對於我們桐城人而言,山粉圓子燒肉不僅深具情懷味,有愛,有戀;還富於儀式性,有尊重,有敬重。
它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對先人的一種緬懷。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對於常年漂泊在外的桐城遊子來說,山粉圓子燒肉是對孩提以及少年時代舌尖上美味的一種美好的眷戀,魂牽、夢繞,揮之不去;是我們多年沉澱下來的一種鄉愁的味道,離家愈遠愈濃厚,離家愈久愈醇濃。
❖ 精華推薦 ❖
【舌尖上的桐城】難忘兒時南瓜甜
【舌尖上的樅陽】味蕾深處的記憶
【舌尖上的樅陽】童年美食:菱角菜米粉粑﹠小炸
【舌尖上的桐城】糯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