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分享:環境變了,心境沒變!換了環境我也沒能走出抑鬱

2020-12-19 簡客心理GAKER

在我抗擊抑鬱的那段時間裡,很多人建議我換一個生活環境。

他們通常會說:「換一個環境,沒準抑鬱症就好了;換一個環境,沒準抑鬱症就可以不藥而愈。」

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生活或者工作的環境太過於壓抑,所以人才會患上抑鬱症。

而想要解決抑鬱症,最好的辦法就是換一個環境,這樣就解決了抑鬱的根本問題。

抑鬱症和所處的生活環境有怎樣的關係?

如果換一個環境,抑鬱症是不是就可以不藥而愈呢?

在我抗擊抑鬱的日子裡,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因為即便我換了一個環境,也沒能走出抑鬱!

01 換了環境,我依然抑鬱

2016年12月,我確定自己患上了抑鬱症。

由於僅僅把抑鬱症當成了一種心理疾病,同時也把抑鬱症當成了一種心理負擔,我錯過了控制並治療抑鬱症的最佳時機,發展到了重度抑鬱症。

經過一個多月的科學用藥之後,我從重度抑鬱回到了輕度抑鬱的狀態,開始積極自救。

我聽取了朋友的建議,暫時離開了生活已久的環境,搬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居住,拋開了可能導致我抑鬱的環境因素,期待能夠發生變化。

起初那段時間,我的心情確實不再像以前那麼低落,對周圍的一切似乎產生了興趣。

那一刻我真相信,因為換了一個環境,我似乎已經開始要掙脫抑鬱的困境。

但是很多我就發現,那只是我對新環境的好奇以及對環境的適應。當我適應了新的環境之後,我又迅速陷入到了之前的那種抑鬱狀態。

當我再次陷入到抑鬱的狀態之後,即便是在新的環境中,我依然感覺所有的一切似乎並沒有發生改變,很多不好的事情依然會不受控制的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這時候我意識到,即便是換了一個環境,抑鬱狀態依然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我依然沒能走出抑鬱!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02 抑鬱症和環境關係的三個特性

問題就出在抑鬱症和生活環境之間複雜的關係。

我用了6個月走出了抑鬱,用了兩年半時間調整自己,糾正錯誤認知,建立了積極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重塑了自信,這才完全戰勝了抑鬱症!

在這兩年半的時間了,我見過很多的抑鬱症患者,也觀察了很多抑鬱的現象。

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記錄,我把抑鬱症和環境的關係簡單概括為這樣3個特性。

第一個特性叫做持久影響

抑鬱症是長時間被某些社會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短暫的影響是不會誘發抑鬱症的。

能夠誘發抑鬱症的社會環境因素主要就是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社會情緒,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等等。

我們的心理模式,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情緒模式,我們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在長時間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才能形成的。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抑鬱症患者互幫互助的活動,活動的主題就是分享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患上了抑鬱症。

其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分享說,是因為長時間處於某種生活環境中,在環境作用下慢慢養成了很多不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所以才會患上抑鬱症。

只有長時間持續的影響,才能讓我們形成一些難以改變的心理模式,增加我們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就算是換了一個環境,這些影響依然在持續,不會立刻消失!

第二個特性叫做相互作用

在環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我們可能會患上抑鬱症。

同時在抑鬱的行為模式刺激下,我們所處的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人患上抑鬱症之後,他的生活中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

比如很多朋友因為他是抑鬱症患者就不再喜歡他了,不願意和他有更多的交集了。

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就是人們對抑鬱症患者的偏見,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們不太喜歡抑鬱症患者的一些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

環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可以讓我們抑鬱,同樣,我們抑鬱之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相互作用。

第三個特性叫做變與不變

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是一直在變化的。

但是因為環境作用而形成的心理模式,思維習慣、情緒模式和生活習慣卻是相對固定的,很難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相應變化。

除非有意識的改變這些內在的東西。

比如抑鬱症患者自我否定的信念,很難因為他從一個不快樂的環境到了一個快樂的環境就消除了。

這就是環境與抑鬱症的變與不變性!

03 環境變了心境卻難改變

如果換一個環境,抑鬱症是不是就可以不藥而愈?

答案會讓很多人失望,換一個環境不能夠讓抑鬱症不藥而愈。

為什麼呢?

第一,因為我們的心理模式、思維習慣、情緒模式還有生活習慣是相對固定的,很難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除非我們有有意識地去改變。

即便我們換了一個環境,但是我們還是用抑鬱的狀態去生活,抑鬱症能好嗎?

我戰勝抑鬱症,重要的不是換了一個環境,而是有意識的改變了心理模式,改變了思維習慣,改變了情緒模式,建立了健康積極的生活習慣。

第二,假如不去改變這些內在的東西,僅僅是換一個環境,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新的環境在抑鬱的行為模式影響下,我們可能很快就回到了以前的那種抑鬱的生活狀態中。

因為生活中和我們密切相關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第三,環境作用的影響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抑鬱症不會因為環境的改變就很快不藥而愈。

我們想要徹底戰勝抑鬱症,最重要的還是要放下自我否定的信念,改變抑鬱的心理模式,建立積極心態,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

我曾經是一名抑鬱症患者,現在是一名抗擊抑鬱症的戰士。

如果你也被抑鬱症困擾,你可以關注我。

讓我們一起加油,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戰勝抑鬱。

相關焦點

  • 我曾是個抑鬱症患者
    初初聽到這個診斷,我覺得很可笑,我是一個很豁達開朗之人,而且近幾年並不曾有過什麼讓我鬱鬱不平的心事,何來的心理疾病,而且我統統都是生理上的症狀,與心理疾病又有何幹。但我還是去了,果然診斷出來我是抑鬱症,而我的所有症狀都是抑鬱症的肢體症狀。
  • 抑鬱症患者家屬:抑鬱症的人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痛苦?
    以及來說說抑鬱症的人,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痛苦?中度以上抑鬱症如何治療?說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心理疾病都是正確的,但是不全面。如果抑鬱症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疾病,那麼它就不會那麼難好了,畢竟只要自己的意識和自救欲望稍微去調節一下,或許我們就能得到愉快感,擺脫抑鬱心境。
  • 抑鬱症:我想死,你能幫我麼?
    再次翻出這篇關於抑鬱症的文章,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讓大家更加理解抑鬱症,更加理解抑鬱症病人。也許我們的一個善舉,就能拯救一個生命。今天上午小夥伴突然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只打著喬任梁三個字,一開始小編還在疑惑發生了什麼,結果到微博上一看,首頁全是喬任梁去世的消息,這個名字迅速佔領了微博的第一熱搜,一時間他的微博號以及上海公安局的官方微博都已成癱瘓的狀態。
  • 多事之秋,抑鬱常發,來看看預防季節性抑鬱症的5種方法
    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半,疫情還沒過去,秋天就要來了。俗話說,自古逢秋悲寂寥。身出萬物凋零的秋天,大家常有悽涼、苦悶、垂暮之感,在這樣一個悲秋的季節裡,我們要警惕季節性抑鬱症這種疾病。
  • 一名抑鬱症患者,寫給抑鬱症患者的6句話
    希望分享給大家可以讓深處抑鬱的人有所啟發:不要把抑鬱症當作病來看待很多人感覺抑鬱症是一種很難受的問題,但殊不知抑鬱症雖然是疾病,可如果你以疾病態度來對待它。那麼你永遠都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可遺憾的是,你越想消除抑鬱,抑鬱會讓你更痛苦,看似好像無解了,怎麼辦呢?最好的答案就是,接受他!得高血壓冠心病,吃東西總是要先考一下,這些都是一輩子的病,為何這我們就能接受它,甚至可以允許它們和我們相伴一生,抑鬱症就不行呢?所以接受抑鬱才是走出抑鬱的正確態度。
  • 重度抑鬱症患者:我用五年時間走出了抑鬱,說說我的經歷
    時間長了那些同學對我是越發的挑釁,後來因為看我從來都不反抗,逐漸從冷嘲熱諷變成了校園暴力。我也試過反抗,也試過找老師,但最後迎接我的不過是更加激烈的報復,到最後也都暗自忍了下來。我沒有把我遭遇的這些告訴父母,因為家裡已經遭受了很大的變故,我不想再增加這個家裡任何一點負擔。雖然所有人都瞞著我,但我也從偷聽媽媽跟別人的通話裡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 抑鬱症患者都仇恨父母?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其實現實中我們也發現了,好多抑鬱症患者會非常怨恨自己的父母,看到下面一些匿名故事非常痛心。匿名答友抑鬱本身就已經很痛苦了,很多父母還認為孩子是裝病逃避,這不但不會讓孩子擺脫負面情緒,反而更加逆反,加重抑鬱。
  • 電影心說 | 抑鬱症患者說:我和世界隔了一片沙漠
    各位讀者朋友們好這裡是南工心理~~電影心說欄目「好電影用心說」第四期我們將帶你走進抑鬱症患者的世界《丈夫得了抑鬱症》、《超脫》最近心情總是那麼陰鬱,關節疼、哪裡都疼,懶懶的,渾身無力,什麼也不想做,也感覺什麼都不能做。這便是影片《丈夫得了抑鬱症》裡丈夫高橋剛得抑鬱症時,低落和黑暗的時光。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都很仇視父母?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抑鬱症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入呢? 抑鬱vs抑鬱症 抑鬱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伴隨有短暫的情緒低落的特徵,是每個人都會體驗的情緒,具有來的快、消失得也很快的特徵。周圍的人善意的關心就能讓人輕鬆走出抑鬱情緒。
  • 一名正在康復的患者:「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陰霾?」
    以下這個TED視頻演講者是一名正在康復的抑鬱症患者(Jake Tyler),他分享了自己從抑鬱症中走出來親身經歷和感受。 Jake Tyler病情最嚴重時達到了重度抑鬱的程度,他躺在床上,有強烈的自殺念頭。
  • 《我戰勝了抑鬱症》——九個抑鬱症患者真實感人的自愈故事
    並非心理學專家,而是一位資深的抑鬱症患者,曾經4次自殺未遂,他的治癒是一場異常艱難的重生之旅,成功後,他寫出了這本《我戰勝了抑鬱症》,書中收錄了美國前眾議員甘迺迪、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9位國際知名的公眾人物走出抑鬱症的真實故事
  • 又一明星抑鬱了,抑鬱症你了解多少
    在跳樓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哥哥飽受抑鬱症的折磨,但最終沒有走去低迷而選擇用最令人傷心的方式與世告別了。那什麼是抑鬱症了,什麼樣的人會得抑鬱症,得了抑鬱症後我們應該怎麼辦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抑鬱症是抑鬱障礙的一種典型情況。
  • 抑鬱症也是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
    核心提示:抑鬱症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識別率、就診率、治癒率低等特點。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3.5億名,每年有近8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死亡。我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90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了18%。
  • 抑鬱症和焦慮症一樣嗎?為何焦慮症能自愈,抑鬱症卻不能?
    抑鬱症是一種心境障礙,而焦慮症又被叫做是焦慮性神經症,所以屬於神經症範疇,抑鬱的特點是持續的心境低落,而焦慮的特點是持續的心情緊張。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區別:由於焦慮症和抑鬱症都是比較多發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對於焦慮症和抑鬱症會產生混淆,其實焦慮症和抑鬱症無論是在症狀表現還是在調節方法上區別都是比較大的。
  • 說說抑鬱症吧
    94年,才25歲的她,那麼漂亮的一位女生,卻因為抑鬱症而選擇在這麼美好的年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2016年9月16日,內地演員,歌手喬任梁也是因為抑鬱症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28歲。我並不是這兩位年輕人的粉絲,但聽到他們在這麼美好的年紀卻因抑鬱症而選擇告別這個世界時,感到特別的寒心。抑鬱症,一個我們並不陌生的名詞。
  • 抑鬱症究竟是什麼?我情緒總是很低落,是否也算抑鬱症?
    抑鬱症的發生,小到基因分子變化,大到家庭社會環境,都有其影響;就連每位具體抑鬱症患者的發病原因和症狀發展也各不相同。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必須努力去理解抑鬱症,因為只有知道了它的機理,才能找到應對方案,才能不讓類似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而對於你我普通讀者而言,了解這些不光是為了自己面臨抑鬱風險時知道如何尋求醫療援助,也為的是在身邊人出現問題時,能夠以正確的方式去幫助他們。
  • 李連杰小女兒抑鬱症復發,是什麼原因導致抑鬱的反反覆覆
    文/老K讀過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抑鬱症復發可不是一件好事情。有研究表明,第一次患抑鬱症並好轉的患者中,至少50%的人會有一次以上的復發經歷,而那些已經有兩次以上患病史的患者在以後的生活中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是70%-80%。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人」
    走出抑鬱症的「小黑屋」後,她創立了已有6萬抑鬱症患者和家屬的線上社群。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2019年,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成為心理健康問題「重災區」之一。在每年約有100萬人自殺的龐大患者群體背後,如今已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支持者。
  • 抑鬱症患者「殺人事件」
    並且,抑鬱症患者由於總是自我封閉,情緒難以找到合適的出口進行排洩,在情緒堆積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是有可能出現傷害他人的情況的。根據瑞士的研究可以得知,抑鬱症患者的他殺致人死亡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6倍。 根據沈漁邨《精神病學》我們可以知道,除了自殺以外,抑鬱症患者還可能會出現「擴大性自殺」的行為,也就是患者可能在殺死數人之後再自殺。
  • 作為身邊人,怎麼幫助抑鬱的人?——《丈夫得了抑鬱症》
    「好了的話,要帶我去龍宮哦」,小晴說。(未完待續)往期回顧·請不要和有抑鬱症的人這樣說話 | 看電影·學心理作為身邊人,我們應該怎麼幫助抑鬱症患者?影片中,小晴為丈夫準備納豆作為晚飯,哪怕她很不喜歡納豆的味道,就是因為納豆作為發酵類豆製品營養豐富,能促進腸蠕動,可以幫助運動量不大的丈夫調節腸胃。還有蔬菜,牛奶,水果,這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都能夠幫助抑鬱症患者補充營養,在體力上支持他們和抑鬱症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