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鄉愁」(26)| 做糰子,吃圓子 ,迎大年……

2021-02-17 織裡城事

硬圓子用純秈米、粳米粉做成,為了口感有時需要摻入少許糯米粉。每逢婚嫁喜事、建房上梁、生日做壽、送新客(「新客」是指第一次來家裡做客的小孩、新媳婦、新女婿)、開星官(十六歲成人禮和成年人逢九的年歲必舉辦的儀式)等大事情,都會做圓子。圓子有白、黃、青三種顏色,形狀多樣,有歡喜團、壽桃等花式。黃圓子是在米粉裡加入去皮蒸熟的老南瓜,青圓子則加入用南瓜藤葉子醃製的「青」。制「青」的程序很有講究,夏天南瓜自然生長時節,採一些南瓜藤上的嫩葉,清水煮熟後在冷水裡浸涼再濾幹,一層南瓜葉一層散石灰放入陶甏或缸裡,上面用石塊壓實,再注滿水,存放一兩年以上都不變質。做圓子時只要取出一點,洗淨石灰,擠幹水分,揉進粉團,做成的青圓子,碧綠清香,無論煮蒸多久都不會變色,要比艾葉制的「青」好多了。舉辦各類儀式用的圓子都是成對擺放,事先準備好粽葉,剪成兩個圓子大小的長方形,一白一黃、一白一青或一黃一青擺成對。圓子蒸熟後,隔天裝盤,一層一層壘成彩色的寶塔形狀。儀式辦完後,主家會把大部分的圓子分送給鄰居和親友,一直傳承至今,出發點是分享和祈福。

說了「送新客」習俗,還得說說織裡地域流行的「青白圓子送外甥」。新外甥第一次來外婆家,要比一般的「送新客」隆重得多,圓子做成青白兩色,一青一白擺成對裝成盤,這種裝圓子的盤俗稱「合子」。村裡普通人家新媳婦的嫁妝裡,也少不了由「箍桶匠」精工製作的「合子、條箱、粉桶」三樣擺放糕點用的嫁妝。富裕人家送外甥的排場更講究,有圓子、方糕、粽子等熟食,分別寓意著團圓、高升、包好,糕與粽子合在一起諧音為「高中」,祝福外甥在日後的考學、升遷上能「一舉高中」。裝熟食改用條箱,數量要比「合子」裝多出幾倍,條箱內擺上一圈用紅線穿起來的銅錢,這樣一次大排場的「送外甥」,得用一百多斤米,舊時百斤為「擔」,一次「送外甥」就要用上一擔半米。外甥回家後,村上人家和親戚家都會分到這些糕點。用青白圓子送外甥,寓意是孩子長大後清清白白做人。

除了新生兒「送外甥」,還有年底給外甥送元寶(用米粉做成元寶形狀,吹年糕時一併做成)的舊俗,外婆家一直要送到孩子年滿十六歲,因此「成人禮」後的元寶又稱「滿元寶」。元寶上面要放兩個超級大的「人口糰子」,一般要留到正月十五以後才吃。還有兩個普通的圓子,是要回給外婆家的,俗稱「回盤」。凡近親戚家都要送「滿元寶」,這一習俗是為小外甥祈福,希望他在富足平安的環境裡長大成人。

「冬至」(俗稱冬節)和「送灶」是農村的兩個大節,做圓子祭祖和「送灶」的風俗,傳承久遠。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冬節大如年」,但孩提時代對「冬節」的感覺,就是這段時間天天有圓子吃了,因為那時候的小孩是沒有如今那五花八門的零食可吃的,圓子就是稀罕物了。「冬節」並不像其他節氣有一個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公曆12月21、22、23日中的一天,在我們北半球是取一年中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為冬至日。文獻記載,冬至祭祖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唐宋時期,那時候,皇帝要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後,冬至逐漸也成為普通百姓人家祭拜祖先和神靈的日子,家裡老人們囑咐我們在「冬節」前後幾天裡儘可能不外出。


「冬節」前的一二天,家家戶戶都開始淘米、磨粉、做豆沙,「冬節」祭拜祖先定然用豆沙餡的甜圓子,同時也會做一些鹹菜餡、蘿蔔絲餡的鹹圓子。做硬圓子的前幾道程序自然跟前述的「糰子」一樣考究,只是圓子做好後的處理略微不同。首先圓子是蒸熟的。做圓子之前先在蒸籠底部或蒸架上鋪一塊大小剛好的圓子布,邊做邊把圓子放在上面,如果圓子的量比較多,沒有那麼多蒸籠和蒸架,就把做好的圓子先放在竹匾等器具裡待蒸。蒸熟出鍋的圓子在空氣中風乾十來分鐘,把微幹溫熱的圓子在事先炒熟的幹米粉裡滾上一圈,圓子就粘滿了乾粉,不會粘手,也不會相互粘連,經過此番處理的圓子稱作「壘沙圓子」,寓意圓圓潤潤,團團圓圓。「壘沙圓子」一般「冬節」日前一天做好,有俗規在沒有祭拜之前不能吃的。「冬節」當天先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平安如意,然後一家人歡聚一桌喝酒吃菜,彼此祝福。那個年代沒有用於存放食物的冰箱,「壘沙圓子」就放進口小腹大的陶製甏裡面,這樣的存放接觸到的空氣較少,不易被氧化腐蝕,圓子表面也不易開裂,可以吃個十天半月的。北風呼嘯,雪花紛飛日,這硬圓子放在土灶裡頭用火鉗架著烘一烘,那個滋味至今口水流涎。

吃完了「壘沙圓子」,又吃「送灶圓子」了。農曆臘月廿三是「送灶」節,那天家家戶戶都要恭送灶王爺上天庭參加年會,期望灶王爺在玉帝面前述職時多多美言,祈求來年避災納福。送灶神時要先祭拜一番,祭品與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湖州一帶都是用豆沙餡的甜圓子祭拜的,我家用黃南瓜圓子隆重祭送灶神。

鄉裡有民謠「廿三送灶,廿四撣簷塵」。送完灶神的第二天,家家戶戶大掃除,開開心心迎新年了。除夕日在灶頭上供上新的灶神像,放炮杖迎接灶王爺回來。然後祭祖,吃團圓飯,給小孩子發壓歲錢。

一路道來,所有的喜慶、做壽、祈福、祭祀等儀式裡,都離不開糕點,圓子乃其中之一。在織裡鄉村,還有許多的圓子品類,四月初八有用純糯米和「烏飯樹葉」汁水做成的「烏麻團」,食後夏蟲不叮咬;老人臨終有「轉床塌餅」,又稱「長壽圓子」,據說吃了身體健康,人們爭搶著吃;嬰兒第一次理髮有形狀很小的甜餡「剃頭圓子」,分發給村坊上幼兒吃,寓意成長過程友好同行。

南太湖平原孕育了厚重的傳統禮儀美食文化,更催生著人們念想各種「圓子」的鄉愁。

相關焦點

  • 葉助權|舌尖的記憶——山粉圓子燒肉
    山芋粉,用處很廣,可用來做芡,做成「門墩",粉卷子,粉條,粉絲等。在兒時的記憶裡,最難以抺去美味的當數山粉圓子燒肉了。
  • 安徽安慶美食「山粉圓子燒肉」,媽媽做的才最美味,你想學嗎?
    「山粉圓子燒肉」是安徽安慶傳統的地方名菜,口感粘而不稠、油而不膩、香脆可口。在無數安慶人心中,山粉圓子燒肉已經不再是一道簡單的家鄉菜,而是上升為關於鄉情的具體意象。要說山粉圓子是誰做的最美味,那當然是自己的媽媽。對於這樣一道傳統美食,你想學嗎?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味道:山粉圓子燒肉
    "而在我看來,家鄉的山粉圓子要比張志和的鱖魚更加美味多了。所謂"餘味繞梁,三日不絕。"山粉圓子燒肉是山粉圓子和紅燒肉的珠聯璧合,那麼我就先說說山粉圓子吧。山粉圓子的食材是山粉,山粉我們叫山芋粉,學名紅薯粉。
  • 媽媽味的肉圓子白菜湯
    就是媽媽曾經做給我們吃的菜。在我看來,一個人的吃食口味,其實跟媽媽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吃母乳時,媽媽講吃下的東西轉換成乳水。我們成長過程中,吃的東西也是媽媽按照她的想法做成的。所以,我們喜歡吃什麼,完全取決於媽媽做什麼。
  • 鄉愁——我的臺北記憶
    說實在的,離開臺灣45年了,在美國紐約喝著牛奶、吃著牛扒長大。回到臺北,深深感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滋味。日後,也沒有在臺灣做過規劃,雖然經常回來,但是都是回來演講,活動的場所無非是:機場+酒店+高級餐廳+會議室,因此我對臺灣,對臺北:非——常——的——不——熟——悉!在臺北,如果沒有GPS,我經常會迷路。
  • 滋味淮陰 | 親愛的綠豆圓子
    我在我味覺的記憶裡搜索了一下,不搜不知道,一搜不得了,淮陰的好吃的東西太多了!第一個讓我想起的就是我們淮陰的綠豆圓子。這是在我的記憶中排名最前的,認識最早的,印象最深的,也是離我家最近的一道美食。那會我認為這綠豆圓子是天下最好吃的東西。但這樣得到的食物,畢竟有蹭食的嫌疑,現在想想都有點自己瞧不起自己了。再說人家是靠這個做生意的,是要靠這個混飯吃呢。以後漸漸就不好意思去了,聞到那飄來的油香的味道,只有強忍著一次又一次把口中的分泌液強行咽下,閉著眼睛只聞油香的味道,而不管腹中的咕嘟咕嘟。
  • 經開區:品特色小吃 感鄉愁文化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是經開區重點打造的全域旅遊示範項目,主要以旅遊文化餐飲為主,融合現代元素,打造文化+旅遊+美食的網紅打卡點和旅遊目的地,在這裡可以品嘗到安順特色的小吃,感受「鄉愁」文化。「我們這邊有安順當地特色的絲娃娃,絲娃娃配菜我們有12種,還有裹卷、豆腐圓子、衝衝糕、還有洋芋粑這些都是挺受客人喜歡的,這邊的話客人來一般都必點絲娃娃,洋芋粑。」工作人員崔黎明說道。
  • 【家鄉菜】#56作品:團團圓圓的思鄉菜——糯米圓子
    每年春節來臨之際,安徽省合肥市及周邊鄉鎮的家家戶戶都會炸圓子、做蛋餃,圓子品種繁多:糯米圓子、掛麵圓子、綠豆圓子、山芋圓子、薺菜圓子、藕圓子、蝦包圓子等,年味也就是在這煙燻火燎中漸漸濃鬱。 小時候我們住在爸爸學校的宿舍中,那是蘇式的二層筒子樓,一層十二戶,沒有廚房,大家就把公共的走道陽臺利用起來,搭建自家的廚房,所以那時候是沒什麼隱私的,誰家吃的好,誰家做了什麼菜,通常全樓都會知道,現在想起來那是一段很快樂的時光,至少對孩子來說。
  • 湯糰or糰子?無錫人冬至吃什麼?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歲暮天寒,又到了冬至節氣吳地素來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更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有老無錫人說,冬至吃糰子也有無錫人說,冬至吃湯糰那麼你到底是哪一派呢?「糯米星人」的胃口,不論是湯糰、糰子還是粽子都做得有新意有不失傳統風味,她家的湯糰自然是好的,乾淨整潔,十分適合堂吃。
  • 川沙名點——鄉下大圓子
    >做圓子既是個體力活又是個技術活。一是搓粉時要有耐心,不能使蠻力而要順勢而為,以使糯米粉搓的既有糯性又有韌性、筋道;二是裹餡時,皮的厚薄要恰當且均勻,否者,在燒煮時很容易皮開餡露。所以,做圓子的當天,大人們常常一早就開始忙碌,剁餡、搓粉、裹制、燒煮……這些對於熱衷於肯德基、麥當勞的年輕人而言,顯然很難接受,讓他們吃,可以,讓他們做,不幹!
  • 匆匆那些年——記憶中的味道
    現代人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時間也跟著加快了旋轉的速度,讓那個我們這一群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吃著現代工業時代講究效率和各類快餐的同時,我們也漸漸失去了一種記憶中那熟悉而又遙遠的味道!
  • [申請申音]酒釀圓子
    講酒釀圓子是上海特產,上海周邊個人要跳起來了:憑啥?阿拉搿搭老早就有得吃了!   講酒釀圓子勿是上海特產,上海人會得賣帳伐:勒本地,無論是餐廳還是屋裡向,只要想吃酒釀圓子,幾乎是360度嘸沒死角個馬上到手,其他地方有得介便當伐?   講句實在閒話,一種吃個物事,原始產地,即使再講了高級點——提升到地理標誌,重要伐?
  • 【徐徐美食】薺菜圓子
    薺菜,吃法很多,可炒著吃,可包薺菜餃子、薺菜包子,還可燙鍋子吃,無論怎樣的吃法都喜歡。薺菜,更是做薺菜圓子的好食材。具體做法如下:1、除去根部和老的葉子,洗淨、淋幹水份;2、肥瘦相間的後腿肉,鉸成肉末,我昨天買了46元去皮的後腿肉,肥瘦比例約為1:1,做出來的薺菜圓子嫩,不板結,好吃;3、肉末裡加入新鮮雞蛋液(我放了四個雞蛋液)、生抽、耗油、鹽、胡椒粉少許、蔥薑末,順著一個方向攪拌均勻,讓肉攪上勁,不那麼散;4、淋幹水的薺菜用開水焯水,焯水的時候盆裡加少許鹽和油
  • 二媽的紅薯粉圓子,媽媽的紅燒子公雞
    二媽的紅薯粉圓子記得是14年的國慶節,回到上馬,這個我出生的地方。
  • 家庭廚藝秀 | 廬江的味道山粉圓子,你還記得這個味嗎?
    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來自網友@莫七投稿製作的美味山粉圓子燒肉山粉圓子燒肉是我從小到大最愛吃的一道菜,沒有之一。這道菜做法稍微複雜,可是味道卻是極好的。家裡只有外婆和媽媽會做,平常吃的也很少。一定要嘗嘗山粉圓子燒肉,那味道一定讓你難以忘懷。山粉就是紅薯粉,山芋粉。用紅薯粉做圓子,和豬肉一起燒。除了可以用豬肉,還能用雞肉。下面給大家說一說這道菜的做法。1.先要燒溫水,然後將幹山粉下鍋、炒熟,快速拌勻,不能爛,也不能硬,要柔韌筋道恰到好處,直到看不見白色的粉子顆粒再捏成扁圓狀。
  • 精緻甜食:紅糖糯米圓子,比多喝紅糖水強,女士請多吃
    精緻甜食:紅糖糯米圓子,比多喝紅糖水強,女士請多吃美味的食物還有養生的作用,這是我們現代人在吃東西時最注重的一點。紅糖糯米園子這種其實嚴格來說不算是特別的名貴,味道口感上也就是屬於甜品類的食物,但是它也是能夠有很不錯的滋養效果。
  • 芝麻臭豆腐、糙米圓子…這些桐廬美食你都吃過嗎?
    1950年出生的老徐,今年剛邁入古稀年的門檻,精神卻好得很。80年代初,30餘歲的老徐想著學點手藝來養家,於是轉身做起豆腐的營生,其中的艱辛,是後輩難以想像的,這豆腐一做便是30餘年,從未間斷。  芝麻臭豆腐是江南鎮一帶的地方風味食品,聞著臭而吃著香。芝麻臭豆腐一般沿用傳統的家庭作坊生產為主,但如今,這種依照傳統技藝製作的小作坊已愈來愈少。如今村裡只有老徐一家在做豆腐了。
  • 紅豆圓子 新年為啥一定好吃這個?
    能問問你們元旦都吃了啥不?我們家吃了這個!紅豆圓子!讓我先講個故事哈。下面三張照片是yahoo日本網站上找的。先聊聊霓虹國的習俗吧。為啥呢?因為我人生中第一次紅豆圓子就是小孩兒的時候在霓虹國吃的。而砸下來的年糕放進紅豆沙裡煮,這樣的搭配純粹是因為這麼做好吃。。。。。。(不是我編出來的哈,這個理由是官方的理由!為了好吃!)
  • 江津「芝麻圓子」獲獎背後∣鄒剛與他的連鎖餐飲布局和崛起
    2020年7月23日,在重慶萬豪酒店舉辦的「首屆『懷糧杯』巴渝小吃品鑑會(大賽)」上,代表江津參賽的鄒剛製作的「芝麻圓子」獲得最高獎——特等獎。這款200年歷史的名小吃脫穎而出的同時,傳承人鄒剛也成為聚光燈下的明星,而他作為「家和特色連鎖餐飲」創始人的身份,也引起行業內外極大關注和興趣。「1815年嘉慶年間,民間流傳的糯米圓子,到了師公羅燦雲這一代,他就進行了改良」。
  • 省級非遺《迎大蜡燭》源起寓意
    從此,東壟只迎大蜡燭,不迎龍燈成了規矩。  至明萬曆四年,擎大蜡燭活動已成規模,並逐漸形成一整套嚴謹的儀式流程。除夕前幾天,精心挑選「16個頭」操辦,16個頭從村中最年長者起往下選足男丁16人,如遇有人當年家中有過白事或爭訟在身,則舍之另取。規定老大為總管,老二負責取蠟燭芯,老三負責取聖水等等。正月初八收集各戶小蠟燭,初九澆制大蜡燭。澆制模具現仍沿用號有「鹹豐九年制」字樣的老木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