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進步促使心理學發展,1913年華生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論文《行為主義心目中的心理學》,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的標誌。
此後50年,心理學一直是行為主義的天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1
華生生平
【美】約翰·華生 J. B. Watson, 1878-1958
1878年,華生(J. B. Watson, 1878-1958)生於美國南卡羅琳納。
華生在年少時堪稱為「問題少年」,最喜歡的活動是打架,每次打架都要「直到一個人流血為止」。
在念小學時,「很懶,有些反叛,考試從未及格過」。他的老師也回憶說,華生是一個懶惰、愛吵嘴、無法控制的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從來沒有比及格更好。
1894年,進入大學,遇到其心理學啟蒙老師莫爾。
1900年,進入芝加哥大學讀研究生。聽過杜威的課,但聽不懂。喜歡安吉爾,跟隨其念博士。期間同植物學家洛布學習生物學與生理學,受洛布影響很大。
1903年,華生獲博士學位,留校工作,出版了有關白鼠神經和心理成熟的博士論文。
1908年,得到鮑德溫邀請,前往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授。
▲霍普金斯大學 (圖片來自網絡)
1913年,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著名的論文《行為主義心目中的心理學》,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的標誌。此後50年,心理學一直是行為主義的天下。
1914年,出版《行為: 比較心理學引論》,並在年僅36歲時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20年,婚變。
1921年,將行為主義觀點應用於社會工作。
華生在被判賠大量金錢離婚後,不得不前往廣告公司求職。
他將行為主義原理運用於日常工作中。不久,再次獲得成功,工資比大學時高了數倍,3年之後就做到了該公司的副總經理。
1957年,79歲的華生得到了美國心理學會給予他的金質榮譽獎章。
1958年,逝世。華生在去世前焚燒了自己所有的信件、手稿和筆記,拒絕把它們留給歷史。
2
華生早期行為主義的
科學性質
華生在《行為主義心目中的心理學》中開篇就說:
就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純客觀的實驗分支。他的理論目標是行為的預測與控制。
在華生看來,要使心理學取得與生物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同樣的地位,就必須放棄心理學研究中一切帶有主觀性的概念和術語,選用更為客觀的研究對象,採用更為客觀的研究方法。
3
華生早期行為主義的
研究對象
1.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可觀察的行為
行為就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有機體反應,其本質是人和動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刺激-反應是有機體所有行為的共同要素。
華生一生偏愛以動物為被試進行研究。他讓白鼠走迷宮,在白鼠成功時,他會把麵包蘸上牛奶餵它們,在白鼠不成功時,自己就把它麵包吃下去。
他曾說:「我從不願意使用人類被試。我也討厭做個被試。我不喜歡給予被試的那種令人沉悶的和人為的指示語。以人為被試,我總是不自然,感覺不自在。
但對於動物被試,我卻駕輕就熟了。在研究動物時,我才感覺腳踏實地,感覺靠近現實,思想才如泉水般的湧來。
難道通過觀察動物我不能發現其他學生使用人類被試所得到的一切嗎?」
2. 行為主義的任務是研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S-R公式)
(1)所謂刺激,就是引起有機體反應的外界環境或身體組織內所發生的各種變化;所謂反應則是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有機體的內隱或外顯的變化,行為就是由這些簡單的生理反應所組成的一套複雜反應系統。
(2)反應既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隱的,可分為四種:
①外顯的遺傳反應,如抓握、眨眼等。
②內隱的遺傳反應,如腺體分泌等。
③外顯的習慣反應,如打球、跳舞等。
④內隱的習慣反應,如思維、想像等。
無論反應多麼複雜,都可歸結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最終又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刺激和反應既然都是物理和化學的變化,那麼行為只不過是由一種物理化學變化導致的另外一種物理化學變化。
4
華生早期行為主義的
研究方法
1. 對傳統內省法的批判
① 傳統心理學以意識為研究對象,才需要可以直接接近意識的內省法,行為主義以可觀察的行為為研究對象,內省法已經沒有必要。
② 內省法不能接受別人的重複驗證,可靠性令人懷疑。
③ 內省法局限於形上學的研究領域,無助於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④ 內省法排斥了來自動物心理學研究的事實和資料,因為動物顯然無法內省。
2. 心理學應使用客觀的研究方法
在華生看來,心理學應該把自身限制在行為的客觀研究上。在行為主義的實驗室中,只有那些嚴格遵循客觀程序的研究方法才是可以接受的。這些方法包括:
①觀察法。通過觀察記錄人們外顯的行為反應,包括使用儀器和不使用儀器的觀察。
②條件反射法。行為最終都是反射,包括肌肉運動與腺體分泌兩種反應。
③測驗法。測驗並不是測量智力或者人格,而是測量被試對刺激情境的反應。
④語言報告法。語言是一種特殊的反應,本身是一種行為,用言語報告身體內部的變化,並不是內省法。
5
華生早期行為主義的
具體觀點
1. 關於本能
① 早期觀點
華生早期承認本能的存在,認為「本能是一連串的反射,這串反射的個別元素是按照嚴格的遺傳方式而連續進行的。」
② 後期觀點
完全否定本能,認為看似本能的行為實際上是社會化的條件反應,可以追溯至兒童早期的訓練,這一觀點後來發展成華生極端的環境決定論。
華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可謂是極端環境決定論的最佳註腳:
「給我一打健康、健全的嬰兒,並讓我自己設定一個特殊的世界去撫養他們,我敢保證隨機選擇其中的任何一個,把他訓練成為我們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 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首領,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考慮他的才能、嗜好、傾向、能力、職業和他祖先的種族。」
2. 關於情緒
① 定義:情緒只不過是對特定刺激的生理反應。
刺激(如突然有人威脅對你進行身體侵害)造成了內部生理變化,如心跳加快和其他外顯習得反應,從而體現出人的情緒。這種對情緒的解釋否認了任何意識和來自於內部器官感覺的作用。
② 兒童有三種基本的非習得性情緒反應模式: 恐懼、憤怒和愛。
其他的情緒反應是這些基本情緒通過條件反射過程而形成的。
3. 關於言語和思維
① 言語
言語與打網球一樣,只是喉結、舌頭與嘴唇的運動。
② 思維
思維是內隱的感官運動,它可以還原為無聲的言語,與外顯的言語反應一樣依賴於同樣的肌肉運動習慣。
4. 關於人格
① 定義
某一個體在某一年齡階段的人格,就是他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各種習慣系統或活動流的橫切面部分。根據某一個體人格中佔優勢的習慣系統,就可對個體人格進行分類並據此而判斷其主要人格特徵。
② 人格雖然是比較穩定的習慣行為模式,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6
對華生早期行為主義的
評價
一. 貢 獻
① 行為主義促進了心理學的科學化進程,鞏固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② 行為主義促進了心理學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
③ 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二. 局 限
① 生物學化傾向
行為主義主要以貓、白鼠、狗、猩猩等為其研究對象,完全把人的心理動物學化或生物學化,只看到了人與動物的連續性,抹殺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
② 客觀主義傾向
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貫徹客觀主義原則,抹殺了心理學自身的特點。
③ 機械主義傾向
把行為歸結為S-R的簡單模式,把人描繪成為一種消極被動而毫無主觀能動作用的機械結構,其結果必然陷入機械主義的泥潭。
●文:楊文登,廣州大學心理學系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