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9年,赤壁大戰以孫劉聯盟勝利告終,劉備客居荊州,吃著東吳將士們打下的紅利賴著不走,甚至還準備一場長期的借貸拉鋸戰。其實,並不是劉備不想還,而是還了就沒地兒去了,諸葛亮告訴劉備要等,等一個人走,或者一個人來。
公元210年,周瑜在準備攻取西川前夕暴斃,周瑜手下擔任功曹的龐統見仕途無望,於是改換門庭來到了荊州。孫權走了,龐統來了,諸葛亮告訴劉備,現在時機成熟了。荊州六郡作為赤壁之戰的果實,一直被劉備所佔,地理位置上阻隔了東吳西進擴張的戰略,讓孫權十分惱火。周瑜有意用軍事力量攻下荊州的,彼時的部隊規模來看,劉備完全不是孫權的對手,但是出於戰略同盟的角度來看,孫權只得默許劉備客居的做法。
諸葛亮擔心的事情無非有二,其一,荊州若是送還,東吳勢力更甚。無論是土地、人口、稅負都是戰時重要的資源,荊襄六郡不僅經濟繁盛,人才賢士更是數不勝數,這對己方來說並非幸事。其二,周瑜曾也有西進的意圖,荊州剛好阻斷了江東和益州的聯繫,東吳想要西進就必須從北邊的南郡繞行,但行軍和補給線都會延長,不利於東吳西出。
所以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是「荊州萬萬不可歸還」,所以哪怕劉備後來隻身去做了上門女婿,荊州依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巋然不動。
諸葛亮要取西川,周瑜也要取西川,那就看誰先咯?顯然,經過赤壁之戰洗禮的東吳軍隊統戰能力更強,經孫權批准,周瑜組織好軍隊在江陵集結,但在出發前突然病卒,此次行為才就此作罷。儘管如此,劉備和諸葛亮還不敢貿然西進,直到龐統到來。
龐統到來,這盤棋才真正被盤活。
雙軍師陣容
劉備能有兩個軍師,就能做到內外兼顧,整個集團實力能得到質的飛躍。之前有徐庶和諸葛亮搭配,僅一年內,荊州兵力規模從幾千人變成數萬人,人才如馬良、馬謖、伊籍、向朗、陳震、蔣琬、魏延、霍峻等人相繼歸附。「臥龍鳳雛」的名號在荊襄知名度較高,更有司馬徽的一句「臥龍鳳雛得一人天下可安」的廣告效應,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歸附。劉備集團一時間人才濟濟,提前完善了儲才計劃,其中有很多人在益州之戰中發揮了卓著的貢獻。
諸葛亮和龐統相識,自知龐統才能不在自己之下,軍政業務相當熟練,由他輔佐劉備自然萬無一失。這樣一來,諸葛亮可以保荊州穩固,龐統可為西進進策,二人相輔相成可共創大業。
可惜的是龐統只為劉備集團服務了5年時間,就在雒城身亡。龐統之死,給了劉備集團巨大的打擊,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讓蜀國成為了魏國的甕中之鱉。
荊州攻防轉移
劉備身邊沒有軍師,諸葛亮前去益州補位,關羽領荊州軍政,無人能對其加以限制,以致於貿然對襄陽發起進攻,將荊州戰線拉長了幾百裡。關羽進軍太過深入,甚至危及到曹操的都城許縣,使得魏國不得不調重兵來阻擊關羽。
諸葛亮在荊州時,主導聯吳抗曹,三個國家在荊州處於一種戰略平衡,互不侵犯狀態。魏國和蜀國要打就在漢中打,魏國和吳國打就在合肥打,都未波及荊州這個三角緩衝地區,三邊關係都相對緩和。
而關羽打破了平衡,荊州攻守易型,蜀國主要的戰略重心在漢中地區,上庸、江陵、公安等地區兵力不足以支撐這麼大的戰略行動,如若出兵而後戰役失敗,上庸三郡早晚易主,於是孟達拒絕了關羽出兵的要求。
前線無軍師可用
法正在漢中之戰立下大功,用計奪取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名聲在蜀中大震。法正在為蜀國並沒有效力多久,漢中獻計之後只三年的時間就去世了。龐統、法正的接連去世,給了劉備很大的打擊。
每次出徵,都有諸葛亮坐鎮中央,負責中間統籌協調工作,保障後勤無憂。開始諸葛亮在荊州坐鎮,龐統隨劉備出徵益州,後諸葛亮坐鎮成都,法正隨劉備出徵漢中,二人盡損,前線再無軍師可用。等到了伐吳之時,劉備帶在身邊只有馬良等人了,論軍略智謀,很難達到龐統、法正他們一線謀士的水平,也間接導致伐吳失敗。
蜀漢北伐無望
蜀國堅持北伐,諸葛亮只能親自上陣,六出祁山,懷揣著光復天下的志向。北伐無望並不是指軍事、武器裝備比不上魏國,而是北伐之路遙遙無期,自從荊州易主,蜀國唯一能出兵北伐的路線只能從祁山方向出兵,一來路線艱險,二來糧食不好運轉,常年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如果當年龐統不死,諸葛亮坐鎮荊州,魏國就不會把蜀國軍隊壓制在蜀中地區,諸葛亮也不會只有一天北伐路線可選。反觀東吳北伐前後十幾次,都因為戰事失利才作罷,如果蜀國能從荊州北上,在局部戰役中還是有和魏國一戰之力的。
丞相事必躬親
諸葛亮事必親躬,軍政大小事務都要過丞相之眼,《諸葛亮傳》中記載「諸葛公夙興夜寐,二十罰已上,皆自親覽。」就寫出諸葛亮對一應事務謹小慎微,這樣高強度的壓力讓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諸葛亮在國內經濟、法律、稅賦、水利、就業等方面都極為重視,也為此蜀國內政做出巨大貢獻,在軍中更是「不望治事」。
如果能像早期龐統尚在之時,二人與諸葛亮同理事務,使得軍政分開,也給諸葛亮減輕不小壓力。諸葛亮後期就是因為一個人獨木難支,事事親力親為,最後積勞成疾,病重逝世。
劉備從起兵以來,最為缺乏的就是軍師和謀士,徐庶、龐統、法正相繼離去,可謂是天不興劉。諸葛亮僅憑一人之力,東奔西走,死後給蜀漢續命三十年也算「盡人事,聽天命」,正應了司馬徽的那句「雖得明主,不得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