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宣法|〔164〕佛為什麼要說「輩品」呢?

2021-02-11 善導宣法

第五節 輩品階位


「輩品階位」有六大點,這六大點又分為三節:

第一點、第二點是總的解釋,講輩品的有無以及輩品的意義。

第三點、第四點是分別解釋,第三點講三輩機法,第四點講九品心行。

第五點、第六點,是把輩品合起來解釋,輩品開合和三福諸善。

分科如下:

一、輩品之有無

(一)舉異解

下面就舉出兩種不同見解:一說無輩品,二說有輩品。對於不作宗學理論研究的人,就會感覺「鬧出這麼多事幹什麼?」但是要去研究的話,這些問題又都是繞不過去的。

 

1.無輩品


先從理論上把觀點亮出來,認為極樂世界是純一大乘報土的境界,所謂「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是平等一如的境界,這樣講,理應沒有輩品。

接下來又舉出理由來解釋、支持這個觀點。

又,四十八願不說輩品故,如身皆金色、無有好醜、具足六通、壽命無量,一一誓願所誓利益悉皆平等,知報土得益無輩品。

四十八願裡沒有講到輩品。阿彌陀佛這每一條、每一條願所講的利益都是平等的,比如「壽命無量」,他不會說「某某人來往生八千歲,某某人來往生五十萬歲」,都是無量壽;若講「無有好醜」,所有人都是三十二相,沒有好醜;「具足六通」,所有人都是具足六通。這些也都沒有輩品。所以,從四十八願的立場上,從彌陀發願利益眾生的立場上,說「知報土得益無輩品」。

這是引用四十八願。

接下來又引用《往生論》和《往生論注》。

故《往生論》說「平等一相」,《往生論注》明「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

「平等一相」即「等無譏嫌名」,「等」者,平等一相,都一樣。

「本則三三之品」是說在娑婆世界三三九品,乃至無量品,眾生的根機、業力、習性、好樂各不一樣,分為九品。「今無一二之殊」,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沒有一和二的差別,都是一樣的。這是《往生論注》的說法。

那為什麼又說輩品呢?

輩品為世尊誘化此界眾生之方便巧言,如《大經》言「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既然五乘悉皆平等,順餘方俗,列有異名,可知輩品亦如是。

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有分別心的,到哪裡都要問個輩品。我們出家人出去以後,很多人就問:「你們和尚穿的衣服有沒有檔次差別?是不是哪個是大和尚?哪個是……?」我們說沒有。「沒有?那怎麼他的衣服是那個顏色,你的衣服是這個顏色?」他心裡就是有輩品的。比如,在世間,軍人軍銜不同,服裝就不同。所以一般人看見和尚就認為肯定也有輩品,其實出家人沒有輩品之分。

此界的眾生,在分別界當中,萬事萬物都要分個高下,心不平等。不平等的眾生,就不能理解平等的佛法,不能信此平等的佛智。為這樣的眾生方便說法,而安立輩品,這是方便巧言。

底下引用《大經》這一段來說明,輩品其實是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習性。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其實既不是天,也不是人,不能以這個名詞來稱呼。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其實講的就是成佛,佛被稱為虛無之身、法身曠蕩、遍一切處、無極。

「既然五乘悉皆平等,順餘方俗,列有異名,可知輩品亦如是」,所謂五乘,是個大的分類,從細節來講,五乘也是五種階位。既然在極樂世界這五種階位不存在,那麼輩品也不存在。

根據四十八願,根據《往生論》,根據純一報土化生的道理,根據《大經》所講「因順餘方」這樣的方便巧言,得出結論:往生極樂沒有輩品。這樣,既有經典證據,也有祖師的論據,還有道理的論據。

以上是一種觀點。

 

2.有輩品


第二種觀點說有輩品,也承認極樂世界是報土。

一說雖是報土,容有輩品,《大經》《觀經》二經有明文故,又不同餘佛報土唯有地上菩薩,故一味平等,不立階位,而極樂攝凡夫故,既然機有勝劣、行有淺深,往生得益豈無差別?

還是可能有輩品的,為什麼呢?因為《大經》《觀經》這兩部經都有明文說明有三輩九品。這樣的報土「又不同餘佛報土唯有地上菩薩,故一味平等,不立階位」,其他報土往生的都是地上菩薩。極樂世界雖然是報土,「攝凡夫故,既然機有勝劣、行有淺深,往生得益豈無差別?」機有勝有劣,修行有淺有深,到極樂世界後怎麼會沒有差別呢?也是應該有差別的,從因來推果,說明有輩品。

這是第二種觀點。

 

(二)綜二義


接下來把這二義作了比較、綜合。

今詳二義,各有一理。綜而觀之,可說極樂一種報土、兩種往生:念佛化生無輩品,雜行胎生有輩品。

這兩種說法,聽起來各有道理。綜合起來看,「念佛化生無輩品,雜行胎生有輩品」,這是一種觀點,認為有無輩品是根據哪種狀況來決定的:念佛人當下蓮花化生,沒有輩品;雜行的人在蓮花胎裡,就有輩品了,有的待的時間長,有的待的時間短,這樣就分出輩品出來。

底下來證明這種觀點,先講道理,再引用祖師的文證,然後說明不同見解的差別。

 

1.念佛化生無輩品

由因果道理


念佛無輩品者,以全舍自力,全託佛力,因平等故,果也平等,故超品位階級。

先從因果道理來說明。凡是講到品位、輩品的,我們可以判斷這絕對不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境界怎麼會有輩品呢?怎麼會有高下差別呢?有高有下就是不平等,就不是最圓滿的境界,這一定是方便說。

而念佛是佛的真實教法,也不可能存在輩品。因中修行的時候,雖然有人一天念佛三萬聲,有人一天一萬聲,但是在他們心裡,並不靠三萬聲或一萬聲的念佛數去往生的,而是靠整個內心全託佛願,以佛的願行成為他們的願行去往生的。既然全舍自力,全託佛力,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不管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這些差別都消除了,就沒有輩品。

就好像我們坐船過海,不論會遊泳還是不會遊泳,哪怕是奧運會的遊泳冠軍,一旦坐上船之後,個人的遊泳本領都置於無用之地,都是沒有用的,顯示不出來這種差別。坐在船上有什麼差別?你說你是奧運冠軍,你也沒有下海遊水。若下海遊水,就會顯出差別來了。

我們念佛,都坐在阿彌陀佛大願船上,乘佛願力這個因是完全一樣的;因平等,果也必然平等。從這個道理來說,「超品位階級」,這是非常清晰的。

 

引祖師文證


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善導大師說「同因同行至菩提」,又說「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是指什麼人「同一念佛」呢?不是說你、我、他同一念佛,而是說我們這樣的凡夫眾生和他方世界的諸大菩薩同一念佛,都乘佛願力。即使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有這麼大差別,其實都是同一念佛的。所謂「無別道」,即沒有第二條道,都是一樣同乘佛力。「遠通法界」,不是講這個世界,而是「遠通乎法界之內皆為兄弟」。兄弟就是一母所生,同一父母,同一生養,完全平等的,不過年紀有大有小,先出生的稱為兄,後出生的稱為弟,但完全是平等的。那麼先往生到極樂的稱為兄,後往生的就稱為弟,也是完全平等的。

「善導大師說『同因同行至菩提』」,因行是完全一樣的,那菩提的果位也是一樣的。這就是因平等、果平等。

「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是講娑婆世界的狀況,眾生會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小乘佛法;遇到善法,遇到惡法:遇到什麼樣的緣,就成為什麼樣的眾生。所以《觀經》的九品,以善導大師來判斷,他們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差距,而只是因為眾生遇緣不一樣。到了極樂世界,眾生遇的緣都是一樣的,是「託佛願以作強緣」,都遇到阿彌陀佛的佛緣,這樣就「五乘齊入」,沒有差別。

念佛前,隨各人雜緣,成九品之機;念佛後,託佛願強緣,得齊入之益,即同曇鸞大師「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

念佛之前,隨著各人雜緣,成為九品之機;念佛之後,託佛願強緣,得齊入的利益。這個說法和曇鸞大師所講的「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是一樣的。「本則三三之品」,就是指念佛之前遇緣有異,而有九品差別;「今無一二之殊」,就是念佛之後,託佛願強緣,五乘齊入。

這樣,我們就看出曇鸞大師和善導大師的解釋一脈相承。

 

明異說方便


不過,在我們相承的祖師論釋當中,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說到每日三萬聲佛號以上者,都是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是上品上生,這不是講有品位嗎?所以這裡又列出來:

或說念佛也有輩品:一由數量多少,二由時節久近,三由功夫淺深。當知此皆是方便,為勵行人起勇進心。以名號乃是超越數量之法故,不受一切相對限制,經言「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大師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數量多少」,剛才舉《觀念法門》所講每日三萬聲以上為上品上生。

「時節久近」,由數量多少就能推出時節久近,有的人修行二十年、三十年,大概往生品位就高;有的修行才三天五天,或者兩三個小時,十念八念,那往生品位可能就低。

「功夫淺深」,像蕅益大師所講的,「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講念佛當中分為九品,也有祖師這樣說。

「當知此皆是方便」,這樣的說法是方便說法。

「為勵行人起勇進心」,這樣的方便有什麼作用呢?是要鼓勵修行的人勇猛精進。

從道理來說,「名號乃是超越數量之法故,不受一切的相對限制」,名號本來是超越數量的,是超越時間久近的,也是超越功夫淺深的。功夫再深,能深到名號本體那麼深嗎?好比大海水一樣,用竹竿伸下去丈量,竹竿再長也不能伸到海底,還是在大海裡面。阿彌陀佛本來就叫無量佛,就是沒有一切數量的限制,超越一切數量之法。

《無量壽經》言「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也是說明念佛往生是超越數量的。

「善導大師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一形」就是一輩子,「十念」就是十聲念佛,這就是超越數量、超越時間。當然,數量有多有少,那功夫也就有深有淺。「不問罪福多少」,這是超越根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這也是超越的。

這是引用幾段文來說明念佛超越輩品。

大家以為如何,念佛往生到底有輩品還是沒有輩品?

從究竟道理來說,念佛應當是沒有輩品的。所謂因平等,果也平等,這是個基本法則。除非你在念佛裡面自己別搞一套,認為「我要達到多深的功夫……」,佛法是很微妙的,只是你自己認為是這樣。

比如,念佛本來是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但有的人念佛反而想去當鬼。他念佛怎麼當鬼去了呢?他念佛的時候就想:「我到陰間做鬼的時候,拿著佛號……」他怕到陰間做鬼沒有錢用,那怎麼辦呢?「我念佛存到陰間,到了陰間我好有錢用。」這樣,當他下了陰間確實有很多錢,因為把名號都變成錢放在那裡了。這就是搞錯了。名號本來是到極樂世界去的,他把名號存在陰間當錢用。

古人也打過一個比喻,說一個人拿摩尼寶珠砸黃雀。摩尼寶珠本可以出生一切寶,金銀、琉璃、瑪瑙等等一切都可以出來;但他不知道,拿它來打樹上的鳥。當然也可以砸到,你拿它砸鳥,它就只能砸鳥;但摩尼寶珠本身不是起這個作用的。

六字名號就如同摩尼寶珠,能出生一切功德,能讓我們成佛;但是他拿來做鬼用,也有人拿來做其他用。比如浙江慈谿這一帶,有一個風俗,也是挺難得的,工廠開業或者建房子奠基,老闆都很忙,沒有時間念佛,那怎麼辦呢?他們花錢買佛號。怎麼買?就是一千佛或者一萬佛多少錢,念了多少寫在紙上給他,他把錢給你。或者花錢請老太太,念一天給三十塊、六十塊、一百塊,還給她們兩頓飯吃。老太太們念完之後給老闆們,就說這個念佛的功德算老闆的,讓工廠開的時候平平安安,很順利,地基很牢靠。這些念佛的人不知道,念佛本來是可以到西方成佛的,而是認為「我念佛是賣錢的,因為他要,我念了賣給他」,念佛就成了這樣了。

佛號本身是求生西方的,它沒有品位的差別;但是你心裡認為「我念得多,品位高;我念得少,可能品位就低」,這樣或許就變為有品位了。我們說「或許」,因為究竟怎麼樣,不得而知。

 

2.雜行胎生有輩品

由因果道理


雜行有輩品的原因在哪裡?因為雜有自力的緣故。既然雜有自力,每個人的自力是不一樣的,因中有差別,果上也就有差別。這也是因果的道理,佛法的大原則是由因感果。

 

示差別事相


雜行輩品的五種相,從根機來講,有上根、中根、下根,這不是有輩品了嗎?

他不是專門、完全投靠阿彌陀佛,而是靠自我修行的功德多少,就有大乘、小乘、世間善法以及惡業的輕重,這樣就分出輩品。

前面這兩種是修因,修因不一樣,感果就不一樣。來迎輩品在《觀經》裡是什麼樣呢?有的報佛來迎,有的化佛來迎;化佛來迎的,有的一千化佛來迎,有的五百化佛來迎;有的是菩薩來迎,有的是阿羅漢來迎,有的是蓮花來迎,看不見佛,只能見到蓮花來迎:來迎也有輩品。

到極樂世界之後,花開時節久近不同,有的六劫,有的十二大劫,各不一樣,這就是花開有輩品。

5得益有輩品,謂花開之後,證果大小、快慢不同。

花開之後證果,或證無生法忍,或證百法明門,或證阿羅漢等小乘果。證果有大有小,有快有慢,種種不同,這就是得益有輩品。

前二為因,後三為果。因中根機、行業,能修、所修互顯。果上來迎為此土,花開、得益為彼土。

前兩點講的是因,因有差別;後三點講的是果,果就有差別。因當中根機、行業是能修、所修互顯的關係。果上來迎是在此土,花開、得益是在極樂淨土。

這有一張表,也比較清楚地說明了雜行有輩品、念佛無輩品。這就是這一節的結論,這個結論是通過種種的教理、文證來證明的。

        淨宗18                淨宗之聲       

              

相關焦點

  • 善導和尚楷定古今,所說等同佛說
    但是,所謂「術業有專攻」,在淨土宗這方面,沒有誰比善導和尚更了解眾生往生的方法。所謂往生之道,善導和尚說得非常清楚,他楷定古今,把稱名稱為「正定之業」,因為「順彼佛願故」。但是一般人耳根淺,對祖師深切的慈悲、深厚的智慧不能信受,反而是身邊的凡夫之人隨便說兩句,他就動搖了,這就是不具足「深心」。憑什麼善導和尚講的我們就一定要相信?同樣是《觀經》,別人也有不同的解釋啊?
  • 善導宣法|〔87〕歸命於佛,要怎麼歸呢?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整個世界都要舍掉,何況這些念頭,更是要舍掉。所以「舍」也是不用、不倚仗,就是要看輕。很多人往往是很看重。他為什麼舍不掉?他太看重自己,把自己的心念、所有這一切看得很重。看輕了,就舍掉了。淨土門往生不靠自己,全靠彌陀,這就是「舍己歸佛」。這不是說什麼事都舍掉,要買火車票,阿彌陀佛不會給你買,還得你自己去買。
  • 善導宣法|〔130〕「依德成名,名實一體」是什麼意思?
    這是什麼意思呢?「德」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這是阿彌陀佛所攝的——「我要有這種功德」。第十七「諸佛稱揚願」中的名號,是依德而成的名,有這個德,才有這個名。我們自己隨便封自己「我是佛」,那是指佛性,不是說現在就成了佛。就像有人封自己「我是董事長」,「你是董事長,那你的公司呢?」「公司還沒成立。」這就是名和實不符。所以有這個德,德是實,然後才有這個名。十方諸佛為什麼稱揚阿彌陀佛的名號?
  • 佛說要這樣做
    在城郊,佛遠遠見到一個年輕人在恆河中沐浴淨衣,接著合掌朝東南西北上下各方位禮拜。走近一看,不是別人,是佛的信眾之一,王舍城的居士子屍迦羅越。佛就問他:「你為什麼這樣禮拜六方呢?」於是顧不得乞食,停下來為他宣法:「居士子,你這種敬神的方式不對,非是正信,無助於為你的父親、家人祈福。」「那我該怎樣做呢?求世尊憐憫,告知我真正的聖者之律,教示我真正為自己、為家人祈福的方法?」屍迦羅越頂禮佛足,恭恭敬敬地問道。
  • 面對舍利弗請說《法華經》的至誠,佛為什麼要數次拒絕呢?
    釋迦牟尼佛為何兩次拒絕舍利弗請說《法華經》的要求?我們一起來看佛怎麼說……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大家吉祥如意,南無阿彌陀佛!有道是:世路崎嶇,看迷人捷足登山,爭利懸崖無推路;佛天悲憫,願眾生回頭是岸,早離苦海度慈航。
  • 日常宣法一則:(十六)釋佛論法師:乾巴巴的念佛
    有事相上的安心,什麼叫事相上的安心呢?比如說我一念佛病就好了,像我本人就是其一,我一念佛病就好了,我就覺得佛法不可思議,我就開始相信祂,我頭一年的時間我是不看書的,我就覺得看書有什麼用啊?我一念佛病就好了,我跟別人說,別人的病也好了。還有一些人比如說孩子考學了,那你念佛吧!結果念了一段時間以後孩子考的也真好,大家就覺得:哎呀真好!
  • 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是怎麼解釋的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以淨土三經為根本依據,繼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淨土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系統的淨土宗教理和修行的方法。天親菩薩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也是在說明第十八願的力量和念佛的功德。
  • 周末故事會|當代感應 善導永在
    或許有人會問:善導大師分別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示現於世,直接啟發、引導、成就了少康、法然兩位舉足輕重的祖師,那麼在我們這樣微不足道的末代凡夫的生活世界裡,有沒有神奇的應現呢?答案是肯定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華嚴經》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
  •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善導塔
    香積寺善導塔。香積寺善導塔,唐代方形十三級密簷式磚塔。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香積寺村香積寺內,地處滈水和潏水交匯一側的神禾原上。香積寺系佛教淨土宗祖庭,始建於唐永隆二年(681),曾興盛一時。香積寺善導塔。善導(613 —681),俗姓朱,山東臨淄人,被稱為淨土二祖。抄有《阿彌陀經》數萬卷,繪「淨土變相」300餘壁。其《觀經四帖疏》於8世紀傳入日本,日僧法然據此創立日本淨土宗,廣為流傳。
  • 心中有善 處處是善 心中有佛 處處是佛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護身佛」即可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手機請佛閱讀原文蘇東坡和佛印是老朋友經常一起參禪悟道但蘇東坡終究不是佛門中人對於佛法的領悟總趕不上佛印屢屢被佛印比下去蘇東坡覺得自己這麼聰明不僅才華橫溢還在官場混得不錯不能老被一個禿和尚壓著於是總想找機會滅滅佛印的威風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善男子!若比丘親近善知識,莫習惡行。所以然者?若近惡知識,便無信、戒、聞、施、智慧。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知識,莫近惡知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善知識品》 反被九結縛者,人之修道要當舍家,遇惡知識指授邪徑,舍故結縛反被九結,如蛾投火不顧後慮,斯由愛深固,是故說曰,反被九結縛,如鳥投羅網,斯由愛深固也。
  • 法義隨談 | 經義標準 佛說為準
    「佛法」一定要是佛說的,如果不是佛說的或者違背佛說的就不能叫佛法。普通人講的只能叫人法,善人講的叫善法,惡人講的叫惡法。標準由誰來定?由佛定,這是最根本的。那麼,佛已經不在了,佛又不能重新再來到人間給我們解釋他的經典,凡夫又見不到佛,無法請問,那如何來理解佛經呢?這就只能靠祖師。
  • 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佛說了四句偈語,受益匪淺!
    佛教文化,倡導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自利利他為的因果觀,留給我們更多的善愛思想,真正是利益眾生。佛家說從善積德有福報,福報人人本有,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當下,培植福報。本文大茶經就依據佛家的《佛說四十二章經》,來探討佛說四句偈語,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受益匪淺。那是哪四句呢?第一句: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 佛法既然「無法言說」,佛為什麼要花49年來講呢?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傳了49年的法,最後卻不斷地強調,佛法「無法言說」。為什麼他要強調佛法「無法言說」呢?其實佛說「無法言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圓通精微,根本無關於語言與文字,也就是說,用語言與文字無法完整地詮釋佛法的真諦或精髓,為此,佛在《楞嚴經》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他認為但凡有可言說的東西,都不可能是佛法,更不可能是佛法的真諦。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為什麼佛自己還要講49年的「法」呢?
  • 「最幸福的安養」泰寧善導緣起故事:送21歲大學生盧調順歡喜往生極樂
    今年新年伊始,20多天的時間裡,福建三明泰寧善導安養院已送六位老人、絕症病人殊勝往生極樂,引起了廣大蓮友熱切的關注、隨喜讚嘆。在泰寧善導安養院落地運營的過程中,眾多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大力護持,有一個家庭為主力的蓮友是最發心的義工,每日不顧身家,為安養院忙裡忙外,無私奉獻。他們是往生菩薩盧調順的父母及長輩親戚們。
  • 佛教,何以將佛、法、僧稱為寶呢?我們為什麼要供養三寶?
    為什麼稱佛法僧為寶呢?一者堅牢,如摩尼寶珠無人能破;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佛滅度後,宇宙人生的真諦要由僧寶來傳播,修行道場及其文化,要由僧寶來住持,經典儀軌,要由僧寶來保存傳承,苦海中的有情眾生,由僧寶來接引。
  • 供一佛等於供一切佛,您可知道為什麼?
    前一段時間,我說要傳講釋迦牟尼佛的禪修法,藏族教務科就安排喇嘛和覺姆念誦了《釋尊儀軌》,以此懷念佛陀。現在他們剛結束,正在念蓮師心咒,我們這邊就開始傳講《釋尊廣傳》中的禪修法,這個緣起很好。觀想佛於何處佛必定安住於彼處。經中云:「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恆時賜加持,解脫一切罪。」觀想佛陀,所積之資糧也不會耗盡,善根不會虛耗。《華嚴經》中云:「聞見供養彼等佛,無量福德將增上,斷諸煩惱輪迴苦,此善中間不窮盡。」於佛前如何發願也會如是實現。
  • 31|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怎麼說呢?《觀無量壽經》講到付囑文,釋迦牟尼佛就結束回到靈鷲山了,有關為什麼要持無量壽佛名?持無量壽佛名的內涵的開展,講解就是在《阿彌陀經》。所謂「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這個持無量壽佛名,也有兩種含義:一,就定善、散善來講,是屬於要門自力的念佛,這是從經文顯的方面來講。
  •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印光大師談如何學習淨土三經,特推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關於淨土宗的佛經主要有三部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論壽佛經》、《佛說無量壽佛經》,關於這三部經有不少註解,其中印光大師推薦的值得重視,如印光大師所說:「阿彌陀經,有澫益大師所著要解
  • 佛說《金剛經》體現了人生要守住的八種心,是哪八種呢?
    佛說《金剛經》體現了人生要守住的八種心,是哪八種呢中國的佛教文化的大乘經典中,有佛學大師曾說:「《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可見佛在開示的《金剛經》蘊含著甚多的智慧。那麼如何超越一切宗教呢?經中除了體現了佛教的教義外,還有天文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