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圓子用純秈米、粳米粉做成,為了口感有時需要摻入少許糯米粉。每逢婚嫁喜事、建房上梁、生日做壽、送新客(「新客」是指第一次來家裡做客的小孩、新媳婦、新女婿)、開星官(十六歲成人禮和成年人逢九的年歲必舉辦的儀式)等大事情,都會做圓子。圓子有白、黃、青三種顏色,形狀多樣,有歡喜團、壽桃等花式。黃圓子是在米粉裡加入去皮蒸熟的老南瓜,青圓子則加入用南瓜藤葉子醃製的「青」。制「青」的程序很有講究,夏天南瓜自然生長時節,採一些南瓜藤上的嫩葉,清水煮熟後在冷水裡浸涼再濾幹,一層南瓜葉一層散石灰放入陶甏或缸裡,上面用石塊壓實,再注滿水,存放一兩年以上都不變質。做圓子時只要取出一點,洗淨石灰,擠幹水分,揉進粉團,做成的青圓子,碧綠清香,無論煮蒸多久都不會變色,要比艾葉制的「青」好多了。舉辦各類儀式用的圓子都是成對擺放,事先準備好粽葉,剪成兩個圓子大小的長方形,一白一黃、一白一青或一黃一青擺成對。圓子蒸熟後,隔天裝盤,一層一層壘成彩色的寶塔形狀。儀式辦完後,主家會把大部分的圓子分送給鄰居和親友,一直傳承至今,出發點是分享和祈福。
說了「送新客」習俗,還得說說織裡地域流行的「青白圓子送外甥」。新外甥第一次來外婆家,要比一般的「送新客」隆重得多,圓子做成青白兩色,一青一白擺成對裝成盤,這種裝圓子的盤俗稱「合子」。村裡普通人家新媳婦的嫁妝裡,也少不了由「箍桶匠」精工製作的「合子、條箱、粉桶」三樣擺放糕點用的嫁妝。富裕人家送外甥的排場更講究,有圓子、方糕、粽子等熟食,分別寓意著團圓、高升、包好,糕與粽子合在一起諧音為「高中」,祝福外甥在日後的考學、升遷上能「一舉高中」。裝熟食改用條箱,數量要比「合子」裝多出幾倍,條箱內擺上一圈用紅線穿起來的銅錢,這樣一次大排場的「送外甥」,得用一百多斤米,舊時百斤為「擔」,一次「送外甥」就要用上一擔半米。外甥回家後,村上人家和親戚家都會分到這些糕點。用青白圓子送外甥,寓意是孩子長大後清清白白做人。
除了新生兒「送外甥」,還有年底給外甥送元寶(用米粉做成元寶形狀,吹年糕時一併做成)的舊俗,外婆家一直要送到孩子年滿十六歲,因此「成人禮」後的元寶又稱「滿元寶」。元寶上面要放兩個超級大的「人口糰子」,一般要留到正月十五以後才吃。還有兩個普通的圓子,是要回給外婆家的,俗稱「回盤」。凡近親戚家都要送「滿元寶」,這一習俗是為小外甥祈福,希望他在富足平安的環境裡長大成人。
「冬至」(俗稱冬節)和「送灶」是農村的兩個大節,做圓子祭祖和「送灶」的風俗,傳承久遠。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冬節大如年」,但孩提時代對「冬節」的感覺,就是這段時間天天有圓子吃了,因為那時候的小孩是沒有如今那五花八門的零食可吃的,圓子就是稀罕物了。「冬節」並不像其他節氣有一個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公曆12月21、22、23日中的一天,在我們北半球是取一年中日照時間最短的一天為冬至日。文獻記載,冬至祭祖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唐宋時期,那時候,皇帝要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後,冬至逐漸也成為普通百姓人家祭拜祖先和神靈的日子,家裡老人們囑咐我們在「冬節」前後幾天裡儘可能不外出。
「冬節」前的一二天,家家戶戶都開始淘米、磨粉、做豆沙,「冬節」祭拜祖先定然用豆沙餡的甜圓子,同時也會做一些鹹菜餡、蘿蔔絲餡的鹹圓子。做硬圓子的前幾道程序自然跟前述的「糰子」一樣考究,只是圓子做好後的處理略微不同。首先圓子是蒸熟的。做圓子之前先在蒸籠底部或蒸架上鋪一塊大小剛好的圓子布,邊做邊把圓子放在上面,如果圓子的量比較多,沒有那麼多蒸籠和蒸架,就把做好的圓子先放在竹匾等器具裡待蒸。蒸熟出鍋的圓子在空氣中風乾十來分鐘,把微幹溫熱的圓子在事先炒熟的幹米粉裡滾上一圈,圓子就粘滿了乾粉,不會粘手,也不會相互粘連,經過此番處理的圓子稱作「壘沙圓子」,寓意圓圓潤潤,團團圓圓。「壘沙圓子」一般「冬節」日前一天做好,有俗規在沒有祭拜之前不能吃的。「冬節」當天先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平安如意,然後一家人歡聚一桌喝酒吃菜,彼此祝福。那個年代沒有用於存放食物的冰箱,「壘沙圓子」就放進口小腹大的陶製甏裡面,這樣的存放接觸到的空氣較少,不易被氧化腐蝕,圓子表面也不易開裂,可以吃個十天半月的。北風呼嘯,雪花紛飛日,這硬圓子放在土灶裡頭用火鉗架著烘一烘,那個滋味至今口水流涎。
吃完了「壘沙圓子」,又吃「送灶圓子」了。農曆臘月廿三是「送灶」節,那天家家戶戶都要恭送灶王爺上天庭參加年會,期望灶王爺在玉帝面前述職時多多美言,祈求來年避災納福。送灶神時要先祭拜一番,祭品與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湖州一帶都是用豆沙餡的甜圓子祭拜的,我家用黃南瓜圓子隆重祭送灶神。
鄉裡有民謠「廿三送灶,廿四撣簷塵」。送完灶神的第二天,家家戶戶大掃除,開開心心迎新年了。除夕日在灶頭上供上新的灶神像,放炮杖迎接灶王爺回來。然後祭祖,吃團圓飯,給小孩子發壓歲錢。
一路道來,所有的喜慶、做壽、祈福、祭祀等儀式裡,都離不開糕點,圓子乃其中之一。在織裡鄉村,還有許多的圓子品類,四月初八有用純糯米和「烏飯樹葉」汁水做成的「烏麻團」,食後夏蟲不叮咬;老人臨終有「轉床塌餅」,又稱「長壽圓子」,據說吃了身體健康,人們爭搶著吃;嬰兒第一次理髮有形狀很小的甜餡「剃頭圓子」,分發給村坊上幼兒吃,寓意成長過程友好同行。
南太湖平原孕育了厚重的傳統禮儀美食文化,更催生著人們念想各種「圓子」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