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傳了49年的法,最後卻不斷地強調,佛法「無法言說」。
為什麼他要強調佛法「無法言說」呢?
其實佛說「無法言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法圓通精微,根本無關於語言與文字,也就是說,用語言與文字無法完整地詮釋佛法的真諦或精髓,為此,佛在《楞嚴經》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他認為但凡有可言說的東西,都不可能是佛法,更不可能是佛法的真諦。
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為什麼佛自己還要講49年的「法」呢?
我們縱觀歷代以來的經典,佛所講的「法」其實是為接引各種根機不同的眾生,於是才有無量的法門。
當佛法傳入中國,人們人為將佛傳的法門的分為禪、教、律、淨,與密宗五派。
這樣的分法對於真懂的人來說,是沒有太大的意義的,因為真懂的人已經能夠把所有的法門融匯貫通,殊途同歸,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法,目標都是一樣,決無差別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佛教之中的各個教派,其實是為了初入佛門的人而區分,其目的是為了方便說法,但事實上,這樣分法也會導致各教派之間贊彼毀此,歪曲佛真正的教法的現象時常發生。
因為佛法的真諦,其實是要修行者體會到殊途同歸的道理,真正的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馳求,返照回光,一念無生,了無所得,也就是說,儘管門派眾多,但佛法只一個。
換句話說,佛說法有四十多年,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其真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治療各種眾生不同的貪、瞋、痴、慢等習氣或毛病,讓他們離苦得樂。也就是冰,如果你能遠離這些,你就是佛,這也是我們常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的道理。
但是一般僧眾,往往容易忽略了戒律,這當然不是究竟,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就是戒、定、慧三學,就好比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當年,佛於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只有迦葉尊者微笑,佛於是以心傳心,心心相印,教外別傳,為佛法的命脈,即後來的禪宗。而念佛的淨土和看經持咒等法門,其本質都是了生脫死的佛法。
有人說,禪宗是頓悟的,念佛持咒是漸修的,但這些說法其實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上這些法門並無二致的,六祖大師就曾說過:「法無頓漸,見有遲疾」,所強調的不過是眾生的根智不同,而因人施教,講不同法門而已,跟佛法的真諦並沒有太多的關係。
換句話說,禪宗的法門,自從迦葉尊者之後,輾轉相傳,傳到二十八祖達摩再到六祖慧能大師,都稱為正法流傳,盛極一時。而律宗以優波離尊者為首,秉承了世尊的囑咐,讓修者以戒為師,在毱多尊者後,發揚為五部律,即後來的律宗。觀龍樹的《中觀論》,發明了心地,即大乘佛法的起源,至於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剛智等傳入中國,經一行禪師等努力,才發揚光大的。
但這些都是佛法,其實都是佛所傳佛法門,殊途同歸,實無二致,也就是說,這些法門,其實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解脫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的束縛。
因此,所謂的佛法,無論是禪宗還是淨土,仰或東方或西方淨土,其實並無差別,《楞嚴經》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果能夠斷除一切妄想、執著、習氣,那就是佛法,也是佛法的真諦,這修到這個層面的人,就是菩薩,就是佛,如果還是做不到,就還是凡夫眾生。
從這個角度來說,佛講了49年的法,其實所講的都是這個主題,他之所以花49年講同一個主題,真正的原因是依據眾生不同根智,從不同的角度講同一個主題,其目的就是讓不同根智的眾生都能夠解脫。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長阿含經》《大念處經》《大藏經》《現觀莊嚴論》《宗鏡錄》