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之死引發的骨牌效應,讓蜀漢成為魏國的甕中之鱉

2020-12-20 元氣少女趙子龍

公元209年,赤壁大戰以孫劉聯盟勝利告終,劉備客居荊州,吃著東吳將士們打下的紅利賴著不走,甚至還準備一場長期的借貸拉鋸戰。其實,並不是劉備不想還,而是還了就沒地兒去了,諸葛亮告訴劉備要等,等一個人走,或者一個人來。

周瑜

公元210年,周瑜在準備攻取西川前夕暴斃,周瑜手下擔任功曹的龐統見仕途無望,於是改換門庭來到了荊州。孫權走了,龐統來了,諸葛亮告訴劉備,現在時機成熟了。荊州六郡作為赤壁之戰的果實,一直被劉備所佔,地理位置上阻隔了東吳西進擴張的戰略,讓孫權十分惱火。周瑜有意用軍事力量攻下荊州的,彼時的部隊規模來看,劉備完全不是孫權的對手,但是出於戰略同盟的角度來看,孫權只得默許劉備客居的做法。

諸葛亮

諸葛亮擔心的事情無非有二,其一,荊州若是送還,東吳勢力更甚。無論是土地、人口、稅負都是戰時重要的資源,荊襄六郡不僅經濟繁盛,人才賢士更是數不勝數,這對己方來說並非幸事。其二,周瑜曾也有西進的意圖,荊州剛好阻斷了江東和益州的聯繫,東吳想要西進就必須從北邊的南郡繞行,但行軍和補給線都會延長,不利於東吳西出。

所以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是「荊州萬萬不可歸還」,所以哪怕劉備後來隻身去做了上門女婿,荊州依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巋然不動。

龐統

諸葛亮要取西川,周瑜也要取西川,那就看誰先咯?顯然,經過赤壁之戰洗禮的東吳軍隊統戰能力更強,經孫權批准,周瑜組織好軍隊在江陵集結,但在出發前突然病卒,此次行為才就此作罷。儘管如此,劉備和諸葛亮還不敢貿然西進,直到龐統到來。

龐統到來,這盤棋才真正被盤活。

赤壁之戰
劉備得益州
關羽被殺

雙軍師陣容

劉備能有兩個軍師,就能做到內外兼顧,整個集團實力能得到質的飛躍。之前有徐庶和諸葛亮搭配,僅一年內,荊州兵力規模從幾千人變成數萬人,人才如馬良、馬謖、伊籍、向朗、陳震、蔣琬、魏延、霍峻等人相繼歸附。「臥龍鳳雛」的名號在荊襄知名度較高,更有司馬徽的一句「臥龍鳳雛得一人天下可安」的廣告效應,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歸附。劉備集團一時間人才濟濟,提前完善了儲才計劃,其中有很多人在益州之戰中發揮了卓著的貢獻。

龐統

諸葛亮和龐統相識,自知龐統才能不在自己之下,軍政業務相當熟練,由他輔佐劉備自然萬無一失。這樣一來,諸葛亮可以保荊州穩固,龐統可為西進進策,二人相輔相成可共創大業。

可惜的是龐統只為劉備集團服務了5年時間,就在雒城身亡。龐統之死,給了劉備集團巨大的打擊,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讓蜀國成為了魏國的甕中之鱉。

荊州攻防轉移

劉備身邊沒有軍師,諸葛亮前去益州補位,關羽領荊州軍政,無人能對其加以限制,以致於貿然對襄陽發起進攻,將荊州戰線拉長了幾百裡。關羽進軍太過深入,甚至危及到曹操的都城許縣,使得魏國不得不調重兵來阻擊關羽。

關羽

諸葛亮在荊州時,主導聯吳抗曹,三個國家在荊州處於一種戰略平衡,互不侵犯狀態。魏國和蜀國要打就在漢中打,魏國和吳國打就在合肥打,都未波及荊州這個三角緩衝地區,三邊關係都相對緩和。

而關羽打破了平衡,荊州攻守易型,蜀國主要的戰略重心在漢中地區,上庸、江陵、公安等地區兵力不足以支撐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如若出兵而後戰役失敗,上庸三郡早晚易主,於是孟達拒絕了關羽出兵的要求。

前線無軍師可用

法正在漢中之戰立下大功,用計奪取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名聲在蜀中大震。法正在為蜀國並沒有效力多久,漢中獻計之後只三年的時間就去世了。龐統、法正的接連去世,給了劉備很大的打擊。

每次出徵,都有諸葛亮坐鎮中央,負責中間統籌協調工作,保障後勤無憂。開始諸葛亮在荊州坐鎮,龐統隨劉備出徵益州,後諸葛亮坐鎮成都,法正隨劉備出徵漢中,二人盡損,前線再無軍師可用。等到了伐吳之時,劉備帶在身邊只有馬良等人了,論軍略智謀,很難達到龐統、法正他們一線謀士的水平,也間接導致伐吳失敗。

蜀漢北伐無望

蜀國堅持北伐,諸葛亮只能親自上陣,六出祁山,懷揣著光復天下的志向。北伐無望並不是指軍事、武器裝備比不上魏國,而是北伐之路遙遙無期,自從荊州易主,蜀國唯一能出兵北伐的路線只能從祁山方向出兵,一來路線艱險,二來糧食不好運轉,常年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如果當年龐統不死,諸葛亮坐鎮荊州,魏國就不會把蜀國軍隊壓制在蜀中地區,諸葛亮也不會只有一天北伐路線可選。反觀東吳北伐前後十幾次,都因為戰事失利才作罷,如果蜀國能從荊州北上,在局部戰役中還是有和魏國一戰之力的。

丞相事必躬親

諸葛亮事必親躬,軍政大小事務都要過丞相之眼,《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公夙興夜寐,二十罰已上,皆自親覽。」就寫出諸葛亮對一應事務謹小慎微,這樣高強度的壓力讓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諸葛亮在國內經濟、法律、稅賦、水利、就業等方面都極為重視,也為此蜀國內政做出巨大貢獻,在軍中更是「不望治事」。

如果能像早期龐統尚在之時,二人與諸葛亮同理事務,使得軍政分開,也給諸葛亮減輕不小壓力。諸葛亮後期就是因為一個人獨木難支,事事親力親為,最後積勞成疾,病重逝世。

劉備從起兵以來,最為缺乏的就是軍師和謀士,徐庶、龐統、法正相繼離去,可謂是天不興劉。諸葛亮僅憑一人之力,東奔西走,死後給蜀漢續命三十年也算「盡人事,聽天命」,正應了司馬徽的那句「雖得明主,不得其時」。

相關焦點

  • 龐統之死,根本原因是什麼?與諸葛亮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不知道龐統來這裡的危險嗎?為什麼不制止呢?其實這是諸葛亮故意為之。當我們看三國演義時,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凰雛,得一人,能得天下」,而劉備既收入在帳下,為什麼最終會失敗。龐統敢於冒險,與諸葛亮的謹慎形成鮮明對比。從西川之戰可以看出,龐統對於劉備來說都是危險的,也就是冒險的策略。
  • 若龐統、法正不死,李嚴不廢,此三人誰能替代諸葛亮擔起蜀漢丞相之職?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若龐統、法正不死,李嚴不廢,此三人誰能替代諸葛亮擔起蜀漢丞相之職?歷史原本是不可以假設的,但讀史者會有偏好,往往會對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發出不同的感嘆,而這種感嘆的未盡之意,則往往是諸多的「假如」。
  • 龐統是否虛有其名?假如龐統不死,加上此人定能助劉備匡扶漢室
    龐統,一個直接導致了蜀漢集團由盛轉衰的重要人物,也由於他的去世,產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為什麼這麼形容呢?因為如果龐統沒有在落鳳坡去世,那麼劉備就不會讓諸葛亮等人入川,那麼荊州也不會丟失,關羽也不會兵敗身亡。
  • 龐統之死:看透劉備
    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
  • 龐統之死
    龐統之死劉備方準備在酒席上暗殺掉劉璋,沒有得逞,那就只有再尋找下一個機會。劉備佯攻張魯,走到半路(葭萌關)就按兵不動了。    恰此時,張松暗通劉備的「賣主」信件被劉璋截獲,導致劉備的計劃徹底敗露。劉璋大怒,斬了張松,與劉備反目。那麼,劉備作為實力上的弱勢方,又失去了行動上的「先動優勢」,打下去他就是敗的,這可怎麼辦呢?騎虎難下。
  •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歷史應該如何走向?
    在落鳳坡死的不可能是臥龍,而即便是臥龍,活著的龐統也不可能打贏司馬懿。龐統法正和諸葛亮是劉備帳前的三大謀士。這三者也都有自己的謀略特點,諸葛亮善於守城,治國安邦,理政。而龐統和法正則重在出奇計,可以說是戰略突破型人才,其中也包括戰術性的突破,所以在穩定後方的時候,劉備首選諸葛亮。
  • 多米諾骨牌效應:我的天哪!一個韓某某毀掉一座城的?
    4月24日,「最難啃的硬骨頭」重症、危重症也隨之清零,這是一個喜大普奔的好消息……這是一場生命之戰,尊嚴之戰,全民之戰,無硝煙之戰終於取得勝利。在全國大範圍疫情都已經得到控制之後,黑龍江突然出現了反彈。武漢已經0增長,但是我的大哈爾濱卻發生了一些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 龐統詐死!司馬懿和龐統誰更厲害?
    龐統36歲的時候,死於張任的埋伏之下,有後人認為龐統是詐死,其實他的身份是司馬懿。這一說法只是後人的猜測,並沒有真實依據。歷史上,龐統和司馬懿是兩位不相關的人。司馬懿足智多謀,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倆人過手的時候比較多一些。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卒於公元251年。司馬懿是魏國的一員大將,為曹操攻打劉備屢次獻計。
  • 他能預測諸葛亮身死五丈原,又能預料到蜀漢的敗亡?
    導語:今天小編為大家解讀的是三國時期中一位隱藏極深的謀士,他能夠預測諸葛亮身死五丈原,又能預料到蜀漢的敗亡,那麼他究竟是誰呢?說起三國時期,多多少少都會對它有所了解。東漢末年,三國形成了鼎立的局面,魏蜀吳三分天下成了犄角對峙的形勢。
  • 揭秘三國:假如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讓龐統來輔佐劉備,能一統三國嗎?
    不過很多人可能對龐統此人並不熟知,畢竟他為蜀國效力不久就英年早逝於落鳳坡,但是龐統的才能確是可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之一。龐統能否一統三國諸葛亮並沒有帶領蜀國匡扶漢室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那麼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蜀國能夠在龐統的帶領下統一天下嗎?
  • 龐統之死:看透劉備後精心策劃了一場自殺!
    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漾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
  • 赤壁之戰後,魏國佔天時,東吳據地利,蜀漢有人和,誰的優勢最大
    一方面由於曹操都是北方將領,士兵也都是北方人士,不論是身高還是氣力都是比南方的劉備孫權更高大勇猛;第二官渡之戰後到赤壁之戰,這期間已經有接近10年的時間讓曹操屯田養兵,招賢納士,使得曹魏政權的人才儲備、後勤供應等都是很充裕,只要假以時日積累就可以再次揮軍南下;第三魏國佔得天下十三州的一半,國土面積比起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大,這樣的實力是壓倒性的,有資料顯示當時魏國國土面積為291萬平方公裡,人口近500
  • 三國人物之蜀漢風採
    三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其中後人最喜愛的人物多集中在蜀漢政權,桃園結義、單騎救主、三顧茅廬、水淹七軍等生動的故事家喻戶曉。本文還原歷史,為讀者講述真實的蜀漢人物。劉備得到劉琦、諸葛亮、龐統等荊州集團的幫助,先後攻取荊州、益州和漢中。尤其是漢中之戰,劉備軍第一次大破曹操大軍,達到人生軍事生涯巔峰。不過由於其戰略失誤,導致荊州失陷,猇亭慘敗,使《隆中對》的方略化為泡影。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伐滅蜀國,為自己篡位進一步做準備。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
  • 歷史上的龐統之死
    在當地呆了一年之久也沒有任何攻打張魯的行動。龐統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認為時間拖得越久,越容易引起劉璋等人的懷疑,於是對劉備說:「主公,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我這裡有上、中、下三條計策,任你挑選。如果再繼續猶豫不前,大家遲早都會陷入危險之中,真的不能拖延下去了。」上策:暗中挑選精兵,晝夜兼程去偷襲成都,劉璋這家話是個慫逼,又沒有對我們有所防備,成都可以一舉而定。
  • 除了魏國和蜀漢的守城大將,你知道東吳的守城名將嗎
    在三國中,似乎永遠都是魏國和蜀漢之間的戲份多,東吳的戲份少。對於魏國和蜀漢的名將、名臣,大家都知道的不少,然而吳國的名將相對有感的則少得多。但客觀來說,儘管《三國志》將蜀志放在吳志之前,《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但都改變不了吳國才是三國中第二強國的事實。
  • 龐統那麼快就戰死了,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
    眾所周知,臥龍先生諸葛亮,是劉備身邊的第一謀臣,以其諸葛亮的功勳,成為蜀漢集團耀眼的政治明星。而這句話中提到的鳳雛,則是協助劉備入川的軍師中郎將龐統,可惜雒縣一戰,龐統不幸身中流矢,英年早逝。龐統在劉備集團效力的時間有限,也並沒有特別著名的功勞,可他卻能與蜀漢重臣諸葛亮齊名,這是為什麼呢?
  • 龐統之死,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精妙的一筆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
  • 探究蜀漢滅亡最後時光,張飛之子是最大叛徒
    曾經五虎上將為之奮鬥一生的蜀漢大業、曾經諸葛亮為之殫精竭慮的蜀漢前程,都在這一刻化為烏有。不知道這些英雄泉下有知會不會氣死過去……公元219年,幾經輾轉的劉備等人已經在蜀川站穩了腳跟,並且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這一年,蜀、魏雙方爭奪漢中的一場局部戰役——定軍山爭奪戰中,蜀漢老將黃忠斬殺魏將夏侯淵,奪得漢中之戰的關鍵勝利,為蜀漢成功奪取漢中立下奇功。曹軍主將夏侯淵被斬殺,使得曹軍一路潰散,連夏侯淵的屍首也扔在了戰場上。得知此事的夏侯氏(張飛妻子)央求張飛厚葬夏侯淵,張飛從之。
  • 龐統死於張任之手?真實的歷史可不是這樣,射殺他的其實另有其人
    龐統之死對劉備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甚至可以說蜀漢日後的若干重大事件都和龐統之死有較大的關係,原因就在於如果龐統不死,趙雲和張飛依然會入川,但是諸葛亮留守荊州的可能性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