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朝,你首先會想到什麼?秦始皇?胡亥?焚書坑儒?大興土木?還是秦始皇的身世之謎?
秦朝距今已有兩千多年,且持續時間較短,從秦國到秦王朝,秦用了大約九年的時間,而秦帝國沒有像嬴政所設想的一樣,可以傳至百世,萬世而不絕,秦帝國僅僅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便走向滅亡。然而,「祖龍雖死魂猶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帝國卻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5年睡虎地秦簡的出土,為研究秦朝的法律、政治、經濟等方面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再到2002年裡耶秦簡的出土,填補了《史記》的空白,讓世人了解到秦帝國是如何運行的;再到2008年嶽麓書院秦簡的問世,該秦簡對於秦朝的律令研究、戶籍研究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很多學者都對秦王朝進行過探究,但是有很多是基於某一朝的制度來研究秦制。雖然秦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對後代的王朝的制度構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如果完全基於某一朝代的制度,推導出秦朝的制度也是一樣的,其實並不合理。
而劉三解在對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嶽麓書院秦簡以及《漢書》等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對秦朝制度的研究——《秦磚:大秦帝國興亡啟示錄》,《秦磚》展現給世人一個不一樣的大秦帝國,一個與我們認知中不同的大秦帝國。
有學者認為,秦制是秦朝稱帝的必不可少的存在,而劉三解在《秦磚》中卻指出,秦制是秦王朝的催命符。那麼,秦制究竟是興了秦帝國,還是毀了秦帝國呢?為何要這麼說呢?他又在《秦磚》中展現給世人一個什麼樣的帝國,一個什麼樣的秦制呢?
一、軍功授爵制是「庶民的勝利」嗎?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歷史課本上提到,商鞅變法對於秦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變法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推行改革運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軍功授爵制,改變了「世卿世祿制」,讓普通的士兵通過在戰場上殺敵建立軍功改變命運,而秦國也靠著軍功授爵制增強了軍事實力,在戰國時代脫穎而出。
然而,軍功授爵制真的這樣公平嗎?真的提高了秦國的戰鬥實力嗎?
劉三解在《秦磚:大秦帝國興亡啟示錄》中指出,軍功授爵制並非「庶民的勝利」,其並不公平。
首先,是不是只要在戰場上砍下敵人首級,就是立軍功?《商君書.境內》原文為:「能得爵首一者,賞賜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意思就是,你在戰場上砍下的敵首身份怎麼也得是「爵」的身份,可見,對於被砍者的身份是有規定的,而不能是一個普通的士兵,更不能是刑徒或者是官奴婢。
這就為建立軍功增加了難度,其實這樣的構建具有合理性,要求「爵首」能夠讓士兵增加動力,因為「爵首」不那麼容易得到,輕而易舉就得到了,階級流動太快,不利於政權的穩定,而將「爵首」作為授爵制的一個標準,有利於提高作戰能力。
其次,是不是只要士兵砍的「敵首」多,就能做將軍?答案是否定的,普通的士兵,並不是你砍的「敵首」越多,你的官就可以做得越大,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只能升到「公式、上造、簪嫋、不更」,這就是頂層了,再往上的爵位則需要具有「大夫」的級別,才有可能繼續往上升。此外,等你的級別越來越高時,到了「大夫」爵時,就不能親自砍人頭升級了,要看整個部隊斬首有沒有盈餘,有多少,按照這個來升級。
此外,有一些特殊的升級還要考慮砍人者的身份,也就是說,升級優先考慮的是有身份的砍人者,這種身份是「高爵貴族子弟」才可以,而不是軍隊裡的平頭百姓。
可見,軍功授爵制並不公平,仍然要考慮身份,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階級的流動,但是平民士兵所能到達的階層並不高,此外,雖然戰爭頻繁,但是人口卻是一個穩定增長的狀態,使得不是每個「卒」都有機會上戰場,上了戰場又不是每個「卒」都能「爵首」,平民的上升空間就那麼多,但是分母越來越大,任憑如何努力都難以逾越階級的鴻溝。
最後,軍功授爵制真的軍隊提高戰鬥力了嗎?階級流動的誘惑一定程度上的確會提高軍隊戰鬥力,但是,隨著分母越來越多,大家漸漸把心思放在了對付自己人身上,發生了很多起為了拿軍功揮刀砍向同袍的事件。往昔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變成了現在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大家把心思全都放在了如何拿人頭這件事情上時,對於戰鬥力其實是有一定損害的,尤其是將屠刀砍向自己人,沒有殺敵先自損了,而殺同胞的士兵被發現也是要受懲罰的,這樣等於損了兩個士兵。
雖然軍功授爵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為平民提供了階級流動的機會,但是對於身份的要求卻是無所不在的,說白了,你想爬的高,還得看出身,軍功授爵制仍然是維護士族階級利益的工具而已。
二、秦朝重農抑商嗎?
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末尾,有人說,商人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很低,是源於秦朝重農抑商的結果。還有人指出,秦朝是禁商的。
重農抑商的「抑」真的是禁止的意思嗎?
首先,劉三解在《秦磚》中指出,秦朝並不禁商,反而「尊富」。在《商君書.去強》中指出「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可見,農民、商人、官吏是秦朝的三種職業,並且這三種職業是固定的,誰也不能缺少誰。而且在秦朝,只要是「編戶齊民」你就可以在政府的控制下進行交易活動,並沒有限制普通的百姓進行商業活動。此外,秦朝百姓有一本「老黃曆」——睡虎地秦簡中的《日書》,可以測兇吉,擇吉日,裡面大量內容都是「入貨吉」、「入材,大吉」等,「貨」、「材」都是商品,可見,秦朝的老百姓很想發大財,算著日子進行商業活動。如果,秦朝抑制商業,驅逐商人,秦朝老百姓敢這樣嗎?肯定是不敢的,那是不是可以偷著買賣?答案也是否定的,秦朝的連坐制人心惶惶,誰敢這樣算著日子發大財?所以,只有統治者擁護,提倡什麼,底下的老百姓才敢擁護什麼。由此可見,秦朝並不禁商,反而大家都想著發大財。
其次,劉三解在《秦磚》中提出,雖然秦朝「尊富」,但是秦朝卻限制商人。這是為什麼呢?
秦朝採取「編戶齊民」的制度,將國家的平民列入國家的戶籍,一律平等,而皇族是不包含在內的。「編戶齊民」有利於收取租稅,同時有利於管理。而「賈人」需要前往各地進行商品交易,第一,不利於國家「賺便宜」。「賈人」往往不在本地進行交易,那麼這份「財稅」就不會收入其所屬國的囊中;第二,官以及皇室貴族是靠老百姓來養活的,如果大家都去做「賈人」了,沒有人耕織了,誰去養活做官的還有老百姓呢?因此,要對「賈人」進行限制;第三,「賈人」多揣著全部財產,四海為家,如果不對其加以限制,會破壞社會的穩定,更多的是破壞統治階級的穩定統治,不利於管理。
因此,商鞅變法並不是為了消滅「賈人」,禁止商業交易,其實是為了抑制「賈人」,從而保障統治階級的地位的穩定。雖然秦朝的風尚是「尊富」,統治者也支持商業發展,但是卻還是抑制「賈人」,如因為跟「女賈人」結婚就要進行懲罰,如地位低下,「賈人」在法律上的地位只比「犯法吏」高一點。之所以歧視「賈人」,其實是統治者擔心「賈人」會危及到自己的統治,危害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已,並非是秦朝真的禁止「賈人」。
三、究竟是誰奏響了秦王朝滅亡的輓歌?
一說秦王朝土崩瓦解總離不開陳勝吳廣與秦二世胡亥,但是,究竟是陳勝吳廣摧毀了這個昔日強大的秦王朝,還是胡亥這個自家人自毀長城?
劉三解在《秦磚》中指出,讓秦帝國毀滅的不是別的,正是秦制。陳勝吳廣、秦二世不過是秦制產生的結果。
陳勝吳廣之所以會起義,小時候聽到的故事是陳勝、吳廣和一群人要去漁陽屯戍,但是一場大雨將他們滯留在大澤鄉誤期則會被砍頭,造反也會死,不如反了,說不定還能有條活路。
然而,這是事實嗎?
事實是,陳勝吳廣早有預謀要造反,而不是臨時起意。在秦朝法律中,沒有說誤期要砍頭,而是說,如果遇到不可抗力遲到了,則不會懲處,但是他們卻忽悠不明就裡的其他人起義造反,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
陳勝吳廣為什麼有預謀要造反呢?原因很簡單,他們被「貶官」了。陳勝吳廣是「屯長」,但是卻要去「謫戍」(懲罰性質),他們等於是「貶官」了,好不容易奮鬥到了「大夫」爵位,又一下子回到底層去做苦役,陳勝吳廣能幹嗎?於是他們就反了,他們就是被秦制逼反的。
秦制下的秦朝百姓,都不能稱為人,都成為了資源,成為了統治階級的斂財的工具,統治階級將每個百姓使勁壓榨,力求榨乾他們最後一滴血。老百姓要去服兵役,除了「屯戍」是吃皇糧的外,其他的都是要自帶糧食,沒有糧食的就要跟官府借糧,還不起就要給官府做苦力,這就是死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統治者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是供養統治階級的重要來源。
秦朝的老百姓的田租雖然比漢高祖時代還輕,但是還有各種名目的稅務,使得普通的秦朝百姓活得還不如一個囚犯,還要承擔各種各樣的義務,如根據地方需要無償勞動,繳納財產稅等等,一層又一層的壓榨使得老百姓窮的都吃不上飯了,這都是秦制的結果。
那秦二世呢?是不是給秦王朝的滅亡了一把乾柴火?
其實大興土木基本上都是秦始皇做的,像修建酈山陵,修阿房宮,雖然胡亥也為秦王朝的滅亡出力了(如規定鹹陽三百裡農民不得把出產作為口糧等),但是禍根卻早已經深種,在秦始皇時期就種下了,胡亥只是沒有及時解決問題而已。
因此,真正使得秦帝國滅亡的,不是起義,不是敗家兒子,是秦制,是鎮壓管理,是將人資源化,變成冰冷數字進行壓榨導致的。
四、總結
劉三解的《秦磚:大秦帝國興亡啟示錄》以秦簡為骨進行探究,對秦制的內容,秦帝國的興衰提出獨到的見解,讓人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秦帝國,讓人看到了冷酷無情的「秦制」。
磚是房子最小的構成單位,秦簡作為秦帝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給世人的不僅僅只是兩千多年前的文化、政治、經濟等,更是一面鏡子,讓人不斷去反思,不斷去探究,不斷去銘記。《秦磚:大秦帝國興亡啟示錄》這本書凝結了作者的心血,如同一塊磚石,雖厚重卻充滿溫情。歷史的車轍已經掩映在歲月的長河中,我們難以復原全部往昔,但是藉助本書,我們仍可以了解秦帝國的輝煌與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