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名著:《三國演義》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2021-03-05 新學語文

作者:羅貫中

演播:白雲出岫、藍色百合

《三國演義》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且說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殺。」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懸節東門,奔冀州去了。卓謂太傅袁隗曰:「汝侄無禮,吾看汝面,姑恕之。廢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見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群臣震恐,皆雲一聽尊命。宴罷,卓問侍中周毖、校尉伍瓊曰:「袁紹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為變。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為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伍瓊曰:「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從之,即日差人拜紹為渤海太守。

    九月朔,請帝升嘉德殿,大會文武。卓拔劍在手,對眾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為宣讀。」乃命李儒讀策曰:「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承嗣,海內側望。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戚,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李儒讀策畢,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後皆號哭,群臣無不悲慘。

    階下一大臣,憤怒高叫曰:「賊臣董卓,敢為欺天之謀,吾當以頸血濺之!」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書丁管也。卓命牽出斬之。管罵不絕口,至死神色不變。後人有詩嘆之曰:「董賊潛懷廢立圖,漢家宗社委丘墟。滿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請陳留王登殿。群臣朝賀畢,卓命扶何太后並弘農王及帝妃唐氏永安宮閒住,封鎖宮門,禁群臣無得擅入。可憐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廢。卓所立陳留王協,表字伯和,靈帝中子,即獻帝也;時年九歲。改元初平。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

    李儒勸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卓命徵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謂邕曰:「如不來,當滅汝族。」邕懼,只得應命而至。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

    卻說少帝與何太后、唐妃困於永安宮中,衣服飲食,漸漸少缺;少帝淚不曾幹。一日,偶見雙燕飛於庭中,遂吟詩一首。詩曰:「嫩草綠凝煙,嫋嫋雙飛燕。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洩我心中怨!」董卓時常使人探聽。是日獲得此詩,來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帶武士十人,入宮弒帝。帝與後、妃正在樓上,宮女報李儒至,帝大驚。儒以鴆酒奉帝,帝問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國特上壽酒。」太后曰:「既雲壽酒,汝可先飲。」儒怒曰:「汝不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練於前曰:「壽酒不飲,可領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飲酒,願公存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舉酒與何太后曰:「汝可先飲?」後大罵何進無謀,引賊入京,致有今日之禍。儒催逼帝,帝曰:「容我與太后作別。」乃大慟而作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棄萬乘兮退守藩。為臣逼兮命不久,大勢去兮空淚潸!」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將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姬兮命不隨。生死異路兮從此畢,奈何煢速兮心中悲!」歌罷,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國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耶?」太后大罵:「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惡,必當滅族!」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

    還報董卓,卓命葬於城外。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於城門外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越騎校尉伍孚,字德瑜,見卓殘暴,憤恨不平,嘗於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欲伺便殺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卓氣力大,兩手摳住;呂布便入,揪倒伍孚。卓問曰:「誰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卓大怒,命牽出剖剮之。孚至死罵不絕口。後人有詩讚之曰:「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帶甲士護衛。

    時袁紹在渤海,聞知董卓弄權,乃差人齎密書來見王允。書略曰:「卓賊欺天廢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聞,豈報國效忠之臣哉?紹今集兵練卒,欲掃清王室,未敢輕動。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如有驅使,即當奉命。」王允得書,尋思無計。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眾官皆曰:「必來祝壽。」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悲?」允曰:「今日並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託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於是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操。操瀝酒設誓,允隨取寶刀與之。操藏刀,飲酒畢,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眾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訖。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云:「在小閣中。」操逕入。見董卓坐於床上,呂布侍立於側。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羸行遲耳。」卓顧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賜與孟德。」布領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願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

    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去了良久,回報曰:「操不曾回寓,乘馬飛出東門。門吏問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去矣。」儒曰:「操賊心虛逃竄,行刺無疑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謀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卓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且說曹操逃出城外,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擒見縣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縣令熟視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陽求官時,曾認得汝是曹操,如何隱諱!且把來監下,明日解去京師請賞。」把關軍士賜以酒食而去。至夜分,縣令喚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後院中審究;問曰:「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操曰:「燕雀安知鴻鵠志哉!汝既拿住我,便當解去請賞。何必多問!」縣令屏退左右,謂操曰:「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縣令曰:「孟德此行,將欲何往?」操曰:「吾將歸鄉裡,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吾之願也。」縣令聞言,乃親釋其縛,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義之士也!」曹操亦拜,問縣令姓名。縣令曰:「吾姓陳,名宮,字公臺。老母妻子,皆在東郡。今感公忠義,願棄一官,從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陳宮收拾盤費,與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劍一口,乘馬投故鄉來。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處謂宮曰:「此間有一人姓呂,名伯奢,是吾父結義弟兄;就往問家中消息,覓一宿,如何?」宮曰:「最好。」二人至莊前下馬,入見伯奢。奢曰:「我聞朝廷遍行文書,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陳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陳縣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陳宮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滅門矣。使君寬懷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說罷,即起身入內。良久乃出,謂陳宮曰:「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言訖,匆匆上驢而去。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裡,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當夜,行數裡,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餵飽了馬,曹操先睡。陳宮尋思:「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便欲拔劍來殺曹操。正是: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來一路人。畢竟曹操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朗讀底本: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主編雲天微信:18175799983

投稿郵箱:xyw9128@qq.com

感謝您把每天珍貴的幾分鐘留給一本書、幾段話

請關注:原創徵稿啟事

喜歡本文的親們,請點讚轉發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更多

相關焦點

  •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 三國演義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李儒讀策畢,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後皆號哭,群臣無不悲慘。 階下一大臣,憤怒高叫曰:「賊臣董卓,敢為欺天之謀,吾當以頸血濺之!」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書丁管也。卓命牽出斬之。管罵不絕口,至死神色不變。
  • 名著導讀(五)|《三國演義》·人物簡介篇(上)
    ,今天應各位同學要求,開始梳理名著《三國演義》,請同學們認真識記。 二、作品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歷史風雲。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 《三國演義》電子書在線閱讀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在線看三國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目錄如下:目錄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 聽名著:《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帝知之,急令皇甫酈回西涼。卻說李傕之軍,大半是西涼人氏,更賴羌兵為助。卻被皇甫酈揚言於西涼人曰:「李傕謀反,從之者即為賊黨,後患不淺。」西涼人多有聽酈之言,軍心漸渙。傕聞酈言,大怒,差虎賁王昌追之。昌知酈乃忠義之士,竟不往追,只回報曰:「酈已不知何往矣。」賈詡又密諭羌人曰:「天子知汝等忠義,久戰勞苦,密詔使汝還郡,後當有重賞。」羌人正怨李傕不與爵賞,遂聽詡言,都引兵去。
  • 聽名著:《三國演義》第十回
    稠大驚,未及回言;只見刀斧手擁出,早把樊稠斬首於案下。嚇得張濟俯伏於地。李傕扶起曰:「樊稠謀反,故爾誅之;公乃吾之心腹,何須驚懼?」將樊稠軍撥與張濟管領。張濟自回弘農去了。李傕、郭汜自戰敗西涼兵,諸侯莫敢誰何。賈詡屢勸撫安百姓,結納賢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不想青州黃巾又起,聚眾數十萬,頭目不等,劫掠良民。太僕朱儁保舉一人,可破群賊。李傕、郭汜問是何人。朱儁曰:「要破山東群賊,非曹孟德不可。」
  • 聽名著:《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作者:羅貫中演播:白雲出岫、藍色百合《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卻說袁術在淮南不知其計若何,且聽下文分解。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 《三國演義》第004回 謀董卓孟德獻刀
    第004回 謀董卓孟德獻刀給大家推薦一個免費聽書平臺李肅說降了呂布,回來稟明了董卓我把列位大人請到家中來,是為了漢室的安危。如今老賊董卓專權,上欺天子下壓群臣,在朝中橫行霸道。我們這些人,叨食漢祿多年吶。」我們都是漢室的,股肱之臣吶。「難道就看著老賊,這樣任意橫行嗎?今天我把列位大人請至此處,是共商除賊之策啊。你們給我想個辦法。」眾文武一聽這幾句話,都哭了,整個席間是悲悲切切,一籌莫展吶。殺董卓?那是說著玩兒的?誰也想不出個良策來。
  • 孟德獻刀:一場精心策劃的自我炒作
    以此推定,「孟德獻刀」事件絕對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自我炒作。「孟德獻刀」的典故,在《三國演義》中描寫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但在陳壽編撰的《三國志•武帝紀》中,卻惜墨如金,跳躍而過: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
  • 瓷器上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
    【桃園三結義】出自《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提起劉關張,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孟德獻刀】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回【廢漢帝陳留為皇,謀董賊孟德獻刀】。
  • 【名著導讀】三國演義趣味動畫第4回(附在線測試+答案)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一百二十回。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擅長小說、戲曲的通俗文學家。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資料,加以整理和創造,寫成了這部長篇巨著。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 聽名著:《三國演義》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清代天津楊柳青年畫《三國演義》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卻說蒯良曰:「今孫堅已喪,其子皆幼。遂送桓階回營,相約以孫堅屍換黃祖。孫策換回黃祖,迎接靈柩,罷戰回江東,葬父於曲阿之原。喪事已畢,引軍居江都,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不在話下。卻說董卓在長安,聞孫堅已死,乃曰:「吾除卻一心腹之患也!」問:「其子年幾歲矣?」或答曰十七歲,卓遂不以為意。自此愈加驕橫,自號為「尚父」,出入僭天子儀仗;封弟董晃為左將軍、鄠侯,侄董璜為侍中,總領禁軍。
  • 聽名著:《三國演義》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作者:羅貫中演播:白雲出岫、藍色百合《三國演義》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且說董卓字仲穎堅謂父曰:「此賊可擒也。」遂奮力提刀上岸,揚聲大叫,東西指揮,如喚人狀。賊以為官兵至,盡棄財物奔走。堅趕上,殺一賊。由是郡縣知名,薦為校尉。後會稽妖賊許昌造反,自稱「陽明皇帝」,聚眾數萬;堅與郡司馬招募勇士千餘人,會合州郡破之,斬許昌並其子許韶。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堅為鹽瀆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今見黃巾寇起,聚集鄉中少年及諸商旅,並淮泗精兵一千五百餘人,前來接應。
  • 三國演義回目整理1-18回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回目內容:漢靈帝時期,漢帝寵信宦官,張讓等十常侍朋比為奸,朝政腐敗,天下盜賊群起。
  • 讀名著:《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孔明命雲長等護送數十裡方回。張松回益州,先見友人法正。正字孝直,右扶風郿人也,賢士法真之子。松見正,備說曹操輕賢傲士,只可同憂,不可同樂。吾已將益州許劉皇叔矣。專欲與兄共議。法正曰:「吾料劉璋無能,已有心見劉皇叔久矣。此心相同,又何疑焉?」少頃,孟達至。達字子慶,與法正同鄉。達入,見正與松密語。達曰:「吾已知二公之意。將欲獻益州耶?」松曰:「是欲如此。兄試猜之,合獻與誰?」達曰:「非劉玄德不可。」
  • 讀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紹於帳中聞遠遠有哭聲,遂私往聽之。卻是敗軍相聚,訴說喪兄失弟,棄伴亡親之苦,各各捶胸大哭,皆曰:「若聽田豐之言,我等怎遭此禍!」紹大悔曰:「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見之耶!」次日,上馬正行間,逢紀引軍來接。紹對逢紀曰:「吾不聽田豐之言,致有此敗。吾今歸去,羞見此人。」逢紀因譖曰:「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紹大怒曰:「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
  • 聽故事丨《三國演義》少兒版13:白門樓呂布遭劫難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聽完了《幼三國》(前60回),《西遊記》,《三十六計》《藍精靈》,《神奇校車》,《小魯講故事之中國歷史》,《小魯講故事之世界歷史》,《小魯講故事之偉人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經典故事。以後,將由非常好聽非常有趣的少兒版《三國演義》來陪伴大家。
  • 聽三國學成語丨齊心戮力 ——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官兵三英戰呂布
    華雄趕到時,只發現掛在樹上的頭巾和無處躲藏的祖茂,孫堅失去了祖茂傷心不已,派人加急告訴袁紹,袁紹聽後大驚,趕緊和眾人商量如何對付華雄。他環視一圈,發現公孫瓚背後站了三人正在冷笑,這三人正是跟著公孫瓚前來的劉備,關羽和張飛,這時探子來報,說華雄挑著孫堅的頭巾,來營寨前大罵,小將俞涉出戰,但不到三回合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