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粉,用處很廣,可用來做芡,做成「門墩",粉卷子,粉條,粉絲等。在兒時的記憶裡,最難以抺去美味的當數山粉圓子燒肉了。
母親沿襲著古老的做法,將柴草塞進鍋灶,燒至中火,之後將備好的山粉倒入鍋中,揚起鍋鏟,順著鍋將粉四面翻炒,有如顆粒狀,這時順手塔開,邊炒邊略加點鹽。頃刻,粉略有變色,灶內火己旺起,母親一手提著熱水瓶,一邊對著粉有規則地澆著水,另一隻手用筷子井然有序地拌和著粉,這叫燙粉,這個環節做的好,吃起來就沒有白眼睛(生的),少許,坯子便已成形,出鍋,盛在盆中,待冷卻再逐個搓成圓狀丸子。
刷洗鍋後,母親把切好的五花肉倒進鍋裡,燒出豬油來,放入適量的百年老字號「胡玉美"蠶豆醬、醬油、料酒、五香八角、生薑、蒜子。再放少許鹽,倒上開水漫至肉平,待旺火燃燒至肉已收汁,再將山粉圓子倒進鍋裡跟紅燒肉一起中火燜燒,中間不時用鍋鏟翻炒,以免沾鍋。鍋內水乳交融,圓子和肉彼此吸引和綻放著對方的精華,肉油滋潤著乾燥的圓子使它變的圓滑細膩,圓子吸收了肉的油滋從而讓肉吃起來油而不膩。少頃揭開鍋蓋,圓子變黑了,就說明已熟,小火收湯,盛在大盤裡,撒上少許蔥花或香菜,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山粉圓子燒肉就做好了。
端上桌來,香氣撲鼻,剛出鍋的山粉圓子爽滑鮮香,軟糯宜口,圓子粘而不稠,油而不膩。邀三五知已就餐,呷口小酒,挾它不住掉在桌上,乾脆用手撿起,投入嘴裡,邊上有人打趣地笑道:「看它往哪兒跑"。更有甚者用筷子把圓子一個一個地戳起來,再送到嘴裡,這樣便不會出洋相了。
如今,這道菜不僅僅停留在舌尖的記憶裡,《桐國秀水餐飲有限公司》的蔡冬雲女士和她的同行們,將山粉圓子燒肉和桐國水碗一起,推陳出新,融古老飲食文化於新的元素,用古方泡製和爐火純青的廚藝將桐城民間這一傳統餐飲文化加以傳承並發揚光大!
作者:葉助權,安徽桐城人,長期從事工程建設工作,一直堅持認認真真做事,誠實守信做人。業餘愛好廣泛,喜歡旅遊及寫作,在各類雜誌發表文章十餘篇。
白河文學
白河文學立足於打造本土文學精品,弘揚傳統文化,白河文學傳媒已成功入駐各大網站,平臺精品文章將會在今日頭條、百度百家號、搜狐網刊發。
本刊徵集:散文、詩歌、隨筆遊記、微小說、雜文等。要求原創首發。
我們的原則是「不重名家、不薄新人」,歡迎廣大作家、文學愛好者踴躍投稿!
發稿一周,讀者讚賞金額的80%發放作者,20%留作平臺維護費用。讚賞費十元以下的不予發放。
投稿郵箱:6939198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