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常常有這樣一個認識誤區:認為秦漢是兩個朝代,那麼它們各自的開創者,始皇帝和劉邦等人,貌似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其實,親愛的朋友,你們知道嗎?
漢高祖劉邦只比秦始皇小3歲;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殲滅六國時,其實漢高祖劉邦早已經在歷史的某個角落裡,進行著「升級打怪」的人生歷練了。
而且,不僅是漢高祖劉邦,其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等人,都在始皇帝的統治下生活過一段時間。也就是,在始皇帝殲滅六國時,這些大秦帝國的掘墓人,都已經降臨到人世間。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扒一扒,當始皇帝在締造龐大的大秦帝國時,那些後來的「造反者」都在做什麼。
首先,小編先和大家一起溫習一下,始皇帝殲滅六國的時間順序:
韓——公元前230年;
趙——公元前228年;
魏——公元前225年;
楚——公元前222年;
燕——公元前222年;
齊——公元前221年;
為什麼要插這麼一段呢?
因為,本文的主旨是要搞清楚:當大秦銳士橫掃天下,抵達這些人的「母國」時,他們都多大了,在做什麼。
而上面幾個人中,除了張良是韓國王族之外;項羽、劉邦、蕭何以及韓信均是楚國人;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看一看,在公元前230年以及公元前222年這兩個時間點上,這些後來改天換地的人物都在做什麼。
閒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西楚霸王項羽,大秦帝國絕對的掘墓人——曾經破釜沉舟,坑殺二十萬秦軍,將大秦帝國最後的希望,章邯軍團徹底消滅;曾經火燒阿房,將秦王子嬰縊死洩憤。
那麼,項羽為什麼對秦人這麼狠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公元前222年,當王翦帶領大秦銳士殲滅楚國時,身為楚國貴族的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已經十歲有餘。
十歲的孩子,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可是這一年,項羽不僅經歷了國破,更是經歷了家亡(項羽的爺爺楚國大將項燕,在抵擋秦軍無果後,自殺身亡。)
小編猜想,少年時期的項羽,腦海中經常想起的一句話,便是爺爺項燕的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當若干年後,當西楚霸王項羽第一次看到始皇帝的車架時,他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彼可取而代之!」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和項羽不一樣,劉邦與秦國並沒有多大的「國讎家恨」,所以劉邦的青少年時期,基本和始皇帝沒有任何交集。
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王嬴政登基,10歲的劉邦大概率在和(huo)尿泥玩;
公元前238年,21歲的秦王嬴政,剷除嫪毐、罷免呂不韋真是執掌秦國大權;而18歲的劉邦「好酒及色」,估計也沒幹啥正經事。
公元前221年,38歲的始皇帝統一六國;按照史料推斷,35歲的老光棍劉邦,估計剛坐上「泗水亭長」的位置不久(楚人劉邦能夠做上秦國的基層公務員,時間點肯定在楚國滅亡之後);
也就是在之後的某一年裡,劉邦因為押送勞役赴鹹陽,有幸遇見了始皇帝的車駕,從而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嘆。
謀聖張良(?-前189年),史書上沒有其具體的出生年月,不過按照推算,估計他和劉邦應該是一輩人。
作為一個韓國貴族,張良雖然已智謀見長,不過在這幾個「抗秦鬥士」人中,年輕時期的張良卻是最生猛的一個:
公元前218年,博浪沙,身為韓國貴族的張良,為報滅國之仇,花重金邀來敢死之士,以120斤的鐵錐刺殺始皇帝車駕。結果誤中副車,始皇帝無恙。
從此,張良開始了逃亡生活。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比始皇帝小兩歲,比劉邦大一歲,他的早期經歷史書上沒有記載。
不過,在劉邦做泗水亭長時,蕭何已經坐上了沛縣的主吏掾(yuan,相當於正科級幹部),按此推算,他家境應該不錯,起碼讀過書。
如果不是碰上秦末的亂世,估計蕭何會大概率安穩的活下去。
兵仙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跟項羽基本同歲。
按照史書記載的韓信經常「帶劍而行」、且飽讀兵書等情節來推斷:韓信的祖上非常有可能也是貴族,不過應該屬於較低的階層。
而且,史書上只有韓信葬母的情節,並沒有提到過韓信的父親(大概率是戰死沙場了),所以,楚國的滅亡,對於當時10歲左右的韓信來說,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生活條件不行了;而他本人呢,大概率是在「乞討」,即史書上說的「寄食人家」——到處混飯。
結語:
劉邦、項羽、韓信、張良、蕭何,這些在始皇帝在世時,寂寂無名的人物,卻在秦末的亂世中,猝然而起,締造了一個時代。
但是,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如果始皇帝不死,估計任誰也不可能推翻大秦帝國。
所以,到底是時勢創造英雄,還是英雄創造時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