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契梁武帝之問

2021-02-12 香海禪心


不契梁武帝之問

 

達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八年(是年三月改元大通,即公元527年9月21日),從印度航海到了我國的廣州。

廣州刺史蕭昂,打聽到航海而來的印度和尚,是印度異見王的叔父,同時又是印度佛教禪宗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的繼承人,所以,他便鄭重其事的照拂著,並飛報朝廷,請示意旨。

梁武帝是極其尊崇佛教的,國內的高僧大德,他都唯恐羅致不及,現在印度一位這樣的大和尚,航海而來,使他更為歡迎了。

於是,梁武帝立即下了一道詔書給廣州刺史蕭昂說:「著妥善護送法駕來京,朕當於正殿晤對。」

廣州刺史蕭昂,奉到梁武帝的詔書,他當然只有恭謹的侍候達摩,北上入京。

那是這一年的十一月初一日,達摩到達了建業(南京),在行館裡休息了很短的時間,梁武帝便派遣法駕接入宮中,梁武帝迎候於大殿的丹爆上,寒暄一番過後,一幕留給後世幹幾百年的大公案,便從而展開著,那就是梁武帝和達摩祖師一席問答。

首先,梁武帝的面貌,表現著矜持的神情而問著說:

「請問大師!我曾經建造了許多寺廟,也抄寫了許多佛經,更剃度了許多比丘和比丘尼,究竟有些什麼功德?」

達摩祖師很嚴肅的回答說:「任何功德都沒有!」

梁武帝聽到這樣不如己意的回答,便現著不愉快的語氣追問者:

「何至於全無一點功德呢?」

達摩說:「這一些行為,都不過是人天小果,還是有漏之因;這就好像影兒隨著實體,影兒的形相雖有,但是影兒的本身,卻是沒有實體的。」

梁武帝又問著說:「要怎樣才是真功德呢?」

達摩回答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達摩祖師的答話是對的,所謂功德,一定要自己淨其智慮,空其實體,不著功德之想,然後才可以定功德,所謂「不,不求,何用不減」,否則便是貪圖功德,如《左傳》所謂「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不亦誣乎!」凡事而至於貪!便一切都完了,還有什麼功德之可說。

可是,梁武帝竟不能了悟妙義,第二個無意義的問題又提出了,他說:

「如何才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簡切的回答他:「廓然無聖!」

梁武帝有點懊惱了,他提高語調乾脆的問著:

「對朕者誰?」

「不認識!」達摩也只有簡單的答了這三個字。

這一席對話,據所有禪宗的典籍,都是同樣的記載說:

「帝不悟,即罷去,尊者知其機緣不契,潛以十九日去梁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尋至洛邑,實當後魏孝明帝正光之元年也」(此年為公元520年,與來時不符,待考正)。

這段記載,拿現代語意來解釋,便是達摩和梁武帝的晤談,算是話不投機了,「話不投機半句多」。於是,達摩便只有離去梁地,渡過長江,而北走拓跋氏的魏國了。

這邊的機緣不合,又看那邊的機緣如何?在朝者不合,且看在野者怎樣?如今不合,還有永無窮盡的將來呢?所以達摩的渡江而去,實在是行者應取的行徑。

達摩的師傅般若多羅尊者,分明說過,震旦的機緣,要到他入寂60年以後,才會成熟;可是,現在是60年了,而震且的國王,竟是這麼的話不投機,難道是師傅的預言錯了嗎?以當時達摩的際遇來說:確實有些像錯了,然而以千幾百年後的後世來看:卻是千真萬確的。

因為,假設當日的梁武帝,不是問及那些愚蠢的問題,那麼,達摩的回答,也就不會是那麼沒趣味欠幽默的說話了。

兩方的對話如果投機了,梁武帝也開悟了,佛理也契入了,梁朝和武帝的佛教歷史,都不會是那麼寫的,就是我國整個的歷史,也許不會是這樣寫的。

話為什麼要這樣的說呢?因為,我國的人們,從古以來,總是「我執」太重,一切都是唯我主義,自己覺得:只有我才是智慧,別人都是愚蠢,所以,梁武帝這個「智慧之王」,他以為他起了許多寺廟,抄了許多佛經,度了許多僧尼,便會功德巍巍,生生世世,都可以享受這功德的果實,生生世世都會做著「智慧之王。」

想不到一盆冷水,被達摩兜頭一灌,使他冷了半截,自己早就沉不住氣,就要發洩了。

所以,他才問那「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的問題,達摩祖師的第二盆冷水又潑了下來,梁武帝這才真的沉不住氣了,那句「對聯者誰」的大蠢話,竟破口而出,而達摩的第三盆冷水,還是毫不留情的倒灌著。

這麼一來,便當然只有「帝不悟,即罷去」了。實在的說:「真諦乃所以明非有,而俗諦乃所以明非無,非有非無,非真非假,非善非不善,即是聖諦第一義。」

換句話說:就是什麼都「沒有」,也都不是「沒有",讓「沒有」和「有」,成為一件事,這就是第一義,那又豈有功德之可言。

其實,這只是一個圈子,必須跳出;這只是一桶黑漆,必須打破;凡是聰明的人,總是喜歡弄點圈套的,伶俐的人,有時也會跌到漆桶內,陷在圈套裡,梁武帝竟於不知不覺的當中,作了這些聰明者的代言人。

關於達摩祖師和梁武帝這回的對話,雪竇和尚,還有一段頌詞說:

「聖諦廓然,何當辨的?對朕者誰?還雲不識,因茲暗渡江,豈免生荊棘?闔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休相憶!清風匝地有何極?師顧左右雲:這裡還有祖師麼?自雲:『有』,喚他來與老僧洗腳!」

這段頌詞,實在頌得相當的好,那是知道達摩的心事,明了達摩的行跡。達摩渡海東來,原是希望供人呼喚,但畢竟沒有人呼喚他,原想在震旦國裡,有些作為,但畢竟是渡海來,渡江去,一點作為也沒有。

於是,他便要面壁了,這一面壁,一面就面了九年,這九年的行跡真太偉大了!他啟發了我國佛教禪宗的先聲,作了我國宋代理學的先河,而完成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這意義是重大的。



相關焦點

  • 靈素之問|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
    靈素之問 | 生機千年誤靈素之問 | 七傳者死,間藏者生靈素之問 | 真氣從之當如何靈素之問 | 針灸學與醫經理論靈素之問 | 疾病定義與陰陽理論靈素之問 | 寒熱之間,只隔一線靈素之問 | 醫經:理論一統傾向的演道與背道靈素之問 | 不可跨越的系統層次邊界與理論的局限
  • 問 卜 不 如 問 心
    問 卜 不 如 問 心常言道「窮算命富燒香」,這個「窮」並非單純窮困潦倒的窮,而是精神不能自主、
  • 川大「靈魂之問」,你可能沒問過,但不可能沒想過
    還是逐漸適應大學生活的你幾年青春時光走下來心裡怎會沒有過小九九怎麼沒有思考過:「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去向何方」愛情、友情、師生情學業、事業和作業好多都是未知,好多都需要答案而答案,只有經歷過的人能告訴你來吧,看看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靈魂之問
  • 靈素之問|長夏的來歷
    司馬遷他爸爸,太史公司馬談有【六家要旨】其中提到陰陽家: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 靈素之問 | 傷寒「二種」
    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本以陰為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以病於諸病之中,最難為療。陰陽二病,陰尤可憂耳,時聞有此病而多倉卒死者不少,或由診候不能精審,方藥未達指歸,飲食乖宜,寒溫失節,故致爾,自心不全甄別,他醫難得精妙,與其療也,寧可任之。但能滋味適寒溫,將理中間冷暖,守過七日,此最為得計。
  • 小惡魔提利昂之問
    相信大家對龍母與囧雪諾初次見面的情景記憶一定無比的深刻:剛一見面,彌桑黛便鏗鏘有力地如報菜名般的說出了龍母的一大堆霸氣頭銜——坦格利安家族的「風暴降生」丹尼莉絲、鐵王座合法繼承人、不焚者、安達爾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國統治者、全境守護者、大草原上的卡麗熙、碎鐐者、龍之母,致使囧雪諾和洋蔥騎士當場懵圈。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無錫工商名人)匡仲謀 / 曹興泉
  • 靈素之問 | 熱病陰陽交並釋義
    按《傷寒論》雲「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前人解釋陰陽交,認為這是「陽邪交入於陰分,消耗陰氣所致,故名。屬危重證候。」如果陰陽交在這裡分別指代「陽邪」「陰分」「陰氣」,則「陽邪」指「熱邪」,「陰分」指病位,「陰氣」指代津液,殊為不類,且「並陰」與「並陽」以及陰陽進退,無法依此解釋。
  • 科學網—從「李約瑟之問」說起
    「李約瑟之問」提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科技史學者試圖通過追溯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或尋找答案,或提出質疑。由「李約瑟之問」引發了「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科學」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然而,我們做科技史研究的意義並非為了爭辯這個問題的結果。
  • 觀落陰 問亡之親人
    第二種觀落陰:問亡通過信眾提供過世親人的資料,例如死亡時間、姓名、去世前的住址等,拿到這些信息後,降下玄師,再到下面查亡魂具體是在什麼地方,通過以上的信息去找到亡人,詢問一些信眾想要問的問題。陰曆十月初一恰逢寒衣節,陰曆十月十五是一年的最後一個鬼節之下元節。
  • 新華社在臺記者遭遇「年度之問」:兩岸打不打?
    與大陸親友隔海交流時,被問到最多的就是:什麼時候回?君問歸期未有期。我的回答都是:回不去。為何回不去?表面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其實是民進黨當局以疫情為藉口,阻撓限制包括新聞交流在內的兩岸正常往來。2020年2月初,臺方以疫情為由宣布自2月6日起禁止大陸籍人員入境,導致本應於當月下旬「接棒」的下批駐點記者無法赴臺。
  • 在交際中,不該問的,即使你想問也不要問
    千萬別問他人的隱私,如「哪年出生的」、「你一個月掙多少錢」、「你為什麼還不結婚」等。打聽這些個人隱私的問題極易惹人反感,甚至導致「戰爭」爆發。因此,在你打算問對方某個問題的時候,最好先在腦中過一遍,看這個問題是否會涉及對方的個人隱私,如果涉及了,要儘可能地避免,這樣對方不僅會樂意接受你,還會因你在應酬中得體的問話和輕鬆的交談而對你產生好印象,為繼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地說,在日常交際中,應該避免問:女士的年齡,工作情況和經濟收入,家庭內務和存款,夫妻感情,身體情況,不願意公開的工作計劃,不願意為人所知的隱秘等。
  • 「問」之闡釋——從現象學與詮釋學的觀點看
    設問的方式如何影響人們的理解以及問本身的有效性?不同類型的問如何反映出發問者與世界和他人打交道的不同方式?不管是以理論化的方式解釋世界還是以實踐的方式改變世界,只有具備對「問」的自覺才會把我們引入對上述問題的追問。這種就「問」本身而進行的追問是哲學之問不同於其它之問的特點之一。因為哲學之問首先是以超乎尋常的方式「對超乎尋常的東西作超乎尋常的發問」①。
  •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回周瑜,孫權為什麼不聽託孤之臣勸降?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為什麼不聽託孤之臣勸降?
  • 君子之道:我們只要「憑良心」,一切只問應該不應該
    並且九四與初九不相應。但是它的爻辭很好。九四爻辭「可貞,無咎」。在無妄的大環境裡面,只要正固無妄的信念,就沒有災難。由此可見,一切都是靠自己。不管別人怎麼樣,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應該做的我就去做,不問結果怎麼樣。九四小象「可貞無咎,固有之也」。人天生就是有良好的德性。我們可以從小孩身上發現,雖然吵吵鬧鬧,但是他很少動歪腦筋。
  • 【三國謀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 屈原的天問與約伯的上帝之問
    自漢太史公司馬遷及王逸肯定《天問》是屈原之作以後,歷代認真懷疑《天問》作者的學者極少。但清末民初以後,情況就很不相同了。在近代學者中,胡適就是其中之一。胡適在《讀楚辭》中說,「《夭問》文理不通,見解卑陋,全無文字價值」。他也同時斷定《天問》「為後人雜湊起來的』。但孫作雲卻很不客氣地說,胡適跟朱熹一樣,患了同樣的毛病,凡是《天問》中看不懂的,他們「都認為是胡說」。
  • 喻鎮榮/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陶企決策參考)
    陶衛網、陶瓷資訊報聯合出品 金舵瓷磚冠名文/陶衛網總編、陶瓷資訊報社社長喻鎮榮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談孫策人才觀的現實意義三國中的江東霸業開創者孫策豪爽坦蕩、英勇無畏,人稱「小霸王」。他去世前當眾果斷的把大權交給弟弟孫權,並對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與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孫策的說法是極有眼光和遠見的,他對自己和孫權的長短優劣都看得清清楚楚,足可謂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孫策還回復哭泣而不放心的母親說:「弟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 你們該去問郭川,不該問我
    我對帆船運動一無所知,問了一些幼稚甚至愚蠢的問題,他都一一耐心作答。      採訪結束後,我寫了一篇通訊《中國「奧德賽」揚帆待航》。我們後方的一個同事看了稿子後,通過微博私信(那時還沒有微信)和我說:「這個瘋子,難道就永遠在海裡航行不上岸嗎?」  我覺得郭川是個命中注定上不了岸的男人。雖然他在第一次接受我採訪時說:「在水裡拼搏,是為了將來在岸上更好地牽手生活。」
  • 湖北之問:為什麼是合肥?
    近日,《湖北日報》報導組輾轉數千公裡,奔赴深圳、東莞、合肥三地,在對話政府、高校後,發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湖北是科教大省,但科教大省並不等於科教強省,創新資源並不等於創新優勢。」報導指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徵程,挑戰前所未有,決心亦前所未有。全文如下,一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