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2021-03-04 蘇秦文化

《大秦帝國》(以下簡稱《大秦》),共6部11卷,504萬字,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在2009年3月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居長篇小說組第二名。作者孫皓暉,為寫作此書耗時16年,所做的文史準備與研究,更是歷經30年……然而,《大秦》自問世以來就充滿了爭議。支持者反對者眾說紛紜。那麼,《大秦》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這也是我作為一個老讀者,一直想理清楚的問題。有人將這部作品定性為替暴君暴政唱讚歌的書,並以「社會良心」的名義大加撻伐。這是否屬實呢?我認為,要做出準確的判斷,就得先弄清楚兩個問題——第一,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選擇歷史素材的標準是什麼?第二,這部作品具體寫了些什麼內容?不弄明白這兩點,就想當然的下結論哇啦哇啦地展開批鬥,顯然不是一個成熟清醒的治學態度。在弄清這兩個問題,還是先回顧一下大秦帝國給世人留下的傳統印象。

秦帝國在歷史與現實中的傳統形象

秦,是中國一個極為特殊的文明符號。當世界將秦兵馬俑視作中國文化的名片發出嘖嘖驚嘆時,我們卻對這個字眼評價不一。因為,秦人、秦軍、秦國/秦朝、秦文化/秦文明在中國歷史的主流評價中,歷來被視為暴政與窮兵黷武的化身。正如《大秦》作者孫皓暉先生在《<大秦帝國>總體創作闡述》中所說的那樣:

「不幸的是,作為統一帝國的短促與後來以儒家觀念為核心的官方意識形態的刻意貶損,秦帝國在「暴虐苛政」的惡名下幾乎湮沒在歷史的沉沉煙霧之中。有限史料所顯示的錯訛斷裂且不必論,明清通俗小說《東周列國志》、《二十四史演義》等通俗史話作品中,對秦帝國的描述更是滷莽滅裂,放肆褻瀆,竟然將這段歷史塗抹得猙獰可怖面目全非。這種荒誕的史觀,非但是官方正統意識形態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間,形成了中國民眾源遠流長的「暴秦」口碑。事實上,對於酷愛說古道今的中國老百姓而言,話本小說、評書戲劇、民間傳說等對民眾意識所起到的浸潤奠基作用,遠遠大於晦澀難懂的史書。兩千年來,在對秦帝國的描繪評判中,舊的正統形態與舊的民間藝術異曲同工,或刻意貶損,或無意塗抹,悠悠歲月中竟是眾口鑠金,中國文明正源的萬丈光焰竟然離奇的變形了。

這是中國歷史的悲劇,也是中國文明的悲劇――一個富有正義感與歷史感的民族,竟將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偉大帝國硬生生劃入異類而生猛撻伐!

悲劇的深遠陰影正在隨著歷史的進步而漸漸淡化,儒家式的惡毒咒罵也已經大體終止了。但是,國人乃至世界對秦帝國的了解,還依然朦朧混沌。儘管萬裡長城、兵馬俑、郡縣制、度量衡以至我們每日使用的方塊字(請注意,人們叫它「漢字」),都實實在在的矗立在那裡,人們觀念的分裂卻依舊如斯……」

從古至今,人們從特定的意識形態出發,將秦貶得體無完膚,甚至連某些軍事領域對秦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受到暴秦思維定式的影響。在這個主流定性的基礎上,仍有一些局部肯定的聲音。比如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寫道:「蓋言勤力可以不貧,謹身可以避禍。故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國以富強;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戰之賞。傾奪鄰國而雄諸候。」又如水利發展史上,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都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古代科技活化石。還有自秦兵馬俑坑出土的種種文物,更是讓人們對當時的科技水準驚嘆不已……今天的歷史教科書將種種歧見做了巧妙的整合:秦統一是莫大的歷史功績,但秦也的確是窮兵黷武的暴政國度。反映這種評判的,還有各種關於秦的文學作品。比如桂劇《靈渠長歌》將這種一分為二的評價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方面高度肯定了史祿及秦軍將士還有百越民眾開山鑿渠完成大一統的歷史功業,但另一方面仍念念不忘將秦始皇及秦朝塑造成暴君暴政的反面典範……這就是秦的歷史形象最有趣之處——在政治文化經濟的層面多被否定,在實用科技等領域多被肯定,在軍事法制等方面則是觀點對立爭議不斷!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秦朝的速亡,二是因為一個尷尬的歷史事實——大秦帝國是原生文明時代歷史使命的最終完成者!

最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文明的軸心時代,用作者的話說,那是中國的原生文明時代!「原生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匯成澎湃江河的歷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澱、凝聚、升華、成熟的樞紐期。這個時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基因,將永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或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這便是原生文明。(孫皓暉)」可不幸的是,恰恰是這個人們心中面目猙獰的國度,在原生文明時代的滋養下創造出許多文明奇蹟,並完成了「從青銅文明到鐵器文明、從隸農貴族經濟到自由農地主經濟、從聯邦制國體到中央統治國體」的關鍵的歷史文明大轉型!秦朝創建的大一統文明體系,是春秋戰國幾百年探索碰撞整合的最終成果。雖然不能說這個成果是完美無暇的,但這是對後世具有文明奠基意義的裡程碑事件。按理說,完成這個歷史任務的國度,應當受到人們的尊敬。可事實上,這根本改變不了秦在世人心中的不良形象。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博大精深,但對於秦國這個戰國大爭的最終勝利者,很多人更願意下意識的將其看作華夏文明的異數。反映秦代故事的歷史作品並不少見,但其中的秦大都仍是那個讓人費解的矛盾綜合體。人們慣於從山東六國的視角去痛斥秦虎狼帶來的毀滅,又為山東六國政治不如秦國清明、軍隊難以抵擋秦軍鐵蹄而痛心疾首。最後只好滿懷黑暗吞噬光明的悲憤與不甘,為戰國留下的廢墟哭泣。為了表達對「暴秦」的控訴,各種各樣的傳說故事被演繹得活靈活現。張冠李戴的孟姜女傳說就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是的,有些人不願意正視秦國,不願去真正認識秦國一百五十餘年來不斷變強的根本原因,只一句暴政不可長久的批判草草了事。

近些年來,甚至有一群人變本加厲罵秦罵得很起。他們有的推崇漢唐的熱血,有的推崇山東六國的燦爛文化,有的絕對崇洋,儘管舉起的批判武器不同,但在對待「秦」這點上都殊途同歸。在他們眼中,秦不僅暴,而且一無是處。秦國的尚武精神被他們說成野蠻,秦國的法制被說成極端專制,秦國的農戰國策被說成軍國主義,秦國創建的大一統文明框架被說成是導致中國兩千年來一直原地打轉沒有進步的劣根,秦國不拘一格放眼天下的用人方針被說成是短視的功利主義行為,秦國對實用科技的重視也被說成是讓人民淪為只懂技術沒有思想的機器……對於秦國能戰勝六國統一華夏,他們不約而同地解釋成野蠻戰勝文明,而且充滿了偶然性……

以上種種,無不表明了一件事——「秦」是中國最複雜、最具爭議、最易遭口誅筆伐、歷史地位最微妙的文明符號!

由此可知,任何試圖全面肯定秦國與秦文明的人,都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沉重的歷史慣性。於是乎,《大秦帝國》自問世以來,就註定了要遭受接連不斷的非議和抨擊。因為,這部歷史小說所描述的是一個與傳統說法(還有新的成見)完全不同的大秦。作者在小說序言中對秦的定性讓人震驚——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他斷定「大秦帝國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個時代」;他還稱秦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相對完整的法治時代,秦之前是禮治時代,秦之後是人治時代……

 

作者的創作意圖與選擇歷史素材的標準

這些說法都涉及到本文開頭的第一個問題——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選擇歷史素材的標準是什麼?為了不歪曲作者的原意,犯某些評論者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常見錯誤,我儘量用作者的原話來說明作者的初衷:

「《大秦帝國》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沒有新的文明史觀,就沒有這部作品。」

「中國歷史小說的創作,最主要的問題是兩方面:一是創作理念的陰謀化、卑俗化,二是歷史觀的陳腐性。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譬如學問功夫等,但不是主要的。歷史小說的軸心內容,在於政治生活。而我們對政治生活的理解,太陰謀化了,太卑俗化了,無陰謀權術不成政治,無宮闈密事不成人物。這樣的歷史小說,完全是作者基於所謂「發掘人性的陰暗面」的理念導致的,也和我們這個時代對政治的陰謀化理解有關。至於歷史觀方面,大體都是兩千多年來燻成的儒家理念,很缺乏高端文明時代的視野。」

「國家的文明話語權,就是一個國家的主流學界能夠對世界清楚地說出自己國家文明的基本方面,源流演變、發展階段、時代定位、民族生存經驗等。這種基本方面,不是以往我們依據西方理念所確定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階段劃分,而是我們文明的源頭性質、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政治文明傳統等等最底色的東西。」

「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正源,都有文明鍛鑄成型的那一個歷史時代。但是,只有中國文明的源頭是極其特殊的。中國文明不是一次鍛鑄成型的,而是歷經六大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六次歷史跨越,才在秦帝國時代鍛鑄成型為一種凝聚力最強的統一文明體系……此後,中國古典文明最終成型,歷經兩千餘年沒有變化。很清楚,秦帝國時代,只有秦帝國時代,才是中國文明的正源。」

「關於中國文明史的若干基本問題,《大秦帝國》都涉及到了,而且都作出了回答。」

「《大秦帝國》如果能激起觀眾對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的重新思索,對『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的重新審視,對中國文明正源和秦帝國千秋功罪的重新評說,那麼,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孫皓暉

這幾段話不是小說中的原文,而是孫先生接受媒體採訪時的原話。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三點:

第一,作者寫這部作品的目的是「激起觀眾對戰國精神與戰國性格的重新思索,對『大爭精神』和『陽謀』風格的重新審視,對中國文明正源和秦帝國千秋功罪的重新評說」;

第二,作者反對「創作理念的陰謀化、卑俗化」和「發掘人性的陰暗面」的歷史觀;

第三,作者在嘗試以高端文明的視野重新認識中國古典文明,力圖以「文學藝術的形式」來展現大秦帝國所處的「文明鍛鑄成型的歷史時代」,並藉此回答了關於中國文明史的若干基本問題。

由此可知,作者的創作意圖是為了從中國原生文明文化中尋找精神資源,作者選擇歷史素材的標準是新的文明史觀(即後面將說到的歷史主義文明價值觀)。以新的文明史觀重新解讀先秦歷史與華夏文明,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反映對歷史文明的新認識,作者從戰國歷史中提煉出了時代精神以及先秦人的思想作風,並據此為取捨史料記載和進行文學虛構的準繩,整理出《大秦帝國》的故事框架——這就是作者坦承的精神本位的真實含義(顯然,這跟某些人口中的鼓吹專制粉飾暴政讓人民充滿奴性完全不搭調)。《大秦》的精神本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高度認同中國原生文明時代,並以產生中國原生文明的春秋戰國時代為精神聖土。

孫先生對那個時代有一個總體評價——「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進了這場全面徹底的大競爭之中!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舉凡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在這種大爭之中碰撞出最燦爛的輝煌。戰爭規模最大,經濟改革最徹底,權力爭奪最殘酷,文化爭鳴最激烈,民眾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繫最緊密,創造的各種奇蹟最多,湧現的偉人最多――所有這些,都是後來的時代無法與之比肩的,甚至是無法想像的。」與其他文明尋根者不同的是,孫先生選擇了中國原生文明鍛鑄成型的那個歷史時代——春秋戰國秦三個時代(主要是後二者)作為探索方向。「各個民族對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從來都是各個民族在各個時代發揮創造力的精神資源寶庫。(孫皓暉語)」因了此故,整部《大秦》不遺餘力的歌頌了戰國時期無與倫比的文明創造力和獨立自主、自由奔放的時代精神。認真讀過此書的人,都不難察覺孫先生對整個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崇拜之情。

 

其次,超越傳統的暴秦論,還原大秦帝國剛健質樸的本來面貌,並根據歷史主義原則重新評價秦文明的功罪是非。

作者之所以拿秦帝國作為故事主體,歸根結底源於對原生文明時代的崇拜。作者將那個時代的主流精神總結為八個字——強力競爭,強勢生存!總之,戰國七雄、百家諸子、天下士民,無不在風雲激蕩的鐵血大爭中尋找求變圖存之道。大秦帝國的興亡生滅,不但貫穿了原生文明時代這個輝煌轉型的歷史過程,還最集中的體現了當時華夏民族的強勢生存精神。她在原生文明時代的滋養下創造出許多文明奇蹟,並完成了「從青銅文明到鐵器文明、從隸農貴族經濟到自由農地主經濟、從聯邦制國體到中央統治國體」的關鍵的歷史文明大轉型!由秦朝創建的大一統文明體系,是春秋戰國幾百年探索碰撞整合的最終成果。

獨特的歷史地位與巨大的歷史落差,造就了秦之形象的扭曲模糊。正如前面所說,世俗不願正視這一點,甚至千方百計地貶低秦統一的作用。但不知他們有沒有想過——否定秦國這個戰國精神的最典型代表,矮化秦國在戰國大爭的成就,事實上也大大貶低了包括山東六國在內的整個戰國文明!要知道七雄之爭實際上是七種不同政治文明的殘酷較量。試想一下,那些不能在數百年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中笑到最後的政治文明,就算理論上盡善盡美,又怎能承擔起一個民族的未來?若將秦剔除出華夏文明,就等於是抽去了戰國最堅強的那根脊柱。那樣一來,整個原生文明只不過是在歷史考驗下不堪一擊的溫室弱苗。這樣脆弱的原生文明又有多少真正的借鑑價值?

因此,孫先生拋棄了傳統的暴秦思維定式,將秦文明視為戰國文明的一個重要分支,並充分肯定其對華夏發展史的獨特貢獻。他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對秦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將秦國興亡的內在原因做了系統地推演,並透過秦國的故事多角度展現了中國原生文明的鍛鑄過程。從這六部書中,我們不但能看到歷史的成敗教訓,還能感受到我們早已淡忘的一些優秀品質——華夏先民積極進取、求變圖存、推動歷史發展、創建博大文明的精神風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並沒將這種戰國風骨一股腦的貼上秦國標籤,更沒將六國臉譜化。在書中,每一個戰國諸侯都有令人稱道的奇蹟,都有自己引以自豪的英雄人民。秦文明不是華夏文明的全部,六國文明遺產也是作者極力讚美的對象。作者在小說中反覆強調一個觀點——大秦帝國的成功在於大力招攬天下人才,廣泛吸收列國文明的有益成果,她的文明功業是包括老秦人在內的全體華夏族群共同創造的!

「《大秦帝國》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沒有新的文明史觀,就沒有這部作品。」

「《大秦帝國》的基本價值,是對中國文明正源的生成做出了歷史展現,對中國文明史最為重要而又最被扭曲的一個時代,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恢復了歷史的真相。雖然她不是理論研究的成果,但她提出了文明史上的基本問題,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孫皓暉

可以說,如果沒有歷史主義的文明史觀,作者不會寫出如此格局宏大氣象萬千的作品。正是這個創作理念上的不同,造就了《大秦帝國》的獨特風貌,也導致了許多話不投機的爭議。

 

《大秦帝國》具體寫了些什麼

在明確作者的創作意圖(文明尋根)以及選擇歷史素材的標準(歷史主義文明價值觀)後,讓我們回到的另一個話題——這部書具體寫了些什麼?
「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交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這些就是《大秦帝國》要用故事去表現的最基本內涵。」——這是作者自己的說法。而在我眼中,《大秦》是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這也是我對這部歷史小說的根本認識。

用一句時髦的話說,這是戰國版的《大國崛起》。故事從秦孝公時代開始,那個封閉貧弱的西部諸侯,求變圖存,從弱到強,稱霸天下,一統華夏,最終驟然毀滅殆盡——這就是秦國興亡的全過程。《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每一部故事都是大國崛起的一個步驟。變法改革廓清內政,開展外交戰(連橫)打破列國的封鎖,勤修戰備大舉軍事擴張——這是弱國振興的經典套路。然而,強力崛起的大國絕不會始終一帆風順!世上從來不止一個雄心勃勃的國家,這就形成了複雜多變的天下大爭格局。強敵的並立,內政的隱患,國土資源開發不充分,經濟基礎脆弱,列國聯手進逼,國風不正民氣萎靡等主客觀因素,輕則影響大國爭雄的步伐,重則導致國家的衰敗沉淪!這些國家與文明要經歷的所有磨難,要面對的所有挑戰,都在小說中有充分的展現。著眼於國家文明的全面競爭,而不是重複宮闈密事官場陰謀的老套路,是《大秦》與諸多歷史小說最鮮明的區別。

《大秦》從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民生、思想文化、古代科技、風土人情等角度,對秦與六國做了全面深徹的對比,將戰國時代的萬千氣象理成一串環環相扣的興亡故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再現了大秦帝國生滅興亡的歷史過程。也因為其涵蓋的內容豐富,被一些讀者稱作「戰國社會百科全書」。作者筆下那些早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鮮活故事,拉近了我們與那個遠去的時代的距離。假如不是戴著有色眼鏡刻意去尋找批鬥對象的話。我們能從這部作品中看到許多人們早已陌生的內容。

從大處看,該書將戰國時代的格局變化梳理成了一條簡明的線。秦國經過變法改革之後由弱變強,六國在時代大潮中先後由興轉衰直至滅亡。幾乎每一部都從天下格局的變化來看待秦國的發展形勢,並通過主要歷史人物的活動揭示當時秦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該問題的具體行動。例如邯鄲之戰是秦國從巔峰摔倒谷底的一個慘痛教訓。以往的作品,老是將注意力放在呂不韋趙姬嬴異人之間的三角戀情中(這個內容在《大秦》裡也有涉及),而忽略了更廣闊的時代背景與國家發展需求這主要矛盾。《陽謀春秋》填補了這塊空白,較為全面反映了秦國在低谷中如何復甦的經過,還特別將商鞅與呂不韋的施政方略作了深入對比。

從細處看,小說裡包含了大量的各類知識。歷史典故、農業生產、商業活動、風俗習慣、禮法制度、國家法令、先秦軍事、實用技藝、水利工程、天文地理、陰陽卜卦、諸子百家、部族民族、地域特色、器物名產、古代遊戲、民諺格言等等瑣細的知識點都有涉及。想必熟悉《大秦》的朋友,對小說中的伺潮雞、禹餘糧、工布劍、天子方金、即墨老刀幣等物事還有印象。原著常常大段大段的交代知識背景。除此之外,作者還將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的物候變化特徵融入了場景描寫中。在各色人物的對話互動中,細心的讀者也能找到不少行業與地域的特殊講究。例如古代船夫與水工的一些行規與工作特點,穿插在某些情節的過渡部分中——這些都帶有現實生活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批評恰恰集中在這些知識性內容。據我觀察,一部分批評真的是錯誤或過時的說法,另一部分則屬於見仁見智的問題。但老話說得好,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不能一刀切。儘管如此,在同類作品中,幾乎找不出像《大秦》這樣大量糅合知識性內容的歷史小說了。

 

從政治生活看,書中沒有迴避陰謀伎倆,但以陽謀政治觀與事功精神詮釋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比如據史書記載,商鞅在遊說時先幾次用其它學說試探秦孝公,在得知秦孝公不感興趣的情況下,才最終面陳強國之術。故而班固說商鞅是「挾三術以鑽孝公」的投機者,直到今天某些人仍然據此認定商鞅是見風使舵的政客。然則,孫先生在寫這段故事時,卻有不同的說法——「推行王道禮制,未必需要國君與主政大臣同心同德,只要國君不阻撓即可。而推行法制,則必須要國君支持,而且要堅定不移的支持,君臣始終要同心同德,否則,法令難以統一,變法難見成效。(摘自《黑色裂變》)」結合韓非子在《孤憤》、《說難》等篇中論述的法術之士(變法者)命運來看,商鞅的試探實際上是「良禽擇木而棲」,完全符合戰國士人「合則留,不合則去」的獨立自主精神。說到底,世人只知道變法有很多困難艱辛,但對這些艱難並無直觀的感受。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在書中對變法過程所作的透徹解說,理當引起當今所有關注改革的人深思。

從實踐角度看,書中細緻地整理了諸位精英們的做事方略。如《國命縱橫》中蘇秦張儀對天下大勢的準確判斷與智計百出的遊說之術。又如《陽謀春秋》中,呂不韋圓融靈活的運籌手段。又如《鐵血文明》中帝國群英各有千秋的做事方略,李斯善於統籌安排抓綱帶目,王翦大智若愚在持久對峙中耐心尋找戰機,王賁蒙恬善於尋找出奇制勝的思路。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荀子的「積微速成」說(作者在2006年春節還曾為此寫了篇賀歲文)。所謂「積微者速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細節決定成敗」。能認真妥當地做好每件小事的人,反而能更快的成就大功業。也許,這些大才成功經驗不完全適合我們這些平凡人,但荀子的「積微速成」說足以讓我們受益一生。 

從為人處世的角度看,《大秦》充滿了奮發惕勵的進取精神與曠達瀟灑的人生態度。書中許多人物都是悲劇收場,這也是歷史的真實結局。但長久以來,人們只看到他們怎麼死,卻沒有好好了解他們怎麼生。英雄本色,名士風骨,是原著中經常出現的字眼。剛柔並濟百折不撓是為英雄本色,人格獨立思想自由是為名士風骨。先秦人的生活也同樣多有曲折不順心,但他們在亂世大爭之中,不僅抱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還張揚著強烈的事功精神。他們揮灑著生命豪情,雖然結局留下遺憾,但人生已經沒有悔恨。人生在世,當活出自己的本色風採,這就是該書所讚美的生命價值。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回答《大秦帝國》這部歷史小說是一部什麼樣的書了。她不是教人做奴隸的書,也不是美化暴政的書,而是一部全面展現先秦時華夏族群求變圖存創造歷史的書,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特別強調,我對這部小說的總結,不是絕對真理,只是可供參考的一己之見。在看了以上內容後,假如你對這部巨著有興趣的話,我得先說一聲:能在種種激烈複雜的爭議中保持對該書的喜愛,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很多人的閱讀興趣因為各種批評意見與小說中的錯誤而動搖,最終失去了深入了解此書思想精神的耐心。其實,你不必記住《大秦》裡面虛實渾融的史詩故事,只要記住這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只是在向世人講述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孫先生也曾對書友講過,喜不喜歡《大秦》不是關鍵,關鍵是能通過此書引發讀者對華夏文明的關注與思考(非原話,但大意無差)。這樣,就足夠了……

 

後記

最後,我想說說關於《大秦》那些爭議的題外話。《大秦》第一部中有句話叫「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惡」。這句話堪稱原著中十個最經典的語句之一,也代表著孫先生對待批評的態度。所謂「非秦」,指的是就事論事的善意批評,這樣的事哪怕是最傾心原著的資深讀者也做過不少。所謂「卑秦」,指的是動輒誅心的惡意攻訐。例如有人將這部作品定性為替暴君暴政唱讚歌的書,稱作者寫書是為了鼓吹法西斯讓人民永遠保持奴性,並以「社會良心」的名義大加撻伐——這大概是「卑秦」的最高發展層次。呵呵,事實如何,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在後面的內容中也將進一步剖析這部作品的精神實質。

數年來我反覆審視這部看起來很激情四射的作品,感受到的卻不是所謂法西斯軍國主義式的血腥狂熱,而是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艱辛歷程。看慣了網上關於《大秦》的口水仗,我不由感嘆,他們中的不少人看似侃侃高論,實則沒得療效,姿態再高,也只不過是在通過貶低他人來維持自己脆弱的心理平衡(大約還有些許自尊)。因為,上述內容是國家民族復興必須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姓資姓社還是信民主信華夏,無論未來走哪一條路,任何一方都脫離不了這些課題。然則,他們似乎更喜歡根據對某種思想一知半解的迷信,不斷地諷刺、挖苦對方,扯來扯去到頭來看不出一絲所謂「社會良心」的凜然正氣……

為抗戰史研究貢獻良多的作家薩蘇先生,對這種現象有很中肯的點評——

「網上這種結論下的輕率的文字比比皆是,而且往往為了表達自己的正確,用詞必要十分激烈,與證據推論之可靠性恰成反比。也許,我們的網友只是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措辭強烈一些。而更多的情況下,這是一種網絡表達習慣……

也曾見到一些朋友,明明推論的過程是錯誤的,比如有一次見到一網友說某人居心叵測,因為他和某人說過某某話。後來證明這話並不是那人說的。結果,這位網友不但不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反而繼續」某人居心叵測「的觀點,並忙著再找證據。當然,這樣做的結果不過是讓大家明白他不過是只要打倒某人就是。這就更等而下之了。

但是,如果想讓網絡世界更有建設性,還是應該更認真一點,更負責任一點吧。花了時間上網,總是有收穫才好,若僅僅為了發出激烈的語言,聲音提得高了,朋友也就變少了,自己也少了吸收的機會。」

我個人很贊同薩蘇先生的看法。韓非子曰:「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惡。」但是,大家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對事論理就行,何必動輒誅心?誠然,這部歷史小說的缺點非常多(我在後面會有一篇比較系統的分析),但批評《大秦》的缺點完全用不著那樣猥瑣輕率浮躁,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說事論理。「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惡」,這句話對所有希望平等交流的朋友不無借鑑意義。任何非《大秦》者,無論意見是否中肯,都是一面值得尊重的鏡子;任何卑《大秦》者,也是一面鏡子,不過是哈哈鏡。哈哈鏡照出來的並不是事物的本來面貌,如果以哈哈鏡中的扭曲形象去品評事物,得出的也必然是扭曲的結論。呵呵,相信所有明銳的朋友,都會清楚該做一面什麼樣的鏡子……

相關焦點

  • 薦書 孫皓暉《大秦帝國》
    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體系其所以能夠綿延如大河奔湧,秦帝國時代開創奠定的強勢生存傳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大秦帝國》是一部描述秦興亡生滅過程的長卷歷史小說。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閃,轟鳴而逝。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
  • 大秦帝國——一部家族企業的奮鬥史
    編者按:大秦三世系列文章自昨天全部結束,今天以對《大秦帝國》這部書的點評文章《大秦帝國——一部家族企業的奮鬥史》作為近段時間分享這系列文章的結束吧。同樣的,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若不是身邊的人都派走了,他死後趙高和李斯也沒機會篡改遺詔。 快速上馬各種工程,民眾沒有休息。新收購來的公司肯定要有一段時間的磨合期,大家對母公司的各種規章制度也不熟悉,如果非要強壓指標,一個個項目無休止地壓下去,結果不是罷工就是員工大面積離職,這對於公司的傷害也是很大的。
  • 這樣的《大秦賦》是我們所期待的《大秦帝國之天下》嗎?
    近日《大秦帝國》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大秦賦》終於亮相,作為《大秦帝國》的收官之作,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電視劇,加上已經很久沒有歷史正劇的問世了,在年末,大家都在等《大秦》一錘定音,但是卻不盡如人意。再來說編劇,由於前三部良好的口碑,第四部應該也不會差,其實前三部都是在給第四部做鋪墊,畢竟一統天下才是《大秦帝國》這部書的高潮之處,但是拍砸了,過半的篇幅都在講秦國後宮那點事,如果你喜歡拍莫不如出去單獨立項,叫《嫪毐和趙姬的那點事》,或者叫《始皇和摔孩子不得不說的故事》,在《大秦帝國》這個莊嚴的劇名之下老盯著床底之事,這還是歷史正劇嗎?
  • 大秦帝國最後一部《大秦賦》定檔!掃六合平天下,再現大秦榮光
    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想必觀眾們一定不會陌生,它改編自孫皓暉所著的同名系列小說,屬於嚴謹考究的歷史正劇。自2009年起,每四年播出一部,到目前已有《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三部優秀的改編作品。每一部都有大量的老戲骨支撐角色的表演,加之優秀的劇情邏輯、精良的服化道製作,每一部都在豆瓣上獲得了8分以上的評價。
  • 大秦帝國之天下講述了什麼故事好看嗎 大秦帝國之天下結局是什麼
    現在的世界是以前古代人慢慢演變而來的,很多導演拍出古裝電視劇向現在人展現歷史的精髓,但是不管劇情、人物、服裝都深受觀眾喜愛,那麼在最近播出的大秦帝國之天電視劇,是由張魯一、李乃文、朱珠等人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那麼大秦帝國之天下好看嗎?這部劇結局是什麼?
  • 大秦帝國收官之作:大秦賦
    12月1日,《大秦賦》正式上線,在央視播出。這部劇是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現分成上下兩部,改名為《大秦賦之東出》、《大秦賦之天下》。大秦帝國是孫皓暉創作的小說,小說參考了大量資料,完美呈現出大秦帝國的風貌。恆古帝國,始於裂變2009年,大秦帝國第一部播出:《大秦帝國之裂變》。原作者孫皓暉擔任編劇。
  •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可惜《大秦帝國之縱橫》、《裂變》雖也有編劇上的優點,人物造型角色選擇方面很不錯,但感覺劇情有些混亂,給人云裡霧裡之感。對最後一部《天下》的期盼有兩年之久吧,尤其是感覺張魯一的嬴政肯定能表現出千古一帝的霸氣;哪成想,2020年12月開播以來,劇情的編排太糟糕了,嬴政的豐功偉業只有30集的篇幅,前50集多是宮廷鬥爭,看後也沒有天天晚上等待央視8套黃金時段的興奮了。
  • 十年《大秦帝國》的英雄夢,《大秦賦》圓得了嗎?
    看了那個小片段之後,我就開始看《大秦帝國》了。我印象中在河南衛視播出的時候,《大秦帝國》就是《大秦帝國》,好像沒有加「之裂變」!不知道記得準不準?轉眼已經過去十多年,原本的《大秦帝國》為了區別於第2部、第3部已經變成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大秦帝國之裂變》。雖然時光一去不復返,但是好在電視劇卻可以重溫。
  • 大秦帝國:恢弘厚重的民族史詩
    《大秦帝國》娓娓講述,把這一過程筆酣墨飽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這就是少東家今天要分享的一部中國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大秦帝國》洋洋五百萬言十一卷,分為六部 :《黑色裂變》 《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 《鐵血文明》《帝國烽煙》。
  • 大秦帝國崛起的秘密,全部隱藏在......
    》正在熱播全新修訂版《大秦帝國》洋洋五百萬言,六部十一卷社會精英啟示錄,政商必讀揭示中華大一統精神內核的發源。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著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著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的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全新修訂版《大秦帝國》為作者孫皓暉創作十年來首次親自全面修訂,歷時半年多。
  • 《大秦帝國》: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讓你進入那個熱血年代
    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徹底變革、崇尚法制、統一政令,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革命,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大秦帝國》是一部描述秦興亡生滅過程的長卷歷史小說,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
  • 《大秦賦》結局。《大秦帝國》四部曲已完成,其中哪一部最好看?
    我認為最好看的應該是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秦帝國第一部裂變,不失為一部艱苦創業的大片,給人以激勵。 秦魏少梁之戰,秦獻公受傷,兵退櫟陽城。秦孝公嬴渠梁臨危受命,繼任國君。
  • 大秦帝國之天下為什麼改名 大秦帝國之天下變成大秦賦的原因解析
    《大秦帝國之天下》為什麼改名成了《大秦賦》?這個系列的作品評價都非常高,很多人都喜歡看,畢竟是正兒八經的歷史正劇,但第四部卻改了名,讓很多人覺得難以接受。  大秦帝國系列前三部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和《大秦帝國之崛起》,第四部原本是叫《大秦帝國之天下》的,卻在開播前改成了《大秦賦》。
  • 孫皓暉:《大秦帝國》是對誤讀歷史的糾正
    1998年辭職專事寫作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2008年4月,歷時16年創作的《大秦帝國》全套出版,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新作有2012年出版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三卷本)以及《中國文明正源新論》。二十年前,孫皓暉開始創作史詩巨著《大秦帝國》,歷經十六年創作完成,共計6部11卷,引起文壇轟動,朝野稱奇。
  • 大秦帝國:一曲帝國的絕唱
    》之序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2大秦帝國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個時代。在古樸粗獷的鐵器農耕時代,大秦帝國與西方羅馬帝國一起,成為高懸於人類歷史天空的兩顆太陽,同時成為東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歷史命運卻是截然不同的。這裡有兩個基本方面特別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國統一大政權存在的時間極短,只有十五年;而羅馬帝國卻有數百年大政權的歷史。
  • 大秦帝國收官之作,為什麼不叫大秦帝國之天下而叫《大秦賦》呢?
    兵馬俑那為什麼這一部劇一改往日的風格,不起名大秦帝國,而叫《大秦賦》呢,小編就來給大家捋一捋。首先小編給大概的順一順大秦帝國的幾部作品: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從公元前362年冬日的黃昏, 秦魏兩軍鏖戰數日,死傷無數,勝負未分,戰局混亂。
  • 《大秦帝國》全系列
    《大秦帝國》系列劇集堪稱經典之作《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第四部《大秦帝國之天下》正在緊張拍攝中計劃將於3月底殺青《大秦帝國之天下》精雕細琢,恢弘磅礴一如既往地以匠心交織出一部帝王將相闢野開疆盤整華夏的英雄史詩不同於前三部《大秦帝國》《大秦帝國之天下》的創作重心並沒有和以往一樣以呈現人物為主更多則著眼於對整體歷史趨勢的思考
  • 《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第四部麼?
    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劇,是根據孫皓暉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長篇歷史劇。已經播出的三部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這三部的原著都是孫皓暉先生,第一部的編劇也是孫皓暉先生。而現在登上央視8的《大秦賦》的原著並不是孫皓暉先生,編劇也不是,至少在片頭並沒有根據誰的哪部小說改編的字樣,所以說它是《大秦帝國》的第四部應該是欠缺了一些主創的因素。 我想這會不會是從《大秦帝國之天下》改為《大秦賦》的原因。
  • 名不符實《大秦帝國之天下》,名副其實《大秦賦》
    網視導讀:《大秦帝國》系列,從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播出起,現已走過了11年的歲月。從提出東出,變法為東出努力,到最終東出成功,這個故事從大秦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開始,現在即將講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始皇一統天下。
  • 《大秦帝國系列》好牌怎麼爛的?從9.3分到6.4分,一部不如一部
    最近一段時間,有一部古裝歷史劇討論度非常高,這部劇就是張魯一、段奕宏等人所主演的歷史劇《大秦賦》,該劇從8.9分的開畫評分跌到了現在的6.4分,引起了很多觀眾的熱議。不少觀眾都不禁感慨,好好的《大秦帝國》系列,為何拍成了這樣,一個很好的IP難道要晚節不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