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六部尚書的排行次序是如何的?

2021-01-18 宋安之

清朝六部按次序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尚書之首是吏部尚書,自隋唐開始吏部尚書基本上一直是六部尚書之首。甚至曾經改稱為天官。

吏部的主要功能是掌管全國文官的任免、考課、勳封、升降、調動等事務,除了皇帝欽點的官員,一般官員的升遷調動都要經過吏部的。類似於今天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所以按實際權力來說吏部尚書是最大的。

戶部主要的功能就是掌管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俸餉、賦稅等一切財政事宜。(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也就是除了皇帝的小金庫內帑及其皇家財政外,戶部尚書掌了全國的財政。

掌管了全國的財政,必須的是僅次於吏部了。

禮部的主要功能是掌管全國教育事務及科舉考試還有藩屬和外國往來之事。也就是說禮部負責著國家的教育和禮制還有與外國交往之事。

若說實際權力,禮部是不如吏部和戶部甚至其他部門的。但論起地位來說,禮部尚書的地位是最尊貴的。因為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禮部代表著國家的禮法,禮部尚書在六部尚書之中自然是地位最高的了,但是權力嗎,自然是小多了。

兵部的主要功能是掌管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關禁、軍械、驛站等兵務,不涉兵權。

清朝的兵部應該是最憋屈的兵部了,表面上來看兵部是掌管天下兵馬的,但清朝先是有內閣還有南書房集權,最後是軍機處。所以清朝兵部並沒有兵權,只有涉及兵務之事的處理。

刑部的主要功能是掌管天下的法律刑獄。不過清朝是三法司制,刑部並非一家獨大,還有都察院管稽察和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覆核,因此刑部權力並沒有那麼大。

工部顧名思義主要功能也就是掌管全國的工程事務。負責興修水利和重要的土木建築工程,大體相當於現代的水利部和建築工程部。

工部的實際權力和地位是最小最低的,所以工部尚書是墊底的。

說完清朝六部尚書的大小之分,接下來宋安之再給大家說說清朝六部的特色。

清朝入關之初的順治五年,清庭為了拉攏漢人穩固統治,因此始設六部漢尚書一名,同時侍郎也增加漢人侍郎一名。而在此之前六部只有滿人尚書滿人侍郎。

通俗來說六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部長,左右侍郎相當於副部長級別。

也就是說清朝的六部是滿人尚書一名,漢人尚書一名。左右侍郎分別是兩個滿人和兩個漢人。所以清朝的六部,尚書和侍郎一共是三十六名官員。

這樣的制度在歷朝歷代可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是清朝的特色之一。主要是用來緩解滿漢矛盾的,不過漢人尚書侍郎之類的更多是相當於今天的名譽會長之類的,有些權力但真正的實權還在於滿人尚書侍郎手中。直到晚清漢人擁有真正的實權以後,這一格局才改變。

謝謝觀看,歡迎吐槽、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誰最大?
    的「富貴威武貧賤」來形容六部,都是怎麼形容的呢?三省六部,先說三省。福垊先告訴您,清朝也有三省哦!三省六部原本是五省六部。因內侍省、秘書省非中樞,故以中書(內史)省、尚書省、門下省(隋併入集書省)以及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兵部為三省六部!其實用集書代替門下省挺好,剛好三書嘛!而六部起自西魏,蘇綽建議復古周制而立。明朝廢除三省,可清朝恢復了三省!
  • 清朝「六部尚書」分別是哪六部?哪個部門最厲害?
    "六部尚書"是一個在古裝電影、電視劇中經常被提及的名詞。所謂"六部",指的是從隋唐時期開始設立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門。而"尚書"則是從秦朝開始就被設置的一種官名,到了三省六部制出現後,六大部門的主管就被叫做尚書。
  • 清朝的六部尚書中,誰掌握的實權最大?
    皇太極準備聽從漢人大臣意見,效仿明朝,在清朝設立兵、禮、戶、工、戶、刑六部機構。這次制度本是為解決清朝舊體制下的種種弊端,但許多問題並未隨著新官製成立而解決,清朝初期的六部機構仍擺脫不了八旗制度影響,皇太極仍然不能將權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六部雖然有司法、稅收、財務、營造等職權,但六部官員並無品級,而且六部事務仍由八旗旗主和議政貝勒掌握,皇帝手上實權有限。
  • 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幾品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
    清朝的統治模式基本沿襲明朝,稱之為「清承明制」,包括官職體系。清朝的官職體系中,六部尚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於隋朝時期,此後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三省六部制,可見其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
  •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數誰最憋屈?
    清朝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為何還分貴賤高低?六部中誰最憋屈?清官退休怕人笑話,裝十多箱爛磚充門面,乾隆:給他換成真金白銀。常看清宮劇的朋友,對於孫嘉淦的名字並不陌生。這位孫老師是個有趣的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進士,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諫而出名。
  • 科普:地位在六部尚書之上的機構?清朝理藩院!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洋務運動前也負責處理對俄羅斯的外交事務。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隨著清廷全國政權的建立,更為總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繫。
  • 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清朝時期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部分,其中「內閣」和「六部」為「中央官職」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國務院和其領導下的各職能部委。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
  • 同為一品高官,理藩院尚書和六部尚書,孰高孰低?得看誰當這個官
    行政機構,包括六部,以及和六部並立的行政機構理藩院、宗人府、國子監、大理寺等;而行憲機構指的就是都察院。作為和現今國務院下轄組成部門的一把手最為接近的官職——尚書,清朝設有7處,即六部尚書和理藩院尚書。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七大尚書同屬從一品高官,基本相當於省部級正職兼領國務委員的副國級高級幹部。
  • 從一品的左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明清統治時期,朝廷中出現了六部九卿的說法。六部九卿指的是朝廷9個部門的長官,基本上都屬於朝廷重臣。六部很容易理解,分別是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九卿除了6部尚書以外,還有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和通政使。
  • 紀曉嵐敢調侃和珅「尚書是狗」,那是因為清朝尚書管不著侍郎
    雖然這都是虛構的故事情節,但這裡還是有個疑問,和珅官職是尚書,而紀曉嵐官職為侍郎,按說在清朝尚書是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那和珅應該比紀曉嵐官職高,為何紀曉嵐還敢當面諷刺和珅,他難道不怕和珅嗎? 其實還真不怕,侍郎一職是清朝沿襲明制而來,在明朝時期,朱元璋設六部,廢除丞相制,取消中書省,六部的地位瞬間提高不少,六部每個部門都設置一個尚書和兩個侍郎,尚書的職務是要比侍郎高的,權力也比侍郎大。到了清朝卻有所變化,雖然尚書官職還是比侍郎大,但在權力上,卻管不住侍郎了。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吏部尚書叫天官、禮部尚書叫春官,清朝官員別稱知多少?
    清代的官員名稱特別繁複,職官都有很多的別稱,比如我要說總督大家都知道是個什麼官,那要是說「總制」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再如學政,若是說「大宗師」照樣很難理解,所以覺得有必要把清朝一些重要官員的別稱作一番介紹。清代中堂、相國、首揆、協揆,都是稱呼宰相的官員,清代主要是內閣大學士等。
  • 明朝的六部尚書,哪個權力最大?
    明朝胡惟庸案後,朱元璋下令「廢除丞相,由六部分朝政」。其廢除丞相制度,是為了讓六部直接按照自己的旨意辦事,從而完全實現君主專制穩固地位。使中央行政機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  六部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其中以吏部最為重要,戶部人員最多!  我們看下六部的分工是如何的  吏部:被稱作天官,掌管全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封勳。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
  • 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 吏部絕非六部之首!清代中央行政機構——六部,到底該如何排序?
    自周朝開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就作為中央行政機構,分別管理國家各項行政事務。清朝入關以後,六部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並直接向皇帝負責,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清代帝王的皇權集中。但隨著中央集權程度在清朝時期的逐步發展,握有實權之六部所掌權勢,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並逐步形成嚴重有別於前朝歷代的六部排序方式。
  • 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即三省六部制。這一套確立於隋朝,職能承襲秦漢,直到清末才廢除的中央官制,在上千年的時間中,尚書六部基本上沿襲未改。隋唐年間,尚書省由六部組成;元朝年間,六部又歸中書省管轄;明朝初年廢除中書省後,六部此後直接對皇帝負責;由於清朝末年續添新部,六部之名因此廢除。雖說人人皆知六部之名,但是,許多人對於各部獨立的六部到底是管什麼的卻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六部的具體分工又是如何呢?
  • 清代六部中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設有哪些官職?
    明清時期,六部是中央最主要的機構,地位僅次於內閣、軍機處,負責國家政務的具體實施。對於六部官員的設置情況,很多讀者很感興趣,曾私信筆者詢問,除了尚書、侍郎以外還有哪些官員?這個問題較為繁瑣,所以鋪開來講。六部設官的種類問題,大致包括這麼幾種:正官、屬官、首領官。
  • 清代六部尚書都管啥?最多也不過管四五百人,為何人人爭破頭要當
    禮部所得至少,「禮部尚書一年千二百餘金,侍郎一年八百餘金而已,此其所謂貧也」。以上雖是戲謔的俗傳,但卻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當時人對六部的看法。二、六部具體情況及執掌1、吏部吏部古代為「天官」,為「家宰」,魏、晉以後,以迄元、明,都叫「吏部」。清朝的吏部,是天聰五年((1631)沿襲明制所設六部的第一個部。
  • 從尚書這一官職的演變看中國歷史上皇權的擴張過程
    在中國古代,尚書這個官職是在處於不斷演變之中的。所以,想要知道尚書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官職,要結合不同的歷史背景來說。在秦漢,尚書是少府的屬官,主要負責為皇室起草文書,傳達命令。稍後,朝廷政務逐漸繁忙,尚書權力日大,遂開始分曹治事,設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負責政令的執行。但由於尚書令仍屬於內朝官員,權力大而品級低,所以從西漢末年開始,往往以三公和大將軍錄尚書事。到魏晉時期,尚書令、尚書等官職已徹底脫離內廷,成為朝廷政務官職,尚書臺亦改名為尚書省權力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