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掃六合進行全國性的中央型集權,制定郡縣制,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修築長城抵禦外患。
而且大家對暴君的理解大多是濫殺無辜,窮兵黷武,勞民傷財。
而嬴政自從開國以後,從未誅殺過一個功臣。大家都清楚,歷史上開國皇帝不殺功臣的皇帝寥寥可數。
而且,始皇帝嬴政開國以後,各類臣子都可以直言進諫,絲毫無需避諱。就是這麼一個開明的皇帝,在今天為什麼會被人們稱為「暴君」呢?
重要事件:焚書坑儒
說起來焚書坑儒,字面意思就如同把所有的書籍焚燒,將所有的儒士坑殺。其實不然,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徵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趨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然而秦朝所焚毀的所有書籍,在朝廷中都有備份,據《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帝國的珍貴藏書,就此付之一炬。可憐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聖人之微言,最終只化為若干焦耳的熱量而已」。
由此可見,真正焚毀大量書籍,造成大量歷史文化流失的並非嬴政,而是項羽。
而坑儒,則是秦始皇受到了兩個術士的欺騙,盛怒之下,便把當時京城的術士抓起來,他們互相牽連,互相誣陷,秦始皇重怒之下不及細查,便將這些術士全部坑殺,沒有牽連到儒生。所以真正意義上來講並不能叫「坑儒」,而是「坑術士」。
而焚書坑儒的由來可能是因為秦始皇嬴政的觀念與做法和儒家思想背道而馳,所以流傳下來到現在經歷那麼多朝代被人添枝加葉也不是沒有可能。
怎麼說呢,如果秦始皇當時沒有統一六國,也許今日的我們從南方到北方旅遊還要辦理籤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