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輩品階位
「輩品階位」有六大點,這六大點又分為三節:
第一點、第二點是總的解釋,講輩品的有無以及輩品的意義。
第三點、第四點是分別解釋,第三點講三輩機法,第四點講九品心行。
第五點、第六點,是把輩品合起來解釋,輩品開合和三福諸善。
分科如下:
一、輩品之有無
(一)舉異解
下面就舉出兩種不同見解:一說無輩品,二說有輩品。對於不作宗學理論研究的人,就會感覺「鬧出這麼多事幹什麼?」但是要去研究的話,這些問題又都是繞不過去的。
1.無輩品
先從理論上把觀點亮出來,認為極樂世界是純一大乘報土的境界,所謂「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是平等一如的境界,這樣講,理應沒有輩品。
接下來又舉出理由來解釋、支持這個觀點。
又,四十八願不說輩品故,如身皆金色、無有好醜、具足六通、壽命無量,一一誓願所誓利益悉皆平等,知報土得益無輩品。四十八願裡沒有講到輩品。阿彌陀佛這每一條、每一條願所講的利益都是平等的,比如「壽命無量」,他不會說「某某人來往生八千歲,某某人來往生五十萬歲」,都是無量壽;若講「無有好醜」,所有人都是三十二相,沒有好醜;「具足六通」,所有人都是具足六通。這些也都沒有輩品。所以,從四十八願的立場上,從彌陀發願利益眾生的立場上,說「知報土得益無輩品」。
這是引用四十八願。
接下來又引用《往生論》和《往生論注》。
故《往生論》說「平等一相」,《往生論注》明「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
「平等一相」即「等無譏嫌名」,「等」者,平等一相,都一樣。
「本則三三之品」是說在娑婆世界三三九品,乃至無量品,眾生的根機、業力、習性、好樂各不一樣,分為九品。「今無一二之殊」,是說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沒有一和二的差別,都是一樣的。這是《往生論注》的說法。
那為什麼又說輩品呢?
輩品為世尊誘化此界眾生之方便巧言,如《大經》言「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既然五乘悉皆平等,順餘方俗,列有異名,可知輩品亦如是。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有分別心的,到哪裡都要問個輩品。我們出家人出去以後,很多人就問:「你們和尚穿的衣服有沒有檔次差別?是不是哪個是大和尚?哪個是……?」我們說沒有。「沒有?那怎麼他的衣服是那個顏色,你的衣服是這個顏色?」他心裡就是有輩品的。比如,在世間,軍人軍銜不同,服裝就不同。所以一般人看見和尚就認為肯定也有輩品,其實出家人沒有輩品之分。
此界的眾生,在分別界當中,萬事萬物都要分個高下,心不平等。不平等的眾生,就不能理解平等的佛法,不能信此平等的佛智。為這樣的眾生方便說法,而安立輩品,這是方便巧言。
底下引用《大經》這一段來說明,輩品其實是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習性。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其實既不是天,也不是人,不能以這個名詞來稱呼。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其實講的就是成佛,佛被稱為虛無之身、法身曠蕩、遍一切處、無極。
「既然五乘悉皆平等,順餘方俗,列有異名,可知輩品亦如是」,所謂五乘,是個大的分類,從細節來講,五乘也是五種階位。既然在極樂世界這五種階位不存在,那麼輩品也不存在。
根據四十八願,根據《往生論》,根據純一報土化生的道理,根據《大經》所講「因順餘方」這樣的方便巧言,得出結論:往生極樂沒有輩品。這樣,既有經典證據,也有祖師的論據,還有道理的論據。
以上是一種觀點。
2.有輩品
第二種觀點說有輩品,也承認極樂世界是報土。
一說雖是報土,容有輩品,《大經》《觀經》二經有明文故,又不同餘佛報土唯有地上菩薩,故一味平等,不立階位,而極樂攝凡夫故,既然機有勝劣、行有淺深,往生得益豈無差別?還是可能有輩品的,為什麼呢?因為《大經》《觀經》這兩部經都有明文說明有三輩九品。這樣的報土「又不同餘佛報土唯有地上菩薩,故一味平等,不立階位」,其他報土往生的都是地上菩薩。極樂世界雖然是報土,「攝凡夫故,既然機有勝劣、行有淺深,往生得益豈無差別?」機有勝有劣,修行有淺有深,到極樂世界後怎麼會沒有差別呢?也是應該有差別的,從因來推果,說明有輩品。
這是第二種觀點。
(二)綜二義
接下來把這二義作了比較、綜合。
今詳二義,各有一理。綜而觀之,可說極樂一種報土、兩種往生:念佛化生無輩品,雜行胎生有輩品。這兩種說法,聽起來各有道理。綜合起來看,「念佛化生無輩品,雜行胎生有輩品」,這是一種觀點,認為有無輩品是根據哪種狀況來決定的:念佛人當下蓮花化生,沒有輩品;雜行的人在蓮花胎裡,就有輩品了,有的待的時間長,有的待的時間短,這樣就分出輩品出來。
底下來證明這種觀點,先講道理,再引用祖師的文證,然後說明不同見解的差別。
1.念佛化生無輩品
由因果道理
先從因果道理來說明。凡是講到品位、輩品的,我們可以判斷這絕對不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境界怎麼會有輩品呢?怎麼會有高下差別呢?有高有下就是不平等,就不是最圓滿的境界,這一定是方便說。
而念佛是佛的真實教法,也不可能存在輩品。因中修行的時候,雖然有人一天念佛三萬聲,有人一天一萬聲,但是在他們心裡,並不靠三萬聲或一萬聲的念佛數去往生的,而是靠整個內心全託佛願,以佛的願行成為他們的願行去往生的。既然全舍自力,全託佛力,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不管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這些差別都消除了,就沒有輩品。
就好像我們坐船過海,不論會遊泳還是不會遊泳,哪怕是奧運會的遊泳冠軍,一旦坐上船之後,個人的遊泳本領都置於無用之地,都是沒有用的,顯示不出來這種差別。坐在船上有什麼差別?你說你是奧運冠軍,你也沒有下海遊水。若下海遊水,就會顯出差別來了。
我們念佛,都坐在阿彌陀佛大願船上,乘佛願力這個因是完全一樣的;因平等,果也必然平等。從這個道理來說,「超品位階級」,這是非常清晰的。
引祖師文證
「曇鸞大師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是指什麼人「同一念佛」呢?不是說你、我、他同一念佛,而是說我們這樣的凡夫眾生和他方世界的諸大菩薩同一念佛,都乘佛願力。即使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有這麼大差別,其實都是同一念佛的。所謂「無別道」,即沒有第二條道,都是一樣同乘佛力。「遠通法界」,不是講這個世界,而是「遠通乎法界之內皆為兄弟」。兄弟就是一母所生,同一父母,同一生養,完全平等的,不過年紀有大有小,先出生的稱為兄,後出生的稱為弟,但完全是平等的。那麼先往生到極樂的稱為兄,後往生的就稱為弟,也是完全平等的。
「善導大師說『同因同行至菩提』」,因行是完全一樣的,那菩提的果位也是一樣的。這就是因平等、果平等。
「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是講娑婆世界的狀況,眾生會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小乘佛法;遇到善法,遇到惡法:遇到什麼樣的緣,就成為什麼樣的眾生。所以《觀經》的九品,以善導大師來判斷,他們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差距,而只是因為眾生遇緣不一樣。到了極樂世界,眾生遇的緣都是一樣的,是「託佛願以作強緣」,都遇到阿彌陀佛的佛緣,這樣就「五乘齊入」,沒有差別。
念佛前,隨各人雜緣,成九品之機;念佛後,託佛願強緣,得齊入之益,即同曇鸞大師「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念佛之前,隨著各人雜緣,成為九品之機;念佛之後,託佛願強緣,得齊入的利益。這個說法和曇鸞大師所講的「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是一樣的。「本則三三之品」,就是指念佛之前遇緣有異,而有九品差別;「今無一二之殊」,就是念佛之後,託佛願強緣,五乘齊入。
這樣,我們就看出曇鸞大師和善導大師的解釋一脈相承。
明異說方便
不過,在我們相承的祖師論釋當中,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說到每日三萬聲佛號以上者,都是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是上品上生,這不是講有品位嗎?所以這裡又列出來:
或說念佛也有輩品:一由數量多少,二由時節久近,三由功夫淺深。當知此皆是方便,為勵行人起勇進心。以名號乃是超越數量之法故,不受一切相對限制,經言「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大師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數量多少」,剛才舉《觀念法門》所講每日三萬聲以上為上品上生。
「時節久近」,由數量多少就能推出時節久近,有的人修行二十年、三十年,大概往生品位就高;有的修行才三天五天,或者兩三個小時,十念八念,那往生品位可能就低。
「功夫淺深」,像蕅益大師所講的,「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講念佛當中分為九品,也有祖師這樣說。
「當知此皆是方便」,這樣的說法是方便說法。
「為勵行人起勇進心」,這樣的方便有什麼作用呢?是要鼓勵修行的人勇猛精進。
從道理來說,「名號乃是超越數量之法故,不受一切的相對限制」,名號本來是超越數量的,是超越時間久近的,也是超越功夫淺深的。功夫再深,能深到名號本體那麼深嗎?好比大海水一樣,用竹竿伸下去丈量,竹竿再長也不能伸到海底,還是在大海裡面。阿彌陀佛本來就叫無量佛,就是沒有一切數量的限制,超越一切數量之法。
《無量壽經》言「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也是說明念佛往生是超越數量的。
「善導大師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一形」就是一輩子,「十念」就是十聲念佛,這就是超越數量、超越時間。當然,數量有多有少,那功夫也就有深有淺。「不問罪福多少」,這是超越根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這也是超越的。
這是引用幾段文來說明念佛超越輩品。
大家以為如何,念佛往生到底有輩品還是沒有輩品?
從究竟道理來說,念佛應當是沒有輩品的。所謂因平等,果也平等,這是個基本法則。除非你在念佛裡面自己別搞一套,認為「我要達到多深的功夫……」,佛法是很微妙的,只是你自己認為是這樣。
比如,念佛本來是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但有的人念佛反而想去當鬼。他念佛怎麼當鬼去了呢?他念佛的時候就想:「我到陰間做鬼的時候,拿著佛號……」他怕到陰間做鬼沒有錢用,那怎麼辦呢?「我念佛存到陰間,到了陰間我好有錢用。」這樣,當他下了陰間確實有很多錢,因為把名號都變成錢放在那裡了。這就是搞錯了。名號本來是到極樂世界去的,他把名號存在陰間當錢用。
古人也打過一個比喻,說一個人拿摩尼寶珠砸黃雀。摩尼寶珠本可以出生一切寶,金銀、琉璃、瑪瑙等等一切都可以出來;但他不知道,拿它來打樹上的鳥。當然也可以砸到,你拿它砸鳥,它就只能砸鳥;但摩尼寶珠本身不是起這個作用的。
六字名號就如同摩尼寶珠,能出生一切功德,能讓我們成佛;但是他拿來做鬼用,也有人拿來做其他用。比如浙江慈谿這一帶,有一個風俗,也是挺難得的,工廠開業或者建房子奠基,老闆都很忙,沒有時間念佛,那怎麼辦呢?他們花錢買佛號。怎麼買?就是一千佛或者一萬佛多少錢,念了多少寫在紙上給他,他把錢給你。或者花錢請老太太,念一天給三十塊、六十塊、一百塊,還給她們兩頓飯吃。老太太們念完之後給老闆們,就說這個念佛的功德算老闆的,讓工廠開的時候平平安安,很順利,地基很牢靠。這些念佛的人不知道,念佛本來是可以到西方成佛的,而是認為「我念佛是賣錢的,因為他要,我念了賣給他」,念佛就成了這樣了。
佛號本身是求生西方的,它沒有品位的差別;但是你心裡認為「我念得多,品位高;我念得少,可能品位就低」,這樣或許就變為有品位了。我們說「或許」,因為究竟怎麼樣,不得而知。
2.雜行胎生有輩品
由因果道理
雜行有輩品的原因在哪裡?因為雜有自力的緣故。既然雜有自力,每個人的自力是不一樣的,因中有差別,果上也就有差別。這也是因果的道理,佛法的大原則是由因感果。
示差別事相
雜行輩品的五種相,從根機來講,有上根、中根、下根,這不是有輩品了嗎?
他不是專門、完全投靠阿彌陀佛,而是靠自我修行的功德多少,就有大乘、小乘、世間善法以及惡業的輕重,這樣就分出輩品。
前面這兩種是修因,修因不一樣,感果就不一樣。來迎輩品在《觀經》裡是什麼樣呢?有的報佛來迎,有的化佛來迎;化佛來迎的,有的一千化佛來迎,有的五百化佛來迎;有的是菩薩來迎,有的是阿羅漢來迎,有的是蓮花來迎,看不見佛,只能見到蓮花來迎:來迎也有輩品。
到極樂世界之後,花開時節久近不同,有的六劫,有的十二大劫,各不一樣,這就是花開有輩品。
5得益有輩品,謂花開之後,證果大小、快慢不同。
花開之後證果,或證無生法忍,或證百法明門,或證阿羅漢等小乘果。證果有大有小,有快有慢,種種不同,這就是得益有輩品。
前二為因,後三為果。因中根機、行業,能修、所修互顯。果上來迎為此土,花開、得益為彼土。
前兩點講的是因,因有差別;後三點講的是果,果就有差別。因當中根機、行業是能修、所修互顯的關係。果上來迎是在此土,花開、得益是在極樂淨土。
這有一張表,也比較清楚地說明了雜行有輩品、念佛無輩品。這就是這一節的結論,這個結論是通過種種的教理、文證來證明的。
淨宗18 淨宗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