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處在寄生的世界,階層是抹不去的暗影

2020-10-12 十零whale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想起去年的一件事:

我和父母一起去一家高級飯店吃晚飯,日常中很少能夠接觸到類似這樣的大飯店,於是三個人停在門口不知所措,直到服務生過來引領著我們走向飯廳位置,心裡的那抹緊張感才稍稍緩解下來,但接下來我便意識到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當我環顧四周時,竟然沒有一張餐桌是空著的,坐在那些位置上的人,從容不迫,未曾從眼神中流露出驚慌失措的不安感,而我們三個人卻呆呆的站在飯廳門口,就像是原本要去隔壁的大排檔,卻因地址不熟而誤入大飯店的人。

也就是在那一刻,一種莫名的恐懼在我心頭蔓延開來,就像自己被扒光了衣服站在大庭廣眾之下那般,所有的秘密都土崩瓦解,一點都沒有剩下。

那是來自不同生活圈子的碰撞,是從內心底部升騰而起的一絲羞恥。

直至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給當時的心境烙下一個詞:階層。

處在同一層級中的人,天生對有同樣境遇的親朋好友保留一份與生俱來的親密感,卻對其餘人沒有憐憫的必需。


電影一開頭便向我們展示了基澤一家四口的現實狀況:住在地下室,房間破舊,食物缺乏,四個人沒有正式工作,僅僅依靠他的老婆忠淑做一些披薩盒子的摺疊手工才得以生存下來。

但這點小錢,遠遠不夠四個人的生活,於是男主基宇的家教工作,便成了這家人的唯一希望。

只是我們也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關於人性貪婪的索求是否有度的思考。

當時我的想法還未得到一個有效的證實,但電影後面的情節發展卻告訴了我答案。

不得不說,一家四口雖然在現實中缺乏頑抗力,卻也同樣有改變生活的強大決心,且不說腦筋是不是動錯了地方,光是憑藉自己的本事將一家四口人安排進一家有錢人的宅院,便是一種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而寄生這個概念,也源自於對他物的索取,抑或又是一種共同生存的互助關係,正如同電影中的基宇與樸社長女兒的感情萌動,是基於樸太太需要家教來提升女兒成績這個起因,又於過程中發現妹妹基婷也能為這家所用,再到後來的父母雙親,一個司機,一個保姆。


而對於樸社長一家而言,他們四個無非是用工資請過來的員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生活更加便捷,他們懶於處理生活中的種種雞毛蒜皮,便讓更為擅長這方面的人去處理。

但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樸社長一家對待基宇一家,可不可以也稱其為一種寄生關係?

兩家都有其私心,卻又在冥冥之中成為了彼此的那隻「小蟲子」,各取所需,又無需傷害彼此。

直至後來的一場意外,兩家人才打破了這種共生的融洽狀態。

原本看似完美無缺的豪宅內部,卻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陰暗地下室,就像是在潔白無瑕的牆面上丟了一塊泥巴那樣,讓人怎麼看都覺得膈應。

而前保姆的老公,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活了四年之久,不見陽光的四年裡,他已然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了瘋瘋癲癲的中年男人。

四個人的真實關係很快被前保姆得知,並在手機上錄下了視頻當做證據,卻也因此為她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從被他們打昏到捆綁,這一系列的行動當中,無不是在嘲諷低級階層的掙扎和可笑。

以至於到後來從樸社長口中聽到的那些輕蔑話語,讓基宇一家又沉淪進他們是低等人的現實當中,並由此不斷擴大,再藉以那天突降的大暴雨,讓一家四口的情緒崩潰到達一個頂點。

所以,才會有電影末尾處的那場隨機殺人事件,我想,倒也不是字句上說起來的「隨機」,而是種種或大或小的殺意,都已經由各自的過往經歷,緩慢堆積成蓄謀意味的殺機。


電影結束時,我還在想一個問題。

如果基宇沒有選擇去當家教,如果基婷能夠找到附近的工作,如果他們對待摺疊披薩盒可以認真一些,是否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會發生呢?

答案很多,但都不是必然的選擇。

重點實際是在於四個人的內心所求——財富,以及提升自己的階層。

但凡和這兩者扯上了關係,便不能任由自身來駕馭,或許可以說,他們也是錢財的寄生物,附著在金錢上,極力吸取那一點點的財氣和從天而降的好運。

但換做現實生活而言,我們也算的上是被錢財掌控的一類——寄生蟲。

相關焦點

  • 階級固化,寄生上流 ——《寄生蟲》
    很多人看過《寄生蟲》,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很壓抑,會止不住的流淚。仿佛啟示錄的一幕,在看的時候讓人渾身直起雞皮疙瘩,甚至在寫文章回想起來還抑制不住的心悸。   為誰難過嗎?不是。有那麼強烈的代入感嗎?也差點意思。那是為什麼呢?可能,深深的感覺到難以停止的不得不努力換回的也不過是一個在世間掙扎的機會罷了。
  • 《寄生蟲》:是窮人對富人的寄生,還是富人對窮人的寄生
    《寄生蟲》中有著雙重寄生關係:窮人在樸家的寄生;樸氏夫婦對僱傭者的寄生。「寄生」是人際間關係的異化,其深層原因在於:人生意義的剝離;崇高價值的消解;自然人性的遮蔽。對於這種人性的危機和生存困境,應該尋求從「寄生」到「共生」關係的範式轉變:擴充自然之善和重建崇高的價值觀。
  • 《寄生蟲》:時代周刊年度十佳影片,道出貧富是一場彼此寄生
    一、窮人階層的寄生蟲狀態貧窮的寄生蟲狀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財富的缺失直接導致了窮人階層無法對基本生活自給自足;二是資源傾斜的不等同讓他們獨木難支。但電影裡金家的寄生蟲狀態顯然不同於此。,這裡寄生不下去,就爬將到其他地方去;窮就更該腳踏實地,而不是寄生於迷信。
  • 探討社會階層的韓國電影不只有《寄生蟲》,還有《燃燒》
    《燃燒》沒有《寄生蟲》那樣直白的結構,它不僅從三個青年各自所擁有的物質上來體現他們不同的身份階層,還有更多從他們精神和內心的狀態來呈現。《燃燒》劇照他不像《寄生蟲》裡的樸社長和樸太太對於底層階級的本能排斥。
  • 《寄生蟲》有錢才會善良~寄生獸
    有錢:所以才會善良…寄生蟲一直想看這部影片 豆瓣以及身邊觀影朋友們 小佟 大川等 也以為類似於寄生獸 漢江怪物的影片;原來寄生蟲就是指的的畸形發展社會的心裡扭曲變態的個人或是群體…韓國電影往往能拍出令人深思,反映社會陰暗面的劇情
  • 寄生蟲-寄生上流
    20xx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寄生蟲》,講述的是一個關於人性,關於階級固化,關於貧富差距的故事。基宇和父母、妹妹基婷生活在逼仄陰暗的半地下室裡,一家四口都沒有工作,只有靠幫披薩店折外賣盒做臨時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 除去「寄生關係」,《寄生蟲》金像獎背後,還有這些深意
    一家人在聚餐的時候,基宇的朋友到來,給基宇送一塊風水石,還和他商量讓他去當家教老師。基宇和姐姐基婷在網吧裡做假的錄取通知書。基宇在去家教的路上,一直向上走,也意味著他在向上流社會靠近,他明白了靠自己的努力也幾乎不能進入上流社會。
  • 以電影符號學的視角重溫《寄生蟲》:「寄生世界」開出了刺眼血花
    雙線並行:「寄生世界」開出了刺眼血花其實從電影最開始就可以看出,這部電影力圖將兩個家庭、兩個階級完全的劃分開來。對於富有生活的渴望讓這家人無法停止自己的蠶食行為,甚至萌生出了取代的念頭,就這樣,「寄生世界」開出了刺眼的血花——永不知足。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裡的7種寄生蟲!(如果只看到寄生富人就白看了)
    通過別墅、半地下室和地下室的隱喻大多數觀眾只看到了階層對立和寄生富人然而要真正全面的看懂本片可見雯光和吳勤世是屬於那種不談忠誠、不認主僱只求三餐溫飽的蠕蟲式寄生這種寄生蟲無論是1950年的韓戰氣味代表著洗不掉的階層烙印
  • 解讀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無法跨越的階層鴻溝(劇透慎入)
    《寄生蟲》是一部反映貧富懸殊、階層分化等社會問題的電影。這類電影不在少數。然而把故事講好,講客觀,講得有分寸,有力量,讓人不僅被故事深深地吸引,在觀影過後還有很多疑惑,卻不知道為什麼,認為值得深思,再三玩味,這樣的電影鳳毛麟角。
  • 換個角度看《寄生蟲》:上流家庭如何規避「被寄生」
    作為本屆奧斯卡最閃亮的黑馬,《寄生蟲》實際上展示了一幅上流家庭如何被寄生和毀滅的全景圖,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殘酷法則令人唏噓不已。二戰後全球經歷了難得的75年和平發展,各國都催生了新的階層分化,上流社會與最底層的財富差距和社會鴻溝已經儼似天塹。
  • 《寄生蟲》:解讀奉俊昊特色電影風格下的黑色荒誕「寄生」大戲
    父親金基澤和妻子忠淑失業,兒子金基宇考了4次大學,依然落榜,女兒金基婷雖然有美術的天賦,因為沒錢連補習班都不去了,家裡的經濟來源來自折披薩店包裝盒取得微薄的收入,日子過得相當拮据。 因為一次機遇到來,他們全家人的生活從平平淡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
  • 《寄生蟲》與《燃燒》:階層悲劇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這些遠離現實問題的異想甚或童話世界,構建一個遵循他們自身邏輯的虛幻的閉合敘事,是與現實無甚交集的「平行世界」。在這個「平行世界」裡,社會問題的常識被表面化地呈現,不會有分析與深入探究的可能,混雜各種娛樂類型,無論看似政治的還是去政治化的,都不必當真,「這不過是部電影而已」,它的意義結束在電影院裡,不會被觀眾帶出門去。
  • 豆瓣8.7《寄生蟲》:寄生的結局可能是毀滅,生活需要腳踏實地
    出人意料的是,這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竟然是韓國電影《寄生蟲》,在之前的獲獎預測中,《寄生蟲》是一部不被人關注的影片,結果它不僅打敗了獲獎呼聲最高的影片《小丑》,還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奧斯卡大獎,成為了這一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大贏家。影片講述的是生活在地下室的一家四口整日渾渾噩噩,不去工作。
  • 《寄生蟲》寄生蟲眼光下的韓國現實
    有些慷慨家說,世界上只有水和空氣給窮人。此說其實是不確的,窮人在實際上,哪裡能夠得到和大家一樣的水和空氣。——魯迅《踢》人類社會就是這樣,魯迅的時代距今已經快一百年了,他的這句話仍舊如此刺耳,但卻依舊真實。
  • 《寄生蟲》用濃縮視角呈現階層固化的無解命題
    地上的宿主與地下的寄生蟲《寄生蟲》借一個底層四口之家的命運變故,聚焦貧富差距、階層固化等當代社會的頑疾。於是底層階級的無能、無奈乃至扭曲,富人階層的無辜、偽善和冷漠,以及他們之間無法調和的反差和衝突,被放入了一個濃縮膠囊,一口咬破,噴薄而出,可以想見口腔中那種刺激的濃烈度。
  • 重溫電影《寄生蟲》,深度剖析窮人階層固有的劣根性及啟示
    他們或許不知道,這世界上所有來錢快的渠道,都寫在了刑法裡。人生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缺少踏踏實實的努力和堅持,不願意付出和吃苦,只想著走捷徑,投機取巧,人生往往適得其反,自食貪婪無知的惡果。四個人在富人家工作,掙到了錢,不會去思考如何長遠提升自己,如何做好金錢分配,改善家庭處境,而是一掙到錢就拿來大吃大喝,滿足於「寄生蟲」生活,而不去思考未來。
  • 《寄生蟲》寄生蟲
    比如這部《寄生蟲》吧,在貧富落差的基礎上設計了巧局,把平凡的生存鬥爭誇張成一出冒險喜劇,既保持了主題的現實性,又不過於嚴肅。劇情的緊密和曲折讓觀眾能得到緊張和刺激,沒有刻意的煽情,僅依靠事件本身就能讓人產生歡樂和感嘆。然而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是根本不值得推賞的。貧富分化是一個普遍又深切的社會現象,為了利用它來營造戲劇衝突和關注度,影片不惜故意醜化歪曲貧富兩個階層,製造了他們的對立。
  • 《寄生蟲》揭露3個社會階層真相,引無數人深思,卻讓人溫暖
    文/不飛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落下帷幕,韓國影片《寄生蟲》無疑成為最大的贏家,連續斬獲最佳影片、導演、原創劇本、和國際電影四項大獎。結果一出,有人認為《寄生蟲》實至名歸,也有人說它意外「爆冷」......
  • 《寄生蟲》:「寄生上流」背後的悲劇與階級意識的湧現
    「寄生上流」《寄生蟲》還有一個名字叫《寄生上流》。故事的構思很精巧,圍繞一個房子展開三個家庭。住豪宅的樸社長一家,身上總帶有地下室氣味的金家,還有一直藏在豪宅地下室,四年來一直靠富人家養活的舊保姆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