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風味人間》,在美食裡品味人生智慧

2020-12-18 婉庭丫頭

任何一種愛,都不比對美食的熱愛真切。——蕭伯納

《風味人間》上線很久了。說真的,有點不敢看,又忍不住想看。陳曉卿這個滿肚子食經的可愛胖子,講起美味來,不光自己咽口水,聽者都跟著一起流涎,更別說這個下足力氣的美食紀錄片了。無論是色彩、光線、角度的運用,還是那貼著心的解說詞,都給人以極大的感官衝擊。在這樣的攻勢下,豈是乾咽口水能平復的,不大快朵頤,哪能解「恨」。

我喜歡美食,但不喜歡被誘惑。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沒有多少人能夠抵禦這種不傷大雅的原始欲望。一旦陷溺,很難保持形而上獨立思考,只想舔屏風味,哪裡還體味「人間」的妙處。說到體味,想起了大學

那時,我最愛吃鍋包肉。這是吉林的名菜。有沒有官方認可,不知道。但我私下覺得,當列榜首。

這道菜做得好,色澤金黃,如珊瑚一般搭在一起,層層疊疊。就連一直不喜歡的香菜,點綴其端,都格外幼嫩可愛起來。冒著鍋氣的鍋包肉端上來,裹挾酸甜的分子,張牙舞爪,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就算不喜它,味道一過,也必定翻湧出津液來。

每一次,我都不得不一邊咽下口水,一邊趕緊夾起一塊。沾一沾琥珀色的芡汁,張大嘴巴一咬。表層的脆裂聲,像一聲讚嘆。緊跟著,牙齒碰到薄薄的軟軟糯糯的澱粉,再一用力,最裡面嫩嫩的裡脊肉也被切斷。酸甜的芡汁,混著最後烹入的蒜香,濃鬱強烈,在質感豐富的肉片中穿梭。那時的我,真覺得人間的幸福就是此刻。

有一日,外國文學課,老師是講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講到《浮士德》記不得了,因為臨近午休,眼看著要壓堂了,他不得不提高語速。可是面對飢腸轆轆的學生,任爾多麼高深偉大的作家,都不能壓抑蠢蠢欲動。

不知老師是感受到這個氛圍還是怎的,忽然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認為最好吃的是什麼?或者,現在下課了,你們最想吃的是什麼?」急轉的話鋒,讓同學們一時沒反應過來。老師自問自答道:「我想可能就是鍋包肉、溜肉段之類吧。但是,我記憶裡最美味、最想吃的是龍蝦,」同學譁然。

當時是2005年,網絡並不普及,我只聽過龍蝦的名字,連圖片都不曾見過。老師說,他老家在青島,小時候有一次家裡宴客,爺爺等客人走後,把剩下的一小段龍蝦尾肉給了他,那是他迄今為止吃過最鮮美的食物。「我不是有意看低你們,但是由於地域、經歷、機遇不同,你們能夠吃到龍蝦的機會也許並不多,尤其是幾十年前純野生的大龍蝦。你不曾領略過那個滋味,就不會覺得它美好,也就不會真正渴望它,這和生活一樣。」

這段文藝腔,當然不是老師的原話。若干年後,當我對這個類比有了更深的體會時,那個場景就一遍一遍在腦海裡重塑,成了今天記住的樣子。

不曾領略,就不會渴望。

愛人家境一般,長到10幾歲還沒吃過香瓜。有一次進城,城裡的姑姑要買給他。他說:「姑,我不吃,還得做成湯,怪麻煩的。」這個故事,婆婆每次講到最後,我總覺得能聽出哽咽。而在愛人嘴裡講出來,所得的滋味是:「你看,當年香瓜都不認識的少年,現在基本上想吃啥就吃啥。」

這些年與愛人為伴,雖然談不上遍嘗美味珍饈,但大抵上市面有的,我們看到的,有些興趣的,也都吃得七七八八。物質極大豐盈且普及,對於普通大眾,也不過這一二十年的事。很多人有這種食物的補償心理,可是盲目的補償過後,不過消滅了一個個帶著最字的食物。變得無可無不可,甚至是酒足飯飽之後的意興闌珊。

有人說,這是年紀長了,嘴不壯了。

我自然不願承認這個觀點。因為我喜歡和了解的一些人物、作家,在美食上都有著經久不息的追求。比如汪曾祺、梁實秋、陸文夫,甚至追溯到袁枚、曹雪芹、蘇東坡等等,這些文學大咖透過飲食,行至筆下,所展現的「至味在人間」,生動有趣,是不隨年齡而衰敗的。是什麼滋養著他們活潑旺盛的胃口呢?我常常在意興闌珊的時候,抱著書本浮想聯翩。

初看《紅樓夢》時,十多歲的光景,除了戀愛關係,記得的還有那一道「茄鮝」,一盤食物竟可以如此大費周章。初識,還以為是曹雪芹誇大階級差異的玩笑,抑或就是鳳姐信手拈來逗弄劉姥姥的。直到這一兩年,重讀《紅樓夢》,又透過陸文夫先生的《美食家》,窺見一斑,舉一反三,才相信在自己的想像之外,確有那樣一類美食的存在。其美好,可能就像被老師念念不忘的龍蝦一樣吧。

《美食家》故事背景設在上世紀70年代前後,小說的主人公叫朱自治,資本家遺少,一生諸事不好,唯獨對「吃」迷痴。他早起早睡,只因為要擦黑起身,匆匆盥洗,一定趕上「朱鴻興」的頭湯麵。「清炒蝦仁一份,寬湯,重青,重澆要過橋,硬點,」這是麵館跑堂專門為他喊出的一連串切口。光這說辭就夠眼花繚亂的,這樣的一碗麵,怕只有當年的老蘇州能夠體會箇中滋味了吧。

吃完頭湯麵,朱自治要趕到閶門石路的一間茶館,紅木桌、大藤椅、天落水、洞庭茶,煮水的瓦罐下燃的是松枝,茶要泡在宜興的紫砂壺裡。如此紛繁的喝茶,只是為了美食家們聚在一起,商量中午去哪裡吃。商量妥了,就調轉車頭奔向下一站。

寫到這兒,陸老筆鋒一轉,談起蘇州美食。那是一套完整的結構,比如說開始是冷盆,接下來是熱炒,熱炒之後是甜食,甜食的後面是大菜,大菜的後面是點心,最後以一盆大湯做總結。這臺完整的戲劇一個人不能看,只看一幕又不能領略其中的含義。

這到讓我想起米其林餐廳,那備受推崇法式大餐,不就是如此這般,充滿儀式感,主次分明,一道道如藝術品一般呈現上來的嗎?兩種高端飲食文化,殊途同歸。

朱自治吃食上的講究,已經夠讓我驚掉下巴。但是這等老饕卻被人貶諷為肉頭財主、吃食賴皮。抖盡了風土人情,花樣絕活的陸老,忽然筆鋒一轉,變出個孔碧霞,不僅在吃上讓朱自治更進一層樓。也讓讀者透過蘇州美食的藝術分出了人的層次。

這位孔碧霞是國民黨逃跑時留在蘇州的姨太太。別看是個姨太太,要不是家道中落,沒有依仗,再有些技癢,朱自治這樣的人,孔碧霞一準兒是瞧不上的,什麼美食家,饕餮之徒罷了,真正考究的人豈是天天趕場子一樣上飯店?「大觀園」的宴請有哪一桌是從老正興買來的?頭湯麵算什麼,隔夜的鍋還不知洗沒洗,飯店的油煙嘈雜,豈是能下咽忍受的。

在孔碧霞一類看來,品茶要花前月下,飲酒要曲水流觴,高雅之士,只有不得已時才到飯店裡去應酬,挑挑揀揀地吃幾筷,總覺得味道太濃,不清爽,不雅致。朱自治念念不忘的各家風味美食,在他們看來是一種通俗的食物而已。

孔碧霞所傳承的是蘇州菜中另一個體系,這體系是高度的物質文明和文化素養的結晶,它把蘇州名菜的豐富內容,用一種及其淡雅的形式加以表現,在極盡雕琢之後使其反乎自然。

我雖慨嘆陸老講蘇州文化藉由一部小說,神乎其神的展現出來。但是,對我來說,從某種角度上找到了解讀紅樓的另一個入口。比如:「極盡雕琢之後使其反乎自然。」此等食物,應該就是寶玉挨打後想吃的那一道「蓮葉羹」。也許,它要比「茄鯗」更能代表那一階層的品味。

世家大族自然有著諸多封建糟粕,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政權、經濟、文化的高度集中,曾把這一階層的文化品位推向極致。這種極致,可不僅僅是奢靡一詞所能涵蓋的。

《論語鄉黨第十》中,有一大段的孔子不食的記錄。「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在教孩子朗讀這段時,我倆常常因為這一連串的「不」,讀得暢快有趣。雖不敢對孩子亂解,但私下裡竊以為,聖人也矯情。

可是,有了一點閱歷,對於古典文化略略窺其門徑,才能感受到這裡面的傳承與人生。看似「磨牙」中,有著對於食物本身最淳樸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可是在食物極大豐富的今天,又有幾人懂呢?這尊重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人生智慧。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對此有更為透徹精妙的一套說辭:「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我喜歡在這些看到的、聽到的美味裡徜徉,在字裡行間天馬行空聯想人生。因為它弱化了「眼耳鼻舌身」的感官刺激,給「意」留有空間,這樣既不會失了體統,也不會平添了欲罷不能。反覆咀嚼,有時很能給日常的失味多了幾分情趣。

相關焦點

  • 《風味人間》:一部披著美食紀錄片外衣的「人間觀察」
    記得以前聽誰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是大地的主人,但同時也是腸胃的奴隸,沒有人能拒絕美食的誘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吃飯的時候看一些美食視頻的習慣,小崔是有這麼個習慣的,吃飯的時候總想點開個吃播的錄像或者其他一些美食的視頻,看著視頻裡的美食,總覺得自己吃的飯也會變香一點。
  • 《風味人間》第二季:舌尖品嘗風味,心靈體悟人間
    疫情期間的居家生活,勾起了人們對各色美食的掛念。隨著美食類紀錄片不斷走進大眾視野,影像中食物所散發的不僅是色香味的絕妙,更是氤氳著「煙火氣」裡的情感與厚度。日前,由陳曉卿領銜、稻來傳媒和企鵝影視聯合打造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騰訊視頻播出,讓觀眾繼續跟隨鏡頭領略美食地圖,從「品嘗風味」到「體悟人間」。
  • 《風味人間》一檔不僅僅是美食的紀錄片
    舌尖講的是全國各地的美食,偶爾帶一些關於美食的故事和傳承,側重的是人們對於食物的極致追求。同是一個班底的團隊,甚至配音都沒換的風味人間,講的不僅僅是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更多的是文化之間的共同點和對食物有共同追求的各名族國家人種之間的美食感悟。
  • 網絡紀錄片《風味人間》深耕影像 品味人生(看臺人語)
    圖為網絡紀錄片《風味人間》劇照。以飲食文化透視社會變遷,《風味人間》第二季繼續帶觀眾品風味,悟人生。該片在展現中華美食基礎上擴大拍攝範圍,以食物為信使展現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另外,節目不斷追尋美食的歷史足跡,看當下食材如何傳承古老手藝,讓味道穿越時間。創作者用顯微攝影和超微觀攝影等前沿拍攝手段,放大食物的質感和細節,再通過解說詞將世俗生活和人文情懷巧妙融合,讓觀眾感受到食物蘊含的質樸情感和生活哲學。
  • 《風味人間》勾勒世界美食地圖
    《風味人間》勾勒世界美食地圖 全球觀眾開啟探索之旅  如果說《風味人間》第1季是在全球視野裡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那麼第2季便是從食物的連接中窺見全球美食的奇觀。作為一個製作周期歷時一年半回歸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雖然僅僅播出了一期,但卻不難窺見其勾勒全球美食地圖的「野心」。
  • 「深夜放毒」大師陳曉卿又回來了,美食暴擊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
    風味人間總導演李勇對界面生活說。「這一季選取的食物主題,首先是看它是不是普遍,是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會食用;其次會看它是不是重要,從歷史上看,或者從區域廣泛性上看,它是不是在影響著我們。而放眼世界,巴克拉瓦以伊斯坦堡最有名的甜品聞名於世;辣味當道的四川,在夏偉的壩壩宴上,也總能發現糖的身影。中國與土耳其,一個婉約,一個熱烈。
  • 《風味人間》第1季:美食探索,文化溯源,王者歸來
    三季節日的完美播出遠遠滿足不了中國人對美食探索的渴望。饕餮盛宴,王者歸來,「舌尖」總導演陳曉卿再度出山,他以全球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一季應運而生,橫空出世。《風味人間》第一季不僅是「舌尖」系列的升級版,這部厚重的美食探索紀錄片更是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重新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
  • 美食書單丨賞人間風味,品四月春膳
    說起美食,不得不向大家推薦生活書店出版的知味書系列,細品飲食背後的文化。收藏這個書單,五一假期,用讀書和美食填充,享受風味人間。四月將盡,春日限定的時蔬一定沒少吃,香椿芽、油菜花、薺菜、莧菜、春筍......《四月春膳》作者曹亞瑟在書中描述四月是肥而不膩的。在四月,詩人們好像都陷入愁苦之地。
  • 來自《風味人間》的「臭物」 | 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無酒豈不辜負了美食?
    最近又一檔美食紀錄片火了,片名叫《風味人間》。片子的導演是陳曉卿,也是《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
  • 《風味人間》:如何讓美食透過屏幕,炸裂觀眾的味蕾
    當然,它更能讓屏幕前的我們欲罷不能,口水泛濫;今天,我就來分享一部充滿人文趣味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正文《風味人間》第二季來了,雖然隔著屏幕,紀錄片中的美食誘惑也讓人難以抵禦,為了控制自己的食慾,大多數網友已經這部紀錄片列入「深夜禁片」名單。
  • 《風味人間 第二季》風味人間的一點小錯誤
    作者:我要醉了(來自豆瓣)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67999169/首先說明一點,風味人間糟糕的轉場真是讓人想吐請不要把所有的乳狀醬汁全部翻譯成蛋黃醬好嗎,用點子智慧。請區分mayonnaise,aioli,hollandaisesauce,bearnaise,要不然就別強行翻譯,顯得沒有知識。
  • 感動味蕾,觸動靈魂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下飯神片,正是《風味人間》第二季,在四月底悄然上線。它以全景式的視野,聚焦世界各地豐富多樣的美食文化,拍攝歷史兩年,橫跨全球五大洲,探訪二十五個國家和地區,拍攝超過三百種美食。山川依舊,風味不改。自開播以來,豆瓣評分高達9.1分。
  • 從《人生一串》到《風味人間》,國產紀錄片們是如何「返老還童」的?
    而《風味人間》的成功,也不僅是贏在美食引人垂涎,更是贏在美食背後文化與鄉土的意蘊綿長。除了《風味人間》外,今年以來國產紀錄片誕生了不少佳作。2018年豆瓣標記人數前20的國產紀錄片中,有15部拿到了8分以上的評分。
  • 《風味人間 第二季》煙火人間裡的美食傳奇
    貪吃的兒子,拽著我,一起追著第二季的風味人間。熟悉的片頭曲一響起,他就聚精會神,時不時咽一口口水,跟我討論某道食物該是如何美味銷魂讓人心嚮往之。並種草了不少特色食品,南方的灌蛋,北方的粉條,蘇州的三蝦麵,挪威的帝王蟹。食物伴隨著烹飪者的喜怒哀樂,呈現面前,又何止是食物而已,而是透過食物折射的世間百態,在辛苦維生之餘對家和親情的依戀。
  • 遙控器|美食紀錄片螢屏接力,《尋味東莞》接檔《風味人間》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希望通過展現世界不同緯度人群的美食智慧,來記錄一方水土的文化傳承和信念根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一種意識和責任,去對地球的變化、即將消逝的東西和人類共同的文明做一個記錄。」
  • 《風味人間》第2季:美食與靈魂
    作為資深吃貨,筆者幾乎不會錯過市面上的美食紀錄片,但萬花叢中過,心中總留著一席之地給陳曉卿的《風味人間》。第1季每每重溫仍口齒留香。盼望著盼望著,將近快2過去了,第2季終於「上菜」。又到了饕餮的時刻了。「風味」是美食紀錄片的主體近年來,市面上的美食紀錄片並不鮮見。
  • 《風味人間2》熱播,美食紀錄片何以「撩撥」人心?
    穿越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歷時2年,《風味人間2》又尋覓到了什麼稀有食材?    《風味人間2》首期主題為「甜蜜縹緲錄」,鏡頭中,在200多米高的懸崖上,傳統部落獵蜜的危險場景讓網友們震驚;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滴有崖蜜古隆麵包的畫面,又讓觀眾感到甜蜜與溫暖。    「食物不是孤立的,與當地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 《風味人間 第二季》風味
    其實對我這個俗人而言,我並沒有那麼大的情懷,也沒有那麼多的學識,更沒有那麼專業的技能去評述《風味人間》這個節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次看陳曉卿的節目,我都會被那些美食,那些工藝,那些故事,那些傳承,那些情感深深的吸引住。
  • 《風味人間》第二季:人間有味是清歡
    「深夜放毒」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終於上線了,總導演陳曉卿、解說李立宏、配樂阿鯤......曾經讓大眾飽含口水的三位神仙重裝上陣,給我們帶來了熟悉誘人的味道,讓無數美食愛好者們垂涎三尺,網友們在彈幕上紛紛評論:嘴裡的食物,它突然不香了。
  • 《風味人間》陳曉卿做客拼多多直播間,講述美食背後的秘密
    鞭牛士報導 6月21日晚19點,陳曉卿將做客拼多多直播間,現場品嘗紀錄片中的經典菜系,並分享自己的「美食人生」。▲6月21日晚19點,知名美食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將進入拼多多直播間,講述《風味人間》背後的秘密作為當今美食界的旗幟人物,陳曉卿對食物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食物本身。「世界上很多東西都變得越來越一樣,除了方言和吃。」陳曉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